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是一個典故,講訴了一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歷史故事。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勾踐臥薪嘗膽的過程,以及臥薪嘗膽的深刻含義,要用層層遞進的方法推進。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小學語文臥薪嘗膽教學反思1300字,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吧。
《臥薪嘗膽》是一篇歷史故事,講述了越王勾踐在兵敗會稽之后,去吳國給吳王當奴仆,并在回國之后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臥薪嘗膽,最終報仇雪恨,滅了吳國的故事。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課標以及學生的學情,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結合文本體會勾踐所受到的恥辱,通過了解勾踐臥薪嘗膽的過程,理解臥薪嘗膽的深層含義。上完課后,我有如下反思:
一、漢字尋根,一脈相承
經(jīng)過幾次試上、研討之后,我們決定從“恥辱”的“辱”字著手,尋找到“辱”在古漢字中的含義。上面的“辰”表示農(nóng)耕的工具,下面的“寸”表示拿著勞動工具的手。“辱”的意思是錯過了農(nóng)耕時節(jié),對于農(nóng)人來說是一件極其恥辱的事情。于是,我讓學生在文中找一找對于勾踐來說,最讓他感到恥辱的事情是什么。
基于這一問題,學生很容易在文本的第三小節(jié)抓住“穿粗布衣”、“住石頭房”、“養(yǎng)馬駕車”、“舂米推磨”體會勾踐在吳國所遭受的恥辱。此時,教師繼續(xù)追問:“勾踐感到恥辱僅僅是因為自身所遭受的這些非人的待遇嗎?”于是,學生的目光又落到了第二小節(jié)中,抓住了“敗仗”一詞體會到了作為一個君王,最令他感到恥辱的是打了敗仗,未能守住國家,保護好百姓。學生對于“辱”的認識有了更高層面的理解。
二、臥薪嘗膽,層層遞進
本課教學另一個重點是要讓學生了解“臥薪嘗膽”包含的精神內(nèi)涵。要了解其深層含義,依然要從文本入手,層層遞進。
首先,在學生了解勾踐兵敗所忍受的恥辱之后,我讓學生知道,這就是“忍辱”,并發(fā)問:“勾踐為什么要忍受這一切的恥辱呢?”有了前面對文本的理解,學生自然會想到,他承擔了復興國家,保護百姓的重擔,而不僅僅是因為個人的榮辱,從而引出“負重”一詞。于是學生便理解了“臥薪嘗膽”的第一層含義,也是最重要的含義“忍辱負重”。
其次,勾踐回國后的表現(xiàn),是文本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即使是吃盡了苦頭,但是回國后的勾踐依然親自下田耕種、臥薪嘗膽。由此,我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想象,思考:為了復國,勾踐還會做哪些事情?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經(jīng)驗,想象著勾踐還會發(fā)展本國的軍事力量、囤積糧食、與大臣商量復國計劃等,從而引出勾踐所做的一切都是他在“發(fā)憤圖強”,這便是“臥薪嘗膽”包含的第二種精神。
最后,再由勾踐歷時二十多年的努力,引出“堅持不懈”對于“臥薪嘗膽”的重要性。
到此為止,“臥薪嘗膽”的深層次含義就隨著對文本的逐層解讀浮現(xiàn)出來了,學生們對于“臥薪嘗膽”有了新的、深刻的認識。
三、由此及彼,學用語文
郝特的《文化識字,我們在這里相遇》的微型講座,也讓我感受到了語文是一門文化底蘊及其厚重的學科,教師必須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寶庫才能給予學生們一杯水的知識量。特別是對中國漢字的認識,孩子對這方面的學習可能只有在語文課堂上了,所以語文老師的任務艱巨,任重而道遠。
四、不足之處,“屈”“恥”之間
正如**校長在評課時所點撥的那樣,如果在解讀文本的時候能夠關注到“屈辱”和“恥辱”之間的差別,結合文本,啟發(fā)學生對兩個詞語的不同之處展開思考,加以教師的點撥,相信學生對于“辱”字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對勾踐的人物形象也會有更加深入的感受。
磨課、上課、反思的過程都是我成長的寶貴經(jīng)驗,在此,特別感謝郝特和工作室的姐妹們在此過程中對我的教導和幫助。雖然我們的路途才剛剛起步,但我已經(jīng)看到了遠方。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