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私的基因》讀書筆記
認識你自己--生存機器與謎米機器
-------------《自私的基因》讀書筆記
引言
生命有意義嗎?人生目的何在?人是什么?我們在面對這些深刻的問題時,無需再求助于迷信。十八世紀的達爾文通過《物種起源》科學地解答了這個問題!拔锔偺鞊,適者生存”,殘酷的自然,無情的選擇,才造就了現(xiàn)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多姿多彩的自然和頑強生命力的生物。然而這種選擇是在什么水平上進行的?不同于以前達爾文主義者提出的個體選擇,群體選擇或者是種群選擇理論,道金斯認為,從發(fā)生在最最低級的水平上的自然選擇—基因選擇出發(fā)是解釋進化論的最好方法;,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蹲运降幕颉芬粫鴱幕蜻x擇入手,對進化論進行研究,提出了“自私的基因”理論。并運用此理論對“自利”與“利他”行為的生物學本質進行探討。
此書自問世以來引起巨大影響,褒貶參半,誤讀 者也不少。自私一詞,毫無人性。很多人在看完這本書之后對人類絕望,對世界絕望,認為人不管活的如何,總是徒為基因作嫁衣裳。然而,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說的那樣,“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是作為覓母機器而被培養(yǎng)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復制基因的暴政!笨梢钥闯,作者明顯不持有極端的“基因決定論”,排斥人類的文化,排斥人類的思想。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構造出一個冰冷的宇宙。
那么,《自私的基因》到底描述的是怎樣一種世界?本文試圖重構作者在文中描述的基因的世界,了解在作者眼中,基因到底是如何“自私”的。
幾點解釋
本書所謂的"利益"指的是"生存的機會"!白运健笔侵富蛩龅亩际菫榱死孀畲蠡岣咦约荷娴臋C會,雖然用這樣一個人類道德領域中的詞來修飾基因不太合適甚至荒唐,然而從全文看,這確實有助于我們的理解。
“在本書中,所謂的"我們"和“生存機器”并不單指人,它包括一切動物、植物、細菌和病毒,適用于一切在進化歷程中形成的生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利己,利他和自私都是就行為維度上而言,與指主觀意識如何認識無關,道金斯在本書中的討論僅涉及行為的效果,即是該行為是降低或提高利他者或利己者生存的可能性。不討論該行為的動機。作者所使用的"欺騙"、"說謊"等字眼也只有直截了當?shù)暮x,是在功能效果上相當于欺騙的行為。
第 1 頁 共 7 頁
一、基因的起源與其功能—自然選擇的最基本單位
“我們都是生存機器--作為載運工具的機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編制的,為的是永久保存所謂基因這種稟性自私的分子!弊髡唛_門見山,開篇就直接給出了本書討論的主題。其論點是,“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我們自己的基因所創(chuàng)造的機器!逼淠康氖恰把芯孔运叫袨楹屠袨樵谏飳W上的意義。”
雖然自然選擇是“適者生存”,但是不同的適者其適應度也有所不同。要深入研究自然選擇理論,就必須弄清楚其基本選擇單位到底是什么。作者從正反兩面論證了基因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
在本書中,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之辨起源于對于利他主義者主體水平層次的討論。有“群體選擇理論”和“個體選擇理論”(作者稱之為“基因選擇理論”)兩種觀點。一個群體,其層次有界門綱目科屬種,那么,哪一級水平上發(fā)生的利他行為才是重要的呢?如果說選擇在同一物種的群體之間以及在不同物種之間可以進行,那么選擇為什么就不能在更高一級的群體之間進行呢?獅子與羚羊同屬哺乳綱。為了不致使這一綱滅絕,獅子應該去捕食鳥類或爬行動物而非羚羊。以此類推,為了使脊椎動物這一門全部永恒地存在下去又該怎樣呢?道金斯看出群體選擇理論在利他主義自然選擇的水平層次上表現(xiàn)出來存在著混亂狀態(tài),運用歸謬法進行論證,揭示了群體選擇無法自圓其說的理論缺陷。在這個基礎上,道金斯完成了對“遺傳單位--基因才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和自我利益的基本單位”這一論點的正反論證。
