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色无码视频,国产av毛片影院精品资源,亚洲人成网站77777·c0m,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夜夜操www99视频,美女白嫩胸交在线观看,亚洲a毛片性生活

薈聚奇文、博采眾長、見賢思齊
當前位置:公文素材庫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最新原創(chuàng)語文教學論文大全12篇

最新原創(chuàng)語文教學論文大全12篇

網(wǎng)站:公文素材庫 | 時間:2019-05-14 09:52:24 | 移動端:最新原創(chuàng)語文教學論文大全12篇

語文教學論文是教學里面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下面這篇最新原創(chuàng)語文教學論文大全12篇范文大家一起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篇一)

      語文課堂教學運用討論法應注意的問題

   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采用討論法,可以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使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雖然,討論法在改革傳統(tǒng)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廣為運用。但是,就討論法的運用而言,目前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那么在運用討論法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討論的設置

1、討論環(huán)節(jié)的設置要依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

   傳統(tǒng)課堂教學總是采取“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單一形式,而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出現(xiàn)了新的千篇一律,即“討論加回答”。教師紛紛追趕這一時尚,不管什么教學目的、教學內(nèi)容,都運用討論法。討論時,學生都在滔滔不絕地講;討論后,大家又七嘴八舌地搶著發(fā)言,可謂是熱火朝天。但是這種討論的實效如何呢?教師不應把討論法當作一種教學的點綴,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討論法,不能盲目隨意,使討論流于形式,而不見實效。

   討論法的應用應該根據(jù)具體的情況來確定。在教材的重難點處、在理解的疑惑處、在學生能夠有“發(fā)現(xiàn)處”、在學生可能發(fā)生爭論處等具體教學中難度較大,需要大家共同解決的地方可以設置討論的環(huán)節(jié)。謹記形式是為內(nèi)容服務的,教學方法的選擇是為解決具體的教學問題服務的,不可濫用。

2、討論主題的設置要有價值。

    有的教師不管三七二十一,隨便的設置一個討論題,或干癟無意義引不起學生的討論興趣,或過于高深,不知從何討論起,或與本課教學無關,沒有教學意義。

我們設置討論題時首先必須明確討論的目的,要解決什么問題,期望學生在哪些方面有所發(fā)展。所設置的討論題在內(nèi)容上要注意整體性,要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和價值,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有可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成功體驗。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讓學生討論:“父親是如何教我爬下山崖的?”就沒什么價值,也引不起學生的討論興趣。如果討論:“父親不直接把我抱下來的原因是什么?試著分析一下。”就可以使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能討論出新意。

3、教者在設題的同時要明確討論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分歧,并明了自己如何引導。

    有些教師設置討論題時總是一廂情愿,想當然的認為討論就應該按照某種“路子”走下去,不會出現(xiàn)什么“意外”。這實際上是對學生和教學內(nèi)容的不熟悉造成的。也是對設置討論的不尊重。

既然是討論,就會出現(xiàn)分歧,有些分歧甚至于會很大,那么教師在教學之前就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預想好會有哪些分歧,該如何化解為好。當然,討論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xiàn)我們沒有預想到的分歧,這是就更需要教師根據(jù)具體情況逐步引導。

二、討論前要做好相應的工作

1、討論之前要讓學生明了討論的目的和要求、討論的方法,必要時搭建科學的平臺,提供相應的資料。

為便于學生的探究,除課本資源外,應盡可能多渠道提供有助于解決問題、啟發(fā)思維的背景資料、相關資料等各類學習資料。

2、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間。

   對文本的深入閱讀和思考是討論的基礎。學生沒有對文本的深入閱讀和思考,就不會有有價值的討論,也就不會有有價值的收獲。討論也就失去了意義。如有的教師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先是教師和學生讀一讀詩歌,學生還沒有進一步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就讓學生串講詩歌大意,這種教學是無意義的。學生沒有和文本的深層對話,就去生硬的闡釋詩歌內(nèi)容,其學習價值很低。不要擔心花時間給學生深入思考會影響進度,實際上學生深入思考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討論的質(zhì)量會更高,效果會更好。

三、討論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1、要尊重學生的話語權,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

   目前的一些課堂討論是“偽討論”,教師強制學生一起向預設的答案進發(fā),不允許學生發(fā)表有悖于教師要求的自我言論,這種討論不是真實的討論,是以討論的形式完成以往的一言堂的內(nèi)容而已,沒有達到討論的目的。不允許不同意見,就無從形成新的見解,反而更加阻礙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學生的想法和體驗不能得到尊重,自然對討論失去興趣。

  例如某教師教授《我的叔叔于勒》的時候,有的學生在討論時提出“我”的父母在叔叔游手好閑的時候討厭他,在他有錢的時候希望他回來,在他破落的時候躲開他,這看不出資本主義的“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是人們的正常反應。教師立刻就強調(diào)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告訴學生這篇文章就是揭露資本主義罪惡的。實際上人性中的美丑才是作者要在這篇文章中深入探討的,教師一定以過時的政治角度去解讀它,而且強迫學生接受,天長日久學生就不會在課堂上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也就會對討論失去興趣。

   只有鼓勵學生不斷的說出他自己的真實想法,我們才能在討論中不斷引導學生提高認識,才能使學生達到進步的目的,學生的學習才會越來越有興趣,才會越來越喜歡討論,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huán)。

2、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師生和生生之間的差異作為展開討論的資料。

(1)、教師不是討論的核心,他以參與者和引導者的身份介入討論。

在討論進行中,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討論進行的當兒,有錯誤給以糾正,有疏漏給與補充,有疑問給予闡明,雖說全班學生都有份,但是最后的責任還在教師方面。”(葉圣陶)但是教師決不是討論的核心,核心應該是學生,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步糾正錯誤,走向正確,逐步提高認識。

如在教授《天凈沙 秋思》的時候,學生提出“小橋流水人家”是溫馨的快樂的景象,看不出作者的哀傷。這時就會有很多同學產(chǎn)生相同的疑問,這時候教師不要急著給予回答,可以引導學生身臨其境的體味作者的處境和心情,可能就會有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在學生爭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再提供一些相類似的詩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在古典詩歌中這是一種寫法,讓學生在分辨中得到正確的認識,這時教師再教給學生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的表現(xiàn)手法,學生就可以很好的掌握這個知識點了。

(2)、學生之間的差異更是良好的討論“資料”。

沒有差異就不會產(chǎn)生討論,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程度、對生活的情感、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等各個方面都必然存在差異,同處一個課堂之中,這種差異就會產(chǎn)生爭議,這種爭議正是課堂討論的物質(zhì)基礎,有了爭議就會有討論,有了討論才會有正確認識的產(chǎn)生。所以我們在授課過程中一定重視學生間的差異,并想辦法將其變成很好的教學資源。

3、討論中少給些掌聲,多引導學生反思。

    有些教師習慣在課堂討論中對學生的發(fā)言予以掌聲,掌聲使學生的想法和體驗得到了尊重,有益于鼓勵學生更積極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掌聲過多也會產(chǎn)生疲勞,學生也就不再以此為意了。

    掌聲代表著鼓勵,在討論中,除了對發(fā)言者的鼓勵之外,我們是不是更應多重視引導學生反思。反思我們的思考應該更有益于學生的思想認識,更有益于學生對不同意見形成新的理解,增加學生的思維的靈活度。我們討論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大家各抒己見,而是在民主討論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清晰的交流思想,,引導思想認識的進步。

四、討論后應引導學生及時進行評價反思

   為了提高教學質(zhì)量,在討論后應引導學生及時進行評價、反思。這種反思是學生的一種自我對話。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思維過程、語言表述過程進行檢驗和反省的過程。這有助于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提高語文學習質(zhì)量的一種重要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思結合,在課堂上留給學生反思的時間。時間久了,學生會逐步形成反思自我、超越自我、促進自我不斷發(fā)展的動力。

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靈性、充滿快樂的。讓師生在共同討論交流中,得到精神歡歌,得到心靈的愉悅吧。

(篇二)

“語文課堂教學”新探究

摘要:

      隨著新課改的推廣,語文課堂的教學改革也尤為重要。當前,新課改已經(jīng)進行了十幾年,面對新的課改大環(huán)境,語文課堂教學也相應發(fā)生了轉變。為此,筆者從語文課堂、教師、學生等三個方面對語文課堂教學進行了新的探究和思索,力爭日后更好的開展教學工作以及為同行提供新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

關鍵詞:新課改 語文課堂教學 特征

       隨著課改的深入,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等都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新課程、新學校、新教師、新學生等諸多“新的色彩”,使得我們當今的語文課堂逐漸“活”了起來。然而,我們在這些“活”的試驗課堂氛圍中,往往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單純追求課堂氣氛而忽視語文雙基知識;片面強調(diào)個性而忽視及時引導;講臺做秀,失去自我等等。究其深層原因是教師的教學設計不敢放手,對學生卡的過死,沒有給他們發(fā)揮想象的空間。那么,怎樣在新課程改革中探索出屬于自己的語文教學方式及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呢?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探究,筆者認為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應該具有以下特征。

      一、語文課堂成為學習樂園

   教學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既要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出興趣,教出味來,還要教師以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與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變愿學為樂學,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所謂的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就是意味著平等參與,平等對話。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要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身心在這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中去盡情釋放,灑脫馳騁。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在這種欲望驅(qū)使下,能夠輕松地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自然地由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學習知識,甚至把艱苦的學習看成快樂的享受。比如在學習了蒲松齡的《狼》一文后,在同學們的腦海中留下了狼的“狡黠”的形象。臨近下課時我啟發(fā)學生,除此之外,狼是否還有正面的形象,值得肯定的形象呢?第二節(jié)課伊始,一位學生找到了一篇名為《母狼的智慧》的文章,文中寫了一頭母狼為了保護自己的幼子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而另一位學生則找了名為《狼與鹿》的故事,人們?yōu)榱吮Wo鹿殺死了那里的狼,結果因為人類破壞了生物鏈反而使鹿的數(shù)量驟減。這樣的語文課堂使得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為教師和學生共同營造了一方快樂的天堂,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二、教師由主導者成為引導者

      新課程提出:“一切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因為理念是行動的向?qū)АR虼苏Z文課程的改革,首先必須從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入手。”[1]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不應該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只有這樣,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才能真正有所著落。作為新課程實踐的廣大教師應當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的關鍵之一是教師角色的轉變,在合作中學習,教師不再以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和權威的形象出現(xiàn),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與學生之間由傳統(tǒng)的“權威—服從”關系逐漸變成了“指導—參與”的關系。其角色行為表現(xiàn)為:1、建立一個接納支持性的寬容課堂氣氛,以便和學生平等對話,在協(xié)商中建構有意義的世界。2、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景和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3、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情境認知工具與資源,搭建“腳手架”,以支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2]4、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策略,支持學生的反省,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成功喜悅。

      三、學生由接受者成為發(fā)現(xiàn)者

      人生來就是一個靈活的學習者,一個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行動者,學校的教育就是將學習這一人類基本的習得性功能加以引導和組織。在傳統(tǒng)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課堂上學生只能亦步亦趨地走進教師設計的框架,忽視了學生對新的學習任務的興趣關注。新課程認為,閱讀行為的實質(zhì)意味著在人與人之間確立了一種對話和交流的關系,一種雙向的、互動的、互為依存的關系,教師在閱讀中是介于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人,是引導者、點撥者、啟發(fā)者、激勵者。學生閱讀“個性化”,決定了語文課本不再是教本,而是讀本,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3]這就決定了教師與學生必須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真正在師生互動中形成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強調(diào)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和發(fā)現(xiàn)者,學生是課堂學習的接受者。而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強調(diào)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是課堂學習的發(fā)現(xiàn)者。這一變化也就決定了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時刻以學生為本,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與困惑。而在此閱讀過程中,學生成為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和探討者,教師是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合作者,二者以平等的方式參與課堂。當然,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閱讀差異,才能讓學生體驗在興趣中閱讀,在閱讀中探究,在探究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觀點中闡述自身的閱讀體驗。

                                                              結語

      總之,一個理想的語文課堂,既需要課前的精心準備,又需要課堂上的機智調(diào)控;既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更應該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真正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既要看學生知識的增長與技能的提高,也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與方法,關注他們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發(fā)展情況。相信,只要我們善于學習與反思,勤于實踐與探索,以新的課改理念指導自己上好每一節(jié)課,就一定會構建出一個理想的語文課堂。

      當然,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任重道遠,一段時間逐步推進使我們收獲良多,也使我們不斷的審視和反思,更使我們認識到還有許多困難和問題需要克服和解決。我想只要深入領悟課改的真諦,不斷進行實踐探索,破解種種難題,克服重重困難,定會描繪出百花盛開、萬紫千紅的絢麗畫卷。

參考文獻:

