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關于語境理論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和運用研究論文,語境理論對于閱讀教學的作用有哪些?這篇范文大家一起看一下吧!
摘 要:語境是學生情感與文本交流的橋梁,恰當?shù)倪\用語境知識分析文本可以使兩者的情感和諧地交融,進而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文本。語境理論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語境分析也是語文閱讀教學中重要的方法。語境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幫助讀者準確理解上下文語境中的信息內容;體會情景語境中人物獨特的心理情感;利用社會文化語境進一步補充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語境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方法是:準確把握上下文語境,從細節(jié)處深挖內涵;巧用情景語境,進行合理的想象與推敲;結合背景語境,鞭辟入里地探究文本深意。
關鍵詞:中學語文 閱讀教學 語境 作用 運用方法
語境是學生情感與文本交流的橋梁,恰當?shù)倪\用語境知識分析文本可以使兩者的情感和諧地交融,進而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文本,實現(xiàn)學生的高效率閱讀。因此,語境理論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語境意識是文本分析不可或缺的方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將語境理論與文本分析相結合,體會語境的功能與作用,將語境理論完美融合到文本分析中,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本文就語境的功能及其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和運用方法做一些探討。
一、語境的含義及功能
言語環(huán)境,即語境,是使用語言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是一篇文章內在的表現(xiàn)環(huán)境與條件,大致分為上下文語境、情境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話語意義的恰當表達以及接收者準確的理解說話人的意圖是在每一個具體的言語環(huán)境中展開的。關于言語環(huán)境的具體含義,王建華教授總結為以下三種:
一是指上下文的關系,即某一語言片段前后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也指“狹義的語境”。
二是指使用語言的外部環(huán)境,即言語行為中特定的語用主體等主觀因素和時間、地點、背景知識和時代環(huán)境等客觀因素。
三是指語言環(huán)境和語言外部環(huán)境的總和,即“廣義的語境”。[1]
在具體的文本分析或教學中,雖然這些語境要素并不一定是我們要學習的重點內容,但是都可能限制或影響著全篇的內容、情節(jié)的發(fā)展或是作者情感的表達。因此,我們需要準確理解和認識語境的構成要素并且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透過承載信息的文字,縱觀全篇,直觀而全面的探究具體的言語環(huán)境下的文字所包含和傳達的深層意義。
另外,語境的功能和作用也是語文教學中可以加以利用的重要理論,它同語用的主體、話語等密不可分,通過對具體語境中的上下文、具體的話題、主體的背景知識等要素及其功能分析,可以加強動態(tài)的語言運用能力的教學和訓練。
語境的功能和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解釋功能、過濾功能和生成功能三個方面。
一是解釋功能,就是幫助讀者準確理解話語的信息內容。如:
“但我和妻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散步》)
課文的結尾句意味深長,句中蘊含著更多的潛在信息,這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語境的分析從籠統(tǒng)而抽象的意義中推斷出具體的信息,獲得正確的解釋:此處寫出了我對妻子和兒子的愛,同時“我”和妻子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yǎng)老人,又要撫養(yǎng)孩子,也體現(xiàn)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過濾功能,就是檢驗話語是否合理的功能,制約著作者的表達。例如:
阿媽坐在門口,膝蓋上放著幾件軍衣,飛針走線忙不停。長長的線兒來回飛舞抽得吱兒吱兒直響,和戰(zhàn)士的鼾聲糅合在一起?p啊縫,春風繞著長線蕩漾,暖流跟著針眼流淌。這破洞曾收進了多少風寒,此刻,又縫進了多少溫暖!
