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羅賓》是一部于今年的8月3日播出的動畫冒險喜劇電影,影片主要由海莉·阿特維爾和伊萬·麥克格雷格等主演,劇情精彩,網友們對這部電影也是給出了一致的好評,一起去看看他們是怎么說的吧!
01
玩具熊在西方文化中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傳統而又重要的意象:從力量的代表,到軟萌的外形和對糖分的喜愛,在某種程度上,它們代表了成人對孩童成長的期許和愿景。而在商業(yè)化的浪潮中,當子供向的童話故事逐漸失去魔力的時候,泰迪熊,帕丁頓熊和小熊維尼們,也不得不尋找更好的棲身之所和表現形式。
但《克里斯托弗·羅賓》不是《帕丁頓熊2》,更不是《帕丁頓熊》。
公平地講,如果不大幅改造的話,低齡且慢熱的《小熊維尼》并不是適合大銀幕的優(yōu)秀題材,由于缺乏對觀眾的持久吸引力,導致《小熊維尼》既沒有趕上《加菲貓》《藍精靈》的CG熱潮,也沒有趕上《小飛俠:幻夢起航》《愛麗絲夢游仙境》這樣,試圖從經典童話中憑空挖掘猛料的魔幻化浪潮。上一部質量上乘,但沒有獲得商業(yè)成功的,還要數到迪士尼在2011年推出的2D手繪動畫《小熊維尼》,但對于近年來自信心爆棚的迪士尼來說,這顯然還不夠。于是在招攬了2004年《尋找夢幻島》導演,馬克·福斯特之后,《克里斯托弗·羅賓》就這樣出現了。
仔細觀察迪士尼在近年的市場表現的話,就會發(fā)現一個有趣的傳統:除了漫威,星戰(zhàn)和自家動畫改編的真人電影,幾乎很難找到真正的成功案例。從《明日世界》到《時間皺折》,迪士尼的高成本“原創(chuàng)”CG大片與口碑和票房都離得很遠。而《克里斯托弗·羅賓》現在也要繼承這一“優(yōu)良”傳統。盡管7500萬美元的小規(guī)模制作成本能夠大幅減輕回本壓力,但電影本身的無趣和乏味,很難被精良的CG特效所掩蓋。你能夠感受到《克里斯托弗·羅賓》在制作上的用心,但電影在創(chuàng)作思路上至少過時了20年。考慮到迪士尼很可能受到《帕丁頓熊》和《比得兔》之流誘惑,《克里斯托弗·羅賓》至少被對手們甩出幾條街——你所期望的既童真又略帶憂傷的《小熊維尼》,完全能在《帕丁頓熊》里看到;但在《克里斯托弗·羅賓》里,只有秋風蕭瑟的百畝森林,和臟兮兮的毛絨玩偶。
早在1991年,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就想在《鐵鉤船長》里,通過長大成人的彼得·潘,在夢幻島上探討一堆乏味干癟的中年問題。而結果,就是一部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和羅賓·威廉姆斯的職業(yè)生涯中,最差的電影之一。相比之下,《克里斯托弗·羅賓》至少還有一些不錯的笑點,但電影無法在自怨自艾和不忘童心之間獲得平衡。
按照好萊塢的經典慣例,當一部電影有太多編劇插手的話,這很可能不會是一個好劇本。除了原著作者A·A·米爾恩和插畫家E·H·謝潑德,《克里斯托弗·羅賓》的劇本來自兩位故事作者,三位職業(yè)編劇——其中艾麗森·施洛德(《隱藏人物》)和湯姆·麥卡錫(《飛屋環(huán)游記》)明顯是緊急救場。然而,這樣一個繁瑣復雜的劇本,并沒有讓七零八落的中年危機融入《克里斯托弗·羅賓》的概念里。而劇本最大的問題,似乎是創(chuàng)作者們不愿意讓維尼在戲中人/觀眾的眼中,被視為“玩具”或“幻想朋友”,而是具有真正的生命。這一設定和《帕丁頓熊》的處理方法類似,但這讓克里斯托弗·羅賓在電影初期,因為長大成人而離開小伙伴的行為背后的意義,變得難以理解,也讓他在成年之后,再遇小伙伴之后的“羞恥感”顯得莫名其妙。
事實上,去年的《再見,克里斯托弗·羅賓》就選取用了一個類似的題材,將A·A·米爾恩與兒子克里斯托弗·羅賓之間的關系加以展開,認為后者的童年受到了父親巨大文學成就的影響,讓他反而對《小熊維尼》有了更加復雜的情感。合理地說,這個角度是一個風險更大,但也更有趣的開發(fā)方向。反觀馬克·福斯特在《克里斯托弗·羅賓》采取的保守態(tài)度,重新回到了《尋找夢幻島》外加《鐵鉤船長》的模式上,陷入了自主規(guī)制的怪圈。盡管對于在懷舊的年代感上做得相當成功,但整部電影顯得格外陳腐:又是成年人不懂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又是成年人必須找回不知丟在哪個角落里的童年,才能成為更好的成年人。
