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人來說,記憶中都會有一個舊房子,那是我們童年時期的遮擋所,在哪里,會有很多好玩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老房子都要拆遷,我們童年時期的房子也不復存在。下面小編帶來的是記憶深處的房子抒情散文,大家一起來看看。
一大早,就接到父親從老家打來的電話,找人拆家里的北房,讓我轉告小弟回去招呼。
家里北房要拆了!聽到這一消息,雖說是意料之中,卻也在情理之外,心中有太多的不舍,畢竟老房子陪伴著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一路走來……
我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用愛人的話說“家里的長公主”,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每每回家仰望北房,我便會想起與爺爺奶奶相處的日子,爺爺奶奶的音容笑貌便浮現(xiàn)在眼前。往事歷歷在目,又耐人咀嚼回味 。
聽老輩人講,家里北房約建于1969年,距今已歷50載滄桑。北房分東西兩個廂房,東間是正方,房子較大,約有兩小間還多,東西尤其長。東頭有炕,是我小時候和爺爺奶奶住的地方,離炕不遠處,放一大柜子,奶奶常用它來裝衣服。
西頭放糧食和其它雜物,包括為爺爺奶奶做的一副棺材和一副棺板,都壓在雜物下面。記得某一年,還在此養(yǎng)過蠶,混搭幾片板,上面鋪著布單一類東西,蠶上面鋪著一層層葉子。沙沙沙,夜深人靜的時候,蠶吃桑葉的聲音特別響亮。小時候覺得蠶成繭特好玩,現(xiàn)在想來,那時養(yǎng)蠶是迫不得已,持家的一種手段。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商品經(jīng)濟不太發(fā)達,賣成衣很少,穿戴主要靠手工制作,因此老人在世時便早早準備身后事。聽說爺爺在30多歲時已買下了兩幅棺板,奶奶則早早的做好了壽衣,以防自己臨終時,子孫們來不及準備。
俗語道:六月六,曬皮襖。小時候記憶中,暑天遇天氣晴好時,奶奶便把做好的壽衣拿出來,搭在繩上,晾曬一番,再收起來,想來是怕蟲子叮還是別的原因。
北房的西間是偏房,房子不大,記憶中我父母就住在此房。上世紀七十年代農(nóng)業(yè)社時期,父親是生產(chǎn)隊的會計,房間的桌子上放著算盤、印章等,墻上掛著各式各樣的賬本。我當時上小學,放學回來常看見父親坐在桌子前打算盤,拿筆記賬。
到后來,隨著生活條件逐漸改善,家里人在院子西面新蓋了幾間房子,父母搬進了新蓋的西房,北房的西廂房便空了下來。有幾年我大學放假回來住在此屋。記得出嫁時,西廂房還做過我的閨房哩,頗有紀念意義。
小時候遇六、七月份比較熱的時候,吃完晚飯后,在北房前的院心,拉一張涼席,上面鋪著被子或褥子,一家人或坐或躺,在院子里邊談論邊乘涼,笑聲穿過寂靜的夜空,是那樣的爽朗。不知不覺夜深了,小孩們有的已經(jīng)迷迷糊糊,快睡著了,每到這時,大人們便吆喝著小孩回屋睡覺。而大人們有的嫌屋里熱,干脆就在房檐下睡一宿。那時候,盡管衣食匱乏,條件簡陋,但家園的溫馨,卻難以忘懷。
轟然一聲,隨著推土機的聲響,那一排老房子帶著我的思緒一并倒下,取而代之是新房的崛起。
而今,母親已仙逝,父親也已離開了老家,離開了他蓋的房子,隨我們南下到了蒲坂。
老家的房子拆了,可房子里的人,發(fā)生過的事,卻惠存在記憶的深處。尋覓記憶深處的房子,重溫昨天發(fā)生的故事,吾輩當明悟祖先的智慧,感恩前人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一個不負祖恩,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人。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