[1]《新課程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年

[2]卜延中.在新課改中演活教師的角色[J].師道,*年09期

[3]師延苓.走進新課程:教師的角色與功能[J].吉林教育,2005年03期

(篇三)

怎樣上好一堂語文課 

      一晃工作快二十年了,回顧二十年的語文教學工作,效果好象也不錯,無論從外界的評論,還是同行的議論,還是學生的反映,還是高考的成績,也還算過得去。但我也時常的反思:怎樣上好一堂語文課,怎樣才算是一堂好的語文課。其實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個人覺得要上好一堂語文課至少要完成以下環(huán)節(jié):

一、            緊扣教材,尋找切入點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開始一項新的工作或進入新的學習狀態(tài)時充滿熱情和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導語的設計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的情感,激勵學生的干勁,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也就是說好的切入點能使學生很快的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但切入點又不是隨心所欲的,一定要緊扣教材,否則就會天馬行空,漫無邊際,那樣雖然學生可能很感興趣,但收效可能會很小。我在講魯迅的小說《祝!窌r,就選擇學生回憶自己過新年的情景,學生當然是很感興趣了,我讓學生再找出課文中描寫魯鎮(zhèn)人過新年的情景,學生自然會加以對比了,對小說的主題就會有了很深的感受。我在講周國平的《面對苦難》時,我就從深圳的愛心大使叢飛的事跡說起,學生都明白叢飛當時是怎樣在面對各種困難的,有了這些感性的認識,再來讀課文,學生就會對如何面對困難有了很理性的思考。我在講文言文縱橫家的時候,我就舉三對師兄弟的故事:韓非與李斯、蘇秦與張儀、孫臏與龐涓。學生對這樣的故事是很感興趣的。在作文教學中,我用歌名作為題目,講如何開頭,我用《掀起你的蓋頭來》做題,講如何結尾時,我用《明明白白你的心》做題,講如何表現(xiàn)主題時,我用《叫聲真情,你在哪里》做題,這樣就會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            解讀課標與考綱,找準重難點

在現(xiàn)行的高考制度下,學生學習語文還是為了參加高考,所以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認真研究與解讀新課標和新的考試大綱,因為那是指揮棒,語文老師一定要知道最近幾年考了什么,怎樣考的,還有什么沒有考,以后可能會怎么考,比如我在教文言虛詞時,就把最近幾年廣東考了幾個文言虛詞,全國考了幾個文言虛詞,下年還可能考幾個,這樣學生心里有個數(shù),復習時自然會知道重點在什么地方了。只有做到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才會有的放矢,學生在學習中也會感到輕松許多。

三、隨時觀察課堂氣氛,充分展示情感魅力

俗話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教學不應該一成不變的,一定要隨時觀察課堂氣氛,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學習成績給予正確的評價、肯定,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成功的機會。使學生從成功的喜悅中發(fā)現(xiàn)自我,肯定自我,悅納自我,為下一步的成功增強了信心。其次用良好情緒,營造課堂氣氛。教師要把高漲、積極的情緒,慈善、微笑的面孔,剛毅、自信的眼神帶入課堂,讓學生大感到致教師的熱情、和藹可親。這樣,學生學起來才輕松自由,思維才異;钴S;才敢大膽地想象,深究課文中的問題;對某些問題才敢于質(zhì)疑,敢于評論,課堂氣氛才顯得活躍、熱烈。反之,就讓學生產(chǎn)生壓抑感,甚至產(chǎn)生失望、驚恐、緊張等情緒,從而扼殺了學生探究討論問題的欲望,窒息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我覺得做到了上面這些,肯定會是一堂學生喜歡的語文課。當然備好課,課后進行反思也是上好一堂語文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篇四)

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愛上閱讀

內(nèi)容摘要:在進行了一個學期的主題實驗中我感覺能在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那樣學生就會愛上閱讀,就是要立足于課堂,依托教材進行拓展閱讀。具體的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抓住點面進行拓展閱讀

(一)由“一句詩、一段文”進入到整首詩、整篇文的拓展閱讀。(二)以“人物 ”為核心的多重視角拓展閱讀。(三)由一篇課文走進一個作家作品的閱讀。

二、抓住比較進行拓展閱讀

(一)由古及今的比較拓展。(二)同一主題的比較拓展閱讀。

三、抓住讀寫結合點的拓展閱讀

關鍵詞:主題閱讀、閱讀興趣、拓展閱讀。人們都說教無定法,我們的教育不斷在進行著改革,渴望摸索出一條讓學生學得開心老師講得輕松的課堂體系。近幾年來全國各地轟轟烈烈地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以學生為本的“生本課堂”理念讓我們感覺到教書是一件特別輕松的事情,提倡海量閱讀的“語文主題閱讀”讓我們感覺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實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讓每位兒童都能夠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主題閱讀是以一個單元為單位,將語文教材中的單元內(nèi)容與單元主題相關聯(lián)的課外閱讀內(nèi)容,組成一個“大單元”系統(tǒng)。如果把單元主題比做一根“藤”,教材中的文章、課外搜集來的與主題相關聯(lián)的文章,就好比“藤”上的“瓜”。這樣的教學,密度高,容量大,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的知識架構和思維重組。對于“主題閱讀”而言,這種獨特的“功能”結構就是由單元主題所拓展出的核心知識、情感密碼、價值認同等,它可以從一點出發(fā),維系教材知識能力體系的全身,著力探究文本的歷史闡釋,刻畫和解讀時代特征,揭示和豐富學科內(nèi)涵。

乘著語文課開之風,我校也積極倡導各學科實現(xiàn)“生本課堂”,在旗教育局的鼎立支持下開展“語文主題閱讀”的實驗。我班有幸被學校確立為“主題閱讀實驗班”。在家長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班學生每人購買了四本與三年級上冊教材相配套的《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有了閱讀資源,我們在課堂上進行主題閱讀就有章可循了。在進行了一個學期的主題實驗中我感覺能在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那樣學生就會愛上閱讀,就是要立足于課堂,依托教材進行拓展閱讀。具體的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抓住點面進行拓展閱讀

(一)由“一句詩、一段文”進入到整首詩、整篇文的拓展閱讀。

  這一拓展方式,是教師帶領學生對教材的一些特定知識點、文化點進行延伸、重組、創(chuàng)造、升華,讓教材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出發(fā)點,讓教材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源頭活水”。勢必產(chǎn)生“窺一斑可見全豹”“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教學妙用。

  例如我在教學本冊教材六單元“富饒美麗的祖國”——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的“讀讀背背”,是五句描寫景物的古詩句,我將每句詩所在的詩篇整首出示,學生在誦讀后對一些以前積累過的古詩又是一個鞏固的過程,對一些陌生的詩又有了整體的感知。我有鼓勵一些能力強喜愛古詩的同學背誦一兩首新詩,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這樣做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利用經(jīng)典文化的魅力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以“人物 ”為核心的多重視角拓展閱讀。在我們學習《孔子拜師》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更多的了解孔子,我首先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在課堂上閱讀教材后的“資料袋”全面認識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背誦積累孔子的名言,感受孔子的謙虛好學的高尚品德;閱讀《七歲之師》深切地感受這位大思想家的謙虛。這樣題材廣泛,視角多樣,多角度的閱讀,可以讓遠離孔子時代的學生,更多元地、系統(tǒng)地、集中地了解孔子,從而在心中建構起一個鮮活立體的“孔子”形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受到人文主義教育。從教學的角度,也便于我們“以文帶文”,進行“主題閱讀”。

(三)由一篇課文走進一個作家作品的閱讀。

有思考的閱讀者會有一種追本求末、讀之如渴的閱讀期待。姚斯的接受美學理論告訴我們:實現(xiàn)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是把握學情并找準閱讀教學的起點,即教學前或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想要了解什么或有什么疑問,并從中清楚地捕捉到學生最想了解什么,以及最需要了解什么。教師在此基礎上設計并開展閱讀教學,不僅會使閱讀教學方向明確、動力充足,而且這樣的教學過程還是促進學生自我求知、自我探索、自我發(fā)展的過程。

教材中由一篇課文走進一個作家作品的閱讀元素有很多,如果老師能掌握這個元素,就會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閱讀期待,并由一篇文本順利過渡到整本書的閱讀需要。我們本學期的教材中有一篇法布爾的《蜜蜂》,在學完本課后,我鼓勵同學閱讀法布爾的書——《昆蟲記》,據(jù)了解有幾個同學早已購買閱讀,為了大家都能從《昆蟲記》中感受法布爾對昆蟲研究的熱愛以及他為了研究而付出的努力,我將此書定為全班共讀一本書的書目,利用每周一的20分鐘讀書課,有我讀給同學們聽,每當我讀到有趣的地方孩子們都忍不住笑出了聲,當聽到一些不可思議的昆蟲生活時孩子們又會驚嘆不已。

二、抓住比較進行拓展閱讀(一)由古及今的比較拓展。

  由“現(xiàn)代白話文”進入“小古文”的學習。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由經(jīng)典的小古文改寫的,但光在淺白如話的現(xiàn)代文中做“聽、說、讀、寫”式的解讀和訓練,就脫離了文本的母體——文言文,這種方式的拓展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回歸,是一種對文學本源的探尋,它所產(chǎn)生的意義遠非是一篇文言文的閱讀。

我們本冊教材中雖然沒有這樣的文章,但是在《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四)中有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為了便于閱讀,我給學生朗讀了文言文,同時讓學生參照譯文,了解我讀的文章大意。

(二)同一主題的比較拓展閱讀。

  同一主題下的作品所體現(xiàn)出的“作品風格”,涵蓋了一個流派或一個人的文藝作品所表現(xiàn)的主要的思想特點和藝術特征,而這正是語文教學需要特別關注的!囤w州橋》與《海內(nèi)第一橋》相比,兩者雖然都是說明文,但是前者是重點抓住趙州橋的外形來突出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后者主要是從洛陽橋的“天下奇”來體現(xiàn)它的獨一無二的制造過程,突出主題“海內(nèi)第一”。寫作的視角不同,給讀者的感覺也不同。

三、抓住讀寫結合點的拓展閱讀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語文教學中,讀和寫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寶貴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也是落實語言文字訓練,提升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有效策略。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重視發(fā)揮文本對寫作的引領作用,巧妙穿插有效的練筆,切實深化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我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重點向?qū)W生滲透了春夏秋冬的寫作順序,和抓住有特點的景物進行細致描述的寫作方法。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在拓展閱讀《煙臺的海》和《碧水丹山話武夷》這兩課時,出示了不同的閱讀提示:前一篇是本文按照什么順序鞋煙臺的海。后一篇是本文抓。ǎ┖停ǎ﹥煞N景物來寫武夷山的。學生對寫景的文章有了大量的閱讀后,明白了寫景要有一定的順序,抓住有特點的景物來進行描寫,就能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讓我們立足于語文課堂課堂,切記劉憲華老師的五個關注,即:“關注學生已有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背景;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jīng)驗;關注內(nèi)容的革新和探究式教學的運用;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關注學生的學科情感和情緒體驗。”做到以上五個關注,才能使學生整個兒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學習過程中去,而“主題”式的閱讀恰恰可以將已知與未知、課內(nèi)與課外、文本與生活等充分融合,從而建構起屬于兒童自己的精神家園。學生便愈主動學習、記憶,自然會有生成,讓學生愛上閱讀更是水到渠成的事。

參考文獻:劉憲華的《讓每位兒童成為讀者》

(篇五)

關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

  當代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那么什么是現(xiàn)代化。簡單說就是高效率,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如果教一個能得到十個,那我們所教的效率該多么高啊。”老教育家的話語重心長,意味深長。

  我是一位語文教師,通過十來年的教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學生學語文的興趣不濃,而教者又感到頭疼。我對語文課越來越覺得;我該講什么,該怎樣講。

  以前,我們所教的教學模式無非是:“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yè)。”課課堂堂都是這種模式,學生也就按照這種模式思考,久而久之就成為束縛學生思維的框框。學生沒有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向課堂教學要質(zhì)量,就是要千方百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語文教學效率不高,主要表現(xiàn)是費時多、質(zhì)量低。天天都有語文課,花多少年的時間,花樣不少,左分析、右分析;大作文、小作文;要寫,寫不上來;要說,又說不明白。最后,沒有達到大綱的要求。

為什么中學生在語文方面不過關呢。我想原因是,

  一. 教學的基本體系仍是以教師講析為主,而忽略了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一堂課45分鐘,教師大部分時間是講授。一般地說,學生活動的時間只占10分鐘左右。長此以往,學生的大部分時間總是被動地聽老師講析,而自己主動地動腦、動口、動手練習的時間很少。

