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這本書是我們現(xiàn)在都在學習的,你有什么感悟?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淼氖瞧纷x《梁家河》讀后感范文精選15篇,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進來看看,參考參考!
【一】
《梁家河》一書以紀實文學的形式生動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真實記錄了幾十年來梁家河村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印在封面上的這句話,是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到梁家河時對年輕人和孩子們說的話。封面的照片上,習總書記笑意盈盈的和他年輕時的小伙伴走在梁家河村子的道路上。走在習總書記身邊的小伙伴們都已年過半百,寫滿滄桑的臉上掩飾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和欣喜。“立春后的陽光暖融融的灑在人們的身上,遠處的山上,冰雪正在消融。”溫暖的筆觸,簡樸平實,卻情節(jié)生動,引人入勝。
梁家河,一個地處陜北腹地的小山村。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中》講述的也是陜北,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山山峁茆,幾分壯美幾分蒼涼,更不用說40年前的這里是怎樣一幅景象。青年時期的總書記在這里度過了七年的知青歲月,七年,幾乎是一個人青春時光的全部。對一個充滿青春激情的靈魂來說,身處當時的政治氛圍和艱苦貧瘠的生存環(huán)境,面對理想和現(xiàn)實的激烈碰撞,該有多么絕望和孤獨。
然而優(yōu)秀的人很難被埋沒,青年時期的習總書記充滿了強大的力量,不但不怕吃苦,不忘修身,還能夠做到攻堅克難,一心為民。習總書記說過,“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而青春正是用來奮斗的。青春如朝日,是一個人最寶貴的年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讀完此書,我的思緒回到了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如何能讓青春的枝頭在逆境中綻放夢想之花,我由衷的渴望能夠汲取到這種強大的力量,力所能及的奉獻自己的青春。
習總書記在梁家河的艱苦磨礪引起了我們強烈的共鳴。青年習近平在窯洞里讀書求知,在磨礪中脫胎換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實干中逐步樹立起“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理想信念。那么,我們這一代青年基層黨員干部該如何淬煉自己,成為新時代的優(yōu)秀基層干部呢!
我們要向總書記堅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對標看齊,把牢思想之舵。我們要從總書記的成長歷程中汲取深厚養(yǎng)分,尋找力量源泉,多在艱苦復雜的環(huán)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難磨礪自己,在基層干出一片天地。更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牢記習總書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教誨,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從實際出發(fā)謀劃事業(yè)和工作,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二】
讀完《梁家河》,了解到習總書記在梁家河七年知青生活的同時,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領袖的不平凡來自于青年時一點一滴的積累,作為一名身在基層的青年干部,總書記七年知青生活所面對的也正是現(xiàn)在的自己所要面對的,可是相比于自己的表現(xiàn),真的是自愧不如。
《梁家河》記載著總書記從初到梁家河時的迷茫、失落到最后毅然決定扎根農(nóng)村的改變。在這期間他不怕艱難辛苦,與老百姓同吃同住,為改善村民生活,帶領村民辦合作社、建沼氣、打水井,使得村里的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倳浬砩纤髀冻鰜淼木褚舱亲鳛榛鶎痈刹康奈覀兯鶓摼邆涞摹
不畏艱難,堅定信念。作為當時最年輕的知青,在最艱苦的地方經(jīng)歷了考驗,特別是到最后只剩下他一個知青時候,他仍然沒有放棄理想和信念,堅持讀書學習,7年的磨礪,使他學到了大學問,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華,也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脫貧攻堅的大形勢下,作為一名身在基層的青年干部,也應該具備這種不畏艱難的精神,基層條件艱苦、工作繁瑣等問題都是我所要面對的,我要時刻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不畏艱難地去克服困難,另外,還要不斷加強政策理論的學習,充實自我,提高自我。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習近平說過“梁家河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總書記不忘初心,多次回陜北回梁家河看望鄉(xiāng)親們,時刻惦記著家鄉(xiāng)的建設發(fā)展和鄉(xiāng)親們的生活。他始終將自己看做是黃土地的兒子,正是從農(nóng)民中來,從艱苦的地方來,才能始終感知人民的需求,始終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學問,始終為了人民的幸福而奮斗。無論是在平時的工作中,還是生活當中,作為一名基層干部,時刻提醒自己“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耐下性子”是很有必要的,只要這樣才能拉近與群眾的距離,真正地了解群眾需求,真正地做到為群眾做實事,謀利益。