在作者筆下,基因從“原始湯”(可能是海洋)中開始發(fā)展,在這個階段,“基因始祖”是單純的化學分子,在競爭中長壽,生育力高,復制力強的基因勝出;隨后,外界環(huán)境改變,為自己構造了保護已以安居其中的基因勝出;在積累和漸進的過程中基因制造出結構日臻復雜的生存機器,能夠制造出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生存機器的基因勝出。
在第二和第三個階段,不同的基因開始嘗試著生活在同一個生存機器內。他們組成了基因聯(lián)盟,這就是dna。dna分子在進行自身復制的同時也在間接地監(jiān)督制造了不同種類的分子--蛋白質,進而間接地控制了生存機器個體的一切。基因作為一個dna的基本組成部分,對生存機器的控制是從他們彼此間的合作展開的,道金斯稱這些基因為統(tǒng)一的“基因復合體”。
在基因的彼此配合之下,生命誕生,成長開始在這個星球上留下印記。當然,生活在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生命做出的一切行為都是有其危險性的;蛘哒f,生存機器的每一決定都是賭博行為,我們無法預測下一秒鐘會發(fā)生什么,自己的行為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因此,基因會事先為腦子編好程序,以便腦袋作出的決定多半能取得積極成果。另一方面,基因也賦予了生存機器一種學習能力。以便他們可以根據(jù)基因的事先編程和后天的經驗做出合理判斷。但是這種經驗,不可避免的已將帶有先天編程的痕跡。
因此,對于本書討論的目的“研究自私行為和利他行為在生物學上的意義”,可以看出,生存機器的行為,不管是利他或自私,都在基因控制之下。這種控制盡管只是間接的,但仍
然是十分強有力的。基因通過支配生存機器和它們的神經系統(tǒng)的建造方式而對行為施加其最終的影響。但此后怎么辦,則由神經系統(tǒng)隨時作出決定;蚴侵饕牟呗灾贫ㄕ撸荒X子則是執(zhí)行者。他們按照這樣的方式決定了一個有一個的行為。
然而,就像作者所說的“個體和群體象天空中的云彩,或者象沙漠中的塵暴。它們是些臨時的聚合體或聯(lián)合體,在進化的過程中是不穩(wěn)定的!弊鳛檫z傳單位的個體因為體積太大而且壽命也太短,而不能成為有意義的自然選擇單位。種群因為內部演化的影響而且不斷地同其他種群混合,也會逐漸失去它們的特性。它的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也不足,不能優(yōu)先于其他種群而被"選擇"。更何況,它們也無法全部繼承上一代所擁有的基因。因此,在每個實體僅有一個拷貝的情況下,在實體之間進行選擇是不可能實現(xiàn)進化的!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可能是個體水平以上的生命層次。
至于dna或者是“基因復合體”,在有性生殖的遺傳過程中,它們在從親代到子代的“遷徙”過程中就可能會被分裂,或者倒位,對換等基因重組的形式所改變。因此,它們也無法成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
排除掉其他之后,基本單位只可能是落在基因或者基因以下的水平層次了。道金斯在這里論證,基因之成為合適的自然選擇基本單位,其原因在于它的“潛在的永恒性”。
基因--進行高度精確復制的復制基因,作為一個極小的單位,“接近于不可分的顆! 以極大的概率離開一個體進入下一代。世界上的基因可望生存的時間,不是幾十年,而是以千百萬年計算。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基因是接近永恒的,這種永恒性即是基因的特性。雖然從直觀上看,自然選擇總是以個體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但通過對物種生長繁殖死亡的本質后果的觀察,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影響最終體現(xiàn)在基因庫里基因頻率的變化。
因此,每當我們想要解釋某種特性,如利他性行為的演化現(xiàn)象時,最好養(yǎng)成這樣一種習慣--只要問問自己:"這種特性對基因庫里的基因頻率有什么影響。
二、博弈中的基因
