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彈子球》這一本書是村上的作品,我們可以從書中追尋自己的童年時光,每一個人的童年都不盡相同,但是對于青春的緬懷是存在一樣的韻味。下面是小編帶來的1973年的彈子球讀后感2000字,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1-
約莫38年前,在一間并不起眼的酒吧里,每每深夜總有一個背影消瘦的年輕人趴在廚房的餐桌上,吭哧坑哧舞動著筆尖,暗黑的字體躍然紙上,將孤獨和迷幻重置,釋放。寂寥的背影被黑暗的夜空籠罩著,顯得極其平淡。
那人就是村上,而立之年的村上。
《1973年的彈子球》是他第一次將自己的情思聚斂于一個對象——童年時的彈子球機。
我是抱著夢回童年的決心去讀這本書的,盡管我非常清楚,每個人的童年都不盡相同。我在他的字里行間中,尋思著,沉浸著,感慨著。
我追尋著我自己的童年,類似于那個讓我忘乎所以的“彈子球機”。以及還有那些活生生的人們,給予我成長時的鼓勵和幫助,將我的青春歲月畫上句號的,再無遺憾的。
的確是的,整個回憶讀起來讓你覺得沒有章法,但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又讓你不覺得沒有章法。矛盾的個體,青春的顏色。
我從薄薄的書中摘錄了幾段文字,作為我們對青春的緬懷和對書的留白。
陽光如細微的塵埃悄無聲息地從空中降下,不為任何人注意地積于地表。
彈子球機同希特勒的步伐有一個共同點:雙方都作為時代泡沫連同某種可疑性現(xiàn)于人世,比之存在本身,更是其進化速度使之獲得了神話式的光環(huán)。
彈子球的目的不在于自我表現(xiàn),而在于自我變革;不在于擴張自己,而在于縮小自己;不在于分析,而在于綜合。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已過去,以快得幾乎難以置信的速度。一段時間在他心里劇烈喘息的幾種感情也很快偃旗息鼓,蛻化為無謂的古夢。
煩惱事如雨從空中降下,我們忘我地將其拾在一起揣進衣袋。何苦如此,我至今也不明白。想必錯當成別的什么了。
有多種多樣的憧憬,有多種多樣的愁苦,有多種多樣的誓言,而終歸無不煙消云散。
“我喜歡井。一見井就往里投石子。再沒有比石子打在深井水面時的那一聲令我心懷釋然了。”看到這兒時,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如果我說那時的心情和村上的一模一樣,會不會有很多人不理解。實際上,我們的確也是這樣做的。
我大腦強烈的共鳴感就是這樣一點一點被他激起的,從而又被他的意念所俘獲。
-2-
《1973年的彈子球》里“我”和“鼠”早已成人,一家翻譯事務(wù)所就是我的新天地,工作順風順水,日子平淡無奇。“我”幾乎失去了本能的感知力,翻譯所的女同事、家里的雙胞胎,他紛紛都沒感覺。只是我極度緬懷曾經(jīng)的日子,就是那個讓我無法釋懷和忘懷的青蔥歲月。往往,我還在百無聊賴的日子里產(chǎn)生一種乖戾感。
后來,一對雙胞胎女孩闖入“我”的房間,雖不知其姓名來歷,但“我”還是與她們相處得甚為融洽,自從同她們兩人一起生活后,我身上對時間的感覺已明顯鈍化,恰似通過細胞分裂增殖的生物對時間所懷有的那種感覺。
“我”開車到昔日戀人直子的故鄉(xiāng)的小站上去看狗,為廢棄的配電盤舉行葬禮,并且近乎瘋狂地尋找當年為之癡迷的彈子球。最后“我”終于在冷庫里與那臺已經(jīng)報廢的彈子球重逢時,曾經(jīng)的呼喚平息了,心靈恢復(fù)了往日的平靜的常態(tài)。
一個晴朗的星期天,“我”與雙胞胎姐妹告別,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而留在家鄉(xiāng)的好友“鼠”則陷入了惆悵,似乎愛上了如他一樣孤獨的女子,真切地看到生活的無聊與無望,決定悄悄離開戀人,告別這個城市。
作為書中主人公“我”是同現(xiàn)實生活相互參照的人物,在村上勾勒的世界里,一段又一段的時光被“我”平靜而毫無神采地經(jīng)歷下去,我毫無疑問地成為你了生活中的必然,沒有刻意的編造慌亂和驚喜。我們游走在鼠的生活當中,感嘆命運的悲哀,卻總也沒有辦法尋回自己。
至于小說中出現(xiàn)的其他人物,我心愛的直子,雙胞胎女郎,同宿舍樓的長發(fā)少女,西班牙語講師等,都仿佛寄托于情節(jié)的發(fā)展。輕巧地出現(xiàn),從容地消失。“我”的感情沒有在他們身上作過多的停留。相比之下,月臺上的狗、配電盤、三蹼“宇宙飛船”彈子球機等等物象更能激發(fā)“我”情感上的共鳴,也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凄苦和愁思。
對于書中出現(xiàn)的208、209,她們不一定是真切地在尋找家,那或許只是一個過程,一個充滿未知的過程。隨時可以離開,隨時可以無牽掛,從而產(chǎn)生的孤獨感、未知感與我心靈相通,心照不宣。
你看,以上語言本身依然是平淡的,若不細細品嘗,則很難動容。鼠離開前唯一一次向杰袒露心聲,將孤獨的純粹依附于此,還于現(xiàn)實,交于讀者。異常平淡的描寫,幾乎感受不到感情的沖突,在此之下感情暗流的涌動卻能讓人隨時迸發(fā)。
-3-
書中借”我“和”鼠“來成就一場自我解脫,獲得一種心靈上的自由感。就像”鼠“在告別女友而去往新的地方時,在實際的生活當中我們也在不斷地告別”曾經(jīng)的戀人“,揮手”過去的自己“。
盡管”我“馬不停蹄地尋找著彈子球機,其實彈子球本身就是一段青春的回憶——“我”在那里和“鼠”,和“杰”一起喝酒,暢聊,醉意朦朧。將生活的一切留于此處,訴說,聽故事,懊悔和哭泣,最后”我“還是得要”上路“離開,孤獨而又決絕地重新出發(fā)。
回到全書的描寫,主人公喝了幾杯啤酒,幾杯咖啡,抽了幾支煙,聽了什么歌,周圍的座椅如何,風景,心靈……幾乎每換一個環(huán)境便會重新細細描述一遍。陰郁迷幻,孤獨無助,茫然荒誕。
《1973年的彈子球》的結(jié)尾——“我一個人沿原路返回,在秋光流溢的房間里聽雙胞胎留下的《橡膠靈魂》,煮咖啡,一整天望著窗外飄逝的十一月的這個星期日,這個一切都清澄得近乎透明的靜靜的十一月的星期日。”
似乎將我置于青春的指引里,來來往往穿梭了一番,重新回到故里,回到現(xiàn)實,悄悄地將我本該無處安放的彈子球,放在心靈的深處。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