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這樣的一部紀錄片已經上映了有一段時間,人們在記住后又開始淡忘。這是個信息的時代,也許我們用一點點時間來思考這樣的問題就會有不太一樣的感受!人生的各種階段,是否也像這樣的一群人,漸漸地消失了。
何苦導演的紀錄片《最后的棒棒》火了有段時間了,他導演的電影《最后的棒棒》也公映了,觀后感觸良多。
先前我們還只是感慨山城“棒棒”的生存艱難,老黃、老杭、老甘、大石、老金、河南……這些為了生存,在自力巷——這個飛速發(fā)展的城市夾縫,在其中疲于奔命的一個個社會底層的人。
只是,當我們把自己的身份融入到片子中,開始震撼于導演何苦的選擇:一名上校軍官,敢于自主擇業(yè)當了“棒棒”。早些年,何苦就已經火了一次,還是因為他自主擇業(yè)當“棒棒”的事,他進入了公眾視野。
當“棒棒”沒有什么,這都是生存路上的選擇,活著的人,有夢想,有念想,有盼頭,這是對生活起碼的尊重,可是反觀今天我們很多人,不管是什么樣的群體里,我們能否有一天轉身,轉型時,拿得起一根“棒棒”?
身在職場,依靠什么安身立命?
何苦是軍人出身,在軍隊,何苦的選擇不是個例。
去年,部隊某單位改革前,好幾位領導也都和何苦一樣選擇了“自主擇業(yè)”,其中一位是單位有名的“筆桿子”,他也選擇自主擇業(yè),不同的是,他不僅是“筆桿子”,還從事過部隊里的干部工作和兵員工作。自主擇業(yè)后,他去老家一個比較大的公司操起老本行——人力資源管理。這是轉身或者轉型成功的案例,畢竟,他確實有實力,有本事,無論是在什么地方,他都能夠很好地安身立命。其實想想,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今天,社會是不可能埋有能力、有本事的人。
職場上,說的比較多的一句話“靠本事立身”,這是在表達一種市場競爭力,對于何苦之前所在的群體里,這種本事之于他們,通俗說來,就是“站著能講,坐著能寫,蹲下來能教!”可是反觀今天很多的他們,能有多少人都能做好的?
一位剛從某名牌大學畢業(yè)的高材生,單位領導給交代做一個活動方案。小伙子很聰明,找了一個現(xiàn)成的方案,花了兩三天時間改了改,連活動內容都沒有安排全,然后就不管了。單位老員工看了方案說,這肯定不行,小伙子很客氣地說:“能力水平有限,只能搞成這樣了!”一個小小的活動方案都靠抄抄改改,還改不出個水平來,這里的客氣話,聽起來似乎是一種“你行你上”或者“愛咋咋滴”的語調。
混在職場里,能力水平不行,經驗不足,這不是問題,要是不知道咨詢別人,不知道詢問別人,也不學習,不上進,活著毫無危機感,這樣的生活,幾乎是“混吃等死”,在體制內,也許可以混下去,可是如果社會上呢?一個部隊里的彭,多年前他是某高校土木工程專業(yè)的國防生,只是他的軍旅似乎看透了什么,于是他著手準備考執(zhí)業(yè)資格等級證書。后來改革,他編余了,他選擇了轉身,再后來,我們也能想象到他的生活,一個擁有兩個土木工程類的執(zhí)業(yè)資格證的年輕人,怎么會過得不好呢?
不管體制內,還是社會上,其實我們身邊不缺乏具有危機感的人,他們一邊為單位的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一邊在加班加點為自己“不時之需”。其實我們都清楚,體制內也好,市場也罷,金字塔結構是永遠存在的,之所以要給自己拼出一些安身立命的本事,是不想活得低聲下氣、卑躬屈膝,見慣了一種情況:職場上,一把年紀了,想走出去又沒有出去闖的底氣,想留下來,又沒有留下來的能力,不得不舔著臉去求人。
熬著日頭,生活是否還有夢想?
活著,總得有個念想。何苦的選擇恐怕是這一個樣子的:與其“混吃等死”,不如活出個樣子。當“棒棒”,不為什么,只是因為心中有夢想,不愿意活成“平平淡淡才是真”。
紀錄片《最后的棒棒》里的那些人,老黃、老甘、老金、大石……哪怕他們一直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這并不影響他們對生活的憧憬和夢想,也不影響他們?yōu)榱藟粝氩恍概Α?/p>
可是反觀今天的體制內,等待、觀望、猶豫、徘徊……面的工作只是應付差事,熬下去是為了等等看,遇到事情不敢擔當,遇到工作推諉扯皮……如果可以,他們應該希望能每天混著日子,領著工資。體制內的現(xiàn)實也好像已經成就了他們,每天混著日子,工資一分沒有少,只是真的是這樣的嗎?
