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自身都沒有達標何來要求你的兒女?作為父母總是會去對孩子要求很多,你有沒有想過你自己并沒有做到這一點呢?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此生他(她)成了你的兒女,他(她)別無選擇,父母就責無旁貸。
他(她)們成了你的兒女,你不疼他(她),這世上別人就是想疼他(她),他們也沒那權利!今天他們是你的兒女,這一輩子他們永遠都是你的兒女。這是上天的安排,所以你的孩子無論是什么樣子,那都是你的命!
我就有這樣一朋友,他是一位中學的老師,他老婆也是老師,但是他們在不同學校工作。他們生了一個女兒,那女兒一直跟著他過,我一直很納悶,因為我從來沒看到孩子的媽媽。有天我就問他是不是和他老婆離婚了?他說沒有,我就更奇怪了,后來才知道,這孩子媽媽原來有種病態(tài)心理,根本就不想照顧孩子,他說他老婆孩子哭鬧從來不過問,孩子摔了,她像沒事一樣,孩子再一吵鬧,她嫌煩就到外面躲開了。而且我聽說,他老婆的媽媽也是和她老婆是一樣的女人,對兒女沒有愛,只顧自己風流快活!我就在想,這到底是遺傳基因決定的,還是她老婆是受到了她自己媽媽影響才會那樣對兒女。反正娶到這樣老婆也是夠倒霉的。孩子碰到這樣的母親也是夠倒霉的。
1、“父母不慈,兒女不孝”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
《朱子家訓》中說:“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就是說:作為父母最可貴的品格是慈愛,作為子女最可貴的品格是孝順。“父慈子孝”是一個家庭和諧健康幸福的重要標志。很多父母僅僅將眼光盯在子女的孝道上,卻忘記了是父母慈在先,而后有子女孝!额伿霞矣枴分幸蔡岬,“父不慈則子不孝”,就明確提出父母不慈愛,子女就不會孝順。
父母的慈是表現在多方面的:首先要對長輩慈,一個人是怎么對待自己的父母,他的兒女是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的。你如果對自己的父母大呼小叫,那么你的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就形成一種觀念,吼父母是沒事的,我爸媽就是那樣吼他的父母的,等他們長大了,他們也會吼你!接著要對兒女也要慈,有的父母有一種落后偏激的觀念,認為孩子是自己生養(yǎng)的,父母打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任何人都無可厚非。有的人甚至認為“棍棒出孝子”,這種觀念完全是把孩子當成了一個“物”;沒有把他當“人”。人是有尊嚴的,你沒有任何權利去隨便打另一個人,包括你的兒女。
但是也不要誤解,我并沒有說父母絕對不可以打孩子,我強調的是你打孩子出發(fā)點是什么,如果孩子三觀出了問題,當你以溫和的語言教育沒法讓他覺醒,你可以給他適當的懲罰。在網上我就看到過有這樣一種男人,喝酒了或者是心里不爽了,就撒酒瘋,打孩子,打老婆。這種人就不配成家生孩子。我還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說的是有個孩子看到有人錢包掉下來了,于是就提醒失主;最后回家媽媽怨他為什么不把那錢包撿回家,孩子說老師說別人東西不能要。后來他們爭吵了起來,他母親一氣之下狠狠的揍了孩子一頓。遇到這種父母,也是孩子的悲哀。
父母在教訓自己的孩子前,確實要先反思一下:我為什要打孩子;我打的力度該如何控制;我打他會引起什么后果?除了打這種極端的教育方式,我可能采取點其他的方式,其他方式效果是不是更好點。所以能不打孩子,還是盡量不打!有調查表明:長期生活在父母強權和棍棒下的孩子,他們成人后心理一般不怎么健康,一來這種人往往處事謹慎小心,心理比較自卑;二來這種人成家后更有可能又喜歡打自己的孩子;三來這種人很難與父母建立溫馨和諧的親子關系,長大后對父母也比較冷漠。
2、父母要學會怎么愛自己的孩子,溺愛不是愛,是傷害
父母要學會怎么愛孩子,我們現代社會有不少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知道怎么愛孩子。膚淺的認為愛孩子就是給他想要的一切。這種父母其實是很愚蠢的,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明白人的欲望永遠是無止境。就是古代的皇帝還想長生不老呢!可是那可能嗎?愛孩子不是一味地滿足孩子,而是要孩子明白這個世上有好多事父母是無能為力,要孩子明白什么該要什么不該要。
我看過一個故事,是講一對老夫婦住在一座湖旁邊。一些天鵝春天會飛到湖邊覓食,冬天飛到南方越冬。有一天有一對天鵝飛到了老夫婦家里,老夫婦非常喜歡這對天鵝,就給天鵝準備了食物。后來天鵝每次來,老人都給它們準備食物。天鵝就不走了,最后冬天到了,這對天鵝還沒走,老人就在讓它們住到屋內,這對天鵝就再也不用出去覓食。不幸的是有一天這對老人都相繼出世了,那對天鵝也不會去覓食了,那年冬天它們還沒走,湖面封凍了,最后這對天鵝餓死了。這對老人是愛天鵝的,悲哀的是,是這對老人無微不至的愛最后殺死了天鵝。
