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一生中,會有無數(shù)的錯誤出現(xiàn),我們不知道我們未來會犯什么錯誤,我們也不知道這些錯誤我們應不應該犯,但是我們總要走出第一步,愿我們的人生美好幸福。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人生感悟文章: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快來看一看吧。
你的成長過程都順利嗎?有無難忘經(jīng)歷?面對逆境,你當時的反映是什么?給你的影響是什么?你有沒有走過來?又是如何走過來的?
我一直覺得我是一個悲觀、多愁善感的人,總是會陰郁,陷入自己的情緒中;仡欁约旱娜松鞍虢Y(jié),自我認為不是很順利,每一個階段都走得很辛苦。
小學他懵懂,只記得自己還不會照顧自己,很多事都沒有意識,通過聽父母、自己回憶,腦海里這個階段形成的印象就是邋遢、不會收拾自己、產(chǎn)生很多麻煩。初中學習一般,學習很辛苦,來來回回騎車往返學校,那個時候好像就不太會處理人際關系,整天掙扎在尋找認可和溫暖,和很多人都產(chǎn)生過矛盾,極其需要別人的安慰和支持。
高中沒什么記憶深刻的,就是人際關系不好,留下難以磨滅的痛苦記憶。大學和宿舍人關系也是處于時好時壞中,和玩的不好的以一種強硬方式進行對抗,關系好的相處久了時而矛盾,時而斤斤計較,時而很好,大學給我的印象就是孤獨、宿舍關系不好、自卑。
研究生階段讀了一年半,自己留下的標簽就是成績不好、師門印象不好、宿舍關系不和、自卑、不招人喜歡。
反觀20多年,好像深受人際關系的困擾,一直做不到輕松應對人際關系,也做不到成為一個人人喜歡、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哪怕不好不壞的印象的人。
研究生階段,通過讀書和再次的試錯,才開始去認識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不快樂的根源其實都是同一個問題,好像一直在尋找改變的方法和途徑,卻一直無果。我在想我讀社會工作6年了,它帶給我的影響或許就是更好的認識自己、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問題。
有時候會把這些問題全都歸咎于家庭,懷疑一個人是不是這輩子都難以逃脫家庭的束縛和留下的印記。偏執(zhí)的任務自己處理人際關系特別極端、特別強硬,一直是家庭的影響。
印象中父母總是處于或大或小的家庭沖突中,嚴重的就是父母打架,印象深刻的是初中的時候父親一個杯子扔向母親,牙齒都換了新的,嘴巴縫了針,那時候還小,不知道母親忍受了多大的屈辱和怨恨,才得意堅持和父親維持生活到現(xiàn)在。還有去年寒假,我在臥室睡覺,聽到激烈的謾罵、爭吵聲,推開他們的房間,父親拿著拖鞋在打母親,事后母親除了哭和謾罵,進行了為期一天的離家出走,這場爭吵得以慢慢緩和。除此之外都是很平常、我們都已習慣的謾罵、賭氣。前兩次嚴重的打架原因如出一轍,就是母親最受不了自己辛辛苦苦、做牛做馬掙來的錢,父親總是擅作主張、背著母親進行處置,這是母親的底線,總是一碰到就會觸發(fā)激烈的爭吵,父親總以為自己有文化,母親沒文化,自己是一家之主,就應該負責對錢的主張。
平常的爭吵無非就是父親懶惰,家務活全由母親料理,如做好飯也不知道來端,起了床也不疊被子,吃完飯只知道看電視、打麻將,這種場景母親只是破口大罵,父親只是裝聾作啞,而我只是厭煩于母親的每日謾罵,總是說服母親放棄這種激烈的掙扎,換一種柔和的方式,哥哥性格溫和,總是默不作聲,我想這場無休止的戰(zhàn)爭中,我和哥哥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一直覺得慚愧,覺得自己讀了這么多年書,連自己父母的問題都解決不好,看到母親的無助、父親的大男子主義都束手無策,只是偶而對母親進行說教,也沒有設身處地的考慮母親的接受程度和感受。
我在想我和哥哥出來讀書,只是寒暑假回家住一段時間,就這一年中的加起來最多兩個月里就目睹這么多次爭吵,甚至感覺厭煩,不知道我們不在的時候,父母他們爭吵了多少次,是怎樣隱忍著、堅持著日復一日的厭倦生活。
母親總是比較依戀我,會跟我說自己很多的感受,她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是要不是有你和你哥,我才不會堅持這么久。也許正是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好好讀書,想趕緊出人頭地,掙很多的錢,讓他們生活更好,我總認為等生活好了,他們不用辛苦種地了,就不用為錢爭吵,家庭就會和諧很多。
但是要出人頭地的時間好長,感覺都要等到他們老了,我自己都沒有希望和信心能有那么一天。
我在想社會工作真的有治愈的效果嘛?如果一個社會工作者自己都療愈不了自己,又怎么帶著堅定的信念去治愈別人。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是或許自己專業(yè)學的不扎實、理論不會具體應用,但是我好像也沒有從其他同學身上看到這種作用,也沒有從實習中遇到的人、機構、社工身上看到,或許說其實對別人有用,只是這種改變是無法用肉眼看到的。
總是看到社工相關的公眾號上分享,社工從業(yè)者多年產(chǎn)生的感受或者對某類人群的影響,總是覺得很不真實,或許是在網(wǎng)上看到的,或許要展現(xiàn)的文章需要一些夸大和渲染。
社會最常熟知的理念就是改變XX認知,我在想改變了認知就會改變行為嘛,這些行為可以你日積月累、根深蒂固形成的,真的會一點一點改變嘛?或者就像某種正向刺激,剛接受服務的時候,我會強化這種認知,有意識地去改變,但是時間一長,這種正向刺激、服務沒有了,是不是又回到慣有的模式了,畢竟人的習慣這個東西很可怕的,很難戰(zhàn)勝。
還有我有意愿改變了,但是我沒有能力改變,那我需要先學習這種能力,我在想能力是真的靠社工幾次對話、鏈接資源就學會了嗎?最起碼得向培訓機構一樣不斷練習、不斷強化或許才能說你掌握了某種能力,那社會工作改變的只是意愿階段,之后所有的治愈、解決問題都是其他職業(yè)、專業(yè)達到的。但是那這樣社工又和幾本有啟發(fā)、有激勵作用的書有什么區(qū)別,那豈不是買幾本書來的更簡單一些。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