“縫進了多少溫暖”,從語義和語法上來說都是行不通的,學生會疑惑“溫暖”怎么能縫呢?這就可以用語境的過濾功能來解釋,為學生解惑:在這一特定的語境中,這不但不是荒誕可笑的,反而是很巧妙的修辭表達,即“拈連”。前邊的“縫”縫的是戰(zhàn)士的軍衣,是具體的物件,而后邊的“縫”縫的是阿媽體恤、心疼戰(zhàn)士們的愛心,是抽象的表達。顯然,“縫進”在這一語境下是“傾注”“融入”的意思,如此表達更加讓人覺得親切而美好。正是語境的過濾功能讓“縫進溫暖”顯得格外別致用心,過濾掉了它脫離語境而孤立使用所帶的語病問題。
三是生成功能,即話語本身的意義在語境中得到具體化、明確化。如:
“這一來不會錯了,正是他!站在前進行列最前面的我們的同志,朋友,父親和師傅!憎惡黑暗有如憎惡魔鬼,把一生的時光完全交給了我們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頑強的戰(zhàn)士。ㄕn文《一面》節(jié)選)
“他”是誰?是哪位“戰(zhàn)士”?連續(xù)的稱謂語在我們閱讀時并不是障礙,但是脫離了語境就不能明確這些稱謂的具體所指,也不能理解為什么作者如此激動的連續(xù)使用多個稱謂語;氐秸n文中,不難分析出“他”指魯迅先生,“同志”“朋友”“父親”“師傅”“戰(zhàn)士”則從不同的角度高度贊揚了魯迅先生對革命事業(yè)所做的貢獻,表達了作者偶遇魯迅先生的驚喜和激動之情,抑制不住的崇敬和謳歌。
閱讀教學中運用語境策略進行篇章分析和話語理解,以大觀小,充分利用課文中的語境因素,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語言的運用,學會結合語境理解語言的習慣,進而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語用能力。
二、語境理論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真正走進文本的關鍵就是通過語言進入語境,只有結合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這三個方面,才能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課文內容,才能深切地感受文章的情與理,實現(xiàn)與作者精神上的交流,實現(xiàn)真正地理解。這三方面的語境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具體如下:
(一)上下文語境的作用——避免理解偏差
上下文語境是指文本內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上文和下文構成的語境。上下文語境的把握主要是關注詞義、句法、修辭等在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中的恰當運用,因為語用意義是在一定的交際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意義,是受上下文的限制的,上下文語境發(fā)生了變化,表達意味也會隨之改變。因此,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學會分析和恰當運用在具體上下文語境中出現(xiàn)的詞義、句法、修辭等語言知識。比如,理解某個字或詞的意義,若是單純的按照詞典中規(guī)范的意義來理解而脫離相應的語境的話,肯定會產(chǎn)生偏差,造成整體上的理解誤區(qū),例如:
我是顆顆璀璨的珍珠,從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來,于是清晨的女兒把我偷去,用以鑲嵌綠野大地。(《雨之歌》)
“偷”字在此處是貶義的“竊取”之意嗎?如此理解恐怕就一下子就抹去了這首散文詩整體的美感和意境。結合上下文語境來看,“偷”字,巧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更加凸顯了雨的珍貴,只有珍貴的東西才會有想擁有它的欲望。簡而言之,學生需要體會詞語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與相應的客觀事物發(fā)生某種聯(lián)系,此時它本身的意義就會發(fā)生轉化,蘊含著某些臨時性的特定含義,即是詞語進入具體的語境后產(chǎn)生的意義。而文學作品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就是利用上下文的聯(lián)系和詞義之間的關系展開的。
又如魯迅的《阿Q正傳》中的幾個場景,雖然都是一個“好”字,但是隨著語境的轉變,而具有不同的表達意味:當阿Q和小D廝打在一起時,看的人們說“好了,好了!” 這里的好有勸解的意味,緊接著“好,好!”所表示的語用含義就帶著看客那種事不關己的戲謔和煽動的意思。當阿Q醉酒大喊道:“造反了!造反了!”“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歡喜誰就是誰。”此處的“好”表達的是他的興奮和滿足。當人們面對準備槍決游街示眾的阿Q,對于他“無師自通”的說出半句從來不說的話而發(fā)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好。!”時,表現(xiàn)的語用意義則是看客們愚昧無知、野蠻且可悲的喝彩。通過這幾個“好”的理解,可以深刻認識當時大環(huán)境下人們的狀態(tài)和思想的迂腐,加深對課文以及對魯迅先生高超的遣詞藝術的理解。
在上下文語境教學中,主要是通過具體的訓練幫助學生掌握語境與語法、詞義、修辭等語言知識的關系。在文本分析和實際的語言運用中,為了更加形象的表達和情感的渲染,可以允許詞義、句法等發(fā)生變異,但是前提是在恰當?shù)难哉Z環(huán)境下。
(二)情景語境的作用——理解心理情感
情境語境是與言語表達直接聯(lián)系的各種客觀環(huán)境因素所構成的語境,包括時間、地點、處境、交際者的身份地位及各種與言語表達式同時出現(xiàn)的姿勢、表情等。
