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這個久聞其名的城市,已經不是想象中的那一副黃土高坡的樣子了,是做新時代的城市,這里依舊保留著紅色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公安干部延安紅色教育感想,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金秋十月,我們坐上了前往延安的大巴車,途中近5個小時的時間仿佛一晃而過,一點都不知疲憊的我跳下車,第一時間仔細觀察著延安這座久問大名的城市!我發(fā)現與我見過的其它城市沒有多少區(qū)別,密密麻麻的高樓,綠色蔥蔥的山坡,川流不息的車輛,多多少少有些心情失落,那黃土地、連成排的陜北窯洞都哪里去了?而路上所見,延安市現代化的氣息取代了印象中那黃土高原城市的模樣,它已經變成一座新時代的新城市!
10月20日下午,我們到達了習總書記當年插隊的地方—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zhèn)梁家河村。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人們參觀學習的熱情?吹贸鰜睃h員居多,大家安靜有序的排隊候車,大約半個小時后,我們坐上了村子里的電瓶車進入了這個有“大學問”的小村莊!
跟從現場講解員,慢慢地當年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畫面展現在眼前:動蕩的歲月,習近平總書記有別于其他下鄉(xiāng)的北京學生,別人哭天抹淚的而他卻滿心歡喜的從大北京一路來到了這個偏僻的村子,和陜北許許多多的小山村一樣,這里貧窮、困苦。在這里他經歷了人生的、最為艱難的“四關”:思想關、勞動關、跳蚤關、生活關?粗且慌排鸥G洞、窯洞中小小的土炕、土炕上一排被褥一字排開,整齊但破舊。窯洞中有潮濕的霉味,小炕桌上的煤油燈,炕頭連著做飯的鍋灶。簡陋的擺設,透露出了當年生活的貧窮與落后,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習總書記練就了吃苦耐勞的堅韌毅力,咬牙渡過那“四關”的場景就不難想象是如何的困難。就在那種境況下總書記帶領全村人修建陜西第一座沼氣池,和村民一起上山勞動,打井修田,“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現在想象,真的是古人說的那句話“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習總書記當年的下鄉(xiāng)經歷,讓他了解了老百姓的困苦生活,知道中國千千萬萬的人民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才有了總書記當今要努力實現中華名族的偉大復興,要讓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有尊嚴的站在世界舞臺的前面!
10月21日,參觀了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guī)X和棗園革命舊址。展覽室陳列著紅軍長征時期所使用過的刀、槍、衣物等,看著那些圖片和實物,在裝備如此簡陋,幾乎沒有任何后勤保障的當年,無數先烈用血肉之軀拼寫出了革命的勝利,翻雪山,走草地,激戰(zhàn)大渡河,8萬戰(zhàn)士千辛萬苦到延安時,只有不到5千人了。
想想這些都已經淚眼朦朧了。都有父老鄉(xiāng)親,都有妻子兒女,他們?yōu)榱诵轮袊案昂罄^,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只有把革命前輩的偉大事業(yè)發(fā)揚光大,才能對得起他們。
我們這些新中國的共產黨員,從沒有經歷這么艱苦的磨難,看看當年的烽火歲月,對比我們現在的生活,心中只有“珍惜和努力”!抗戰(zhàn)時期,著名的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以及主席穿著打補丁的衣服給全軍指戰(zhàn)員作報告的照片,印象深刻!都知道南泥灣是好江南,但卻不知在建設當初,多少戰(zhàn)士付出了鮮血和生命才有了后來的糧食大豐收!“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至今激勵著我們打破西方國家的經濟、技術封鎖,創(chuàng)造出新時代的新偉大,殲20戰(zhàn)斗機、北斗衛(wèi)星、中國高鐵等等,這些中國的新名片,也正是繼承革命先輩的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革命意志、只為新中國更加美好而奮斗終身!我們處在新時代的浪潮中,要勇敢的擔負起時代的重任,做出共產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努力工作,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永遠沖鋒在前進的路上!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