  二. 講、練不當,無效勞動多。多年的語文教學,給我的感覺是;教師講的一些內(nèi)容恰是學生懂的;而學生不懂的,教師反倒不講。沒有講到該講之處,不必講的卻做了無效的勞動。正因為課堂上講、練不當,無效勞動多,導致了時間上的浪費。有些課文本來完全可以用一課時,而偏用兩課時、三課時。

  三. 脫離實際,忽視學以致用。例如,在閱讀教學中,讀寫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和忽視應用性閱讀讀能力地培養(yǎng)較為普遍。再如,寫作教學,中學階段有多次作文練習。而到頭來還是連寫一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都感到困難。這不能不說與作文教學的效率不高有關。教師只注重篇數(shù),而不注重質(zhì)量。

  學生不過關,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學生的思維能力等方面存在問題。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造成課堂效率不高的思想障礙。較長時間以來,由于受陳舊的教學思想地束縛,加之應試教育地影響,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一些現(xiàn)象。

  (一).語文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成為學生的主宰。教師把能力、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都置之度外。一切都服從于教師,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并沒有取得真正的主體地位,而是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是扮演教學活動的主宰者,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課堂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被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喪失了,雙邊活動也就變成了單邊活動。

  (二).教學過程以課堂為中心。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觀的影響,教學變成了局限于課堂的封閉式教學,致使學生脫離實際,學習上缺乏自學能力便是課堂中心的必然結果。

  (三).語文課堂活動以教師講解為主。由于教師成了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唱主角,因而教學活動便是教師按自己事前準備的內(nèi)容和設計的教學程序進行講解,講解完了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至于學生的基礎,接受的能力則考慮甚少,教師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認識過程。

  (四).一切講解以考試為中心,多考多講,少考少講,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我想,造成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顯著原因是;教學方法受教育思想的制約,教育思想陳舊,不可能運用與素質(zhì)教育要求相適應的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諸如,一講到底,滿堂罐;一練到低,滿堂練;滿堂練的結果,自然是白費時間,徒耗學生精力;一問到低,名為啟發(fā)式,實則滿堂問,問得學生神經(jīng)緊張,學生哪里還有學習的興趣,教學效率豈能不低;一看到底,滿堂看,滿堂沒有指導,沒有提高,沒有具體要求,沒有動筆圈點勾畫。

  以上諸方面是教師的問題,那么,我們的學生是不是就沒有毛病呢。根據(jù)這幾年的教學,我感到學生的主要毛病是;

  一. 依賴性強。教師怎么講,學生就怎么做,平時是死記課本,考試時是死記答案,不會在語文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思考問題。

  二. 無序性。語文是有規(guī)率的學科,多教學生不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不善于疏理所學的知識。

  三. 淺露性。思維表面化,缺乏應有的深度,閱讀只流于表面的理解,而發(fā)掘不出深層次的隱含信息。

  四. 緩慢性。閱讀速度慢,作業(yè)費時多,作文經(jīng)常不能按時答完卷,不善于聯(lián)想和想象,舉一而不能反三,觸類而不能旁通。

以上是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分析了語文課堂效率低的原因。那么,到底應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呢。

   我想,要提高效率。首先,必須轉變教學思想,樹立為社會主義建社服務的觀念,重在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觀念,培養(yǎng)學生讀、寫、聽、說的語文能力,再聯(lián)系實際,使學生學以致用。

   其次,改革現(xiàn)行的基本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教師講,學生聽,這是多年來形成的基本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現(xiàn)在的基本教學體系是以教師講析為主。我想,教學中應以能力訓練為中心,改教師的講析為學生各方面的練習,把整個課堂的氣氛由沉悶、呆板變?yōu)樯鷦踊顫姟8淖儗W生對學習的態(tài)度,只有教師單方面的積極性,只是一廂情愿,無法獲得課堂的高效率。如果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并讓他們的學與教同步,統(tǒng)一教師與學生的思路,這樣就能獲得教學的高質(zhì)量和高效率。正確的教學模式應隨著課文的體裁而論,該用這種教學模式的就應靈活運用。教語文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我相信,有志于語文教學的廣大教師,一定會從實際出發(fā),克服重重困難,盡心竭力地向這方面努力。      

(篇六)

初中語文教學論文:關于閱讀教學

1、要繼續(xù)加強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本體地位和教師的引領指導作用

閱讀教學應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線,以發(fā)展語文綜合閱讀能力為主旨,在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蘊、品味語言、鑒賞評價等具有顯性標志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上,借助各種常用的閱讀技能來展開。具體要求是:①美文美讀,要在朗讀中體驗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材料。②通過略讀、速讀的技能實踐,通讀課文,大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篩選信息。③通過精讀、默讀的技能實踐,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學習從多角度深入解讀課文,并進行鑒賞性、研究性閱讀。同時,要在“三個維度”有效結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展開個性化閱讀。

2、轉變教法,立足文本,鼓勵學生與教材平等“對話”

語文課是要讀書的。學好語文的關鍵就是要善讀書。語文課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的世界,讓學生在文字釀造的美好中真正學“語文”。在語文閱讀課中,應注意以下對話:○1與文本對話:如“文章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語言含義深刻? 我是這樣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這些”等等;○2與作者對話:如“為什么要這樣寫?寫作意圖是什么?寫作意圖是否體現(xiàn)得很清楚?” 等等;○3與編者對話:如“為什么將這一篇課文組織在這一單元?為什么要涉及這道題?‘研討與練習’與‘讀一讀,寫一寫’有什么區(qū)別?編者的意圖是什么”等等。

課堂教學的順序上,應遵循“先學后講”的原則。課堂教學最理想的狀態(tài)應該是學生帶著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與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師,向教師求教,而不應該是教師帶著已經(jīng)準備好的、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qū)W生,把結果講給學生聽。

3、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指導學生的運用與創(chuàng)新

在閱讀教學中,應倡導“自主閱讀——合作研討——個性創(chuàng)新”式學習。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學生閱讀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個人獨立研讀、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要讓學生反復閱讀原文,要邊讀邊想,要圈點勾畫,并在閱讀筆記上寫出感受、欣賞、評價之類的內(nèi)容。研討要在自讀的基礎上進行,通過相互交流,質(zhì)疑啟發(fā),深化理解。在研討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起好組織、指導的作用,而且還要適時、適度地參與研討,不能把學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結論上“靠”,而要鼓勵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多元的思維品質(zhì)和思維習慣。“創(chuàng)新”是在自讀研討的基礎上,各人把文章內(nèi)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經(jīng)驗、文化內(nèi)存、思想情感等聯(lián)系起來思考,通過比較延伸、聯(lián)想和推測,提煉出某種和“教參”不盡相同的內(nèi)容,并用簡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還要運用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等。這一環(huán)節(jié)作為高層次的目標要求,教學中可視教材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

應注意的是:在研討、創(chuàng)新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引領作用,對學生的閱讀習慣、思維方式、閱讀體驗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必要時進行科學合理的糾正和引導,決不能無原則地對學生的思路、認識或見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4、注重誦讀指導學生誦讀優(yōu)美詞句章段,使學生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理解和運用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誦讀內(nèi)容宜參照課標及教材推薦的篇目做出量的規(guī)定和質(zhì)的選擇。

5、指導學生學會制訂閱讀計劃

廣泛開展課外閱讀,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7—9年級),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有條件的學校應盡可能每周開設一節(jié)閱讀課,同時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室)、網(wǎng)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內(nèi)容提要:文本多元解讀已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但有為數(shù)不少的語文教師卻矯枉過正,進行無效地解讀,甚至是有害的解讀。筆者認為,“多元解讀”并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地亂解亂讀,并不意味著可以有絕對的“彈性”,而必須有一定的“規(guī)范”,必須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解讀范圍的引導。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進行文本多元解讀的方法與對策,切實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對策有:(1)發(fā)揚民主教學,建構文本多元解讀平臺;(2)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有效進行多元解讀;(3)做到“多元有界”,切實提高多元解讀效果。

那么,如何有效進行文本多元解讀,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發(fā)揚民主教學,建構文本多元解讀平臺。

要想讓學生在多元解讀文本過程中彰顯個性的風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建構文本多元解讀平臺。

我國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的觀念,往往是教師居高臨下,我教你學、我說你聽的單向傳遞造成了師生之間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離感。這種師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學生的個性,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高。如某位語文老師在教完《木蘭詩》一課時,一位男生舉手說:“老師,我有一個問題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纏足的,三寸金蓮,走路都很困難。木蘭怎么還能夠參軍打仗?”老師聞說便敷衍了事地說:“噢,那可是書上寫的,可能是木蘭沒有纏足吧。”但這位男生卻追根問底:“木蘭可是個很聽話,很孝順的孩子!怎么會不聽父母的話,而不纏足呢?”老師這時可不耐煩了,說:“我們只要學懂這篇課文,至于木蘭有沒有纏足我們就不必去討論了。”這位男生說:“可是,老師,這樣不就違背事實,不真實了嗎?……”這位老師聽了,沉不住氣了,他以訓斥的口吻對學生說:“學習這篇課文,你只要理解木蘭的性格特點就可以了,別的問題不是這篇課文要寫的。你用不著去多想。坐下!”就這樣,一句“用不著去多想”重挫了學生的個性,一聲“坐下”傷害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一頓訓斥猶如一盆冷水澆滅了學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來,一名教師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地進行探索,也可以壓抑孩子們探索的童心。

現(xiàn)代教育觀念和教學實踐強調(diào)教師要以民主的作風對待學生。“教學民主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尊重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健全和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zhì)。正如語文新課標所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實施民主教學,做學生“主體的守護者”,呵護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敢想,敢說,敢為,促使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如一位教師教學《變色龍》一課,剛討論完警官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學生A舉手發(fā)言:“我覺得警官奧楚蔑洛夫并沒有斷錯案,赫留金才是罪有應得。”老師在對學生A的提問作了肯定和鼓勵后問:“你這么說的依據(jù)是什么?”學生A說:“開始時,小狗一副的可憐相;而赫留金卻得意洋洋,完全沒有受了害的感覺。我認為他想嫁禍小狗以獲得一筆賠償費。”這個發(fā)言轟動了教室,極大地激發(fā)了全班同學探索的好奇心。教師因勢發(fā)問:“對于這位同學的說法,大家有什么補充或不同的意見嗎?”學生們紛紛搜尋文中相關內(nèi)容,不久便有多名學生舉手。

學生B:“我同意同學A的看法。就如警官奧楚蔑洛夫說的,狗那么小,夠不著赫留金。”

學生C:“我也同意。當有人說出是赫留金用煙卷戳狗時,赫留金很兇,還用自己兄弟當憲兵嚇唬人?梢娝鲑\心虛。”

學生D:“我認為,雖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對,但奧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為依據(jù)來斷案。所以,談不上有沒有斷錯案。”……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奧楚蔑洛夫斷案的依據(jù)始終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實,足見其性格特征。

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上應當變支配者為引路人,應當改變過去那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放下身段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氣氛中與學生研究探討,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建立起來了,才有課堂上的師生間情與情的相融、心與心的相通、教與學的相長、師與生的互促,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和個性特長才會有形成的“土壤”和“養(yǎng)分”。也只有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才能受到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才能得到發(fā)展,文本多元解讀才得以真正開展。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有效進行多元解讀。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點”,似乎也都可以作為教學的著力點,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個教師教學水平如何,還可在處理教材上見功夫。我們應該在處理教材時,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有效進行文本解讀。文本多元解讀可從以下“五點”進行切入:

1、抓住文本內(nèi)容。 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是豐富多樣的,是搖曳多姿的。如一部《紅樓夢》,有人喻它為一部百科全書,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識的,有琴棋書畫的,有詩詞曲賦的,還包含著醫(yī)藥學的、建筑學的、美學、哲學的,可謂包羅萬象。所以,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時,讓學生先交流對文本內(nèi)容把握情況。如莫懷戚《散步》是一篇玲瓏剔透、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講的是一家人祖孫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故事。讀這篇文章的歷程,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學生在散讀這一流程后,獲得美好的閱讀印象,完成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有的學生在交流中,談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體諒的精神,談到了可貴的親情、溫馨的氣氛,談到了尊老愛幼的美德,談到了春天美麗的景色、生命的氣息……又如教學《我的第一本書》,在學生自讀文本盡情觸摸文本后,教師問:你了解到哪些內(nèi)容?學生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的說:我了解到了社會黑暗;有的說:我了解到了友情的珍貴;有的說:我了解到了父愛;有的說:我知道了父親心靈手巧,等等。