對于任何事物,外界條件總是有限的,基因也不例外;蛞獱幦∩妫鼈兊牡任换虻母偁師o可避免。因此,對照自私行為和利他行為的定義,從基因的水平上講,利他行為必然是壞的,而自私行為必定是好的。那些在基因庫中擠占其等位基因而使自己生存長久的基因,往往都會生存下去!叭瞬粸榧,天誅地滅。”這句話在基因身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然而我們也會看到,進化更多的是“戰(zhàn)略”的博弈而不是簡單的弱肉強食。基因本身是依它和它的環(huán)境中的其他基因配合的能力而被選擇的。因此,為了更有效地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長期的積累和演化中,基因維護自我進化利益的技巧和策略也逐漸地加以改進,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會滋長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正是在這樣一種自私和利他的沖突中,基因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戰(zhàn)略”博弈,為他們的未來而戰(zhàn)。在這里我們必須重新明確,不管是“自私”還是“利他”,都是只談效果不談動機。
正如前文所說,基因是主要的策略制定者;腦子則是執(zhí)行者。因而,基因間的博弈其外像化就是生物個體之間的博弈。這樣的策略主要是指導性或者是戰(zhàn)略性的策略。事實上由于
時滯造成的困難,基因也只能這樣做。在具體環(huán)境中他們只能冷眼旁觀。它要求個體在采取某種行為時必須考慮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最能增加自己的生存機會又不會冒太大的風險。在基因戰(zhàn)略策略的指導下,生存機器 成功地“淪為”基因生存邏輯的物質載體。
在這里,道金斯引進了“進化上的穩(wěn)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以下簡稱ess)”這一概念。他認為,“凡是種群的大部分成員采用某種策略,而這種策略的好處為其他策略所比不上的,這種策略就是進化上的穩(wěn)定策略或ess。” 它一旦形成,就會穩(wěn)定下來,任何舉止異常的個體的策略都不可能與之比擬。偏離ess的行為將要受到自然選擇的懲罰(在正常情況即自然條件變化不大時)。為說明這個概念,作者列舉了鷹、鴿、還擊者、恃強凌弱者、試探性還擊者混合策略和“消耗戰(zhàn)”,來說明只有按一定比例組合的基因,或按一定比例組合的復雜策略才是生物進化的穩(wěn)定策略(ess),才能獲得進化上的優(yōu)勢。于是我們看到基因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有殘暴的一面,也有溫和的一面,這就是“基因的多態(tài)性”。
在另一場博弈中,一開始說謊者處于有利位置,于是它們的數(shù)目增加,在說謊者成為多數(shù)時,自然選擇就又會有利于那些能夠迫使說謊者攤牌的個體。因而說謊者的數(shù)目會再次減少。在消耗戰(zhàn)中,到最后,進化上的穩(wěn)定策略就變成了面部表情不動聲色。
這就是基因博弈的基本體現(xiàn)。
在《基因道德》一章中,道金斯還討論了漢密爾頓的近親選擇。他認為,即使近親之間的“愛”也是受基因生存策略支配的結果。他指出,近親選擇并非是個體選擇與群體選擇之間的中間形式,這種選擇實際上是因為近親間基因的相似讓近親作為傳遞基因載體,來使體內的基因增加生存的機會。因此近親間的利他行為普遍存在。當然基(請勿抄襲www.hmlawpc.com)因在做任何事時都會有“風險評估”,近親也不例外。“親緣指數(shù)”是評估時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因為相隔四代的個體從基因相似性而言與陌生人相差不大。然而,若是單單從親緣指數(shù)上看,姐妹之間與親子之間在親緣關系上是一樣的,然而事實上,人么對待子女肯定比對待兄弟來的“親密”。這又存在一個認證的風險性和經驗的重要性了。親子關系總是比兄弟姐妹更好確認。所以“親子之情”相對比較親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從基因繁殖的角度上看,有更多的子女,則其基因生存的機會更大。然而在實際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生物都會控制其生育率。這樣不是給其他個體繁殖的機會嗎?按照道金斯自私基因理論,生物個體控制其生育率,絕非出于利他性動機,而是涉及到生育后的撫養(yǎng)問題。其目的還是在于提高基因的生存機會--最大限度的增加其子女的存活率。因此,自然選擇肯定傾向于那些能夠控制生育規(guī)模使子女存活率達到最高的個體。這就是一種生存的博弈策略--繁殖與生育的平衡。
