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人認識她,是因為穹頂之下這一部紀錄片,讓我們認識到了霧霾的可怕,也認識到了她。這一本說為我們講訴了一個新聞人成長史,以及很多的無奈。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看見讀后感:只是不想這樣活,快來看一看吧。
1
人活著最為痛苦的是,明明可以看見很多負能量的事物,但是一己之力卻難以改變,因為這種無能為力的挫敗感,讓每一次的眼中所見在記憶的流沙里變得舉步維艱。
看柴靜的《看見》無疑是一次憂心忡忡的游走,一個小小的身軀,就像包裹了一層金剛不壞的鐵甲,燃燒不完的能量,以最敏銳的觸覺去感知這個世界的善,也感知這個世界的惡。
她不是以一個新聞者絕對的理性去面對,但是她的思想又超脫于普通人的思想,這種感覺就像明明可以看得見深淵,卻無力去拉住想要墜落的心。
眼中所見的“世界”就這樣背負在一個小小的身軀里,在很多同年紀的女孩每日無憂無慮享受生活美好的時候,她卻帶著職業(yè)的使命感,走向一個個已然被歲月麻木的靈魂,試圖用自己的力量去喚醒沉睡的良知。
從她的文字里可以感受到那份深深的無力與挫敗感,對事件不斷深入的探尋,換回的只是一雙雙空洞悠遠的眼神,似乎在述說著什么,又無從說起。
2
柴靜在這本書里以一種自省的態(tài)度,訴說著自己作為一個新聞人不斷成長的青澀,訴說著那些不斷變幻的畫面里光影的無奈。
我們可以從柴靜《看見》的世界里抽取出怎樣的詞匯來表達呢:觸目驚心、義憤填膺、世態(tài)炎涼還是隨波逐流呢。
我想有多少位《看見》的讀者,就會有多少位受到?jīng)_擊的靈魂,這本書就像一個讓人有些驚懼的魔盒,原來同一片土地上的家園竟如此不同,原來共呼吸的同胞生存的環(huán)境與我們竟如此不同。
而這個“不同”的世界正是我們無法逃離的世界,明明我們都看得見,明明他們也都看得見,只是為何最后落入了“視而不見”的尷尬里,只留下一串串無奈的字符獨自悲涼。
很多事件離我們的生活都是如此之近,那里有我們的親人,有我們的愛人,有我們的朋友,有我們陌生又遙遠的同胞,只是有些已然在流淌的時間里走到了歸途。
3
柴靜更為著名的則是她2015年出品,自費斥資百萬拍攝的紀錄片《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讓我們通過103分鐘的畫面,再次感受到了“十面霾伏”世界的可怕。
讓我們知道了“同呼吸、共命運”下的柴靜視角,那份責任感與思慮,正如她自己所說: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這么活。
匹夫之責,在這位看似弱小的女性雙肩上顯得如此之崇高,那雙滿是真誠的眼眸里,藏著對這個美好世界最為深沉的愛與擔憂。
在這部記錄片里有一段2004年采訪一位6歲小女孩的畫面:
柴靜:“你見過真正的星星嗎?”
小女孩:“沒有。”
柴靜:“你見過藍顏色的天嗎?”
小女孩:“見過藍一點的。”
柴靜:“你見過白云嗎?”
小女孩:“沒有。”
人類對自然的掠奪是那么地理所當然,是那么地理直氣壯,但是卻忘記了,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規(guī)則,當不斷侵略的步伐日日夜夜之時,大自然也會有自己的方式去表達。
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越來越糟糕,我們入口的食物越來越令人不放心,我們原本溫暖的心變得越來越堅硬,或者說我們以王者自居的孤傲下那份越來越疏離的彼此的“心”已然失了神。
4
時間回到2013年,那個看見世界的柴靜多了一個身份,成為了母親,而讓人觸痛揪心的是,在小生命還孕育在腹中的時候,就被告知患了良性腫瘤。
穹頂之下的開頭,柴靜以一位母親的視角切入,去講述那段令人心痛的回憶,是需要有多少的力量去支撐,才能讓自己看起來不動聲色。
懷抱著美好的期許去孕育一個小生命,想帶她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想讓她看見這個美麗的世界,想讓她感受到母親全部的愛。
但是絕沒有一個母親,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帶著病痛來到這個世界,我想是母親這個身份的力量吧,讓她有了更強的動力去做這樣的一個紀錄片,希望千千萬萬的孩子們都能看得見藍天,都能夠呼吸到新鮮的空氣,都可以吃到安全的食物。
這是一件看起來特別質樸的事情,每一樁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是一個新聞人敏銳視角下的探尋,那些她也看不懂的數(shù)據(jù),卻被她用大眾都能明了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
她這么做是為了什么,又是為了誰,在柴靜帶領下讓我們“看見”的世界,正是我們生活的當下,也是我們原本就看得見的世界。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