總書記用他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勉勵著每一個黨員干部。我也要在基層不斷磨礪自己,在實踐中增長才干、鍛煉本領、不斷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
【三】
梁家河,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一個把根留下的地方、一個把心留住的地方,一個催人奮進向往的地方。
也正是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習近平度過艱難困苦的7年,打出了人生最強的底色,留下深深鉻;使他明志、辨方向,下決心,改變村民生活的7年。臟,教會了適應;累,磨練了意志;苦,熔鍛了品格;難,成就了方法。讓一個普通人錘煉成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真正共產(chǎn)黨人;也造就了他陜西“根”,延安“魂”。闖過了“跳蚤、虱子叮咬關、生活飲食關、挑糞砍柴關、勞動與科技創(chuàng)新關、思想上一碗水端平關”;使他強身健體、固本培元;與村民們在田間地頭同勞動、與村民在炕頭暢談,補鈣壯骨強關節(jié),穩(wěn)步堅持永向前。讓他成就了“頭頂一碗水不灑”,在艱苦歲月中磨礪出一片為未來奮斗的華彩,成為“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銘記“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誓言。
閱讀《梁家河》,“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很多實事求是的想法,都是從那個時候生根發(fā)芽的”。閱讀《梁家河》,喚起時刻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自覺校正自己的坐標原點,系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始終做到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一切向前走,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
習近平強調(diào),“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閱讀《梁家河》越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直擊我的心。勾我想起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剛剛上初中的我,每年到了“三夏”大忙時參加學校組織的夏收,到生產(chǎn)隊割完幾塊地后,挑麥子回打麥場,雖說不足百斤,可路不好走,又不能放下休息(因麥穗朝下,放下會斷麥穗頭浪費);只能換著肩挑,肩膀很快就磨腫了,好痛好痛。
任何美好的東西,都不會唾手可得,都需要經(jīng)過不懈努力。他說:“七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
就如當今脫貧攻堅,它不是寫一兩首打油詩、搞一兩次家訪、拍一兩照片、送一兩次糧油就能完成,而是要以“抓鐵有印,踏石有痕”的精神來完成。在發(fā)展產(chǎn)業(yè)上,要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才能無愧于我們脫貧奔小康一個也不掉隊的好時代。正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這樣,在臨終的時候,能夠說:‘我已把自己的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產(chǎn)黨的力量源泉。”在極不平凡的爬坡過坎中,習近平坦言說:“我就是一個農(nóng)民”。閱讀《梁家河》,我看到了習近平把苦與累看作人生最好的歷練。讀《梁家河》主要是讀人,而讀人重在通心,進入那段歷史深處,直抵心源,進行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我認為:《梁家河》是精神脈博,是永遠的;是靈魂撞擊,心靈對接,生命叩問。透過感悟梁家河,可以知中國、看世界,可以知黨知人民。
“讀史使人明智”。《 梁家河》就是一部人生奮斗的經(jīng)典史詩,給人智慧與力量;《 梁家河》是一部催人奮斗的發(fā)展史,是一本鮮活的歷史啟智書,豐滿敦實、活力四射,值得研讀。
魯迅先生仿佛早就給《 梁家河》寫下評語:“中國自古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
【四】
近期,《梁家河》一書儼然成為每一名黨員學習的“網(wǎng)紅”書籍。坦白說,讀完《梁家河》一書,是黨性的再教育、精神的再洗禮、思想的再升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讀完《梁家河》一書,我聯(lián)想到了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在工作中怎樣才能更好的服務群眾?服務市場主體?《梁家河》一書給出了答案。一要貼近群眾。走近群眾,是了解群眾所需所想最直接的方法。當年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因為看到了老百姓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所謀之事才能為了群眾,服務群眾,給群眾謀福祉。二要勇于吃苦。學習《梁家河》,就是要品味、吸收每一個故事蘊藏的精神營養(yǎng),立足基層平凡崗位,在勤苦中練就服務群眾事不過夜,馬上就辦辦就辦好的作風與本領,在勤苦中錘煉黨性品格,在勤苦中展現(xiàn)責任擔當。三要公道正派。要有“一碗水端平”的公正之心。時代在發(fā)展,“一碗水端平”的故事還在續(xù)寫,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名市場監(jiān)管干部在服務群眾、服務市場的過程中,秉持一顆公正之心。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前些日子,西安2018年1-6月新增市場主體超過20萬戶,這是西安深化體制改革、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服務市場主體給出的答案。