現在有的家庭對孩子溺愛過度:從不讓孩子勞動。這樣的孩子不懂得勞動的愉快,沒有責任感。有的家庭孩子在家中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當有一天走入社會,發(fā)現周圍的人并不是那么順著自己,心理就容易扭曲失望。還有的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guī)律,要怎樣就怎樣。這樣的孩子全無是非觀念,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舒服日子過慣了。長大了他們很難再社會立足,有的只好啃老,當有一天不能啃老了,他們生活往往很凄苦。
父母對孩子溺愛多深,對孩子的傷害就會有多深。雖然愛與溺愛沒有標準的界限,我們可能也無法把握其尺度,但是作為家長要學會放手,學會引導,培養(yǎng)孩子的自強、自立、自信、自愛的能力,讓孩子們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愛。溺愛不是負責任的愛,是傷害。
3、“養(yǎng)不教,父(母)之過”,“放養(yǎng)”容易讓孩子誤入歧途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報道:有一個孩子,從小被父母丟棄在山林里,卻被一只母狼給喂養(yǎng)了起來,孩子喝狼奶,按狼的一切方式生存,到了7歲別人發(fā)現時,他儼然是一只野狼了,用四肢走路,撕咬獵物,喪失了語言功能,對人類感到懼怕和恐慌。人不是天生就能成為人。父母怎么教育孩子,孩子就能成為什么樣的人。
有的父母說:“樹大自然直,孩子給他吃飽飯就可以”,這其實是很多父母推卸責任的一種借口。有的父母成天只知道打麻將、打游戲、玩手機,就是沒時間陪伴孩子。孩子犯錯了就嚴加苛責:“你怎么就這么不懂事”;孩子考試沒考好,就破口大罵:“你怎么就這么笨!”在他們意識中,自己的孩子必須是個天才,必須天生就乖巧懂事聰明聽話。他們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不是天生就知道什么是對錯是非。如果父母對他們不聞不問,他們難免會誤入歧途,愈演愈烈最后搞不好走上犯罪的深淵。
沒有不犯錯的孩子,卻有不少不會利用錯誤的家長。犯錯恰恰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見到孩子犯錯一定要管,當孩子犯錯了,首先要問問孩子是否認識到了錯誤,是否知道錯在了哪。接著要明確你的目的是什么,是讓孩子記住這次錯誤,下次不再犯。孩子犯錯時最好不要急于批評教育,給自己和孩子一些時間,也許他已經認識到了錯誤,如果一味進行說教只會讓他恐懼,當恐懼占據了孩子內心,你說的什么他已不在意了,在意的是你批評了他。
“養(yǎng)不教,父(母)之過”。孩子年齡小,可塑性極大,模仿能力很強,是父母培養(yǎng)孩子的最好時機,實施正確的教育就會事半功倍。父母要讓孩子逐漸明確好與壞、是與非的界限,克制自己的錯誤思想,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是每一位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4、愛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愛是“當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在我身邊”
近年來,有許多父母兩人都在外打工,留下子女同老人們待在家里,這些孩子成為 留守兒童。“留守兒童”長期沒有同父母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關愛、引導和教育。這些孩子在性格上更容易形成厭世自閉、社會逆反、性格孤僻、空虛、自卑、膽怯、沒有精神寄托;情緒波動大,孤獨、寂寞、敏感、焦慮、急躁、任性、抑郁、苦悶、煩惱、脆弱等消極情緒困擾著他們;在生活中表現出不會與人相處、任性,不合群、暴力,逃學,上網成癮、早戀等狀況;學習成績往往也普遍不好。
留守兒童大多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叔伯舅姨等親戚生活在一起。這些構成了“隔代教育”“放養(yǎng)教育” 。隔代的教育,造成很多的教育缺陷。老人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精力有限,缺少正確有效的方法、溺愛孩子,無法同孩子進行心理上的溝通。缺少同孩子溝通和思想上的管理。造成孩子的放任和自由。而給學生在心理上帶來嚴重的影響。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有的確實是沒辦法把孩子帶在身邊,其實更多的還是想多掙點錢。因為如果把孩子帶在身邊,夫妻雙方就只能一人掙錢,還有一個要照顧孩子。錢其實是掙不完的,孩子離開父母造成的這種心理上的缺憾是再多的錢都彌補不了的。為什么掙錢,大部分父母的回答是為了孩子,其實更多父母應該反思下,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父母為他掙得錢,還是父母的陪伴與愛。所以只要生活過得去,只要有任何一絲可能,父母還是應該盡量陪在孩子身邊。哪怕是帶著孩子到城里工作,也不要讓這種缺失的天倫之樂成為孩子的遺憾,成為自己的遺憾。
對兒女的愛 ,是父母一輩子不可推卸的的責任。做父母的永遠也不要和孩子計較得失,因為父母和兒女的關系是與生俱來的緣分,任何物質金錢在這種緣分面前都顯得極其渺小。那是一種掏心掏肺的愛,這種愛不僅能溫暖孩子的人生,更是父母一生情感的寄托。愿天下所有所有有愛的人都知道怎么愛,愛有所屬,愛有所值!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