2、抓住文本語言。漢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豐富,最細膩,最富有人情味的語言,可說是色香味俱全。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說過:有的文本語言“如清流,描物寫態(tài),細膩動人,脈脈含情;有的如驚雷,議論風生,振聾發(fā)聵,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質(zhì)樸無華,平淡實在,耐人尋味;有的如紅葉,嬌艷華美,色彩斑斕,燦爛迷人……”但是漢語言又是最具朦朧、模糊,且多義性的特點。著名學者金岳霖先生說:“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是朦朧、模糊,它的涵蓋面幾乎無邊無際,暗示性幾乎無際無涯。” 如一個算命先生給某局長算命,他說:“你的這個位子會坐牢。”這句話,就具有多義性:一理解為你這個位子會坐得很牢固;另一理解為你在這個位子上會進牢監(jiān)的。所以,在對有些具有多義性模糊性的語言進行品味揣磨時,就可引導學生進行多元理解!段业牡谝槐緯纺┚“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里指什么?可引導學生概括出:父親的教育,父親的希望,友情的重要,親情的溫馨,生活的艱辛等。還有《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樣的:我們都是幸福的孩子,我們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們都是美麗的、品質(zhì)高尚的孩子等等。

3、抓住文本主旨。文學作品主旨的詮釋,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甚至可以說是作品鑒賞和閱讀教學的必然歸宿。它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使學生對課文達到本質(zhì)性的理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閱讀思維的健全;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認識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學作品的主題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讀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認識到種種具有個體差異性的主題。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題可有多種解讀:(1)對于像盲孩子一樣孤單弱小的人,我們應該關愛他們,這樣他們才會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獲得光明的同時,“影子”也獲得了生命,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孩子,這說明,給別人帶來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執(zhí)著追求理想,理想便會實現(xiàn);(4)熱愛生活的人,生活便會恩賜于他。又如《白兔和月亮》寓意可多達五六種:(1)擁有財富是好事,卻可能失去人生的許多樂趣;(2)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能強求;(3)擁有財富,不能產(chǎn)生患得患失之感;(4)做任何事要量力而行。

4、抓住人物形象。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體化的特質(zhì),加之閱讀活動個體化的特征,學生理解中的藝術人物理應不同,這給我們鑒賞人物提供了求異和創(chuàng)新的可能。我們不應也不能用一種統(tǒng)一的模式界定學生的理解。我們在分析文學形象時,應以一種辯證的理性面對學生有創(chuàng)性的思考爭鳴。如《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變色”之速,難道不可能出于難言的隱衷?難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義憤填膺的言語就沒有一點出于公正的動機?又如魯迅散文《風箏》,文中的魯迅是個愛護弟弟的嚴兄,又是一個嚴于自省的、做事一絲不茍、知錯必改的人,同時小時候在管教弟弟時行為又是十分粗暴的人。

5、補充文本“空白”。“接受美學”認為,作品的意義是讀者通過閱讀活動發(fā)掘出來的,作品未經(jīng)閱讀前,只是向讀者提供了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框架,其間匿藏著許許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讀者去發(fā)現(xiàn)、填補和闡析。而這些“空白”的填補正是讀者閱讀活動中不可缺的動力機制之一,它能夠驅(qū)遣讀者的想象,激活讀者的思維,從而建立起與作品和作者溝通的橋梁,使讀者對作品的意義達到個性鮮明的深刻理解。在我們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學生對作品“空白”帶有個性色彩的填補,更是開啟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有效途徑,語文課也變得空靈和鮮活。

一、做到“多元有界”,切實提高多元解讀效果。

任何事情,物極必反。個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絕對地學生化,更不是普遍化、隨意化。無論怎么“多元”總有一個界限。作為閱讀客體的文本雖然存在著“空白”和“不確定性”,但必然會有許多顯性的、鮮明的“規(guī)定性”,總會有個“作品視界”范圍。“多元解讀”也只能在這個范圍內(nèi)進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然而總還是莎士比亞所描寫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某些細節(jié)上難免會有些差別,而在基本性格上還是那個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為堂吉訶德。正如童慶炳在《文學理論教程》中指出的,閱讀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無限的,存在著審美差異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有范圍的,存在著社會的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讀”并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地亂解亂讀,并不意味著可以有絕對的“彈性”,而必須有一定的“規(guī)范”,必須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解讀范圍的引導。

首先,多元解讀要尊重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文本是教學的起點,是學習的載體,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才能有效解讀文本。錢夢龍老師說:“找到文本對解讀的限制和解讀自由度之間的契合點,恰恰是閱讀教學最能顯示其魅力之處。因為,閱讀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更要通過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學會怎樣品味語言,怎樣捕捉文字背后的隱含信息,怎樣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樣獲得審美的愉悅,怎樣對文本作出既富有創(chuàng)造性又符合文本實際的解讀。”如某位教師教魯迅《社戲》時,要求學生品讀“歸航偷豆”情節(jié)部分,有個學生說:“‘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這句話寫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們的野性和饑餓感寫出來了。”這位教師聽了,并沒有人云亦云,盲目表揚肯定學生,而是引領學生進一步品味揣摩語言,領會詞語真正內(nèi)涵。教師問:“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說:“從‘任憑’‘圍’‘撮’等詞可看出。”教師問:“‘撮’是什么意思呢?”學生看文下注解,齊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細碎的東西。”教師追問:“人們會在什么情況下,用手指捏取東西的?在饑餓的情況下會這樣嗎?”學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燙手了。”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學生領略了魯迅先生遣詞造句的準確美。

其次,多元解讀要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某位教師上寓言《白兔和月亮》,在探討寓意時,有位學生認為白兔得月后,有了無窮的得失之患,是因為它獨自擁有了月亮,因此,我們有什么東西也不能獨自專有,應與朋友共享,還舉了例子,如金錢、愛情等。引起了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這時該教師馬上因勢利導,他說:“世上有很多東西可以與他人共享的,如友情、歡樂、書籍、自己勞動成果等等,但也有個例是不能與他人分享的,特別是愛情等,愛情不同于友情,它是自私的,等同學們長大后便會體驗到的。”教師廖廖數(shù)語,讓學生懂得了愛情與友情的不同,避免了學生陷入誤區(qū)。

“多元解讀”是真實的閱讀,是孕育創(chuàng)造性品質(zhì)的閱讀,理應受到格外的重視和尊重。我們應把文本多元解讀真正落到實處,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個性化行為,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們期待著,在學生閱讀的枝頭上綴滿富有個性的花朵,鮮艷奪目。

(篇七)

插上翅膀 快樂飛翔

                      ——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看圖寫話的能力

【內(nèi)容摘要】

小學低年級看圖寫話是作文起步階段的訓練,是培養(yǎng)兒童認識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良好途徑。看圖寫話能力的形成要有一定的過程,要靠長期地積累。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內(nèi)外都要對學生進行有效性指導,為學生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的途徑,幫他們?nèi)腴T,提高他們看圖寫話的能力。    

【關鍵詞】看圖寫話 注重觀察 大膽思維 化難為易 興趣入手 暢所欲言

小學低年級看圖寫話是作文起步階段的訓練,是培養(yǎng)兒童認識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良好途徑?磮D寫話能力可以說是作文的基本功。我想這項基本功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練就的,也不是一兩堂課就能形成的。它的形成要有一定的過程,要靠長期地積累。完全沒有基礎,沒有方法,沒有積累的看圖寫話課,老師和學生都會吃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內(nèi)外都要對學生進行有效性指導,為學生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的途徑,幫他們?nèi)腴T,提高他們看圖寫話的能力。通過平時的摸索和實踐,我積累了一些方法。

一、注重觀察 看一看

平日里的生活場景,周圍環(huán)境無疑是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奧妙無窮的大自然,色彩斑斕的社會生活為孩子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鮮活素材。低年級孩子對外面的世界總是充滿著好奇,向往。多多引導孩子們?nèi)ビ^察自然,關注周圍的事物,孩子們會從中獵取到許多感興趣的內(nèi)容。文學大師魯迅也曾說:“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是觀察。”春天來臨了,我會帶他們?nèi)ヌ镆袄镉^賞金燦燦的油菜花;到校園中看看那競相開放的花朵,長滿綠葉的樹木,聆聽那清脆的鳥鳴……面對這美妙的世界,孩子們不可能無動于衷。他們仔細觀察,用心感受。當他們的注意力被某一事物或某一現(xiàn)象吸引住時,有的孩子會興致勃勃地講述,愛思考的孩子會不住地提問。有了情感觸動,就會有傾吐的需要。孩子們會把那些使他們激動、贊嘆和驚奇的東西用自己的話語寫下來。在我上完《找春天》這篇課文后,我?guī)е⒆觽兊叫@中觀察,讓他們摸一摸小草,聞一聞花香,聽一聽鳥叫……自己去校園中找找春天。下面是我們班學生徐文君寫的一段話:春天來了,我們唱著《春天在哪里》這首歌跟著老師去校園中觀賞美麗的景色。我發(fā)現(xiàn)春天在那五顏六色的花朵里,春天在那嫩綠的小草里,春天在那小鳥的叫聲里。我高興地叫著:“我找到春天啦!”你瞧,生活是孩子創(chuàng)作的源泉,外面的世界是孩子最好的課堂,觀察體驗是孩子最真的感受。

二、大膽思維 想一想

有的學生在觀察后,還是把作文寫得很平淡,其原因就是沒有發(fā)揮想象力的作用,只是就物寫物,就事論事。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低年級在進行看圖寫話訓練時,在多幅圖中抽去一幅或出現(xiàn)不完整的圖畫,要求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添畫,推前測后,更能激發(fā)學生去大膽想象。記得一次交流課上,我出示了一張畫,畫中只畫了半個圓,我要求學生在這個半圓上添上幾筆,變成一樣東西,然后展開想象,寫幾句話。后來發(fā)現(xiàn),學生畫的圖有“太陽”、“刺猬”、“烏龜”、“蘑菇”、“小汽車”、 “雨傘”……形形色色的東西,奇思妙想的話語,讀后讓人忍俊不禁。其中應文若寫的 “太陽”的故事,更是讓我心靈一顫,印象深刻。 她畫的是可愛、生動的太陽。她寫道:“星期二下午放學后,我chénɡ著車回家。半路上,我看見太陽zhuī著車子。車子跑到哪,太陽就跟著跑到哪,就這樣跑來又跑去。我下車了,那太陽還在。原來太陽是zhuī著我在跑啊。到家后,我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媽媽。他們聽后笑了,我也笑了。”多么富有童趣富有想象力的語言!臺灣作家林清玄寫的《和時間賽跑》中,不是也有與太陽比賽的場景嗎?這場景與小女孩所描寫的畫面多么相像!

三、化難為易 演一演

有些圖片類似于生活片段,我們還可以用演一演來化難為易。有一次我們碰到了這樣的一幅圖:圖上畫著一個孩子躺在病床上,另一個孩子站在病床邊。要求寫一寫他們的對話。(提示:小軍生病了,小明去看他,小軍同桌小紅有事去不了了,請小明代她向小軍表示問候。)當我讓孩子們仔細觀察圖并認真讀提示,然后來說說時,孩子們都面露難色,舉手的寥寥無幾。我忽然靈機一動,請上了兩位學生,一個孩子坐在椅子上當生病的小軍,另一個是來看望小軍的小明,我沒多說什么,只是讓“小明”到門外去。門外的孩子即刻“咚咚咚”敲起門來,“小軍”應聲:“請進!”“小明”推門探頭進來,邊走邊笑著問:“小軍,你的病好點了嗎?”“小軍”面露笑容:“好多了!謝謝你來看我。”“小明”接著說:“本來小紅也要來的,可她今天有事來不了了。叫我代她向你問侯。”“那也請你幫我對她說聲謝謝!”“小軍”笑著說。此時此刻真應該伸出雙手為他們熱烈地鼓掌,動作、表情、語言他們都表現(xiàn)得如此到位。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yōu)樽约航鉀Q了難題。當我再問“誰還想演一演?”時,學生們活躍積極。自己表演了,還看了別人的表演,這時再來看圖,靜止的圖畫在學生的眼中、心中必然會“活”起來,“動”起來,這時讓他們看圖說說,再讓他們看圖寫寫,學生們樂此不疲!