當然,在撫養(yǎng)過程中,也會存在有“世代之間的斗爭”。親代目的是使自身拷貝基因最大程度的生存繁殖。要么對自己投資,使自己長存;要么生育并養(yǎng)育子女,使子女長存并進行生殖。當然,從長遠角度上看,生育子女將會有最大的利益回報。在這之中,由于資源條件的有限性,親代總會選擇某幾個子代增加投資,使得其投資的回報率最高。
當母親的因為不知道該把一些食物給小的吃還是給大的吃而感到左右為難。它最有可能把食物給小弟弟,因為大哥哥可能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去尋找食物,它不一定會因此死去。但是母親把食物給了大哥哥,小弟弟餓死的可能性就更大。這樣其“親代投資”的回報無疑就會小很多。在另一種情況下,家屬之間也會互相欺騙,扎哈維指出,有一種幼兒(小布谷鳥)訛詐母親的手段特別可怕,它放聲大叫,故意要把捕食者引來。它在說,“捕食者,捕食者,快來吃我和我所有的小兄弟姐妹吧!”父母只好用食物塞住它的嘴巴。在動物世界,這樣的欺騙很常見,當然,道金斯在這里只是描述這樣一種事實,他只想最終表明,促使幼兒進行欺騙的基因在基因庫里處于有利地位。而不是論證,這種行為符合道德準則,這對人類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如果說體內有 50% 的基因是相同的親代同子代之間還有利害沖突的話,那麼相互毫無血緣關系的配偶之間,其利害沖突該會激烈到何種程度呢? 生育及撫養(yǎng)為兩性帶來利益的沖突,博弈自然也存在于兩性之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兩性和平相處之道基本上是建立在互利條件上子女體內基因各自擁有來自其父母 50% 的基因遺傳,相互合作共同撫養(yǎng)這些孩子明顯對雙方都有好處。他們的爭斗焦點在于,誰應該付出更大的投資。一般而言,雌性個體在選擇和誰交配的問題上比雄性個體更愛挑剔. 因為生育往往要占據(jù)雌性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如果生育失敗,其損失比雄性而言大得多。在這種情況下,雌性動物會發(fā)展出策略,保證他們的投資獲得回報。它們會在繁殖前就選擇優(yōu)秀的雄性進行性交,或者是在性交前要求對方筑巢,喂食,進行昂貴的投資,使其不會輕易拋棄妻子。這種結果最終導致了兩性的平衡發(fā)展。
由最原始的親代關系和兩性關系說開去,群居動物之所以選擇群居,肯定也是因為他們從中得到的好處足以抵掉風險。在群居動物中,有時生物會表現(xiàn)出出一種友好的相互利他行為,這是否說明了種群利益的存在?道金斯指出,這里沒有任何利他行為,有的只是每個個體為了私利而利用其他每一個個體。如瞪羚在種群面對捕食者時的跳躍看似一個高尚的自殺行為,但是道金斯指出這種跳躍其實是個體的夸耀,它向捕食者顯示它的身強力壯,向其暗示應該轉移目標。在否定了物種利益存在可能之后,道金斯拓展了“共生”的含義,將不同種群的個體之間的相互利他行為稱為互利共生現(xiàn)象,共生現(xiàn)象雖然從直觀上看來對個體不利,然而從長遠看都是使得自私的基因得以長久生存。
基因之間的博弈,特別是發(fā)生在親子代之間和兄弟姐妹之間的“你死我活”毫無感情的博弈,使得生物世界披上了冰冷的的外衣。
三、文化基因—meme
道金斯并不認為人類僅僅是基因進化的產物,他有超越其他生物的特殊屬性存在--文化。然而這種特殊屬性其實也具有相當?shù)纳锾匦浴1緯胢eme(文化基因或譯謎米)來表示。meme概念的提出幾乎給人類文化的進化提供了嶄新的視角。人類中的進化,是基因和文化的雙重進化。
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就像生物世界里不同物種之間的差異一樣。而且人類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脫離了基因選擇的范圍了,因為人類高度發(fā)達的大腦可以扭轉基因造成的影響。使得外
界環(huán)境依舊為我所用。在這里,文化基因的出現(xiàn)就是自然而然的。道金斯認為文化基因有其生物性是基于與自然基因的對比。
基因的繁殖方式是復制,逐漸提高其他基因庫中的頻率,覓母則是通過模仿從一個腦子轉到另一個腦子,從而在覓母庫中進行繁殖;基因為了爭奪復制的物質資料來源而競爭,覓母則是為了人腦有限的儲存空間和時間等限制性因素而相互競爭;基因相互配合,共同控制生存機器的的性狀和行為;覓母同樣選擇了結合的方式共同支配文化的傳播;除此之外,文化基因中也存在著一把剪刀,在自私的覓母支配下,強勢文化也會擴張、繁衍,擠占其他的文化在覓母庫中的位置。
在文末,道金斯指出,人類可能還有一個非凡的特征——表現(xiàn)真誠無私的利他行為的能力,他覺得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抗拒我們那些與生俱來的自私基因。我們甚至可以討論如何審慎地培植純粹的、無私的利他主義!
