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娜拉》是一部由徐潔兒、姜塵和苗苗等主演的愛情電影,影片首播于今年的6月23日,小編整理了一些網(wǎng)友們對這部電影的評論,一起去看看吧!
01
不管是當代還是古代,女性想要徹底擺脫娜拉式的悲劇只能從自身開始,斬斷對男性的依靠學會獨立。
如果娜拉的的父親思想比較前衛(wèi),足夠愛自己的女兒,舍不得讓自己的女兒吃一點苦而且父親還有強大的經(jīng)濟基礎,那即使娜拉出走后也沒關系,他還有愛她的父親可以依靠。當然在這樣家庭里成長的娜拉自身也不會差太多,即使丈夫不愛她但在表面上還是尊重她的。
但有這樣完美原始家庭的娜拉畢竟只是極個別,大多數(shù)的娜拉都是身無所長,生活主要依靠丈夫,在家庭孩子和丈夫的包圍中早已迷失自我,喪失了在社會中生存的能力。而自己的父母對女兒所經(jīng)歷的生活也是贊同的。這樣的環(huán)境下娜拉的出走無疑是給自己平添煩惱,出走后的回歸對她而言也是最好的結果。
如果娜拉在出走之前就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并極力想辦法解決,努力克服困難學習自己出走之后可以依靠自己生活的一技之長。經(jīng)歷這些困難,娜拉都堅持下來,那么她的出走就變得完全有底氣,有必要。
02
隨著時代的推進,我們越來越走向一個通往精神化的年代,怎么說呢,從我們最近熱門的軟件就可以看得出來,人們越來越承認影像帶來的心靈寄托,于是貓眼,格瓦拉出現(xiàn)了,我們越來越相信信息共享了,于是樂視,愛奇藝,甚至實物的共享ofo出現(xiàn)了,我們走向了手機傳媒一族,更相信平臺化了,于是雷軍帶著他的小米生態(tài)鏈上市了,而正因為有了這些的存在,在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期間,我在淘票票買了電影票,于是《出走的娜拉》呈現(xiàn)在眼前了……老實說,這類題材的電影并不多見,雖然略帶青澀,卻不得不說,呈現(xiàn)了很多的熱門與引人深思的話題,比如三個女主之一的璐璐。
看了電影,也引發(fā)了我的深度深思與共鳴,90后,熱愛放縱不羈,想活出自我,恐懼結婚之后給生命帶來的所有牽絆與束縛,甚至就算是不得不走向結婚一族,身邊的朋友依然會選擇丁克,又或者離婚……那么為什么會導致恐婚這樣的想法?
暫且聽我講幾個故事。
1. 我一個閨蜜,姑且暫時叫做A,小A,高中上的重點,在那個歲數(shù),早戀于父母而言,是要天誅地滅的,于是小A的初戀男友被理所當然的扼殺在了搖籃中,那個年代和花一樣的年紀,她,是在恐怖中度過的;好不容易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可是身邊長輩又說,上大學不要著急找男友,未來還不知道會不會在一個城市,于是乖巧如小A放棄了一切優(yōu)質資源選擇堅信長輩;大學畢業(yè)步入工作,合理的找了一個外企工作,家里很滿意,于是開始催促小A結婚,可是外企又嚴格規(guī)定,不能發(fā)生辦公室戀情,更何況,好的男同事早就在大學的時候被其他女孩子有眼光的定了下來,優(yōu)質可選的資源真的太少太少,本以為畢業(yè)后的社會是廣博的,卻不想圈子確是越來越小,根本再也找不到合適的他,最后相親三個月領證,一年之后換來另一個證—離婚證。再見小A的時候,小A是憔悴的,但也是堅定的,她不再愿意活成別人眼中完美的樣子,更愿意慢慢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不強求不勉強拿得起放得下。
2. 另一個好久不見的朋友小B,高中的時候是個有名的富二代,生活優(yōu)越,就算是不愛學習,依然可以上國外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學,大學的時候太愛玩也被保護的太好,于是處了一個同樣家境良好且愛玩兒的男孩子,就草草結婚了,但是畢竟太年幼,都沒過了愛玩兒的年紀,新鮮感一過,一拍兩散,最終兩個人可以預料的走向了分手的道路。年紀輕輕就變成了離異女孩子,家里再也不愿意選擇縱容,痛定思痛,把她從國外帶回國,女孩也覺得不知所措,終于認識了一個大自己十歲的北京男人,筒子樓,二手車,想也沒想又準備嫁給他,家里覺得自己孩子雖然嬌氣,但畢竟離過婚,也不愿意挑剔,畢竟男生也是北京本地人,于是自己降低了層面,就這樣讓女兒嫁給了他,而女方父母也不愿意再嬌慣自己孩子,讓小B跟著老公一起住進了50平米的筒子樓,撤走保姆,讓她踏踏實實相夫教子,而時間一長,問題自然暴露了,男方當初跟小B在一起本來就是圖她家的條件,于是娶到手后,各種撒懶,賭博,不務正事,辭掉工作,跟女方父母開口要錢,激動的時候,喝點兒小酒罵人也是常有的事。小B終于受不了,帶著2歲的小孩再一次選擇離婚,可是小B的父母這次再也沒有站在她這里,而是截斷了她的所有生活開銷,她只好每天跟朋友借錢為生,朋友知道后都不勝唏噓。
