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是很多人都喜歡并且沉浸在里面的,我們身邊有很多的化學相關的知識,我們身邊的化學主題征文你寫好了嗎?是不是還在困擾著呢?下面小編帶來了我們身邊的化學主題征文2篇,一起看看吧!
第一篇
化學是研究變化的科學,早在戰(zhàn)國商鞅變法時期,商君便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主張,而在北宋王安石變法之時更是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思想觀點。求變,是仁人志士遭遇危機時的共識,更是化學研究的核心。
了解中國的周易六十四卦象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兩個奇特的卦象,“否”卦和“泰”卦,他們的反常之處就在于否卦的卦象是乾上坤下,意為天在上地在下的正常天地觀,二者互不干涉,貌似相當和諧。而泰卦則是坤上乾下,意為地上天下,乍看之下天變地異,天崩地裂,矛盾沖突激烈。但仔細思忖后,不由得欽佩祖先的哲學思想。天上地下,看似和諧無虞,實則毫無生機和新意,因為一切太過正常,二者不會交融產(chǎn)生矛盾,更不會孕育新生,反觀否卦,地上天下仿佛是一場災難,但矛盾尖銳的背后則是更新迭代,能夠歷經(jīng)這一場浩劫后重生的個體定會進化得日臻完美。所以我們常說的“否極泰來”正是蘊含了矛盾辯證法的思想,先賢們從“不怕變”進化到“怕不變”,這是一次思想的大飛躍,是先民主觀能動性的巨大進步。
我們在實驗中可能由于各種客觀或主觀因素導致實驗結果不盡如人意,可能得不到目標產(chǎn)物或者由于其他副產(chǎn)物的產(chǎn)生導致純度不高。但成功往往蘊含在其中,南開大學的陳小明院士首次揭露分子型鈣鈦礦可作為一種新型低成本高性能的含能材料使用。而這個偶然發(fā)現(xiàn)卻是在一次實驗失敗導致儀器爆炸損壞后發(fā)現(xiàn)的,這無疑更我們帶來了實驗的可能性,即使實驗產(chǎn)物不純也要冷靜分析,可能下一個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就由此誕生。
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會長亨利·奧古斯特·羅蘭1883 年所做的《為純科學呼吁》說道,我時常被問及這樣的問題:純科學與應用科學究竟哪個對世界更重要。為了應用科學,科學本身必須存在。假如我們停止科學的進步而只留意科學的應用,我們很快就會退化成中國人那樣,多少代人以來他們都沒有什么進步,因為他們只滿足于科學的應用,卻從來沒有追問過他們所做事情中的原理。這些原理就構成了純科學。中國人知道火藥的應用已經(jīng)若干世紀,如果他們用正確的方法探索其特殊應用的原理,他們就會在獲得眾多應用的同時發(fā)展出化學,甚至物理學。因為只滿足于火藥能爆炸的事實,而沒有尋根問底,中國人已經(jīng)遠遠落后于世界的進步,以至于我們現(xiàn)在只將這個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當成野蠻人。這無疑給我們敲響警鐘,基礎科學和純科學的發(fā)展依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綱舉目張,只有源頭通了,才能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第二篇
要說日常生活中離人類最近,最密不可分的“化學品”,非二氧化碳莫屬,它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同時對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又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二氧化碳,對我們而言最普通不過的分子,是空氣的成分之一,它無法燃燒,密度比空氣稍大,略溶于水,日常生活中的碳酸飲料便是在高壓條件下將二氧化碳溶解于水制備而成。
對于處于日�;顒訝顟B(tài)的普通人而言,每分鐘僅通過呼吸可以產(chǎn)生約 1L 的二氧化碳,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燒、一切的工業(yè)生產(chǎn)、城市運轉、出行交通都會產(chǎn)生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則對二氧化碳的消耗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國耶拿市地球生化研究所比爾在《科學》雜志上發(fā)文指出,世界全部植物每年可吸收 1230 億噸二氧化碳,這可謂天文數(shù)字,不容小覷。
二氧化碳進入我們的視線要追溯到過去的幾個世紀,人們廣泛使用富含碳的化石燃料、油及天然氣,隨之帶來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由 280 ppm (工業(yè)革命前)上升至 2010 年的 386 ppm(ppm :百萬分率,百萬分之…<parts per m illion>)。
而人們最顯而易見則是“溫室效應”帶來的直接影響。
溫室效應給我們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尤其在近數(shù)年,人們更是不可忽略其影響。首先,溫室效應使平均溫度上升,帶來了全球的熱浪。近年的夏季一年比一年炎熱,導致各地頻繁高溫預警。平均溫度的上升加劇了冰川的融化,直接導致了海平面的上升,對沿海國家與城市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對極地動物的存活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此外,溫室效應對海洋的酸化也造成了巨大的“貢獻”。海洋會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起到了抑制溫室效應加劇的作用。但長年累月,海水不斷吸收的二氧化碳使海水逐漸向酸性變化。有數(shù)據(jù)顯示,每十年全球海水 pH
的平均值會下降 0.018。珊瑚、貝類等鈣化生物的外殼由碳酸鈣組成,溶液中較低的 pH 值則會“腐蝕”它們的碳酸鈣外殼,破壞食物鏈的結構,對其造成致命的打擊。
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10 月 8 日在韓國仁川發(fā)布新報告,其中指出,需要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工業(yè)化前水平以上 1.5℃。因為有研究指出,當?shù)厍蛏郎爻^ 1.5℃至 2℃時,將可能帶來諸多嚴重后果,而這一艱巨的任務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
有云“時勢造英雄”,近些年來國際國內科學家對如何將二氧化碳合理的轉化為可利用的“化學品”開展了廣泛的研究,譬如如何設計合理實驗,使二氧化碳的轉化在熱力學上變得可行;如何挖掘高效的催化劑,使得轉化的動力學易于實現(xiàn)。國內的科學家們則在這一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今年九月份,韓布興院士在我院學術講座中介紹了何為綠色碳科學,以及如何實現(xiàn)綠色碳科學。韓布興老師在 2016 的工作中設計了貴金屬釕銠的催化劑,實現(xiàn)了甲醇在二氧化碳、氫氣存在的條件下氫羧基化生成了重要的化工原料乙酸。大連化物所的李燦院士團隊發(fā)現(xiàn)在 ZnZrO 固溶體氧化物上 CO2 加氫可高選擇性地合成甲醇,在此基礎上將 ZnZrO 固溶體氧化物與 SAPO 催化劑串聯(lián)可實現(xiàn) CO2直接加氫制備低碳烯烴。在九月份近代化學前沿講座中,陳永勝老師的報告中也指出了高分子碳納米材料設計、合成以及在綠色能源中的應用,這也同樣證實了“碳”的重要性。
或許這些對我們還比較遙遠,但是減少碳排放對我們大學生而言還是可以輕而易舉的做到的。簡單地比如出門時盡量選乘公共交通工具,或選擇騎小黃車在蘭州的街頭逛一逛;將日常廢紙或傳單投入天山堂、昆侖堂安裝的綠色回收箱,使廢品達到最合理的利用;挑一個晴朗的下午上萃英山種一棵樹,為減少碳排放做出自己的貢獻。
節(jié)能減排離我們并沒有那么遙遠,化學也時時刻刻在我們的身邊。從最簡單的二氧化碳分子就蘊含著許許多多的化學知識,相信只要肯細心觀察就必定會發(fā)現(xiàn)更多更廣闊更神奇的化學世界。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