“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是作為覓母機器而被培養(yǎng)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復制基因的暴政!痹谧髡哐壑,人類是有其尊嚴的。生存機器和覓母機器是與生俱來的,然而我們后天如何發(fā)展取決于我們的意志,我們的思想。這些才是人類尊嚴得以存在的根本!
四、對《自私的基因》的評論
1.自私的基因理論—人類的生物性
《自私的基因》問世以來,批評者甚多。他們認為道金斯將人類所歌頌發(fā)揚的個體之愛和利他行為全部無情的化為了基因自私的遺傳策略。“生命的意義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在人性的世界里那么崇高和輝煌的舍生取義、視死如歸,在一個所謂的客觀世界里完全是不合情理的。”(北京大學 吳國盛)這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因為這樣一來人類的生存毫無意義。但是縱觀全文,作者很少以自私的基因的視角去看待人類,他更多的是以非人類的動物世界去觀察和演繹其自私的基因理論,談及人類社會最多的也是“覓母”一章,他也是在這一章正面提及人類的獨特性。文化將使得人類擺脫基因的控制,發(fā)展出自己的人格,展示人類的尊嚴。在這一章的最后,作者也說明了人類是可以推翻基因的暴政的,因此,作者充分認識到人類社會的復雜性,他想用它的理論證明的僅僅是人類種種特性中的生物性,而這種生物性某種程度上已經被人類的主觀意識所掩蓋。正是主觀意識的產生使得人類從主宰他們的基因那里解放出來,變成有執(zhí)行能力的決策者。批評者的錯誤在于將道金斯所描述的人類的生物性理解為人類的全部特性。
2.基因自私的道德混淆
另一方面,對“自私的基因”最普遍的誤解是,把“基因自私”和“生物個體自私”混為一談;蜃运绞强陀^事實,而個體自私則涉及到的判斷。作者在文初就已經提過,他只是想表述出這樣一種事實,而不是提倡以進化論為基礎的道德觀,“我自己也覺得,一個單純以基因那種普遍的、無情的自私性法則為基礎的人類社會,生活在其中將會令人厭惡之極。然而我們無論怎樣感到惋借,事實畢竟就是事實。”事實是不需要有道德這樣的價值判斷的。
批評者也將兩者混淆了從道德倫理維度來駁斥自私的基因理論,而這正是道金斯最擔心的事情。
3.語言表述的模糊
作者曾在書中明確提到反對目的論,然而卻使用了“自私”這一個帶有極強目的性的詞語使其“表述方便”。進行論證時,作者的語言表述也帶有很強烈的目的性色彩。這樣的模糊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讀者的迷惑與誤解。
4.理論模型構建的缺失
在本書中,作者進行論證時有些并沒有充實的事實基礎,而僅僅是想象臆斷的結果,充斥著“如果。。。的話”這樣的字眼。例如,在解釋炫耀性行為時,道金斯這樣說,“如果動物個體會對種群密度進行估計而降低生育量,那么的個體都會偽裝出密度很大的樣子”這里只是想象卻無明顯的證據(jù)支持,這樣的論證其邏輯的嚴密性也存在缺失。
5.關于文化基因的論證缺失
作者在文中論證了覓母和自然基因的相似性,而自然基因并未表現(xiàn)出道德的特性,而覓母卻使得人類產生有崇高的道德呢?作者并未對此提出自己的論證。而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基因與道德這一對關系的討論可能促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融合,從這個意義上講,《自私的基因》一書或許正預示著學術界的一場大的變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自然界“無為”的統(tǒng)治下,世界朝著多元化的發(fā)展,這個小小的行星上竟然會有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而不僅僅是如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慘烈競爭,最后殘留下已是殘兵敗將的幸存者,自私的基因間的競爭也并非如此可怕。
更何況,我們人類擁有文明和教育,我們的命運并非完全由基因決定,人類的自我意識和尊嚴會將人類從基因的工具中脫離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私的基因》從來沒有忽略人類社會獨有的道德價值體系,相反,它使得這一道德體系更加光彩奪目。
參考資料:
《自私的基因》(英)里查德?道金斯著盧允中,岱云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二篇:《自私的基因》 讀書筆記
《自私的基因》讀書筆記
從初中開始,就知道這本書,尤其是到了高中之后,更是聽老師推薦過這本書,加上本身對生物較感興趣,一直都想讀讀這本書,但遺憾的是,一直未能有機會讀這本書。直到這學期,學習生物的進化時才找到機會讀這本書。