3. 小c,同是富家女,自小不愁吃飯,無論吃穿用度,家里都會滿足她的一切要求,導致小c一直被保護的很好,活在自己的童話世界里,工作后認識了同行業(yè)的一個非常帥氣的男孩子,他疼她,呵護她,無論她帶他出席多少場合,見多少朋友,他總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小c的父母看著自己的女兒開心,更是給了他們最好的支持,房,車,只要他們想要無不滿足,最終的結果是結婚后發(fā)現(xiàn)男方并不單純,卷了一半財產(chǎn)牽起了前女友的手。
看了這么多故事,我們不由得捫心自問,到底問題出現(xiàn)在了我們自己身上,還是社會?轉頭來看璐璐的問題。
1. 從璐璐自身上來看,他從小父母離異,被父親一手帶大,原生態(tài)家庭對于下一代的影響是巨大的,通常來說,離異后如果沒有孩子好的引導,孩子也會通常傾向于沒有安全感并且不愿意相信婚姻,璐璐正是如此,明明有了一個很愛的未婚夫,卻不敢走向婚姻的儀式,正是因為她心中的不安與不確定。
2. 從社會現(xiàn)象來說,當今社會的我們真的太快太輕浮了,喜歡享受,逃避,不愿承擔責任的人們越來越多了,我們總是許諾彼此太輕易,到頭來,什么都沒想好,就在一個自認為浪漫的日子草草領了證的年輕人,其實并不占少數(shù)。所有從這方面來看,這不是璐璐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個共有的疑慮,過去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人,如今的節(jié)奏,環(huán)境變了,人也變了。
3. 當代年輕人總是在追求自我,卻沒有想好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么。劇中的璐璐喜歡唱歌,拒絕傳統(tǒng)工作,看似好像是工作的要求過于苛刻,總是追求家庭的完整性,但實際上,所以反襯出來的問題都來自于她自己的不安定性,如果璐璐真的想好自己要如何運用自己的優(yōu)勢,使之成為職業(yè),再用成熟的想法來說服父親甚至于投資人,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我們放大的問題,總來自于我們的性格于不克服,問題可怕么,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們要做的只是面對它,然后想著如何去轉化,使之由敗轉勝也不是不可以的。
4. 不相信,不自信,于是變的不勇敢。我們總是不愿在再輕易相信一個人,因為受了傷,受過傷,所以知道很痛,又或者看到別人受傷,于是懼怕受傷,人心總不是一天兩天能看出來的,總是需要時間的,而我們越來越等不起的就是這份時間,那么問題來了,看了璐璐的故事和上面的幾個故事,你們對婚姻又是怎么看的呢?接下來,我想聽聽你們的故事……
03
隨著近幾年國內電影市場的擴容,新興的影視傳媒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然而持續(xù)有作品支撐的影視公司其實并不多。從2016年、2017年市場的逐步轉折即可看出,影視作品向縱深層次發(fā)展,既要做到一貫的堅持,又要逐步創(chuàng)新才能跟上這個快速發(fā)展行業(yè)的節(jié)奏。
北京影青文化傳媒正是受益于影視行業(yè)的擴容并且有作品持續(xù)生產(chǎn)的一家新興影視公司。該公司近幾年活躍于影視圈,其公司掌舵的兩位80后新銳導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顯得格外親和,尤其是兼任編劇的王鵬導演,一頭奶奶灰白色頭發(fā),被問道是特地挑染的還是少年白發(fā),他笑稱是“拍電影給急的”。提及影青文化傳媒新的一年的拍攝計劃,兩位導演更多的是希望推動中國電影工業(yè)化進程,踏踏實實拍出更多精彩作品,擁有真正感動人心的力量。
近期,影青傳媒將推出中國首部女性公路電影,也是兩位青年導演張津龍x王鵬聯(lián)合執(zhí)導的院線處女作,該片從女性視角出發(fā),講述了三個不同年齡、不同社會背景的都市女性各自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故事。在經(jīng)歷了內心的痛苦掙扎和情感糾結之后,三個女人各自踏上旅程,并在旅途中相逢、相識、相知、相惜。她們一邊“行走”一邊重新認識自己、證明自己,對婚姻與家庭、理想與人生重新審視、重新定位,與逆境進行著不屈的抗爭,以無畏的氣勢面對困難,勇敢追求著自己的信仰和真實的自我,努力爭取精神的獨立和靈魂的自由。
正值第八屆北京電影節(jié)期待,電影《出走的娜拉》于近日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了首場展映活動。作為國內首部女性公路電影,兼任導演、編劇制片的兩位八零后與觀眾映后交流時被問到的最多的是如何以男性的視角來制作一部女性題材的影片?而兩位創(chuàng)作者認為女性要改編自己的生活,能量從何而來?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與《出走的娜拉》兩位主創(chuàng)作了一次訪談。