從《梁家河》一書中我深深的體會到,服務人民從來都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往往是具體的、直接的、可感受的。
它可以具體到我們認真負責、耐心細致的解答群眾的一次電話咨詢;它可以直接到我們及時迅速的為市場主體上門服務,排憂解難;它可以通過我們扎實有效的監(jiān)管服務工作讓群眾感受到政府的公信力、讓企業(yè)感知到政府的親和力。
習近平總書記說:“梁家河,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我想,這些學問都是走近群眾、服務群眾得來的感悟。是的,梁家河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梁家河的大學問,需要每一位黨員干部立足本職,用心去體悟,躬身踐行。
【五】
近日,我仔細閱讀了《梁家河》,艱苦磨練:“陜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該書記錄了196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15歲時來到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直至1975年10月期間的故事。
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用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給我心靈上有了很大的觸動。 2017年七月,我很榮幸被組織選派到賈家坪鎮(zhèn)劉家溝村任大學生村官,歷時已有近一年,起初我從心里上接受不了,之前一直在縣城工作的我,恐怕適應不了農(nóng)村的生活,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才明白自己的想法多么天真,習近平插隊的生活給了我不少觸動,使我認識到要想干好貧困村大學生村官,首先我應該從已下幾方面得以轉變:
一、思想上不浮躁。之前一直生活工作在縣城的我,思想上難免有些接受不了農(nóng)村生活,農(nóng)村飲食條件差,生活住宿各方面都不如城市,交通也不比城里,但與六七十年代習總書記插隊文安驛梁家河條件相比,現(xiàn)在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習總書記一直以來最牽掛的就是貧苦農(nóng)民,在今年精準扶貧工作如火如荼的節(jié)奏中,我被選派到這里擔任大學生村官,何嘗不是對我的一種鍛煉,對貧困百姓的一種關懷,去掉身上的浮躁之氣,腳踏實地搞好工作,改善農(nóng)民生活條件。
二、生活上融入農(nóng)村,密切聯(lián)系群眾。農(nóng)村生活雖不比城里條件好,但我們要放下架子,盡快適應農(nóng)村生活,堅持走村入戶,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多與農(nóng)民溝通交談,了解村民生產(chǎn)生活中存在的困難,需要哪些幫助,村中產(chǎn)業(yè)發(fā)展情況等,作為大學生村官,我應該盡自己最大努力幫助村民致富,建設村中基礎設施,改善村中生產(chǎn)生活條件。
三、工作上求真務實。大學生村官不只是一種稱號,更是一種責任,組織把我派到基層擔任村官,是希望我?guī)ьI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共同奔向小康生活,因此,在工作上要沉下心,端正心態(tài),主動與村民村兩委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村上現(xiàn)狀,退出貧困村、貧困戶還存在哪些問題,對于基礎設施不到位的,我應主動擔當起來,與上級溝通協(xié)調(diào),爭取盡早解決,對于貧困戶發(fā)展產(chǎn)業(yè)存在困難的,應對癥下藥,缺技術、缺資金、因病致貧的,還有部分好吃懶做,等靠要思想嚴重的都應采取不同方法幫扶,缺技術的協(xié)調(diào)給予技術培訓、技術指導,缺資金的協(xié)調(diào)金融部門給予金融貸款發(fā)展產(chǎn)業(yè),因病致貧宣傳健康扶貧政策幫助辦理救助卡等。在工作上一定要學習習總書記能吃苦、能勞動、有干勁的艱苦奮斗精神,幫助農(nóng)民解決實際困難,讓農(nóng)民真真切切感受到身邊的變化,我們才能心里踏實,對得起“大學生村官”這一稱號。
【六】
當我第一次打開《梁家河》一書時,映入眼簾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讓我心中有了幾個疑問,在梁家河學到什么?什么樣的大學問?在此書中我又能得到什么樣的啟示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始細細研讀《梁家河》一書。
書中從樹高千尺忘不了根、窯洞里長滿了故事、一聲聲喊我小名和我們走在陽光路上四個部分,本書語言樸實,情感真摯,情節(jié)生動,具有濃厚的陜北鄉(xiāng)土氣息,有很強的可讀性、思想性、教育性。從習近平總書記的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中深刻體悟到總書記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
《梁家河》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習近平同志在梁家河帶領群眾干實事謀發(fā)展的細節(jié),打壩修田,建沼氣,辦鐵業(yè)社、縫紉社、磨房、菜園,打井,掃盲……件件都是為民謀幸福的實事,特別是在梁家河口攻堅克難打成淤地壩,直到現(xiàn)在,那塊壩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是習近平同志當大隊書記時給梁家河留下的一筆豐厚的財富。
還有為解決燒柴難的問題,遠赴四川學習沼氣建設,艱苦探索,建成全省第一口沼氣池,讓群眾廣為受益,當初修建沼氣拓寬的道路至今還在造福百姓。干這些事情,都是為了群眾的生活能變得更好。
最后,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一段話中結束,“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書中我學到了一個大學問,作為一名人民公仆,要為人民做實事。
【七】
看完《梁家河》系列教育宣傳片及書本后,不禁引人深思,我作為一名衛(wèi)計人員,該如何從習總書記——讀書修身,在實踐中錘煉,在艱苦奮斗中磨礪意志的人生實踐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化作我工作的內(nèi)在動力呢?