經典軍旅影視作品《士兵突擊》里,劇中角色老馬的一句臺詞:“你現(xiàn)在混日子,小心將來日子混了你。”這句話,應該一直激勵著不少奮斗的人。
軍改前的某部隊單位,曾有個干部很久前就已經表明轉業(yè)意向的了,有天,不知道他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在飯桌上罵罵咧咧的發(fā)著牢騷,從他的說話中好像部隊虧欠了他很多似的。
其實,一個軍隊干部,學的那些軍隊特殊專業(yè),回到地方能做什么呢?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說了這個事情,說的是這種體制內混久了的事情,有人留言說:“老機關”曾經也和你一樣充滿了激情。很多年過去了,回想這段留言,有些好奇,是什么,讓一個年輕的夢想,早早就夭折在每天的日出日落里呢?
我想,應該是“溫水煮青蛙”的感覺,因為會在不知不覺中消磨了一個人的斗志,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求生的最基本能力。在體制內,多多少少都有些“溫水煮青蛙”的感覺,所以不管是什么大學畢業(yè)后,選擇了體制后,日子過得越安逸,就會越來越失去斗志。
所謂的夢想,其實從來都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也許是在喝酒聊天,也許是在游戲電影,也許是在閑逛游玩中,漸漸的疏遠了夢想,疏遠了最初的念想,最初生活的憧憬。
如果轉型,還能有什么憑借?
曾經的上校軍官,他選擇的是放下軍旅的榮耀,放下那些曾經的軍功章和獎章,懷揣1300元走進了自力巷,在自力巷53號被拆時,他們在雨夜綿綿中露宿街頭……
我一直在思考,何苦靠什么,才有勇氣選擇這樣轉身?起碼一個上校軍銜正團級的軍官,轉業(yè)了,就算不能安排實職領導崗位,起碼也能享受處級干部的待遇。
直到《最后的棒棒》紀錄片公映,《最后的棒棒》電影公映,我們似乎明白了,對于一個有夢想的人來說,“混吃等死”比死還難受,他所選擇,憑借的是他心中的夢想,以及軍人不屈不撓的精神。
我們也知道,很多軍隊干部轉業(yè)到了地方,受排擠,受孤立的事情還是比較多的,哪怕是領導干部也會有這樣的遭遇。今年“粥書記”事件,不就是這樣的?
也曾聽一個體制內的朋友說,他們單位有一個副職領導,是個軍轉。一天天牛氣得很,張口閉口就說:“我在部隊時……”私下來單位的人都在說:“牛啥牛,牛你還轉業(yè)了?”
其實轉業(yè)也好,轉型也罷,體制內,或者體制外,都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是,能不能成功,并不是那一紙命令或者八面玲瓏的做人,抑或是關系后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今天,有能力的人,從來不會被埋沒。職場上,聽過領著低薪過日子的人,也聽過月薪幾萬十幾萬的人,靠什么,只能靠能力,靠拼命。部隊轉業(yè)干部里曾有個搞新聞的,轉業(yè)沒有找關系,也沒有后臺,僅僅依靠他厚厚的一沓上稿剪貼本,讓十幾家單位爭著要人。也許,厚厚的一沓上稿只是代表過去的成績,可是,能有這么多成績的人,能力也不可能差勁!
那些在體制內嚷嚷地最厲害的人,他們有什么特別出眾的成績嗎?也許最出彩的成績單位打游戲、喝酒、夜店最厲害的?也或者是頂撞上級最突出的?也或者是混日子混得最好的!有沒有在單位擔負過什么大項活動的組織籌劃?有沒有在基層鍛煉或者管理工作?有沒有操作過什么大型文案材料?其實,想想也應該知道,他們除了一身臭毛病,他什么都沒有!
不管是轉身或者轉型,誠如何苦,或者《最后的棒棒》里面那些最后的“棒棒”,命運或許會一直在捉弄人,但活著和腳下的路需要我們堅持。誠如何苦在日記里寫道:“苦難未必是輝煌,經歷一定是財富,能救贖的只有自己。”如果轉身,我們一樣只能靠自己,如果離開,其實大多數(shù)的我們都要離開,請給自己一個離開的依靠,比如像何苦一樣,一個執(zhí)著的夢想!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