情景語境是解讀文本的重要依據(jù),文本的作者常常利用情景語境來表情達意,它反映的是事件發(fā)生時的客觀環(huán)境和人物當時的心理情感。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充分重視情景語境在文本解讀中的作用,引導學生對復雜的情境語境的文字描寫進行分析。例如,孔乙己對于自己偷書的辯解:“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難倒孔乙己自己不清楚“竊”就是“偷”嗎?其實不然,從他“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的神情就輕而易舉地看出他不過是在為自己不正當?shù)男袨榻妻q罷了。
“偷”是口頭語,略顯粗俗與低下,并不符合自己讀書人的身份;“竊”是書面語,雖是貶義詞但是說出來文雅,在孔乙己看來雖是一樣的意思,但是色彩卻是不同的。人們用口頭語“偷”來嘲笑孔乙己,孔乙己辯解時用古詞語“竊”,故意在字面上做文章。結合情景語境不難分析出“自命清高”的孔乙己不愿舍棄自己作為一個讀書人僅存的尊嚴,也展現(xiàn)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殘害以及他這個沒落封建文人的迂腐與可悲,是一個固守著老舊的價值觀的被侮辱、被損害的讀書人。
(三)社會文化語境的作用——補充理解
社會文化語境指支配、規(guī)范著具體言語行為的社會習俗和文化傳統(tǒng),是作為潛在的背景知識發(fā)生作用的。在很多時候,離開了社會文化語境,閱讀教學中的諸多問題都無法解決。不少文學作品的教學都需要利用社會文化常識、歷史文化背景甚至是生活經(jīng)驗去補充,才能真正理解。例如:
龍標野宴
王昌齡
沅漠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弦歌愁遠誦,青山明月不曾空。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兩首詩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詩中的含義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首先要區(qū)分“愁”的具體含義,二是區(qū)分“愁”字在整首詩中所起的作用。如此一來就需要教師結合社會文化語境中的寫作背景知識和寫作目的幫助學生理解其意義!洱垬艘把纭肥窃娙送醪g在被貶龍標時抒發(fā)自己被貶之郁悶而作;《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fā)憤慨、寄以慰藉的,他寄情于景,對詩友進行由衷地勸勉和寬慰。由此背景語境得以理解,王昌齡詩中的“愁”是遠謫之愁,作者以“愁”襯托自己不以遠謫為念,寄情山水的曠達之情;而李白詩中的“愁”則是懷人之愁,對摯友的遭遇充滿同情與關切,它是全詩的詩眼,作者以此統(tǒng)攝全詩。
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是閱讀理解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兩者的有效結合是文本的需要,也是閱讀理解的需要。恰如海明威所創(chuàng)的“冰山理論”: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2]。如果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僅僅停留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忽略為何令它宏偉壯觀的“八分之七”,如此味同嚼蠟的教學又有什么意義呢。所以,在實際教學中需要運用社會文化語境理論來指導,促進學生的有效理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偠灾鯓咏Y合語境闡述某一詞語的具體含義、探究詞句的作用是教師要準確把握并教授給學生的。
三、語境理論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很多時候學生理解了文章的字義、句義、段義,甚至篇章表層意義,但是未必明白語境下的深層含義,語文教學就去探尋意義之源,所以語境理論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閱讀教學中發(fā)揮著指導性作用,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但需要注意,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把語境知識融會貫通于具體的文本分析中,而不是去傳授具體的語境理論。換句話說,語文教師應該具有語用學素養(yǎng),并運用相關理論去開發(fā)基于文本的教學內容,這種語用知識本身是內隱的,而不是作為教學的基本內容。
(一)準確把握上下文語境,從細節(jié)處深挖內涵
良好的語感和語境意識是學生在閱讀訓練中逐步培養(yǎng)出來的。表現(xiàn)為在書面語的話語理解時,注意聯(lián)系上下文、整體把握,不孤立地理解語言片段,尤其是那些看似細小、不值得回味的亦或是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部分決不能輕易放過,需要精準地理解與感悟。學會聯(lián)系上下文在這些地方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有理有據(jù)地解決問題。比如,在《背影》一課中,“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教師在“聰明”處設疑引發(fā)學生思考,一方面對學生加強語境意識給予示范性的指導,另一方面也為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作鋪墊。“聰明”結合上下文語境,應理解為“糊涂,不懂事”,實為反語,這是作者自嘲的話。其實反映了作者當時沒體會到父親的愛,不是聰明反而是很蠢,如今理解了父愛后對當時的自己不懂父愛的愧疚與譴責。這也是作者感悟父愛的情感變化過程的重要線索。
