高考作文一直是語文學科的重中之重,占考試總分值比例五分之二。高考作文除考查考生語文基礎能力之外,更重視對考生多元智力的考查。總的來看,當前的高考作文命題,已突破了“政治掛帥”的唯意識形態(tài),呈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
首先,在命題立意上逐漸向能力立意與素質立意上轉變。高考命題向能力、素質立意轉變是高考改革的基本思想。如何在高考作文命題中體現與考查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想象力、文學素養(yǎng)、思辨能力以及綜合能力,如何實現素質教育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鼓勵創(chuàng)新和發(fā)散思維,多角度、全方位地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多地尊重學生這一創(chuàng)作主體,能更好地體現語文的人本意識和人文關懷,始終是高考作文命題的指導思想。《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語文》提出了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chuàng)新的作文要求。“深刻”指的是要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所闡述觀點要具有啟發(fā)作用,此方面要求體現了對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豐富”指的是材料充分,形象豐滿,意境深遠;“有文采”指的是詞語生動、形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意蘊;“有創(chuàng)新”則指要求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這一要求正是對高考作文強調能力、素質的注解。
其次,在命題內容上趨向于社會問題與個人生活相結合。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實用主義教育理念。杜威要求把學校辦成小型社會,就要把教育溶解在現代的社會生活之中,使學生在學校就接受服務于大社會的熏陶與訓練,從而將來能更適應生活。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也提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的要求,在課程內容上,注重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以及社會、科技發(fā)展的現實,強調學生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fā)展3方面內容的整合。如果我們把近幾年高考作文題的材料匯集到一起,就會發(fā)現,盡管命題者竭力避免材料的政治化和直接涉及當年的政治熱點、焦點話題,但又總是或遠或近地關涉著社會、關涉著人生、關涉著時代、關涉著生活。強調樹立正確的人生理念始終是高考作文的基本思路,要求考生在思想上、行動上表現出拼搏向上、樂觀積極的精神,勇敢地面對人生中可能遇到的挫折與打擊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事實上,社會熱點與個人生活從來都密不可分,社會問題可以折射出個人生活的基本態(tài)度,個人生活也總是與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連。如何從個人生活經驗出發(fā),反映個人對社會、自然乃至生命的關懷,或者從社會問題出發(fā),追求個人價值的體現與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將成為高考作文命題的基本趨勢。
第三,在命題形式上強調限制性與靈活性有機結合。自2000年起,“話題作文”占有相當的比例。“話題作文”是一種開放性的命題,它能給學生較充分的寫作自由。自選材料,自定立意,自擬標題,自選文體,這種“四自”要求解除了過去命題作文中暗設的種種限制,為審題開放了空間,學生可以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自由地選擇對象、角度、中心,自如地運用自己擅長的文體進行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或說明。但這種話題作文因過于寬泛,也為投機行為提供了方便。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命題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題形式,也各有自己的長處,足可成為話題作文的有益補充。從這一角度而言,幾種傳統(tǒng)命題形式的滲透融合將代表今后高考作文命題的新思路、新走向。由限制嚴格的材料作文向限制寬泛的話題作文再到限制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新作文”將逐漸成為高考作文的代表形式。
總的來看,高考作文命題的趨勢將越來越常態(tài)化、文化化、廣義化,更加側重人文性、自然性和科學性。同時,隨著地方卷在保持與全國卷靠攏的同時,也更加追求地方特色,相信高考作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元發(fā)展態(tài)勢已成定局。但是只要考生能夠運用獨特的、辯證而理性的思維來思考,就能寫出新穎別致的、有個性色彩的、具有真情實感的個性化作文。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