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特色文化,創(chuàng)建特色城市是每個城市的工作。這里給大家?guī)淼氖桥嘤厣幕簼饽珪鴮懗鞘刑厣?ldquo;文化符號”,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進來看看!
綠樹環(huán)繞,蟬鳴聲聲,8月11日,**來到位于京杭大運河**段西岸的大王廟,走進修繕一新的廟堂,一股氤氳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大王廟是**城區(qū)段大運河沿線重要的遺產點,現(xiàn)存大殿墻內鑲嵌的康熙御文碑刻,部分內容記載了中運河的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宿城區(qū)博物館副館長***介紹說,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宿城區(qū)用80天時間對大王廟進行了搶救性修復,于今年5月份通過市級竣工驗收。
重煥活力的大王廟是今年我市大運河相關遺產點保護修繕和環(huán)境整治工程的最新成果,也是我市在大力挖掘培育特色文化,積極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程中的又一抹亮色。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精髓和靈魂,承載著城市的歷史,展示著城市的風貌,凝聚著城市的精神,滋潤著城市的發(fā)展。市委五屆六次全會提出文化增色強底蘊,強調堅持文化惠民,更大力度繁榮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文化產業(yè),著力推動文化建設轉向高質量,其中多次提及要把**運河文化帶建設成為重要標識性“文化符號”,這也標志著**運河文化帶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城市因文化而不同。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過,要結合自己的歷史傳承、區(qū)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市政協(xié)副主席、市文廣新局局長武倩認為,江蘇是全國首個提出在大運河沿線城市全面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省份,對此,**以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為核心,深挖大運河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內涵,提出要把大運河**段建設成為內涵豐富、特色突出的歷史文化長廊,非常及時、十分必要,“我們將在找準**運河文化特色的基礎上,深入挖掘運河文化,注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城市發(fā)展的融合,做好運河遺產的保護。”
奔涌千年的大運河,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深刻內涵,孕育了**的文化特質。經史料佐證,**是全國唯一擁有大運河三個歷史階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境內的汴河、黃河故道和中運河先后作為隋至元、元至清和清以后的漕運主航道之重要河段,見證并維系了隋唐至今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文化交流。
在大運河**段的各類文化遺產中,水文化遺產是運河遺產中最不可替代的珍貴文化資源。市水務局、市文廣新局今春聯(lián)合組織對全市水文化遺產摸底調查,通過專家組研究討論,確定156項水文化遺產,其中工程建筑類水文化遺產120項,非遺類水文化遺產35項,文獻資料類水文化遺產1項。除去古代水工遺存、民國劉老澗船閘遺存,1958年竣工的**船閘、1978年所建的皂河抽水站等水工遺跡在當時都具有世界領先的技術創(chuàng)新水平,是珍貴的水文化遺存。這也為我市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相較于物質文化遺產而言,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著更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長久以來,逐水而居的**人創(chuàng)造了豐富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泗州戲、淮海戲、柳琴戲、洪澤湖漁鼓舞等特色傳統(tǒng)戲曲舞蹈,洋河酒釀造、黃狗豬頭肉制作、乾隆貢酥制作等傳統(tǒng)技藝。“這些非遺項目凝聚了**人特有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和地域文化精神。我們將大力開展地方傳統(tǒng)戲曲進校園和鄉(xiāng)村傳承文化精粹工作,推薦傳統(tǒng)手工技藝類項目參加各項展示交流活動。”市文廣新局社文處處長王慧春表示,今后將在讓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留住鄉(xiāng)愁、喚醒城市記憶上下更大功夫,讓非遺文化“變現(xiàn)”為群眾可分享的精神福利。
“大運河**段在全省乃至整個大運河沿線所處的地位是治河咽喉、漕運轉軸。運河的溝通、融合,治河的堅韌、創(chuàng)新,在這里形成了兼收并蓄、開放包容、敢為人先、戰(zhàn)天斗地的**運河精神和文化。”市圖書館館長馬志春介紹說,漕運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等與運河相關的各種文化形態(tài)在**大地都能找到,大運河**段堪稱一座流動的運河文化博物館。通過系統(tǒng)、深度的文化底蘊挖掘,**運河文化帶建設定會為**文化建設邁向新高度提供有力支撐。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