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雜憶》一書由季羨林所著,講述了人生都有一面鏡子,可以看到兩面,丑與惡,美與善,這都是人性的兩面,是一本很有啟示意義的書籍。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桥E镫s憶讀后感1600字欣賞,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進來看看。
有人說“讀書”是與偉人的對話,而我覺得讀了《牛棚雜憶》是與若干個偉人對話。作者季羨林,是我上學期間,書本上不曾介紹的文學大師,直至大師去世,《新聞聯(lián)播》播報新聞,才隱隱感覺大師的厲害。
今年寒假有時間拜讀了季羨林的作品《牛棚雜憶》,因時間比較足,讀的很慢,很仔細,有些文章回頭讀,反復讀。大師終究是大師,文筆沒的說,細膩、真實、淳樸,一種不起眼的“二月蘭”,都能洋洋灑灑地寫上幾千字,當然不是寫“形”,而是寫“心”,是作者用自己的心在與花兒對話。
當然整本書中最讓我感動、震撼的是“牛棚”生活的紀實,巧合的是寒假里看了《無問西東》的電影,王敏佳的遭遇,讓我對那段歷史瞠目。那段不堪的歷史,總有人回避,不愿提及,然而,季羨林大師不畏人言,耿直的性格讓他站出來說真話。然而寫作的目的不是討伐,不是復仇,用他篇首語的話來說“走向人間吧。它帶去的不是仇恨和報復,而是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照見惡和善,丑和美。照見絕望和希望。它帶去的是對我們偉大祖國和人民的一片赤誠。”。作品中確實有季羨林對自己文革中悲慘遭遇的詳細描寫,但字里行間,我們又可以感受到老人家的包容,善良讓他選擇了“原諒”,原諒那些文革中對他“拳打腳踢”的劊子手,原諒那些焚毀搶劫他愛若至寶書籍、紀念品的“強盜”,原諒那些對他落井下石的精神摧殘者,對那些人,他選擇了原諒。他覺得自己受的苦,遭的罪都是小事,他在斗爭的最后泰然處之,然而內心是對民族的痛惜,是對國家未來的焦慮,多少知識分子在文革中失去了生命,有人說文革使中國倒退二十年,這話從人才流失,人的思想意識的角度去分析,不為過,那是時代的災難,是歷史的傷痕。
作品中,我也讀出了季羨林大師的獨立人格魅力,都說文革是狂熱的,多少人在那次運動中失去了判斷力,顛倒黑白;多少人在那次運動中失去了獨立的思考力,唯上、唯權;多少人在那次運動失去了律治,法律似乎成為了空氣,《無問西東》中,王敏佳鮮活的生命被活活打死,然而沒有人為此負責。如果說電影是虛構,那么在《牛棚雜憶》中單說北大清華,多少大師蒙冤而死,又有誰為此負責,甚至又增加了一條“自絕于人民”的罪名。然而,無論外界多么狂熱,季羨林始終保持著“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獨立思想,當然為了“自保”,面對種種折磨,冷眼旁觀,肉體和精神麻木,但內心依然很堅定。
如果說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是文革紀實的沉重,作者的情緒是悲傷、是無奈。后半部分則是大師走出文革的輕松生活,每個回憶都帶有對生活的感恩。其中有幾篇對幾位老友的感恩,文章讓我了解到另外幾位大師的精神世界。首先是改變了我對胡適的印象,不知何時起,胡適在我頭腦中就是“叛徒”“走狗”,也許是年少無知時留下的壞印象吧。讀了季羨林的《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的文章,才知胡適不是“墻頭草”,而是迷戀于《水經注》的研究、熱衷于學問的大學者。文中講到一件小事:在北京圖書館開評議會,胡適匆匆趕到,首先聲明,還有一個重要的會議,他要早退席,然而開著開著,有人談到《水經注》,一聽到《水經注》,胡適立即精神抖擻,直到會議結束也沒退席?此埔患∈,這種對學問的癡迷,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缺失的嗎?浮躁之風讓現(xiàn)在很多人根本靜不下來做學問。錢賺的越來越多,大師卻越來越少。獎掖后進,也是胡適人格魅力,作為北大校長,愛護青年學生,獎掖激勵后進。在解放前夕,愛國學生游行示威,被國民黨逮捕關進監(jiān)獄,胡適多次奔走各衙門出面營救,這是他作為校長的愛生情懷。就憑借這一點,他首先是個好校長,好前輩。在對胡適回憶中,作者沒有畏懼外界不公的言論,而是站在公平的角度,公正給予評價,曾經寫過一篇短文《為胡適說幾句話》,在2003年,季羨林作為主編,參與編寫出版《胡適全集》,以示正聽,讓更多的人了解真實的胡適。這樣逆社會風格恐怕只有季羨林這樣的大師才可為。
作品中還有幾篇回憶老友的文章,《記憶中的老舍先生》、《回憶梁實秋先生》、《痛悼克家》,文中真切的筆觸,字里行間的感恩,感情的真諦,讓我感覺到“文人相輕”,在這里絲毫不存在。當你對整個世界微笑,整個世界也對你微笑,就連居所旁邊的二月花,都是作者感激不盡的對象,家中喂養(yǎng)的小貓,也讓作者生生相戀。
讀一本書,了解一個豐盈的精神世界,教會我本真,尊重自己的內心。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