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不斷跟自己抗衡,為了得到外部世界的所謂歡迎和認可,而不斷裹持自己遠離自己,最后把自己的靈魂折磨成病態(tài)。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人間失格》讀后感:連自己是個什么東西也不知道了,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在我身心狀態(tài)都不佳的時候,選擇看《人間失格》這本書未免是一個不太恰當?shù)倪x擇;蛟S這是所謂“崩潰療法”的一種,把一種狀態(tài)刻意沉浸到極致,或許就能柳暗花明。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喪失為人的資格”,不禁讓我想起幾年前看的一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下簡稱《松子》)所說到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當時《松子》還算是比較小眾的一部戲,但后來進入了豆瓣Top250,看來主旨很能引發(fā)大眾共鳴。
之所以能輕易把它們聯(lián)想到一塊,是因為里面的主人公,從小都過著依附的生活,這里的依附不是指物質上,而是精神上,他們努力成為別人希望看到的樣子,但又不斷與內心原本的自己抗衡。但最終敵不過外部環(huán)境,于是逐漸失去自己,連自己是個什么東西也不知道了。
《人間失格》開篇第一句就寫到“我過的是一種充滿了恥辱的生涯”,隨著后文三篇手記的展開,我明白到,所謂“充滿恥辱”就是指,逐漸失去自己、對自己生活失控的過程。
小時候,內向安靜的他,為了活躍大家族的氣氛、被家人喜愛,把自己包裝成幽默風趣、引人發(fā)笑的人物,他成功了。
在學校,他努力利用自己的喜劇人物角色成為班中甚至全校的風云人物,就是生怕自己安靜內向的一面受到欺凌和不受歡迎。
背后,他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自己做錯哪怕一點小事而被人“貶為”甲乙丙丁。
后來,他發(fā)現(xiàn)繪畫能真正讓他描述自己、表達自己,但也只能偷偷在房間里創(chuàng)作,作品也從不公開,唯恐外界發(fā)現(xiàn)他的真面目。
這種不斷跟自己抗衡,為了得到外部世界的所謂歡迎和認可,而不斷裹持自己遠離自己,最后把自己的靈魂折磨成病態(tài)。他認為人類是可怕的,全部都在偽裝。他只能借助酒精,甚至后來用嗎啡才能麻醉自己,令自己放松。
而他唯一真心熱愛的繪畫,也只能淪落到畫些低俗淫穢的漫畫,來謀求生計。
就這樣,在深淵里不斷墜落,逐漸喪失自我,喪失為人的資格。
究竟,“我”是個什么東西?
山本耀司說過一句話,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撞上一些別的東西,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但如果,我們一直偽裝自己,用外界的一切來衡量自己,那么反彈回來的,也只能是虛假的自己。
那么,主人公有機會獲得救贖嗎?
有的,在小時候如果他哪怕有一次嘗試做回自己,那個安靜內向的小男孩,我相信旁人也能接受他。
但是隨著他在這個偽裝的深淵越走越遠,他很難再有勇氣走出來,甚至,他已經(jīng)是個精神病人,更難以獲得救贖。
前幾天在和菜頭的文章看到一句話,可能是更好的解釋:
一個人是怎樣一個人,生就了怎樣的性格,他就一定會做出與之相襯的選擇。重來一百次,一千次,最終的結果也相去不遠。
一次在跟外教交流,討論“鍛煉大腦”的話題時,外教問,有沒有一句諺語是你很喜歡或者印象深刻的?我說有:
Many men go fishing all of their lives without knowing that it is not fish they are after.
好多人一生都在釣魚,但是卻不知道他們追求的不是魚。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