一是堅定信念。堅定信念就是堅定理想信念,排除思想雜念,切實增強自身的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堅定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矢志不渝,努力讓個人奮斗與“追趕超越”“同頻共振”。
二是戒浮務實。務實是能力,落實是水平。求真務實是我們廣大干部職工干好工作的一個基本準則。想得再好、說得再多,不去深入實踐,去落實,都是白搭。
三是保持朝氣。我們青年干部的優(yōu)勢就在于朝氣和活力,體現(xiàn)到工作中,就是干勁和沖勁。轉變思想認識,杜絕出現(xiàn)思想放松、精神懈怠,甚至自我放棄。一個人的墮落必然始于內(nèi)心的放棄,只有心懷夢想、時刻自警、不懈努力的人才能不負這份職責。
四是堅持學習?倳浽f:“我愛好很多,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在梁家河時,他除了勞動,就是到處找書、看書,常常看書到深夜,曾跑30里路去借書。而這,是在那樣艱苦的條件和繁重的勞動之余做到的,我們就更應該堅持學習、勤于學習!學習是唯一持久的競爭力。作為一名年輕干部,更應該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態(tài)度樂于學習、勤于學習、善于學習,不斷增強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能力。
【八】
翻開《梁家河》的扉頁,映入眼簾的是習近平說的一句話: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是的,梁家河多年以前只是一個籍籍無名的村落,一不通公路,二不通電,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年,一幫北京知青的到來,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靜謐。
紀實文學《梁家河》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村插隊時的工作生活,再現(xiàn)了總書記由一名知青成長為大隊黨支部書記的歷程,真實記錄了幾十年來梁家河村發(fā)生的巨大變化,蘊含著總書記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思想性、教育性。
讓我最受啟迪的是,習總書記在過去那個條件艱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業(yè)。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yè)社、發(fā)展生產(chǎn)、改善生活。在窯洞里讀書求知,在逆境中砥礪上進,在實干中樹立了“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信念。
“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黨支部原書記石春陽說:“當年的知青習近平,從群眾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樁樁實事做起,為當?shù)匕傩罩\幸福、謀發(fā)展,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細讀《梁家河》后,我覺得在一個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輩子,可能是五年七年,超過十年的很少。在一個地方的服務時間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為人民做更多的實事好事,是值得我去認真思考的。
我于2015年10月來到本單位,今年整整3年。在這3年的時間里,我在政辦呆過,也干過從未接觸過的出納工作,現(xiàn)在在鎮(zhèn)脫貧辦負責脫貧工作,2017年脫貧攻堅作為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和統(tǒng)攬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全局的“一號工程”,2018年更是我鎮(zhèn)脫貧的關鍵之年,減貧任務繁重,產(chǎn)業(yè)發(fā)展緩慢,新型主體缺少、利益聯(lián)結機制薄弱等等,面對種種困難,更要時刻把領導的重托、貧困戶的期盼刻在心上、抓在手上。認真及時完成上級的各項工作安排,建立工作日清單,急事急辦,要事先辦,日日銷號,在紛繁的工作中保持頭腦清晰,安排合理,落實有力,確保上級部門和鎮(zhèn)領導的各項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見效。面對繁重的工作和經(jīng)常加班,有時也有抱怨、也有消極情緒,但讀過《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梁家河》后,心緒平靜了許多,還有些許的慚愧。想想上世紀六十年代,習總書記在陜北延安梁家河那樣一個艱苦的山溝溝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精神戰(zhàn)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我們今天的工作環(huán)境條件,遠遠好于過去梁家河的那個條件。脫貧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是一個為民做實事的機會。我一定會堅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服務時間里,為人民做更多的實事好事。
【九】