四、興趣入手 畫一畫

在指導學生進行看圖寫話時,你會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有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有的圖畫內(nèi)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無從下手;有的圖畫學生不喜歡,觀察的時候就會缺乏主動性;有的圖畫有人物,有景物,學生在寫話時,往往寫了人物,忽略了景物等等。如何解決這些難題,我想到了畫圖畫是低年級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件事情。美術課上,他們充滿畫畫的熱情,紛紛用畫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課間,也經(jīng)常看到他們?nèi)宄扇涸谝黄鸾涣髯约旱靡獾膱D畫作品,可見他們是多么地喜歡畫畫,在他們心中畫畫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何不先把看圖寫話改成畫圖寫話呢?畫畫是孩子們體驗畫畫樂趣的過程,又是孩子們思考的過程,他要構思畫什么,為什么畫,怎樣畫更漂亮,這又是個觀察和分析的過程。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都投入了一定的感情,他會急于表達自己的作品,此時再讓孩子們寫話,一定會生動又有感情。  

五、暢所欲言 說一說

口頭表達能力是語言實踐的重要工具,是寫話的有力基礎,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低年級教材中每個單元練習都有說話訓練的安排?梢“說”是多么的重要。低年級孩子好奇、天真,思維形象具體,但表達起來缺乏條理性,說起話來有時前言不搭后語或重復。這就要求老師要耐心引導,注重細節(jié)。有些孩子在課堂上表現(xiàn)膽小,不愛說話,但對班級里發(fā)生的事,同學身上發(fā)生的事總愛跑來跟老師說說。說也奇怪,原先連話都說不通的孩子這時候他總能有頭有尾地把事情原委流利地有條理地說下來。其實,平時我們的做法,特別是對調(diào)皮,學習不認真的孩子,總沒有耐心聽他把話說完,還會打斷他的話。但你不曾發(fā)現(xiàn)這也個是訓練孩子說話的好機會嗎?課標上也指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見聞,感受、想象說出來,內(nèi)容具體,感情真實。”意識到這點后,我總是能耐心地聽完孩子們想說的話,還時不時地給他糾正語病。孩子他愿說,而且這些話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他能說得那么順溜,也就不足為奇了。后來我還經(jīng)常利用課前幾分鐘鼓勵他們說說班級里發(fā)生的事。這一招真好,有些孩子還會事先進行練說。他們都愿意說著自己在班級里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還會說出自己心中對這事的看法。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孩子們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使他們在今后看到一些關于班級或同學故事的圖片時,有話可寫。

此外,兒童從小聽故事、愛閱讀,這樣會接受較多的刺激,對他的語言的積累和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研究也認為,那些愛聽故事、愛閱讀的兒童,其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比其他小孩要高出一頭。為此,在平時,我經(jīng)常講故事給學生聽,并鼓勵他們自己講故事。為了擴大閱讀面,我還推薦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圖書,如:童話、寓言、兒歌、成語故事等。課標中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興趣有選擇地多讀、廣讀。在閱讀時,認認生字,劃劃優(yōu)美詞句,并鼓勵記下來,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這樣能促使學生掌握和積累一定的語言材料,為寫話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對低年級學生進行作文起步訓練,教師要注重觀察引導,善于利用資源,充分激發(fā)學生想象,帶領學生實踐,積累寫話材料,讓學生愿說樂寫,使他們能順利地邁上中年級作文的新臺階。我堅信:給孩子一片五彩的天空,他們一定會像小鳥一樣快樂飛翔,一定會用五光十色的筆來描繪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

2、陶保平主編、袁文輝副主編:《小學語文教育新視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年。

3、《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低年級寫話教學》柳文娟

4、《小學語文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4月 

(篇八)

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內(nèi)容摘要〕朗讀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fā)音規(guī)范、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作的活動。在教改的今天,朗讀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得到重視,在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策略來幫助學生愛上朗讀,學會朗讀,架設好朗讀這座橋梁,使文章的作者、師、生三者的情感達到和諧共鳴,從而構建師生共奏一曲悅耳動聽之歌的語文新課堂。

〔關鍵詞〕朗讀教學   策略   指導

   語文是一首詩,朗讀是一首歌,在教學中,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fā)音規(guī)范、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作的活動。在教改的今天,朗讀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得到重視。

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朗讀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在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策略來幫助學生愛上朗讀,學會朗讀,架設好朗讀這座橋梁,使文章的作者、師、生三者的情感達到和諧共鳴,從而構建師生共奏一曲悅耳動聽之歌的語文新課堂。

(一)、朗讀有助于學生的語言發(fā)展。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學,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一般來說,愛好朗讀的學生口語發(fā)展比較快,說起話來條理清晰,自然流暢,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能召之即不來,呼之欲出。

(二)、朗讀有助于學生分辨善、惡、美、丑,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從而發(fā)展語言。

如:在語文教學中,有許多描寫自然風光景物的文章,這些文章有的描繪了山川河流的秀麗柔美,有的描繪了事物的形狀、顏色、聲音、味道等,有的描繪了事物的姿態(tài),動靜特點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通過朗讀就能很好地品味大自然的美。

(三)、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培養(yǎng)較好的習作能力。

朗讀不僅有利于學生積累發(fā)展,發(fā)展語言,而且有利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朗讀,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文中內(nèi)容的寫作技巧轉化為自己的技巧,從摹仿到內(nèi)化到自創(chuàng),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來”了。

好的朗讀,可以達到聲情并茂,意味悠遠的效果;可以攝人魂魄,耐人尋味;可以把人帶到一幅幅優(yōu)美畫卷中去,一首首動聽的歌中去;可以讓人領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亦可以讓人體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說:“讀之而喜,拍案叫絕,起舞旋走;讀之而悲,涔涔淚落,脈脈欲述;斯時不知古人為我,我為古人,但覺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動筆輒合,在已亦不知何來。”

然而,我們在朗讀教學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那么,應當如何做好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呢?教師又該做什么呢?下面我就自己在實踐中的一些做法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 讓學生明白朗讀的好處,從而激發(fā)學生良好的朗讀欲望。

1、首先要樹立學生講好普通話的信心,為朗讀作初步的準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通話讀音準確、規(guī)范就會為朗讀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礎,所以一定要抓好讀音這一關。

2、教師自己范讀課文,經(jīng)過自己精心的準備,深入地體會作品的豐富的內(nèi)涵后,教師為學生范讀,給學生樹立一個愛讀書、愛朗讀的好榜樣,學生會十分喜歡模仿教師的朗讀語氣、語調(diào)、表情、手勢等。

3、播放錄音,讓學生欣賞別人的“朗讀作品”,從而加深對課文的印象,有了朗讀的沖動。

二、發(fā)揮教師的示范朗讀作用

低年級學生剛接觸字詞,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拿起書憑眼睛掃視來感知成段成篇的語言文字,是有困難的。因此,教師示范朗讀的引導作用尤為重要。示范朗讀即通常說的范讀。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講應該怎樣讀、不應該怎樣讀,學生是很難學好朗讀的。他們的認識還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樣讀才算表達情感了。但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他們親耳聽聽老師是怎樣讀的,學起來就容易得多,讀起來就有情有意的多。

三、        創(chuàng)設情境,擴大朗讀的訓練面。

讓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愿意讀,喜歡讀,對朗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是朗讀教學的第一要務。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好勝、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從而提高朗讀教學的效率與質(zhì)量。在朗讀訓練中,教師要為學生的自讀感悟創(chuàng)設主動選擇的條件和機會,促成他們個性化發(fā)展。但如果沒有老師的引導,學生的選擇往往會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必須在朗讀訓練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導學生選擇。要通過引導學生、點悟?qū)W生,使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自主參與到朗讀實踐中,完成對文字符號所承載的思想內(nèi)容,文字材料組織方式以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的感知和領悟。

四、在比賽中激起學生的朗讀欲望,讓他們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感。

1、利用閱讀課進行背誦古詩、背誦優(yōu)美片段等朗讀比賽活動,并設立相應的獎勵制度,以此激起學生有感情朗讀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2、要特別重視每天的早讀課時間,除了要求學生都有要放聲朗讀之外,教師也和同學們一起朗讀,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他們朗讀的積極性,何樂而不為呢?教師和學生進行朗讀比賽,可謂有創(chuàng)意。

3、進行積累大賽,讀完一課后,讓學生說說積累了哪些優(yōu)美的詞句或片段,看誰積累得又多又好,并能用自己的朗讀形式背出來,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積累能力,又增強了朗讀水平,真是一舉多得了。

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只有通過教師們的精心指導,學生們的刻苦練習,才能真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展現(xiàn)它的藝術魅力。當孩子們喜歡上朗讀,學會了朗讀時,課堂上便會不時地奏起一曲曲悅耳動聽的歌。那時,語文課將成為孩子們的向往,成為師生共同奏響音樂、施展才華的舞臺。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淺談閱讀教學中讀的訓練》,劉庶民;

3、《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的指導》,李良勁;

(篇九)

怎么樣才能教好三年級作文

讀過一篇文章《成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難》,寫的是人們往往被成功的難度所嚇倒,以為成功就要錐刺骨,吃得苦中苦,其實只要踏踏實實,快快樂樂地做,人們照樣可以輕輕松松地成功。

作文也是如此,還沒開始學,早就被“作文難啊”、“到三年級你可要努力啊”等諸如此類的輿論蒙住了,弄得小小學生戰(zhàn)戰(zhàn)兢兢,愈發(fā)緊張,愈發(fā)寫不出好的作文來。

其實,作文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難,來,別把作文當回事,今天我就此為三年級師生打開一扇習作的新窗。

一、淡化作文概念,我手寫我心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寫作的總目標確定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在階段目標部分,第一學段稱“寫活”,第二、三學段都稱為“習作”,到第四學段才稱為“寫作”,這就體現(xiàn)出降低小學階段寫作難度的意思。

我國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理念也認為應該“我手寫我心”,從寫“放膽文”起步,逐漸過渡到寫“小心文”。即在學習寫作的初始階段,不必強調(diào)種種規(guī)矩,應讓學生放膽去寫,就像剛學走路的幼兒,首先是讓他有邁開步子自己去走不要人扶的勇氣,什么走路的規(guī)矩和技巧對他都沒用處,所以,我們不必過于強調(diào)作文的重要,應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消解寫作的神秘感,讓學生處于放松的狀態(tài),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

二、順應兒童天性,自然寫作

《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初始階段的目標設定,也特別強調(diào)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因素,讓孩子愿意寫作,熱愛寫作,變“要我寫”為“我要寫”,也就是順應兒童的天性,不拘形式,自然寫作。例如,第一學期的相關表達是“對寫話有興趣”第二學期是“樂于書面表達”,第三階段才要求具有初步的寫作意識。

記得國學大師張中行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說:“有些人認為寫作是件了不起的事,一寫文章就不由自主板面孔、端架子,這容易造假。其實寫作就是用筆說話,初學者不妨解放思想,先練‘胡說八道’,怎么想就怎么寫,時間長了,有了經(jīng)驗,就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不該說,哪些需多說,哪些宜少說。”

中行志先生的話說得簡單樸素,清楚明白,令我們語文老師沉思。簡簡單單教作文,輕輕松松學作文,快快樂樂寫作文,應是我們的方向。

三、抓住生活契機,隨時寫作

學生作文難的原因之一是無話可說,無米下鍋,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具體的約束,使學生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從而體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寫作的個性化”。

教師不宜簡單按照教學進度的安排或課程表的設置,哪個單元該寫什么作文,就要寫出什么樣的作文,而應根據(jù)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視野和感性經(jīng)驗中取題立意,“最好是令學生自己出題目”或者干脆不定題目,讓學生寫自己觀察到的、自己喜歡的東西。例如日記,就是一種很好的練習方式。

對于學生來說,寫作是他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人生的“史記”,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豐富自己的見聞,鼓勵學生及時記錄,用筆表達。

四、適時點評鼓勵,激發(fā)興趣

盡人皆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作文最重要的內(nèi)驅(qū)力。如果學生寫了作文,被老師評的一無是處,他不討厭作文也得懼怕作文,所以,我們對學生習作,特別是三年級起步作文,一定要慎重對待,用欣賞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和放大學生的一段通順的句子,一個用得準確的詞語,一個沒有錯誤的標點符號等,給學生鼓勵。

具體的方法:如在班上朗讀,在板報上張貼,給廣播站投稿,和家長溝通肯定等,讓學生對寫話有興趣、有信心、有熱情、有勇氣,打下良好的寫作基礎,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別把作文當回事”,讓孩子們輕裝上陣,在作文之路上勇敢前進吧!

(篇十)

讓閱讀教學在簡約中實現(xiàn)高效

黃陂區(qū)前川一小  張  靜

課程改革以來,特別是今年 “高效課堂”建設工程啟動之后,語文課堂發(fā)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以前課堂出現(xiàn)的非語文、泛語文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好轉,語言文字訓練得到較好的重視和落實。但是,當前的語文課堂仍存在著不少問題,特別突出的是,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主宰課堂的現(xiàn)象較為嚴重,滿堂問、滿堂講、滿堂灌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致使課堂教學低效、無效甚至負效。長此以往,必將扼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當然,也就達不到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達到的“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這一目的,更談不上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了。

針對以上問題,中國小學語文研究會會長崔巒指出:教師“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學生“輕輕松松學語文”、“扎扎實實求發(fā)展”。那么,該如何實現(xiàn)崔巒會長所提倡的這一指導思想,讓閱讀教學真正達到簡約高效呢?結合教學實踐,我有如下一些認識。

一、教學內(nèi)容要精當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選擇教學內(nèi)容,特別是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就顯得特別重要。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研讀教材,精選、發(fā)現(xiàn)那些真正能為學生所用、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核心知識”,放棄一切與學生學習無關的東西,讓課堂更簡單。

1、結合課文特點,突出教學重點。

課文題材、體裁不同,所處年段不同,特別是自身特點不同,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也就有所不同了。譬如寫景的文章,重點應是在了解景物及特點的基礎上,領悟?qū)懽鞣绞,學習抒情方法;寫人的文章,重點是掌握以事寫人、突出人物特點的方法;狀物的文章,重點是了解“物”的特點,學習說明方法等等。比如《索溪峪的“野”》一課,該教什么,學些什么呢?根據(jù)高年段閱讀目標以及本課是寫景的特點,可將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確定為:在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敘述再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課堂上,教師不必將每個詞、每句話都講得那么透徹,應集中時間和精力,徹底解決這一兩個切實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真正讓學生學得扎實、深入、有所收獲。這比面面俱到、浮光掠影似的教學要有效得多!