有意思的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好萊塢一方面在編排單身母親打好幾份工養(yǎng)家糊口,還能遇到白馬王子(《落水情緣》),一方面又在編排中年油膩男人只顧工作養(yǎng)家糊口,不知孩子今年幾歲。這種基于性別的偏見和差異,倒是鮮見翻轉的情況出現。
即便如此,好梗不怕老,但是怕就怕在缺乏亮點。《克里斯托弗·羅賓》全片的情節(jié)和亮點,幾乎都被預告片一網打盡,剩下的內容似乎既不是為了娛樂兒童,也不是為了娛樂成年人,白白浪費了經典卡司們的卓越配音——順便一提,剛剛卸任神秘博士的彼得·卡帕爾蒂在本片中為兔子獻聲,此外他也曾經出演過《克里斯托弗·羅賓》難以趕上的標桿,兩部《帕丁頓熊》。
與資質平平的電影本身相比,伊萬·麥克格雷格成為了電影在真人部分的重要支柱。和科林·法瑞爾類似,伊萬·麥克格雷格明明是很好的演員,但挑選商業(yè)電影的口味實在一般,總是出現在差強人意,甚至糟糕的電影中(比如《貴族大盜》),實在是令人感到奇怪。
其實對觀眾來說,沉浸在中小成本藝術電影,倒不是不能接受;而如果是為了《歐比旺外傳》而委身迪士尼的話,倒也是情有可原。但在商業(yè)電影上的古怪偏好,就有些理解不能了。
《克里斯托弗·羅賓》與《帕丁頓熊》之間的區(qū)別,大概就是《真探》兩季之間的區(qū)別:后來者總是不能區(qū)分沉靜和沉悶,治愈和致郁。
迪斯尼的《克里斯托弗·羅賓》是一部公式化且無趣的電影,明明有能力呈現有意義有深度的角色,但卻剝奪了他們展示的空間,甚至存在理由。作為“家庭急救”類型電影,它甚至都難以讓人感到有趣,還不如重溫2011年的《小熊維尼》動畫要更加實在。
02
不知何故,近年荷李活興起把毛公仔放入真人電影,從Ted到Paddington到今天的維尼熊等。其實本來我對此類電影興趣不大,但看完故事簡介後卻被《維尼與我》(Christopher Robin)吸引。近日工作壓力大,選擇在週日早上去賞影,我不得不說,這是本年度最令我驚喜的電影之一。我尤其喜歡這部電影的氛圍,它讓觀眾在戲院中放鬆近兩小時,暫時忘記生活的苦,好讓人再有動力繼續(xù)走下去。它的故事簡單,不深奧,卻非常值得人深思。
《維尼與我》的故事老套,其實就是一個成年人因工作忽略自己身邊事和夢想,然後兒時玩伴出來喚醒他內心的已封存的童真,讓他再有生活的動力。老套到不行,同一橋段迪士尼和彼思已用過無數次,但橋不怕舊,每一次拍出來,新電影總能給人驚喜。
Hakuna Matata和Do Nothing的真諦
維尼熊一路放在口的Do Nothing哲學,其實也不是新鮮事。
電影金句「Doing nothing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kind of something」多次出現,理解這句話時,難免會讓人以為是消極甚至是逃避問題和責任,若果只從字面理解Do Nothing,恐怕讀者會錯誤理解電影的信息。
早在《獅子王》中出現的Hakuna Matata其實某程度上與Do Nothing一樣,是一種鼓吹無憂、減少深度思考的無煩惱生活哲學 (? It's our problem-free philosophy…)。這種生活方式絕對是理想的,簡單生活、沒有工作、沒有責任、沒有紛爭,甚至帶點無政府主義,只想玩樂和生存,這當然是讓人可以放鬆心情。不過理想歸理想,這種生活哲學在現實中難以實踐。在《獅子王》中,Simba也因為對國土和子民的責任而放棄Hakuna Matata式生活,回去重奪領土。
在《維尼與我》如是,Christopher Robin並沒有Do Nothing,在冒險後他仍然要回去面對工作,仍然要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但面對工作和學業(yè)壓力時,Robin(和我們),其實都需要學懂Do nothing for a while,即是Take a break,放空一下,放自己一個假期,把時間留給家人和最愛。「Doing nothing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kind of something」換句話說,Do Nothing不是叫你不做任何事或逃避現實,而是叫你讓自己喘息。Do Nothing的最終目的是讓自己放棄Do Nothing,再有動力去Do Something。