按照黨中央安排部署,全國各地紛紛掀起了學習《梁家河》的熱潮,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認真學習紀實文學《梁家河》,從紙上到路上,從文學上到精神上,不斷汲取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村作為知青插隊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黨性,凈化自己的靈魂。一些黨的組織、單位、企業(yè)和黨員干部職工紛紛開展了走訪梁家河,學習《梁家河》,踐行“梁家河”的活動,深入習近平總書記插隊的梁家河村,回故地、聽故事,看習近平總書記如何從不適應的知青,逐步成為帶領全村人發(fā)展生產(chǎn)致富的黨員黨員干部;看梁家河村如何從貧窮落后的村逐步發(fā)展成為示范村。對于不同的學習形式,會有不用的教育意義和效果,我們應當支持和鼓勵各級、各單位以及廣大黨員深入學習梁家河精神。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警惕到:有的黨組織、企事業(yè)單位、黨員領導干部和職工借走訪梁家河故地,現(xiàn)場接受教育為名,行公款吃喝旅游之實,“四風”問題又有了死灰復燃之象。對此,我們應當積極采取措施,杜絕“四風”問題的發(fā)生,維護好風清氣正的良好環(huán)境,保護好“梁家河”這一個黨員干部靈魂精華的凈土。
一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應到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從靈魂深處,樹立把學習梁家河作為提升黨性、凈化靈魂的重要途徑,從根本上堅決抵制“四風”的滋生和蔓延。
二是各級黨組織及其負責人應當正確履行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切實加強黨風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以身作則,以身為范,自覺遵守黨的各項紀律規(guī)定,堅決同“四風”問題作斗爭,為全體黨員做好表率。
三是各級紀檢監(jiān)察和審計部門要加強監(jiān)督執(zhí)紀審查和審計,讓“四風”問題無所遁形,對于學習梁家河活動中的“四風”問題,發(fā)現(xiàn)一起,查處一起,嚴查嚴處,決不留情。以鐵腕反腐的勇氣和決心,堅決維護梁家河這一凈土,讓梁家河精神永遠鼓舞和教育一代又一代黨和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全國黨員和群眾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實現(xiàn)新時代偉大中國夢的具體實踐中,充分發(fā)揚梁家河的精神,全心全意,至死不渝。
【十】
《梁家河》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安7年的知青歲月,通讀全書,我?guī)状螢榭倳浥c鄉(xiāng)親們的深情所動容哽咽,為總書記扎根基層苦干實干的精神所感動,更為總書記身在基層卻仍堅守家國情懷的擔當所感慨!读杭液印纷屛腋形虻搅斯伯a(chǎn)黨人的初心,堅定了我執(zhí)著追求這個初心的信念。
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就是扎根人民融入群眾的博愛情懷。在經(jīng)歷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對視”后,習近平確立了自己的“團結觀”,那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慮自己愿不愿意,還要考慮別人愿不愿意”。帶著這樣的“團結觀”,他習慣了梁家河的跳蚤,習慣了農(nóng)家簡陋的廁所,習慣了村里的洗澡,習慣了老鄉(xiāng)的酸菜……,他將自己融入了群眾,融入了鄉(xiāng)村,甩掉了身上那種讓人產(chǎn)生隔膜的“城市味”。他尊重村里的老革命,從不惱怒愛搗蛋的靈娃,和村里的年輕人打成一片,用他的行動影響和帶動身邊的每一個人。他甘于受苦,干活從不“撒奸兒”,從群眾中學習勞動技能,也主動幫助村里每一位群眾,成為了梁家河人民的貼心人,以至于他從梁家河走時鄉(xiāng)親們十里相送,而40年以后他再次回到梁家河,曾經(jīng)的玩伴他仍能一一叫上小名。這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卻深刻體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扎根人民融入群眾的博愛情懷,也正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寫照。
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就是一心為民苦干實干的務實精神。習近平在回憶那段知青歲月時寫到:“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jīng)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在梁家河7年時間,習近平做了很多的實事,這些實事每一件都需要有一心為民苦干實干的務實精神才能干成。在修建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時,他想到的是沼氣能夠解決能源等農(nóng)村生產(chǎn)生活問題。為此他不畏困難,自發(fā)向縣委匯報并組織人員到四川“取經(jīng)”,回來后,身體力行,克服了土壤松軟、缺乏石頭、沙子、石灰等諸多困難,終至成功,打破了“沼氣不過秦嶺”的謬言,成為了全省的典范。為了搞好糧食生產(chǎn),解決群眾“吃”的問題,他反復動員,深入細致的做群眾的思想工作,使群眾思想達成共識——修建水墜壩,同時帶頭承擔最苦的差事,使建成的壩地至今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而成立鐵業(yè)社、代銷店、開辦掃盲班、打甜水井等等更是舉不勝舉。正是這種苦干實干的務實精神改變了梁家河,隨后也改變了中國。