總之,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文自身的特點,找準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簡簡單單教語文的前提。

2、把握編者意圖,解讀文本有度。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王榮生在關于《閱讀教學的路徑》的講座中特別強調(diào):所謂閱讀方法就是幫助學生理解讀不懂的地方,凡是作者要表達的想法在他們的文章中都表達清楚了,閱讀教學只需要理解作者的意圖,教師不需要再額外補充意圖了。這番話告誡我們,解讀文本要把握好“度”的問題。

教師在解讀文本時,容易出現(xiàn)兩種不良傾向:一是解讀文本不到位,導致教學內(nèi)容比較淺顯,讓學生“吃”不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目標都落實不了;二是解讀文本過“度”,拔高要求,導致教學內(nèi)容深奧難懂,讓學生吃不消,失去學習興趣。在很多公開課中,第二種現(xiàn)象比較普遍。例如:教學《西頓動物故事》,在引導學生讀懂動物的故事、了解它們的特點的基礎上,教師又補充了大段資料,然后跟五年級的孩子大談特談“善與惡的較量,親與仇的比量,人性與靈性的考量”等問題。顯然,這位教師沒有很好地理解編者編寫教材的意圖,對文本進行了過度解讀,并把自己作為成人的理解、感受強加于學生,讓學生無所適從,致使本來活躍的課堂頓時冷場了,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教師要準確地把握編者的意圖,遵從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情感體驗,解讀文本適度,讓學生在課堂上溫潤、自在、舒服一些,輕輕松松學語文!

二、課堂提問要精簡

閱讀課上,提問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好的提問能啟發(fā)學生思維,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檢測學習活動的效果。然而,實際教學中,許多提問設計不盡人意,主要表現(xiàn)在:問題過多、過碎;問題無價值,浪費時間。書是讀懂的,不是問懂的,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騰出更多時間,指導學生在讀書的實踐中學會讀書,提高閱讀能力,本本分分為學生!

1、盡量少問,會提主干問題。

課堂上,問題的數(shù)量要盡量少,因為教師少問,學生就少答,就有更多時間去讀書、思考,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得以體現(xiàn),教學效率才會大大提高!如何做到減少提問呢?最好的做法是擴大每個問題的覆蓋面,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這個空間里可以讀書、思考、討論甚至辯論,這樣就避免了“滿堂問”。如講《天鵝》二、三自然段時,提出問題“這是一只怎樣的小天鵝?”顯然比“你為小天鵝擔憂嗎?畫出你為它擔憂的句子”更有價值,給學生留下的思維空間更大,學生在這一問題的指引下,找出重點詞句體會小天鵝的危險處境以及它面對困難的態(tài)度,進而感受到它是一只勇敢頑強、沉著冷靜、有智慧的小天鵝。

崔巒會長曾強調(diào):教師要善于抓住思想內(nèi)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提出問題,特別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教學中,教師要學會一節(jié)課只提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亦即主干性問題,引領著學生自讀自悟,使理解內(nèi)容與學習語言相得益彰。如講《鄉(xiāng)下人家》,只提問:作者怎樣寫鄉(xiāng)下人家風景獨特、迷人的?便可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勾畫批注,找重點詞句來談體會。講《軍神》,只問:請你在課文中找出劉伯承被稱為“軍神”的理由?促使學生專心讀書,從文中找出依據(jù)——描寫劉伯承表現(xiàn)的句子,然后有理有據(jù)地表達。

2、爭取不問,試用他法代替。

課堂上,教師要堅決不提“是不是?”“對不對?”“喜歡嗎?”等選擇式問題,因為這類問題無需思考,毫無價值。也要避免去問“接下來寫了什么?”“他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等思維含量少,價值不大的問題,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師要多想一想,在原來準備提問的地方,能不能用其他的語文手段代替。如講《松坊溪的冬天》“秋末冬初”這一部分時,可以不用去提“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這個特點?”等問題,就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認真讀書,讀后結合課文中的語句交流感覺或感受,然后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把自己的獨特的感受讀出來。這就是“以讀代問”。這種方法在低年段也運用得比較多。如講《會上樹的魚》魚兒和蝸牛對話的幾個自然段,根本不用提問“魚兒怎么說?”“蝸牛怎么說?”,直接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

有時候,我們還可以“以說代問”,復述課文就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如講《觀潮》三、四自然段,用多種形式指導朗讀寫潮形和潮聲的句子后,請學生把自己當做觀潮人,結合課文說說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這樣的教學設計,幾乎沒有提問,主要依靠讀和說完成了課文的學習,而且復述增加了難度,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感受,對課文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

課堂上,老師不問或少問,學生就節(jié)省了迎合老師口味、殫精竭慮思考答案的時間,就可以一心一意的讀書,與文本充分對話,最終達到閱讀教學“理解、感悟、積累語言”的目的。

三、語言訓練要精選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這句話強調(diào)語言訓練是促使學生掌握語言這一表情達意的工具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要有著強烈的語言訓練意識,精心選擇練習題,通過訓練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提升,扎扎實實促發(fā)展。

1、體現(xiàn)目的性,立足教材是根本。

現(xiàn)在的閱讀課上,每位教師都充分認識到語言訓練的重要性,設計了大量練習題,讓學生去讀、去說、去想、去寫,但是每項訓練要達到什么目的,有些教師就缺乏認真的考慮。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雪地賀卡》時,用三十分鐘上完課文,余下的近十分鐘時間補充了一首小詩《童年》,反復誦讀后,又將詩中的兩處擦去,讓學生填空“依稀記得,童年時,那段朦朧的記憶,總想( ),總想(  ),兒時的想法是多么稀奇古怪。”學生的回答看似精彩紛呈,實則天馬行空。如此教學,把教材撇在一旁,完全違背了以教材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初衷了。

設計練習題前,教師不妨自問一下:我想從這個訓練中達到什么目的?有沒有偏離本課的重難點?其實,每篇課文可以挖掘的語言訓練因素很多,教師完全沒有必要脫離教材另辟蹊徑。還是以《雪地賀卡》為例,可以讓學生模仿課文中賀卡格式寫幾句話送給朋友,提高習作能力;也可以引導學生續(xù)編故事——長大后的劉玲怎樣跟朋友談賀卡的奇遇,激發(fā)想象能力,同時更深刻領悟作者的表達意圖:一個帶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

教師要用好教材這一范本,明確每一次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有效地完成閱讀教學的任務。

2、體現(xiàn)啟發(fā)性,精心設計是關鍵。

閱讀課上,有不少老師還在出示“按課文原文填空”之類的練習題,認為填填括號、寫寫詞語就是語言訓練。這類訓練讓學生回答本已掌握或極易掌握的內(nèi)容,耗費了寶貴的閱讀時間,是低效的。語言訓練要能訓練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和能力,逐步摸索出語言的規(guī)律,提高語文素養(yǎng),這樣的語言訓練才是高效的。如執(zhí)教《刷子李》,在學完第五自然段后,教師啟發(fā):此時,你還認為刷子李只是一位粉刷匠嗎?有學生回答“我覺得刷子李是舞蹈家”,再讀句子“只見師傅的手臂悠然擺來,悠然擺去,如同伴著鼓點,和著琴音……”,然后結合句子說說自己認為他是舞蹈家的理由。另外有學生回答“音樂家”、“畫家”、“指揮家”,并分別讀句子,說理由。這樣的問題指向文章的內(nèi)容,在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的同時訓練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回歸課文,充分地、深入地讀書、思考,在語言實踐中提高語言實踐的能力。

教師在進行語言訓練前要精心設計,懂得取舍,使語言訓練能最大限度地啟發(fā)學生思維,并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建構對文本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實現(xiàn)訓練的“價值最大化”。

3、體現(xiàn)層次性,教師指導是保障。

崔巒會長曾說過:小學語文教學,學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xiàn)在引領學習過程,在關鍵處點撥以及精當?shù)闹v解上。有些老師片面地認為,學習語文就是學習課文,語文教學中的指導體現(xiàn)在課文內(nèi)容的解讀上,課文讀懂了,閱讀任務就完成了。其實不然,語文教學不同于其他任何學科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語文學科學習的直接對象是語言的形式,是語言本身。只要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書,他們很容易理解課文內(nèi)容;但是,如果教師不指導、不點撥,學生是很難去發(fā)現(xiàn)語言的內(nèi)在規(guī)律的。譬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偉大的出征》,先通過品詞析句,指導朗讀,使學生很快明確了“這是中華名族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出征”,接著布置練筆:寫一場景,要求寫出特點,點面結合,于細微處寫人,借鑒本文的寫作特色。結果,學生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動筆了。其實這種結果是可預見的:在學文過程中,教師既無寫法滲透又無寫法指導,學生又如何能遷移和運用寫法來寫文章呢?“全國優(yōu)秀教師” 王文麗老師在執(zhí)教《魚游到了紙上》時,指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方法值得借鑒:講到青年人畫魚很逼真時,分別讓學生模仿老人、年輕人、小孩的語氣贊嘆一句,又啟發(fā)學生分別用老師、警察、畫家甚至外國人的身份來夸一夸青年人,還要想象他們說話的神態(tài)和動作,最后,讓學生以“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贊嘆著:”開頭說一段話。實踐證明,這樣的指導是有效的,體現(xiàn)了中年段的教學重點——段的訓練,正因為學生的思路被打開,所以都能圍繞一個意思說具體了。

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學習詞、句、段、篇表達上的特點,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從簡到繁分層訓練,使學生掌握作者寫作的方法,就能順暢的遷移與運用,保證語言文字訓練的質(zhì)量。

四、教師用語要精煉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對于教師而言,它是連通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橋梁,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語言極為重要。語文教師姓“語”,對教學用語的要求較其他學科教師應該更高。有經(jīng)驗的語文教師都很講究教學語言的錘煉,特別是善于運用“三語”,即:課前導入語、課中過渡語、課后小結語,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力圖簡潔準確,打造簡約課堂。

有些公開課上,教師把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得滿滿的,“三語”準備得長長的,給學生提學習要求前還要長篇大論地煽情一番,似乎自己越能說,就越是顯示出自己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出眾的表達能力。殊不知,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本該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服務的,不能過多占用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課堂上,簡潔才是美,準確才是真!如王文麗老師執(zhí)教《魚游到了紙上》,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咱們學習什么課?”直奔主題,簡潔明了!又如特級教師劉金執(zhí)教《鄉(xiāng)下人家》,開課導入語即是“同學們對清新自然的山村生活特別神往,是嗎?”只此一句,就激發(fā)了學生讀書的欲望。

閱讀課上,教師要除去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縟節(jié),省去不必要的言說,讓自己的語言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樣明凈。簡約的課堂,其獨特的魅力就在于此!

2、提高文學品味,促進學生發(fā)展。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理解語言的內(nèi)含,領會語言的韻味,體會語言的情感,感悟語言的哲理,揣摩語言的規(guī)律,從而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的語言表達要形象、生動、有感染力,亦即有文學味。語文教師該如何提高語言的文學品味呢?引經(jīng)據(jù)典是常用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使教學語言凝練而有韻味。如執(zhí)教《美麗的晉祠》,一句“‘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美麗的晉祠又怎能缺乏水的滋潤呢?”就將課文的學習由“山”過渡到“水”。執(zhí)教《秋天的懷念》,一句“而今,‘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呀,同學們,她去了就再也沒有回來,母親再也沒有回來干什么呢?”就激起了學生表達的欲望。

課堂上,有文學味的語言充滿情趣,能有效地引領著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從長期看,有文學味的語言能熏陶、感染學生,使他們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學語言、用語言,形成并發(fā)展語言的能力。

“刪繁就簡三秋樹”,簡約的課堂意味著教師心中要有教材,要有學生。要認真研讀文本,把握重難點以及語言訓練點,教學有針對性;要把學習的時間、空間和權力交給學生,真正體現(xiàn)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簡約而不簡單”,課堂唯有做到簡約,才能真正實現(xiàn)低耗高效!

