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習近平同志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長在新中國的共產黨總書記和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率領全黨全國人民砥礪前行,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他為什么能行?最近,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一書就能找到答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系好人生第一顆紐扣,過了“四關”。
習近平“根紅苗正”,根紅苗正的少年習近平卻并不陽光燦爛,父母受到不公正待遇,本人還差點進了“少管所”。就在這種背景下,年不滿十六歲、還沒有到該去插隊年齡的習近平主動要求到窮鄉(xiāng)僻壤的陜北插隊,就這樣,從大城市首都北京來到了陜西西安延安地區(qū)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村,七年知青歲月由此開始,并逐漸由“知青”轉變?yōu)?ldquo;普通農民”,把自己完全融入了農民之中。2000年習近平曾發(fā)表了一篇回憶文章《我是黃土地的兒子》,幾年之內過了“四關”,即“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
先看“跳蚤關”。跳蚤是一種很小很小的黑蟲子,善跳,很難捉住,被咬后身上就起大紅腫包,奇癢無比。我十幾歲時曾在學校住過一段時間,挨過跳蚤的咬,知道難受的滋味。為應對跳蚤,梁家河的知青們采取許多有用或無用的辦法,諸如“不讓豬狗等牲口回窯”,“喝本地黃土煮過的水”,“炕席撒六六六粉”,“經常打掃衛(wèi)生”,還經常挽起褲筒 “圪蹴”(蹲)在凳子上拉呱以防跳蚤(認為跳蚤跳得再高也不至于從地面上凳子吧)。習近平他們就是這樣,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過了“跳蚤關”。我一直在想,這種遭罪攤在我(們)身上,能不叫苦嗎?能堅持住嗎?但少年習近平他們堅持住了并戰(zhàn)勝了跳蚤。
再看“飲食關”。就習近平的家庭出身而言,在到陜北插隊之前恐怕是不愁吃喝的。到了梁家河情況就不同了,吃的主要是粗糧,沒有油水,蔬菜也少。“肚子里總是空空的”,因為長期吃不到新鮮蔬菜,感覺喉嚨“燥得冒煙”,還曾饞得吃過生肉,說來看似令人好笑,實乃令人心酸……。你饞得吃過生肉嗎?!
還有“勞動關”。從大城市里來的年僅十六、七歲的知青,很難適應農村那種高強度的勞動,但“時間長了,近平思想有了變化。與老鄉(xiāng)接觸多了,勞動也習慣了,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工分也漲到10分了”。“工分漲到10分”也就是說習近平那時已經是一個強壯勞動力了。還有習近平當上村支書不久,帶領基建隊的同事們“打井”、“筑壩”,苦活、重活搶在前。一位叫武玉華的老鄉(xiāng)同事十分感動,朝大家喊道“你們看,都已經下去了!他是外面大地方來的知青,都這么能吃苦!我們給自己家里修壩,咋能不出力呢!”在習近平的帶領下,大伙都有干勁。你看,習近平不僅過了“勞動關”,還是一位勞動模范呢!
最重要的“思想關”。如果說城市的知青們到農村插隊是“從零開始”,那么習近平則是“從負數開始”,因為他是習仲勛的兒子,僅屬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招工、入黨等都受到“特殊待遇”,但他并沒有怨天尤人,反倒是真真切切地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對基層群眾、對農村的感情非常深厚”,自稱“是一個普通農民”,還常說“我們老陜”。這位年輕的“普通農民”和“老陜”贏得了樸素的農民和組織上的信任,不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當上梁家河的領頭羊----支部書記。“既一心為民,又善于為民辦事”,做了這么多實事,源于他親身體會到農民生活面臨的困難,也源于他平時的觀察和思考。他敢于實踐,敢想敢干,也能干會干,能把想法變成現(xiàn)實。一同到陜北延川插隊的北京知青艾平認為:“七年知青經歷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起點”。誠哉斯言!
孟子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經過一番極為艱苦的磨練,然后才能成為“大器”。習近平之所以能從農村黨支部書記到中共中央總書記、從插隊鍛煉知青到國家主席,成為深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擁護的領袖,在陜北農村很好地走過了“四關”,系好了人生的第一顆紐扣,應該說起到基礎性作用。
本人從小生活在比較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沒有趕上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是喜是憂?是禍是福?曾經“喜”過,因為少吃許多苦、少遭了許多難,剛讀了《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時也或多或少的有著這種想法,但現(xiàn)在認真想來,應當是憂大于喜,禍大于福。人生的閱歷少了、磨砥少了,當然發(fā)揮作用的機會也就少了。孔老夫子講“五十而知天命”,我已到知天命之年,而知天命之“頓悟”則源于認真研讀了《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收獲頗多,感悟益深。向習近平學習!向總書記學習!雖不能至,但加倍努力之!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