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就是時刻保持家國情懷的使命擔當。習近平在五六歲時隨母親買《岳飛傳》《岳母刺字》,聽母親給他講精忠報國、岳母刺字的故事,讓他記住了“精忠報國”4個字,并將其作為一生追求的目標。在梁家河,習近平一面進行農(nóng)民化實踐,一面不斷讀書,從書中汲取著精神和思想上的營養(yǎng)。白天、晚上,他利用一切可用的時間,博覽古代的、現(xiàn)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哲學的、自然科學的……,讀著“磚頭一樣厚的書”,在修身中奠定了“精忠報國”的思想根基。為了追求上進,向組織靠攏,他曾經(jīng)遞交了八份入團申請書、十份入黨申請書,充分體現(xiàn)了他執(zhí)著的追求和堅定的信念。在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后,他通過苦干實干用實事對他的入黨信念進行了最好的詮釋,使他先后成為延安地區(qū)先進青年代表、知識青年先進個人。為了讀書,他報考清華大學,在第一次錄取遭到拒絕后,他仍堅定目標,在第二次報考時,他的三個志愿全填清華大學。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如愿的就讀了清華大學,也再次為他實現(xiàn)“精忠報國”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心懷理想,不斷追求,歷經(jīng)挫折,不改初心。習近平讀書的經(jīng)歷、入團入黨的經(jīng)歷讓我感悟到無論身處何地,無論在什么崗位,只有時刻保持家國情懷的使命擔當,才能擁有不竭的動力和力量的源泉,才能在不斷追求中實現(xiàn)心中理想和人生價值。
【十一】
讀了《梁家河》,才知道總書記為什么把人民看得那么重。總書記當了七年的農(nóng)民,知道鄉(xiāng)親們最需要什么,他當大隊黨支部書記,帶領鄉(xiāng)親們發(fā)展生產(chǎn),解決了老百姓的生產(chǎn)生活需要?倳浽(jīng)講“陜北高原給了他一個信念,注定了他人生過后的軌跡。經(jīng)過了陜北這一人生課堂,就注定了他今后要做什么”。7年的磨練,他從一個迷惘、彷徨的少年.成長為有著堅定人生目標充滿自信的有志青年, 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獲得了脫胎換骨的成長。
學習《梁家河》我們要學會給青春一個交代,當我們是青年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承載家庭的優(yōu)勢,自己的學習積累,把一切資源都統(tǒng)籌形成慣性優(yōu)勢,讓自己過的好,少受罪,收入高,人清閑,享受生活,這是我們的時代青年的普遍特征和現(xiàn)實生活寫照。當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華。我們無法將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生活條件去橫向比較,但是正如我們5000年悠久文化的傳承一樣,每一個時代的精神是可以比較和傳承和繼承的。我們今天青年的幸福生活起點高,正是因為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艱苦奮斗幾十年換來的。我們作為時代青年,我們繼承的不僅是先輩們奮斗來的幸福生活,更應該繼承他們的精神,結合我們的新時代和百年夢,做出我們一代人的努力與夢想。
夢想既要腳踏實地也要仰望星空。習近平同志初到梁家河,這里的自然條件可以用惡劣來形容,土地貧房,自然資源匱乏,水土流失嚴重,尤其缺水。習近平同志從梁家河村的實際出發(fā),面對惡劣條件、重重困難,他帶領梁家河村民打井抗旱、打壩淤地、治溝治水,抗擊災害、修建公路、發(fā)展生產(chǎn)。同時,在習近平同志帶領下,梁家河村的干部群眾敢為人先,建起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全省第一個沼氣村和第一家代銷店,把群眾從來沒有想過、也不敢去想的事情辦成了。青年時代的總書記就以這樣實干作風和擔當精神推動梁家河發(fā)生了實實在在的變化,他始終“干在實處,走在前列”。“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zhàn)的勇氣”,“敢為天下先”,開拓創(chuàng)新、奮發(fā)有為。在艱難困苦中磨礪意志,譜寫了一曲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動人之歌。
中國進入新時代,偉大的時代在召喚我們青年人,拿出時代擔當,擔起歷史責任。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回看我們今天的青年,我們有沒有初心于夢想的篤定,我們有沒有時代責任的使命意識。如果我們青年人不像梁家河時總書記那樣堅定信心,艱苦奮斗,那么我們的百年夢又將靠誰實現(xiàn),我們的孩子幸福得明天就只是停滯不前嗎?年輕的朋友不管你在那行那業(yè),無論光鮮還是暗淡,都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向偉大的新時代招手,立足實際艱苦奮斗,既有鑒定的革命理想,又要踏踏實實結合時代特點,艱苦奮斗推進全社會各行各業(yè)的改變進步,一起承擔歷史擔當,攜手實現(xiàn)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十二】
當我拿到《梁家河》這本書后,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句“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這是總書記對梁家河的情懷。寸木原從斧削成,每于低處立功名。作為一名青年干部,我在通讀《梁家河》后,我從總書記在知青歲月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中領悟到崇高的理想追求、深切的為民情懷、強烈的進取精神和優(yōu)良的品德作風,讓我更加堅定了為人民服務的決心和信心,讓年輕的我感到不再迷茫,從思想和靈魂深處崩發(fā)出強大的精神動力。
《梁家河》這本書用樸實的語言、細膩的文字講述了總書記和梁家河群眾之間建立的淳樸而深厚地感情,這是血濃于水的親情,這是魚水深情,這份至真的濃情厚意深深的打動了我,也溫暖了我。當總書記要離開梁家河,在選新村支部書記時說過,當好村領導,必須“一碗水端平”。“ 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把群眾的利益始終放在首位,就要堅持原則,“一碗水端平”。作為青年干部我們應該始終銘記正直做人,公心做事,要時刻保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治本色,克已奉公,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回饋群眾。
