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之刃》是一部由小出惠介、倉科加奈和若村麻由美等主演的懸疑劇,該劇首播于2015年,網(wǎng)友們對這部劇也是給出了不錯的評價,一起去看看吧!
01
以未成年犯罪為開端 以受害者的視角來寫
人們對未成年犯罪的寬容(不公開姓名相關信息,有律師等為他們維護人權…)
而受害者呢 幾乎什么都沒用 所有信息透明化 妻子死后 男主悲痛之余還要應付媒體 說了句氣話 人們反而怪罪于他…之后少年被殺 他是第一嫌疑人 想了解加害者的信息 卻掣肘于所謂的人權
怎么定義法律 這是全球性問題 就像之前看的公開課:公平是什么…因為凡事無絕對 都有意外 所以一直在改進 建立一個可以維護所有人 面面俱到的法律 即使是法律健全的國家 也很難做到這一點
正如未成年人保護法 人都有圣母的一面 比如所謂的可塑性 當然有些人的確是年幼無知(但到殺人這一層面 始終無法茍同)而那些圣母 因自己沒有經(jīng)歷過 才能那么輕易的覺得只要加害者改過就好吧
這世界對實行者給予怎樣的處分才能恰到好處 當一個善良的人不容易 那些使壞著 稍微表現(xiàn)點懺悔 改過的樣子 其他人就輕易的覺得可以原諒他們 而受害者呢 人們給點同情 慰問 要受害者一直表現(xiàn)出對加害者的不滿 人們反而覺得受害者玻璃心之類的吧
記得最深的一句 是眼鏡小哥說 這是一場有年紀限制的游戲
還有因為受害人和加害人信息不通 加害人被釋放 是否要去受害者家里賠罪 都是帶討論的問題
不管怎么說 算一部不錯的劇
02
整個故事充滿巧合和因果報應。以女主人公祥子為中心,她作為少年犯,被少年犯殺死,這算得上一種因果報應;而戲劇性的巧合在于,她為彌補自己的過錯,為救治被害者的女兒,她威脅了另一個少年犯,而這個少年犯通過設計,最終使被害者的女兒在重獲新生之后,也成為了一名少年犯。
這種用少年犯大集合的方式呈現(xiàn)了多種未成年犯罪的形式和動機:由于校園欺凌而起的殺意、在一時大意下的沖動犯罪、被害者親人的復仇、被威脅后精心部署的借刀殺人……這些多種方式的串聯(lián)使得整部劇足夠精彩,細細推敲存在一定漏洞,但關注于未成年犯罪和未成年保護法的目的已達到。
為什么要表達這樣一個主題?近十年里日本涌現(xiàn)了許多關于未成年人的犯罪的作品,《彷徨之刃》中一時歹念將女孩殘忍殺害的三個高中男生、《放學后》因為被窺探到了青春期的秘密而殺死老師的女學生、甚至《告白》里青春期里自卑作祟的證明性殺人的少年A和少年B……青春期情緒的敏感和波動是未成年人犯罪最主要的成因,這也是日本人文主義所推崇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盡力保護未成年人的初衷,起初他們堅信未成年人的犯罪需要寬恕,他們只是孩子,這一時的過錯不應該使其貼上“惡”的標簽,我們大人們應該給予他們?nèi)娴谋Wo,抹去這一污點才能讓他們重返社會。但手段日趨殘暴、未成年人犯罪率攀升的現(xiàn)狀狠狠的給這些保守派們打了幾個重重的耳光,而這些真實的案例經(jīng)過加工、放大再被搬上銀幕之后能進一步刺激人們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定性上和未成年人保護法過于放縱的政策下已不能有效控制的反思,而目前日本已修改的未成年保護法也進一步證明了這點。
再回到這部《天使之刃》,劇情過于刻意是他無法避免的硬傷,但其核心能夠表達正確的價值觀即是值得肯定的。對于少年犯自身,已經(jīng)犯下的過錯是不能被抹殺的,其贖罪和彌補的主動權應該掌握在被害者的手中;對于整個社會的大人而言,做好事前的干預,幫助事后的直面解決,留給這些孩子重新走上社會的空間才是最正確的保護方式。
有因就有果,有果就有因。要打破循環(huán)就要從已經(jīng)發(fā)生的惡果中直面惡因,一味的逃避只會成為惡性循壞,甚至蔓延成為一種社會性。當下日本一味的否定歷史和過去,逃避的不僅僅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問題,話已至此,與君共勉。
03
真奇葩的劇情。
有點厭倦了某些日系推理總有那么個希特勒似的人物,先是沉默不語被揭發(fā)又神神叨叨,萬精油一樣的存在,始作俑者猜他總沒錯,長得就是一副為了殺欲而教唆的陰沉臉,時不時蹦出兩句“好有趣啊”的犯賤臺詞。20年前的日劇都用這個梗。感覺什么罪過往這樣的變態(tài)身上一推,其他人就能洗白了,那些施害者無非只是被人激發(fā)了心中的惡,本身還是個好人,也能有贖罪的資格。開什么玩笑啊,被教唆兩句就犯罪的人本身也是壞胚好嗎。洗白個什么勁。
——劇透分割線——
為了讓觀眾“理性思考”,作者也是下血本了,硬生生往男主身邊的安插了多個少年犯,連那被殺的妻子也未能幸免?粗兄骰叵肫拮由屏紲厝岬臉幼,就能讓觀眾思考“少年犯真的是可以被改造的,我們應該給犯錯的人重獲新生的機會”這么假大空的主題嗎?
少年法被人詬病的地方,是憑年齡來一刀切,而不是視犯罪情節(jié)本身來定罪。男主妻子殺人還可以說是年少無知和沖動,就算當時是成年人,也有贖罪的機會。
可是殺死男主妻子的那些少年呢?性質(zhì)完全不一樣。他們的暴行,是冷漠、殘忍、麻木、充滿了對生命的漠視的群體施虐,體現(xiàn)的是人格缺陷,他們犯下的罪,并不能用年齡來當借口。甚至因為年齡小而更加毛骨悚然。
誠然,這種缺陷人格似乎是人類社會的隱藏黑暗基因,往往誕生在相似的土壤里:家庭和社會對生命和愛的教育雙重缺失,常常只是施加威權,用冰冷的規(guī)矩和嚴酷的責罰迫使年幼的他們屈服,這樣環(huán)境下長大的人,很容易就把憤懣轉(zhuǎn)嫁到更弱小、無法還手的生命身上,通過施暴找到控制和反抗的快感。他們很容易集合起來,因為組織的力量給予弱小的他們安全感。即使這樣,也不是所有這樣的人都會選擇有預謀去凌虐、殘害他人的。施害者往往缺乏同理心,缺乏共情的能力。而這一點是最致命、最糟糕的。所以為什么一些國家要嚴厲懲處虐待動物的人,一旦開始殘害生命,他們很難停止,往往會尋找更多的目標。也嚴厲懲處群體施虐這種暴行。
這樣的人,也許并不會隨著一兩個公正的判決而完全消失殆盡。更好的改善辦法,需要我們整個社會提高認知,才能預防。至少要發(fā)出聲音,公眾才能意識到類似的行為是有多么可怕。而那些辯解:“他是個孩子,什么也不懂”“不就是條小狗,殺了就殺了”,無知可笑,無疑在助紂為虐。更別說犯下了殺人還是虐殺這樣極端殘忍的行為,更不值得開脫之辭。
剝奪了別人的生命,有什么資格獲得重生,或許有,那也是上帝才有資格決定的,而我們的任務是送他們?nèi)ヒ娚系邸?/p>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