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風景自己欣賞。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對于事物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接下來小編將給大家?guī)硪黄恼,請大家一起欣賞。
每讀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的一段話,遇其心動者,往往有“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覺。
昨天寫了一段文字《尋找靈魂棲息地》,其中對道家的思想“道法自然”就是如此,無論東西,還是南北,古今中外,人與自然都應該是和諧的,否則就會有一種心無所屬,精疲力盡,身重神煩的感覺。
古人追求的一種超然物外的心情,其實還是在道家的范圍內的,超然物外首先是看到物的驚喜或者傷感之余的感慨,沒有外物就沒有超然物外,也是人所以快樂與悲傷的源泉。
人的追求,有很多種,但是快樂才是我們應該得到的結果,其過程就是就是看到的物在心里的反映。
我們來看看唐朝柳宗元寫的《小石潭記》:“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柳宗元從小山丘向西走了100多米,隔著竹林,聽到潺潺的水響,這個時候,我們有兩種選擇,一種噪音,一種天籟之音,而這兩種感覺得到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柳宗元是聽見的水聲是“如鳴珮環(huán)”,所以“心樂之”,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哲學,身在紅塵,心卻屬于自然,快樂就如山泉,清涼之意就會不斷。
所以,道家講求“淡泊名利”,而茶是人在草木間,道家講究天地人的和諧共處,在天與地的之間是人,人怎么樣才會上通天,下達地,茶就是這樣的一種介質,讓喝茶成為追求天地人和的途徑。
道家精神其實并不是道家的獨享,只要寄情于山水的思想,何嘗不是道呢?
唐代詩人錢起的《與趙菖茶宴》寫道:“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上。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茶在詩人的眼里是遠遠超越止渴生津的身體的需要的,完全上升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現(xiàn)在很多人還在研究茶究竟能不能喝,該不該喝,應該怎么喝的時候,唐代畫家唐寅《品茶圖》上已經把喝茶提升到了精神層面了,畫面青山高聳,古木權丫,山中有一茅含,一士子品茶讀書,并題詩曰:“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前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風聯(lián)自嘉”。
所以喝茶也是自身境界的一種體現(xiàn)了。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