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村里有一個人常年考科舉,常年不中,受到身邊的人的嘲笑,在后來的一次科舉考試中了之后瘋了,這個故事想要表達什么?寫出作者內(nèi)心什么感受?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钦Z文課儒林外史教學反思1000字。
選擇這一本名著進行整本書閱讀的公開課,挑戰(zhàn)很大。第一,小說是用古白話寫的,學生讀的過程并不順利,讀進多少心里沒底;第二,《儒林外史》是新增篇目,網(wǎng)上資料很少,公開課可借鑒的余地不大。但學生其它只讀了《水滸傳》和《威尼斯商人》兩本,《水滸傳》又是去年中考的內(nèi)容,《威尼斯商人》難度又小,沒什么要指導的空間。所以思來想去,還是選擇了《儒林外史》。
既然學生讀的不順利,那就要進行讀中指導。為此,一方面我讓學生一天讀一回,每天讓組長相互檢查批注,按學號上臺介紹;另一方面,當學生有讀不懂的地方時,及時利用學生上臺介紹的機會進行講授,比如在”莫愁湖大會“的時候就對三次大會進行了梳理,遇到難讀的地方告訴他們老師和其他同學的做法等等。這樣一來,學生閱讀的難讀大大降低,當讀到同性戀、詐尸、去妓院等情節(jié)時,他們還有了茶余飯后的談資。連不愛閱讀的同學也會對其中的某些情節(jié)產(chǎn)生興趣,甚至有些成績好的同學在寫素材時還會引用書中的名言。在此基礎(chǔ)上開展讀后指導就順理成章了。
為什么是讀后指導而不是讀后匯報?從效果上來說,讀后匯報會更好。學生自己參與其中,自己查找資料,收獲更大。但缺點就是耗時耗力。初三的學生沒有必要為了一本書耗費那么多精力。且這本書已經(jīng)說了中考不考。只能選擇讀后指導。
學生當然也需要指導。不指導,孩子們對于這本書的認識就停留在初讀的體驗上。指導什么呢?也許有人會說,諷刺小說,當然要教會學生怎么讀這種類型的小說?墒,這里有個前提:諷刺是一種藝術(shù)手法,是作者寫作的方式,同時也是小說的主題。孩子們剛剛才讀完,而且是邊讀邊忘,直接講諷刺,是不是太高達上了?況且,諷刺存在于文本本身,必須要細嚼文字才能體會出其妙處。如果要上這一堂,必須要給出具體的文段。會有一點常規(guī)課的感覺。我想要呈現(xiàn)的是有點與眾不同的課堂。
這就導致了我將教學重點放在科舉制度下的文人群像上?傮w思路就是先通過圖片讓學生回憶情節(jié)和人物,對此進行分類,再從分類中理解作者塑造文人群像的意義。
學生這一堂課的思維很活躍,我在進行課堂設(shè)計的時候,盡量保證每個步驟都是讓學生先說,我再補充。因為,我想要的是學生自己的思維能力有所提升,而不是單單記憶我羅列的那些知識點。所以,最后的總結(jié)都讓給了學生。
當然,試講的時候感覺太活躍了。所以今天講課的時候有設(shè)計學案,讓學生需要靜下來的時候靜下來。
今天的課堂超時了,不得不說是個很大的遺憾。感謝評課老師的給予的肯定和建議。
讓我尤其感到高興的是,自己具有了解讀文本的能力,而且也能將自己的理解外化于課堂,通過合理的設(shè)計提高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并且還得到了同行的認可。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