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美與丑不在于其外表,心靈之美才是衡量一個人美的標準,在小編看來,美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后天醞釀出來的,一個人優(yōu)雅的氣質(zhì)、脫俗的內(nèi)涵都是后天形成的,人生在世,何不讓自己美一點呢?
孔雀開屏,雖美得不可方物,令人一見傾心,但在敵人來襲之時,其秀麗的尾巴卻淪為又長又大的累贅;枯葉蝶,其外形如枯葉般丑陋,但在敵人來襲之時,這不起眼的外表卻是最安全的天然屏障?梢,其形美者,非皆適宜,于其身而反受其害;其形丑者,非皆唾棄,適其時而能救己性命。
鹿因自認為丑陋軟弱的細腿卻得救于獵殺之下,卻又因自己引以為豪的美角而喪命,追其根由乃膚淺于形體的美與丑,卻忽視了內(nèi)在的價值吧。
三國演義之中不也存在著這樣被忽視了內(nèi)在價值的人么。數(shù)人力薦龐統(tǒng),劉皇叔卻因其相貌抽象異常而不重用,直至其在治理地方事務之時潛力超群,顯得英雄才干,玄德方追悔不已重新重用他,險些失了一員猛將。又好比那被太守派去送地圖的張松,曹操竟也成了相貌協(xié)會,觀其面而將其逐之。放在這天就是丑拒,多么打擊!而劉備聽得孔明勸誡,命子龍將其恭敬請來,好生禮待。張松只覺暖流涌上心頭,便將私制的地圖獻上。孰勝孰敗,由此知矣。
美者固然有其外在價值,而丑者亦有其內(nèi)在價值,這不恰如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光輝時刻,冠冕加身,固然讓人興奮,但昏暗失敗的經(jīng)歷就必須要遮遮掩掩,甚至磨滅去么?
答案是否定的。
把悲憤化作養(yǎng)分流入骨子里的人,也會變得高大。這也許就是偉人形象總是如此輝煌的緣由吧。正如每位成功者,都有一段憋屈的過往:
越王勾踐被俘,終日臥薪嘗膽。受萬般屈辱,盡失身為一個君王的體面,可謂狼狽之至;曹雪芹家徒四壁,每日皆食與水無異的稀粥,衾薄難以御寒,可謂窮困潦倒。
這些慘痛的過往,好比那細弱難看的鹿腳,好比外形丑陋的枯葉蝶,讓人恨不得抹去。
但正因為這些經(jīng)歷才往往能塑造出偉大的人物;勾踐嘗遍恥辱,終歸國,東山再起,三千越甲可吞吳,殺夫差,報血恨;曹雪芹也正因其窮困潦迫的環(huán)境中,寫下了那一出悲金悼玉的《紅樓夢》,只嘆不談此書,讀盡萬卷亦是枉然的感慨。
牡丹再美,對于蝴蝶與蜜蜂而言,其花蜜的甜美勝過花瓣的嬌艷;梅花再如何冰清玉潔,都不能忘卻了,正是有刺骨的磨練,才有它傲然怒放的氣節(jié)。
行體的美與丑猶如人生的起起落落,害與益,皆應由其內(nèi)在價值決定耳。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