(篇十一)

淺談新課改下的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 

內(nèi) 容 摘 要 :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標對語文的基本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創(chuàng)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新課標第一次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問題,強調(diào)語文教師必須十分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這進一步體現(xiàn)了語文教育觀念的更新,為語文教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天地。

可是,長期以來,由于多種原因農(nóng)村語文教學一直把教材視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對教材上的知識要求學生不斷重復地進行枯燥、繁瑣、機械的訓練,嚴重扼殺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阻礙了農(nóng)村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發(fā)展。對于學生而言,僅教科書是無法滿足學生對語文學習豐富多樣的要求。這就對農(nóng)村的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盡可能地充分開發(fā)我們身邊可利用的資源,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將大量閑置和浪費的鄉(xiāng)土課程資源,及時地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去,豐富語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農(nóng)村語文·水平能力·興趣·素養(yǎng)。        

論文:

新課改下的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語文課程的浪潮,徹底改變了教師與學生的傳統(tǒng)角色,它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和主動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實現(xiàn)自我更新,而且使學生在民主寬松的環(huán)境中學會學習,教師也由以前的演講師,布道者的形象變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的形象,成為新課程的“研究者、開發(fā)者、決策者”。

素質(zhì)教育提倡以來,語文教學方法指導日漸得到重視,不僅城市教師在努力探索,就連廣大的農(nóng)村教師也在努力的摸索,有關研究文章也經(jīng)常見諸報刊,但實際收效卻不大,尤其是在農(nóng)村學生讀寫能力仍然不高,語文教學問題仍然備受社會關注。語文教法指導與學法指導雖一字之差,卻又很大區(qū)別。在語文教法指導眼里只有學法,容易走唯一方法論的極端,在指導上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學法指導內(nèi)涵豐富得多,它除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外,還包括學習主動性的激發(fā)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學法指導的不足,還表現(xiàn)在淺嘗輒此上,不能深入下去,表現(xiàn)之一是對剛總結出來的學法還未運用就束之高閣,表現(xiàn)之二對語言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看似掌握了不少學法,但讀寫能力卻不見有明顯的提高。那么怎樣提高學法指導效益?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呢?我本人認為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缺一不可,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樹立正確的觀念,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形式單調(diào),特別是在農(nóng)村內(nèi)容陳舊,知識面窄,嚴重影響學生對語文的全面認識,難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創(chuàng)造欲。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F(xiàn)階段語文教師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這是當前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因此,作為語文教學改革的種種途徑和方法,也多數(shù)因襲這種思想,作了林林總總的研究和探討?商絹硖饺,我們逐漸成了學步的邯鄲:不但失地沒收復,反而連自己的陣地也快守不住了,導致學生對語文的感情也越來越淡薄,因此采取切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改革是我們當前要探究的重要問題。

認知心理學關于學習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學習主動性的本質(zhì)是認識主體的主動建構。只有當認識主體意識到是其自身在影響和決定學習成敗的時候,生動建構才有可能實現(xiàn)。從認識論意義上看,知識總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動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將認識主體置于飽含吸引力和內(nèi)驅(qū)力的問題情境中學習,才能促進認識主體的主動發(fā)展。

我們的語文又是一門基礎性強,融入知識、思想教育等綜合性于一體的學科。現(xiàn)在的語文新教材課文內(nèi)容一般很靈活,要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nèi),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很好地掌握文章大意,領會文章思想,學會有關的語文知識并非易事。沒有一定的方法作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就如大海撈針,不得要領。欲想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較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就需在學法指導上下功夫。

我認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是語文學法指導的關鍵。沒有興趣,就談不上什么學法的指導,興趣是學好功課的動力。因此,首先要對學生的語文興趣進行激發(fā)和培養(yǎng)。 語文學習要經(jīng)過長期的、自覺主動的積累。課外學習、閱讀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針對語文學習的這一特點,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經(jīng)常滲透些自學成才的名人事例。如李存葆僅初中畢業(yè),但通過自己的刻苦自學,寫出了催人淚下的《高山下的花環(huán)》等一部部佳作。 再者對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可以從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入手。學生一旦對寫作產(chǎn)生了興趣,對平日的語文學習就是一個促進。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題目進行小組討論和到校外實踐、現(xiàn)場在班里進行探討,及時捕捉生活中的閃光點,確實把學生帶入情境,體察情境,使其有所感,動其情,寫作興趣就會不斷增強。他們在這種興趣極高的寫作過程中,便會深深體會到語文功底的重要。這樣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激發(fā)了起來。有了興趣就要跟上具體的指導方法。語文學什么?如何學?剛升上高年級的學生,尤其是對語文學習內(nèi)容還不夠明確。我通過對語文教學的探索,自己總結出了語文閱讀教學“導讀——設疑——提問——歸納”四步教學法。這是我的大致教學思路,也是指導學生學語文的途徑。不管教路,還是學路,必須在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意識的基礎上再進行。 至于文章的整體意識,語文改革家張偉曾講到,“文章就是一個圓球,圓球都有一個球心,各個部分對球心保持向心力”。我們學習就要發(fā)掘這一“球心”,使文章字詞句段各部分都環(huán)拱于中心,保持其整體性。所以指導學生閱讀時,就要讓學生循著作者思路把握課文內(nèi)容,結合文章中心來理解每一個問題,不能孤立地進行字、詞、句、段的條塊分割式閱讀。在導讀時,還需要教給學生預讀法。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教學沒有輕車熟路,我們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學生培養(yǎng)成我要學、愛學、會學、能學好的學習主體。這樣就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培養(yǎng)到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達到“我要學”的境界。

二、因地制宜,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充分利用自然環(huán)境開放教學空間。  

農(nóng)村小學雖然沒有先進的設備,但卻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有著更多的與動物、植物親近的機會。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條件,開放教學空間,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學習,把課堂搬到外面去,這往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教師可在這兩種情況下采取這一做法:一是教學內(nèi)容與自然環(huán)境有聯(lián)系的情況下,將課堂搬到相宜的環(huán)境中進行教學;二是教學內(nèi)容與自然沒有聯(lián)系,但學生處于一種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管不住自己的狀態(tài)時。讓學生到外面去。比如:低年級的學生在一堂課的后半段往往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管不住自己的情況,這時,如果對他們說:“走,到外面去吧。”學生會很樂意,他們拾樹枝,采樹種-----------立刻有了精神,這時就可以讓他們用自己采集的東西來擺 、畫在課堂上學習的字,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在游戲中就完成了對所學知識的復習鞏固。

  (二)、將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引起學生興趣,

將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的知識,也更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朗讀時要注意語氣、語調(diào)這一問題時,讓學生回憶體會在生活中經(jīng)常做的一件事情--------叫自己正在干活的父親回家吃飯--------每一次的語氣語調(diào)不一樣,都會收到什么樣的效果。結果學生都來了興趣,積極討論、認真思考、到最后,學生都能很好的理解這一問題,深刻地認識到語氣語調(diào)在語言中表達的重要性,并能在朗讀中根據(jù)思想內(nèi)容恰當?shù)匕盐蘸谜Z氣語調(diào)。

   (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

   如果學生長期在學習中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知識被強制性的往頭腦中灌輸,久而久之必定失去學習的興趣,要讓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必須在教學中始終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感覺到是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也就是說在課堂中不是一個人唱獨角戲,而是盡可能地提供機會,讓學生主動去思考、討論、去活動。這樣就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與思考的積極性,主動到學習中來?傊,以學生為主體可以說是保證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之本,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始終要以學生為主本,才能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持之以恒。

三、教師要遵循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重視創(chuàng)新精神。

漢語比其他語種語義更豐富,需要聯(lián)系上下加以理解,更需要對語言有敏銳的感受力。要把學習指導深入到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中,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不走終南捷徑。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學生是教育活動中與教師志同道合的參與者。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在課堂上是完全平等的,學生是教育活動中與教師志同道合的參與者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發(fā)展。在討論中,要讓學生情緒高昂,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教師要給他們自信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品味,盡可能減少對學生的統(tǒng)一要求和統(tǒng)一的標準。因為對學生約束過多,事事要求整齊統(tǒng)一,必然限制學生的思維,造成心理障礙,形成嚴肅的課堂氣氛。常言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性格不同,愛好也不相同,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上《小桔燈》,文中只交待了王春林失蹤了,其他情況都沒交待,有人提出王春林是什么人?他到哪里去了?在討論中,有人認為他是個進步群眾,學生們被抓后,組織上考慮到他的安全,將他轉移了;有人認為,他是共產(chǎn)黨員,地下工作者,在學生被抓走后,他被反動派抓走并殺害了;還有人認為,他是黨的地下組織的領導者,醫(yī)學院運動的領導者,為了他的安全,組織把他調(diào)到根據(jù)地去了。這時,教師如果統(tǒng)一答案,勢必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其實這三種不同的見解,都合情合理,應予以肯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開拓思路,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這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基本特征。

(二)鼓勵學生發(fā)表超乎尋常的獨特見解。

教師要及時鼓勵他們敢于標新立異,讓他們覺得教師重視他們的想法,以此調(diào)動他們學習思考的主動性、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就會日益增加。討論的組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自由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還有好差生討論,師生間的共同探討等,課堂上人人是質(zhì)疑者,人人是解答者,信息得到了及時的交流和反饋,學生可從中獲得知識,并在交流中活躍了思想,如此不斷循環(huán),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就在千百次錘煉中獲得。

(三)發(fā)揮豐富想象,拓展學生思維。

在語文課堂上用課文的空白,發(fā)揮豐富的想象與聯(lián)想,拓展學生的思維,課本內(nèi)容當中作為審美對象的文學作品有許多“空白”和“不確定性”。接受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伊爾搴認為:“作品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文學作品中,思維空間的存在,期待著學生的參與,召喚著學生從自己的審美視覺出發(fā)對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造。因此,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上,要利用這些“空白”和“不確定性”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象和聯(lián)想,使文學作品的形象更豐富、更充實。因為創(chuàng)造離不開想象,創(chuàng)新必須以想象為基礎。如我在教學列夫托爾斯泰的《窮人》時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續(xù)寫漁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兩個孩子以后會怎么樣呢?讀者不得而知,從桑娜和漁夫的困苦生活以及西蒙一家的悲慘命運都是沙俄的黑暗統(tǒng)治造成的。沙俄將自己的魔爪伸向了千千萬萬個這樣的家庭,桑娜和漁夫便是這些窮人的縮影。那么他們以后的生活會怎樣呢?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空白,引導學生根據(jù)桑娜夫婦勤勞、善良、樂于助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zhì),根據(jù)當時的時代背景,聯(lián)系課文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推究他們以后的生活。通過填補空白,學生的思維就會打開,天馬行空或自由馳騁,還有助于學生進入領悟作品的更高層次,增添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四、教師要提高教學質(zhì)量,要有扎實的能力。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想上好語文課,重要的、突出的、關鍵的就是要備好課。離開了備課,這堂課講什么,怎么講都無從知道,無從下手,無從開頭,也無從結尾,還談什么上課呢?首先,只有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刻苦鉆研,認真?zhèn)湔n,才能把準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才能把準教學內(nèi)容的實質(zhì)、重點、難點,才講得準、講得透。其次,要根據(jù)學生實際,巧妙設計教學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深入探索,利用原有的知識對新知識進行思維加工以滿足學習上的需要。再次,要備教法。在一堂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考慮用什么樣的方法和手段,如何創(chuàng)造條件去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其學到該學的知識以提高綜合能力。這才具備了上好一堂語文課的首要條件。

另外如何上好一堂課,除了備好課以外,還要講好課。這就如同有好茶葉還要有開水,如果用不開的水或冷水來泡茶,多好的茶葉也泡不出好茶來,是一樣的道理。

那么要講好課應該具備那些條件呢?首先我認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最起碼要有做到語言準確,表達清楚。課你備得多好,你上課時用的是方言,或者普通話表達不夠標準的話,用詞不當,表達不清楚,說話不規(guī)范,那么學生就很難聽明白你的課。所以說能用一口標準流暢的普通話上課,對于一個語文教師來說是講好課的必要條件。其次,要講好課,要做到對學生的熱愛和熱情,熱愛學生是教師做好教學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動力,一個教師只有具備了這種道德情感,才能產(chǎn)生做好教學工作的強烈愿望。千方百計的去教好學生。還要對學生充滿信心,千萬不要在課堂上橫眉冷對,動不動就破口大罵學生,即使再不聽話的學生也不希望老師在課堂上動輒怒罵,這樣也不利于把課順利的進行下去。再次,教師是學生學習做人的參照對象,所以人們常說“教師是鏡子,學生是教師的影子。”教師做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儀表端莊,大方得體,這樣在學生面前就可以樹立良好的精神風范,這是做人的起碼要求,也是當教師的起碼的形象。