青年導演張津龍談到自己進入影視圈的淵源,非常具有戲劇性:16歲北漂的他因為性格熱情,在一次導演選角時誤把此“小張”當作是關系戶小張,請他扮演了自己作品中的一個角色。事后正牌“小張”回到崗位想要爭回角色,而彼時的還是新人的張津龍已受到導演的高度認可,非此“小張”不可。雖是一名客串小配角,臺詞戲份不多,但張津龍將臺詞背得滾瓜爛熟,深得導演贊賞。也在此次以后,張津龍給導演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就這樣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毫不知情的“小張”踏進了演藝圈。之后,他開始大量觀影、熱愛上影視行業(yè),希望參與到電影的制作當中,立志成為影視創(chuàng)作者。
直到2008年,張津龍導演在大量看片之余,意識到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儲備不足,開始攻讀新聞學專業(yè),隨后其作品在“九分鐘電影大賽”中頗受肯定。至此,北漂多年的張津龍導演在傳媒圈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好導演,必須是好編劇”
與張津龍導演的偶然加入影視圈不同,他的搭檔王鵬導演從小以拍攝電影為志向:1997年卡梅隆導演的《泰坦尼克號》在中國大規(guī)模上映,從此讓中國觀眾感受到了“美國電影大片”的震撼,這部電影對中學時期的王鵬影響頗深,彼時《泰坦尼克號》中真摯的人物情感以及視覺特效都深深地觸動了他,這也是他立志成為一個電影人的起點。隨后在求學過程中,王鵬也努力將自己的志愿向興趣愛好方面靠攏,大學就讀于影視編導專業(yè)。先后從制片助理到導演助理,再到統(tǒng)籌助理、執(zhí)行助理,最終歷練為一名編劇。
王鵬雖然已經(jīng)有院線的導演的作品了,但一直強調自己目前只是一名編劇。在王鵬看來,好的導演,首先要是一名好編劇,而在中國電影特殊的大環(huán)境之下,好的導演,調度能力都極強,更是一名好的制片人。
“不只演員要有信念感,導演編劇更應該有”
記者:前陣子章子怡在《演員的誕生》中拋出這樣一句話:“一點信念感都沒有。”那么作為觀眾以及影視行業(yè)的其他崗位工作者,應該如何理解這個“信念感”呢?
張津龍:不管是演員還是編劇、導演、制片人,哪怕是燈光師、化妝師,都應該有一個對職業(yè)起碼的莊嚴感。演員,做好演員應該做的。導演,做好導演應該做的。當然,想要真正做好任何一個職業(yè),其實都挺不容易,都不簡單,真正做的佼佼者少之又少。做為演員來說,我覺得章子怡所說的“信念感”是指真正的投入到一個角色當中,將自己全身心的置身于戲劇的世界中,去真正理解這個角色,然后用自己的表演方式將這個角色表達出來。而作為導演而言呢?首先,導演要真正理解自己作品中的所有角色,然后內心有一個預期,演員怎么樣的表現(xiàn)是達到了自己的預期、甚至是超出了自己預期的,最后呈現(xiàn)到影像之中。導演比演員更復雜在于,要調度全體人員,還要理解每一個角色,并將故事的內核呈現(xiàn)到觀眾面前。
記者:對于即將上映的作品《出走的拉娜》,當初創(chuàng)作這部電影的初衷是什么?
王鵬:更希望幫助中國女性一同成長吧,其實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挺壓抑的,負擔和壓力都非常重,希望看過這部電影的所有女性朋友都能通過影片找尋自我,那么我們電影就有了意義。
記者:兩位男性導演與編劇創(chuàng)作《出走的娜拉》的初衷是怎樣的?
王鵬:在創(chuàng)作之初,想法比較單純,而在拍攝的過程中,反而有更多的感悟。如今的都市女性,不管是哪個年齡段,其實都有自身的問題與困境!冻鲎叩哪壤防锼v述的三個年紀的女性,其實三個女性又有點像同一個人的三個不同的階段。在當下社會中,其實并沒有解放女性,至多只能是女性從囚禁得到了釋放,這與真正意義上的解放還有距離。《出走的娜拉》想要給出的正是婦女的選擇權與自主權,并不是呼吁群體的出走,而是希望她們不要隱忍,有更多喚醒自我意識的權力。
意大利電影大師費德里克·費里尼的電影多年來一直被世人津津樂道,談起費里尼的電影作品,首當其沖的就是女人和夢境。費里尼有句名言:“每個女人,都是一個未知的星球。”而在張津龍與王鵬聯(lián)合導演的電影《出走的娜拉》中,更能感受到影片主人翁的“出走”并不是逃離一個物理的空間,更不是逃離目前的一個社會交集圈子,更是在擇業(yè)、婚姻中的自主選擇,女人應該做自己的主,自由是自己給自己的,人的自由真的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別人給的,都是施舍,自己創(chuàng)造的,才真正屬于自己。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