青年時代的總書記,也跟我們很多青年人一樣,有過迷茫、有過彷徨、有過失落。面對前途的迷茫、生活的困苦不適,總書記沒有逃避、沒有退縮,而化被動為主動,在艱難困苦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向廣大人民群眾學習,與父老鄉(xiāng)親打成一片、融入一體,真正了解人民疾苦,完成了人生的初次蛻變。這本書對我們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示,讓我感到不再迷茫,也讓我更加懂得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我要把更多的熱情和激情投入到工作中。我們都是人民的孩子,我也是人民中的一員,我只有腳踏實地的為人民做事,才無愧于心,無愧于人民。
【十三】
學習紀實文學《梁家河》,既要深刻感悟習近平同志當年為民造福、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也要立足當前工作崗位,扎實工作,敬業(yè)奉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自身應有的貢獻。
習近平同志當年在梁家河插隊期間,本著對黨的崇高信仰和“為人民做實事”的執(zhí)著追求,帶領梁家河人搏擊貧困、艱苦創(chuàng)業(yè),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真心為群眾謀幸福。他與群眾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真正將根扎在群眾之中,視群眾如親人、真心實意為群眾服務。他為了改變梁家河村的面貌,身先士卒,時時處處沖鋒在前,艱難創(chuàng)業(yè)、攻堅克難,帶領干部群眾打井抗旱、打壩淤地、修建公路,譜寫了一曲曲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動人之歌。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共產(chǎn)黨員的閃光內(nèi)涵。
我們學習紀實文學《梁家河》,不僅要深刻感悟領袖的為民情懷,更要立足工作實際,實干加創(chuàng)新,以滿腔的工作熱忱和豐碩的工作成果回報黨、回報人民。
我們要始終牢記為民造福的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懷揣夢想、甘于奉獻。具體到工作中,就是一要有遠大的奮斗目標,要明白我們干好每一項工作的初心都是為了“人民”二字,都要服務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大格局。二要甘心做“孺子牛”,要兢兢業(yè)業(yè),埋頭苦干,用實勁,干實事。在具體工作中,就是要少說多干,抱怨的話不說,不利于干好工作的事不做,以細致扎實過硬的工作作風詮釋“孺子牛”的真實含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添磚加瓦。
【十四】
“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梁家河》一書的出版發(fā)行頓時引起所有全黨上下學習的熱潮,根據(jù)區(qū)委區(qū)政府的安排及人社局黨委的部署,特別是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學習《梁家河》也成為的近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通過學習我了解到《梁家河》一書是樹立正確人生觀、立志成才的黨性教材和人生寶典。全書主要從多名受訪者的親身經(jīng)歷和真實感悟出發(fā),生動講述了總書記青年時期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這本書我是利用一下午的時間把它讀完,過學習和研讀,深受震撼和沖擊,進一步加深了對總書記的敬仰,進一步增強了在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習總書記說“作為一名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都是黃土地的兒子。”從這樣的表述中我們就可以了解到梁家河對總書記來說有多么重要。這里是培養(yǎng)總書記“要為人民做實事”這一信念的地方。總書記成為全黨的核心、黨中央的核心決不是偶然,而是在人民中孕育、在實踐中締造的歷史邏輯必然。為此我們每一名黨員干部要
在思想上充分信賴、組織上自覺服從、感情上深刻認同,進一步增強對黨的領袖、人民領袖的敬愛崇敬之情。
《梁家河》一書分為樹高千尺忘不了根、窯洞里長滿了故事、一聲聲喊我小名、我們走在陽光路上四個板塊,通過一遍又一遍的學習研讀,我覺得全書給我以下三點體會:
一、艱苦的環(huán)境造就堅強的意志
總書記是當時下鄉(xiāng)隊伍中“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七年光陰,錘煉了總書記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塑造了他剛強堅毅、勇敢無畏的鮮明性格,鑄造了他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赤子情懷。
二、群眾觀念造就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七年知青歲月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苦大眾深深打動了這位京城知青,從不會做飯、不會干農(nóng)活,到成為鄉(xiāng)親們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麥子走里山路不換肩、“有知識、點子多”“吃苦耐勞的好后生”。正是在與群眾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干的過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蛻變,贏得了鄉(xiāng)親們的信任,也建立了與人民群眾難舍難分的感情,也鑄就了今天他更加堅定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
三、基層歷練造就了擔當?shù)囊庾R。