蜜糖與啤酒
維尼熊不用工作,每天只管吃蜜糖、玩耍和睡眠。但現實中人有工作和責任,不可能把這套全收。Do Nothing這種間中放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折衷,把理想和現實盡量取得平衡,亦即是我們現在說的Work-life balance,F實中很多人也喜歡放假時去旅行放鬆一下,把旅遊渡假當作生活的蜜糖。當然,有不少中產或以上的家庭可以做到?墒牵瑢Σ簧偃硕,現實或者更殘酷,對於不少收入不高的人來說,渡假的代價也很高。
《維尼與我》中Robin幸得老闆支持其最終的方案,而且自身經濟條件許可,才可以實踐Work-life balance。但若果上司不同意他的做法,最後決定裁減員工呢?若果Robin被解僱,出現經濟困難呢?
現實中我們又有多少時候真的可以渡假?尤其是對於低收入家庭,扣除生活費後要有時間和金錢渡假絕對不是容易事。因此對不少人而言,《Ted》中主人翁面對問題時與小熊一起飲酒呼麻,其實似乎是一種更貼近現實的放鬆方法。
說到底,工作歸工作,人總需要放鬆。不管你選擇放鬆的方式是吃蜜糖、旅遊或喝酒,你也需要一段安靜的時間,把自己從工作中抽出來喘息一會。腳步慢下來,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從電影院走出來,收到的第一個短信是朋友說香港歌手盧凱彤跳樓自殺身亡。面對壓力,每人也有不同的解決方式。若果生活困苦,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橡皮繼續(xù)拉緊,否則終有一天壓力會爆煲。找你的摯友談談,他們可讓你暫時忘記生活的困苦;假日去看一部好電影,它可以讓你驚喜、思考和放鬆。
要學會放空,自我放鬆一下。
Do nothing for a while. It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kind of something.
願逝者安息。
03
開頭就看哭了好幾次,維尼從樹洞里爬出來直接到了倫敦用略帶傷感的語氣跟Robin說在天天想他的時候,我就覺得Robin真是個賤人把維尼他們都給忘了。
然而Robin忘得何止是維尼他們,而是整個自己。
所謂'Adult responsibility'常常讓我們逐漸忘記了內心的純真,忘了靜下來想一想我們到底在為什么而活。Robin就是這樣。他忘記了自己童年跟維尼的約定,把維尼忘在了腦后,這本身已經讓人覺得失望。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維尼他們只是襯托或者潤滑劑,相比于維尼他們,我覺得影片最主要想表達的是Robin把家庭放在了工作后面而不自知。雖然他認為親人十分重要,但是又覺得不得不拼命工作來支撐家庭。這種兩難的決定在現實生活實在太常見了。影片里,維尼他們則就像提示板一樣慢慢幫助Robin找到了自己的親情。
影片里常用到的洗腦句式是'doing nothing is busy doing something'. 但是啊,'Doing nothing'并不僅僅是發(fā)呆或者喪一天,而是從所謂的'Efficiency'里面解放出來,陪伴自己最親近的人,不要本末倒置。這樣的主題是很好,我也理解。但是,為了體現這個主題,影片很多邏輯都要給這個讓路,比如Robin必須不但要'do nothing',還必須在保證在'do nothing'的情況下歪打正著使得'do thing'成了'do best thing',把老板布置的任務圓滿完成。這點可以說是有點牽強附會,因為在現實中基本肯定會因為完不成任務而被上司打臉,連吃飯都成問題,還怎么去愛親人呢。這也是影片最大的致命傷之一。
但是整體而言,影片還是讓人覺得內心溫暖,適合在有壓力或者繁忙的時候喝一碗的暖暖雞湯。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