總之,教師要提高教學質(zhì)量,離不開教師的精心備課和講好課。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講好課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基本素質(zhì)之一,它能體現(xiàn)一個教師的課堂儀表、情態(tài)、口語和行為姿態(tài).它是教師向?qū)W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中介和手段。因而,教師課堂講課的好壞同樣會對教學效果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

五、教師要處理好教法與學法的關系,培養(yǎng)欣賞的品質(zhì)。

人們都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一個語文教師,如果自己都不熱愛自己所教學的語文課,不欣賞自己所教學的語文課中的教學內(nèi)容,我們就無論如何也上不好語文課的。因此,我們要培養(yǎng)自己的欣賞的品質(zhì)。學會欣賞語文課程體系,欣賞語文課程中的每一篇文選,欣賞語文課中的每一個知識點,欣賞上語文課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欣賞學生學習語文課中的一些細節(jié),欣賞學生學習語文課后的收獲,欣賞學生的作品等。

也只有我們教師首先能夠欣賞語文課,我們才能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也用欣賞的眼光,欣賞的心態(tài)對待語文課,讓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的時候,充滿樂趣,而不是枯燥無味,從而學好語文這門基礎學科。而語文教師的個性,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他在語文方面的特長。有的語文教師,特別擅長朗誦,他的課就是以朗誦為主,有的時候尤其是上文學作品的時候,聽他讀一篇課文,他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一半。有的語文教師寫有一筆好字,有些學生就是因為喜歡老師的那一筆好字而喜歡上他的課的。有的老師擅長寫作,他的作文教學就是自己和學生一起寫同題作文,給學生提供示范。有的老師非常喜歡古文,根底很深,上起文言文來如數(shù)家珍,輕松自如,把本來很枯燥的古文教得豐腴生動。那些有著某種特長的語文教師,往往把語文課上得很簡單,往往沒有過多的環(huán)節(jié),過多的招式,就是直接把學生領到作品面前,和他們一起來感受語文之美,語文之妙。而他們的這些語文特長,正好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向語文之美之妙的通道。過去我們主要是在教學技能意義上來理解語文教師的這些特長,如果我們從教學個性這個意義上來理解,可能對語文教師的特長有更全面的認識。

總之,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往往是一個最有個性的教師,唯有如此,才會有其獨特的魅力,魏書生是這樣,于漪是這樣,還有很多很多,皆是如此。為了成就語文,讓我們都來張揚自己的個性,做一個有個性的語文教師。

六、教師在教學的同時別忽略法規(guī)的指導

陶行知先生認為“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即教育之場所。”《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diào)要“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語文教學要立足課堂,又要擴展時空,延伸觸角,向?qū)W生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展,讓學生綜合地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教師在教學時除了在課堂上鞏固課內(nèi)知識,技能的功能外,其實還要在以《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為指導,讓學生走向生活。“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學習的空間就有多大。”校外實踐,讓學生飽覽祖國大好風光;社會調(diào)查,把握四化動脈跳動;公益活動,激發(fā)人的愛心;民間采風,了解風情人物。讓學生與社會生活感應,與自然歡娛,體察社會氣息,如為商店設計廣告詞,幫不識字的老年人寫信,開展“冬季考察活動”、做一天“實習小營業(yè)員”,動手做賀卡并設計祝福語……在學習做人中學習語文,并把學到的知識、技能為生活服務,使語文學習之流回歸社會生活的海洋。

教學是教師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jīng)歷,是他們生命中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在非對話的時代,美國的教育家杜威就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題,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張“美于生活”、“依據(jù)生活” 和“為了生活”的教育,前蘇聯(lián)的教育家贊可夫也在《教學論與生活》一書中從教學與學生個體發(fā)展的關系角度進行過論述。然而,他們無一例外地將視線停留于學生身上,缺乏對教師的關懷。

教師不再是默默無聞、甘作人梯的“鋪路石”,也不再扮演“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悲劇角色。教學是教師生命的一部分,每一個熱愛學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師,都不會輕視作為生命實踐組成的課堂教學,從而激起自覺上好每一節(jié)課,使每一節(jié)課都能得到生命滿足的愿望。教師不僅“照亮著別人”,同時,也成就著自我,體現(xiàn)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七、提高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還要發(fā)揮老師對學生課外語文學習的指導作用。

1.老師要與學生多一些課外的溝通和交流。農(nóng)村小學的老師與學生往往有這樣那樣的親緣關系,或者是鄉(xiāng)鄰關系,有時候老師會認為平日都很熟悉,無須與學生交流。其實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心理學家指出,造成學生厭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師與學生缺乏課堂以外的溝通和交流。事實上,學生喜歡的老師是在他面前什么都可以言說的老師;學生不喜歡的老師,是在他那里得不到一句表揚的老師。我們?yōu)槭裁床荒茉谡n外與學生談心交流,推誠布公地表揚或是批評他們呢?

2.充分利用農(nóng)村教學資源。“語文學習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農(nóng)村廣闊的大自然和生活的天地,都是農(nóng)村學生課外語文學習取之不盡的教學資源,應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小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動手能力。上世紀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農(nóng)村教育就提出了看法,“活的農(nóng)村教育要用活的環(huán)境,不用死的書本。”由于小學生對這些資源缺乏感性、理性的認識,缺乏老師的有效指導,造成這些資源不能得到有效挖掘,這是非常不應該的。老師應該指導學生走進大自然,指導他們觀察、想像;而且,豐富的農(nóng)村教學資源,處處都是培養(yǎng)孩子動手能力的機會,老師應該適時地指導小學生動手操作,親身實踐。

   3.指導小學生養(yǎng)成課外閱讀和練字的習慣。通過對農(nóng)村和城鎮(zhèn)小學生的調(diào)研考試的調(diào)查表明,農(nóng)村小學生的整體書寫較差,閱讀面較狹窄。農(nóng)村小學生中留守兒童占相當數(shù)量,即使父母都在家,他們忙于生計,也無暇顧及孩子讀書、練字。這就需要老師了解小學生課余時間的支配規(guī)律,并對他們的讀書和練字作出正確引導和有效指導。也并不是說非得加重小學生的課外負擔,可以采取一些激勵機制,培養(yǎng)他們讀書、練字的興趣,指導他們合理利用課余時間,養(yǎng)成讀書、練字的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他們終生受用無窮。指導小學生從他們的興趣愛好出發(fā),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四配套工程”為農(nóng)村小學提供了上萬冊圖書,不能只藏在圖書室,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讓書籍從沉睡中醒來,成為學生的挈友吧!”

  總之,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fā)展,文化在繁榮,全社會的審美需求也在提高,因而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育現(xiàn)狀必須盡快改變,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和學生個別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全體教師尤其是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為此通力合作。真正樹立終身教育不雅,讓教育成為喚醒心靈的快樂,讓學生安享教育,安享生活,安享人生。

(篇十二)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導入藝術

“導”即“引”,課堂導入就是在學習新知或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環(huán)境的一種方式。“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離不開巧妙和導入,精彩的導課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開啟新課的金鑰匙,它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思緒和注意力迅速轉移到課堂上,還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為整堂課的有效進行打好基礎。

記得一位特級教師曾說過:一節(jié)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了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怎樣才能精彩導入,激趣導入呢?

一、 質(zhì)疑導入

學貴在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巧妙的導語中如果蘊含著問題,往往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處于想要回答卻不能清楚描述的狀態(tài),學生會急于用自己的努力來完成它,弄清楚它。當然,這里問題的提出要遵循“跳一跳,摘個桃”的原則,問題無論是過易或過難,都不能起到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目的,會讓學生失去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學《把掌聲分給她一半》時,我便讓學生對本課質(zhì)疑,學生有許多問題,“她指的是誰?”“為什么要把掌聲分給她一半呢?”學生對文本有了這些質(zhì)疑,我便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在課文中找出答案來,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是因為孫晉芳不僅球技高超,而且胸懷廣闊。接下來,我和孩子們一起細細研討課文,有了剛才的基礎,一節(jié)課我們的學習很順利。

二、 創(chuàng)設情境法

教師在上課前依據(jù)要講的內(nèi)容,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表情等,形成一個情境,一個氛圍,以真實的環(huán)境把學生帶入文章描述的情景中去,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曹沖稱象》時,老師先手拿一個蘋果走進教室,學生很好奇,接著老師說:“同學們,如果我想知道這個蘋果的重量,你有什么好的辦法嗎?”學生們馬上說:“老師,你用秤稱一下,就知道它有多少克了。”老師又說:“可是,今天有一個小男孩,他要用普通和秤來稱一頭大象的重量,你想知道他是怎樣稱的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曹沖稱象》。學生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進入文本,和老師一起學習曹種稱象的辦法,體會曹種的聰明。

三、 溫故導入法

溫故而知新,在講授新知識前,先溫習己學習過的相關知識,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為基礎來導入并學習新知,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這里的“溫故”是一種手段,導入新課才是真正的目的,本教材篇排有許多《古詩二首》,仔細觀察的人不難發(fā)現(xiàn),這里的兩首古詩都是有相同主題的。比如北師大版語文十一冊第六單元“戰(zhàn)爭”主題中,就有兩首古詩,分別是《十五從軍征》和《出塞》,前者寫的是一位從軍65年的老兵返回故里的凄慘情景,通過學習,學生己經(jīng)明白了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基于這樣的基礎,在學習第二首〈出塞〉時,我先和學生再一次體會了前首詩的感情,并引導學生:“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總是苦和難,正所謂‘夫兵久而利國者,不從有也’今天我們再來看看作為邊塞的戰(zhàn)士,他們的生活又時怎樣的,他們是如何看待戰(zhàn)爭的?”這樣的溫故導入,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到戰(zhàn)爭之不利,也為更好體會第二首詩打下了感情基礎。

四、 音像電教導入

音樂、錄像、幻燈片、視頻等作為多媒體教學的組成部分,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導入方式。豐富多彩的畫面不僅能馬上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生動、直觀的展示能讓學生迅速進入文本。在教學〈長江之歌〉時,我想到學生雖然常聽到長江,也知道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是學生們沒有一人曾見過長江,對于長江的氣勢如虹更是全然不知了。所以,在課前,我先播放了一段有關長江的風光片,磅礴的氣勢,蜿蜒如巨龍般的浩浩蕩蕩,一下子仿佛將學生帶到了長江之邊,在這樣的畫面中,我們一起走進了課文《長江之歌》。

以上幾種方法,在小學高年級中比較常用,而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更喜歡一些喜聞樂見的方式進入學習狀態(tài),對于他們應該采用一些更加適應他們年齡特點的性格特征的導入方法,讓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進入到課堂學習中,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一、 故事導入法

小孩子都是喜歡聽故事的,課堂上,選取一些和所學內(nèi)容相適宜的故事,繪聲繪色的描述出來,也會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小獅子》時,就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在一個大森林里,有一只獅子,它有滾、撲、撕、咬的本領,它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自己的父母,是一只真正的、獨立的獅子?梢,在前不久,它可不是這樣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它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讓它改變了?在老師的故事中,孩子們靜靜地聽著,思緒也跟著老師,在后邊的學習中他們也表現(xiàn)得很好。

二、 歌謠導入法

歌謠,特別是兒歌,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引入兒歌,并加以引導,不僅可以發(fā)展學生想像力的思維能力,也能提起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有位教師有執(zhí)教《我的影子》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影子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于是在課前老師帶領學生一起背朗了兒歌《影子》:有個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時走在前,有時走在后。有個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我和他說話,不見他開開口。通過背兒歌,整個課堂的氛圍活躍了,學生們對影子也有了了解。

三、 謎語導入法

難度適宜的謎語也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前,先讓學生猜謎,再由此導入新課,這樣學生不僅有積極性,還會帶著猜謎成功的成就感來學習新知,會對自己充滿信心。一位老師在教學二年級《風》一課時,課前,老師先故作神秘地說:“孩子們,今天我想讓大家來猜個謎語,誰要是猜到了,誰今天一定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接著老師出了謎語:“云兒見它讓路,小樹見它招手,禾苗見它彎腰,花兒見它點頭 ”孩子們興奮地說:“老師,那是‘風’!”老師引導說:“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首詩,題目就叫《風》,剛才答對的孩子今天都能學好!”孩子們充滿信心地和老師一起進入了學習的氛圍中。

   當然,還有許多的導課方式,只要我們老師用自己的一顆慧心去設計,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實情認真思考,尋找最佳方案,才能設計出一個漂亮而精彩的鳳頭——開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緊緊地被我們所吸引住,很快進入角色,跟上思維,為我們順利輕松完成教學任務打好基礎。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最新原創(chuàng)語文教學論文大全12篇》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整理提供,轉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鏈接地址:http://www.hmlawpc.com/gongwen/180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