為了改變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承擔起村支書的責任,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帶領鄉(xiāng)親們開拓進取、苦干實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個鐵業(yè)社、縫衣社和第一座磨房。聽聞四川有沼氣池試驗成功,總書記便遠赴四川學習,回到梁家河后親手試驗建成了陜西省的第一個沼氣池,還建成了第一個淤地壩。任何一種擔當都是由強烈使命感驅動的,他始終把自己看作是黃土地的兒子,要敢于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難,自覺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這樣才能努力創(chuàng)造經(jīng)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
習總書記說過:“陜北高原給我了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注定了我人生過后的軌跡。經(jīng)過了陜北這一人生課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會了我做什么。”作為一名陜北高原土生土長的黨員干部,聽到總書記這樣的表述,無疑是驕傲的,但驕傲之余也給我更多的啟發(fā),一段艱苦環(huán)境的錘煉可以說對一個人的成長是特別重要的事情,一個良好信念的建立也在人生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習總書記提出好干部的五條標準——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他一直是用這五條標準來要求自己的,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更是要嚴格按照總書記的好干部標準要求自己,讓我們緊緊圍繞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昂揚的姿態(tài)走進新時代。
【十五】
細讀《梁家河》不禁使我感慨萬千,從習總書記這句座右銘濃縮了他人生價值觀的全部,“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多么樸實的語言;多么發(fā)人深思的簡短話語;多么的鏗鏘有力的堅定信念;多么富有感召力的言辭……
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時的工作、生活經(jīng)歷和梁家河幾十年的時代變遷,被這其中蘊含的習近平總書記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所觸動。習總書記在梁家河歲月里一言一行,詮釋了他崇高的革命理想。
手捧《梁家河》,眼前不由自主的浮現(xiàn)出我們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高大的身軀,不同的年代有著共同的志向;共同為人民幸福的生活兒絞盡腦汁,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的情景仿佛與習總書記同年,習總書記的初心就是在梁家河形成的,他初到梁家河村就面對“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四大關的挑戰(zhàn);因為家庭原因在入團、入黨、上大學等問題上受到不公正對待和種種考驗;不放棄自我學習,他博覽群書,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為老百姓謀實事,到四川認真學習建沼氣池并回來幫助全村建設;帶領村民打地壩、挖井、辦鐵業(yè)社、代銷點、縫紉社和磨坊;離開梁家河后不忘接濟鄉(xiāng)親等等。家境較好的習近平在困境中自強不息、珍惜光陰讀書學習、不怕吃苦敢于吃苦、勇于擔當善于謀事、心系百姓多干實事、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等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精神品質,值得我們認真汲取其中的精華養(yǎng)分,不斷完善自我才是工作不可忽視的重點。
艱苦的時代磨煉人的意志,正是偉人孕育偉大夢想的時期,梁家河是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代工作生活的啟點,是習總書記讀懂人生、讀懂中國、讀懂人民、讀懂中國共產(chǎn)黨的重要驛站,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fā)祥地和邏輯原點、實踐起點。深入學習《梁家河》精神,就必須要在學習中受益,做到思想上高度統(tǒng)一、政治上高度清醒、感情上高度切近、行動上高度同步。
青年時期的習近平在梁家河奮戰(zhàn)了七年歲月,對比梁家河今昔變化,站在新歷史方位,人們會感受到,梁家河這個坐落在陜西北部的小村莊,深深包含著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成為每個懷揣夢想、甘于奉獻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無數(shù)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的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高地。
“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關鍵只有幾步,特別是年輕的時候,所以習主席倡導年輕人應該多讀書,讀好書,追求人生大理想。今天的中國,處在偉大民族復興的關鍵時候,需要一大批的年輕人有大理想,大追求,來實現(xiàn)我們的中國夢,我們必須要將習總書記在梁家河所展現(xiàn)的優(yōu)秀品質精神能傳承和發(fā)揚,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堅定維護核心,始終在思想上看齊追隨,按照上級統(tǒng)一安排,學習宣傳踐行“梁家河”精神熱潮,努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展現(xiàn)新氣象、干出新業(yè)績。讓梁家河精神真正的走進我們每個公民的內(nèi)心,國泰民安才是所有人最佳的歸屬。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