還有那些看似不符合搭配規(guī)則,卻在上下文語境中用得絕妙之處。例如《老王》一文中:“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鑲嵌”原指物體的嵌入,脫離上下文語境,說一個大活人“鑲嵌”在門框里似乎出現(xiàn)了語法錯誤,但正是由于上下文語境的相互作用下,“鑲嵌”一詞用得卻是極其生動形象的,楊絳先生用夸張的手法刻畫出了老王身體極度的虛弱無力,步履維艱,身體僵直的狀態(tài),同時也暗示了老王將不久于人世,與下文所說的“什么時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兒的第二天。”相呼應。
保持語境意識,才能真正理解話語的功能和魅力,正是因為上下文語境的作用,才讓靜態(tài)的語法規(guī)則免于對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話語加以限制,創(chuàng)造出生機勃勃的話語藝術。
(二)巧用情景語境,進行合理的想象與推敲
文本的準確理解需要具體的情景語境的支持,有的時候還可以伴隨著讀者合理的聯(lián)想與想象。比如:
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荷花淀》)
在指導學生讀這一段的時候,首先可以調動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他們想象這一幅很美好、很形象的意境。人美、景美、情亦美。這種意境對小說主題的展現(xiàn)可謂是引玉之磚,如此美麗而富饒的家園,如此靜謐而祥和的生活,豈能容得侵略者橫行;如此勤勞美麗的人民,怎不曉以大義?通過情景下的聯(lián)想啟發(fā)理解,形象的畫面或是相關的知識點,建立聯(lián)想,相互溝通。
(三)結合背景語境,鞭辟入里地探究文本深意
社會文化語境對于閱讀理解文本的主題思想、寫作意義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祝!防锏膬蓚情境:祥林嫂在失去丈夫、失去孩子之后回到四叔家再遇“祭祀”,照舊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的時候:
“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四嬸慌忙的說。
她訕訕的縮了手,又去取燭臺。
“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拿”四嬸又慌忙的說。
她轉了幾個圓圈,終于沒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開。
當祥林嫂捐了門檻之后,再遇四叔家祭祖:
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你放著罷,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著。
祥林嫂三次聽到“你放著罷”這句話,心理上的感覺是一次比一次難受。脫離語境來看,“你放著罷”可以理解為“你不需要或者不用做這些工作”。四嬸的表情從“慌忙”到后來“大聲說”,不過是拿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何以見得要如此慌張,可見這個“祭祀”也代表的也不是普通的事情。顯然,四嬸的話語所達到的效果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它本身的語義,除了“不需要”和“不用”之外,更多的是一種畏懼和嫌棄。
魯迅先生的《祝福》是一篇極具民俗色彩的作品,小說中涉及到氏族社會遺留的婚姻民俗、封建禮教“從一而終”的信仰與禁忌習俗、帶有宗法等級和迷信色彩的祭祀民俗、社會制度等等。而魯鎮(zhèn)正是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俗文化體系,在這個封閉又封建的體系中,一個又一個的封建陋習,猶如巨大的毒蜘蛛網(wǎng),將祥林嫂緊緊地圍困在其中。四嬸的一句話讓用了兩年工錢捐了門檻的祥林嫂用替身贖罪的幻想破滅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雙重打擊和人們的風刀霜劍中,她不但連起碼的做人的資格都沒有爭到,反而被吞噬被毀滅了。當然,如果不結合當時的社會文化語境來分析是無法判斷和理解為何四嬸對于祥林嫂再平常不過的舉動竟如此慌張,也無法明白祥林嫂為何頓時失神且無助,學生更加無法理解魯迅先生借助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舊社會封建禮教對質樸的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以及對封建禮教吃人本質的控訴。
教師作為接受主體同教材交流,更要求教師對文本力求透徹理解。盡量拓寬知識面,恰當又合理地安排背景知識的容量,并且根據(jù)各種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以便充分挖掘教材中隱含的多種意義,做到真正讀懂教材、讀透教材。
參考文獻:
[1]王建華.語用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
[2]劉書香.淺談語用學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5,(03).
(李子依 湖南湘潭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 411201)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