一、書的簡介與內容概括
《自私的基因》是英國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一部科普著作。該書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基礎,以盡可能通俗的語言論證了“成功的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是其無情的自私性。
該書的前面四章講述生命的起源的演化,介紹基因如何通過自我復制以致最后演變成現(xiàn)在的物種。第五章到第九章介紹基因生存機器(即各種生命個體)之間的爭斗行為中表現(xiàn)出來的自私性。第十章論述群居行為中的自私性。第十一章立足于人類社會,以基因復制類比文化傳播,論述人類社會文化傳承現(xiàn)象,以說明雖然人類起源于生物界,但人類行為還是有其一定的獨特之處。
二、感想
1、從自私的基因到人生的意義
首先沒讀過本書的人會被它的名字誤導,(以前我也這樣認為),作者在書的開頭就說明這本書講述的是事物是如何進化的,即在講述基因
行為上的意義,而不是主觀意義。作者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人類只不過基因創(chuàng)建的生存機器。我們的存在,完全是自然選擇和不斷淘汰的產物,我們活著就是為了保存和延續(xù)基因的存在。我們的饑餓、痛苦、快樂、滿足感等……這些感受只是基因“設計”的“程序”,讓我們在這些情緒的驅動下不斷回避痛苦和追求享樂,以確保基因有更多的生存機會。細想之,不無道理,但我卻不完全同意。現(xiàn)代醫(yī)學科技的發(fā)展,早就表明,我們已經有能力去反抗我們的締造者——基因。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生命沒有準確的定義,但我們的意識賦予生命以目的和意義,哲學上的觀點“我思故我在”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用書中的話說:“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復制基因的暴政。(見第十一章)”。
2、生命的起源與演化
關于生命的起源與演化,與書本上講的內容相似,即原始生命起源于海洋。在大約30到40億年前,在一片汪洋大海中,一些有機物質(可能包括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在自然環(huán)境各種因素的作用下,生成了一種大分子,這種大分子在海洋的各個地方漂浮,其中有一種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了。這個分子之所以非凡,因為他們具有一種特別的性質:能夠自我復制。經過數(shù)十億年的演化與積累,最后生命誕生了。這些最初的簡單的生命,又經過數(shù)十億年復雜的演化,形成了今天豐富多彩的世界。
3、從自私的基因到社會秩序的構建
該書詮釋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樣一個進化論觀點,在中國則等同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因此容易引起人們誤解:似乎本書有個弦外之音——既然自然規(guī)律本身如此,那么是不是要遵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社會規(guī)則,才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理想社會呢?
答案是否定的,本書完全沒有這個意思。作者只是告訴我們,世界的面目“是怎樣”,而不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應該怎樣”。作者說:“我并不提倡以進化論為基礎的道德觀,我只是講事物是如何進化的,而不是講人類應該怎樣行動才符合道德準則。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因為我知道我有被人誤解的危險。有些人不能把闡述對事物的認識同提倡事物應該如何這兩件事區(qū)別開來,此類人為數(shù)實在太多。(見第一章) ”
根據(jù)作者十一章的闡述,我得出了“人”這個概念有兩層意思:第一,是自然意義上的生物,“它”是一大自然中的基因生存機器之一,這種生存機器遵從生老病死等自然法則;第二是社會意義上的理性個體,與其他動物相區(qū)分,“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生物性但又盡可能掙脫生物性以獲得更高尚的自由意志。
社會秩序的構建,本質上是用社會意義的人來約束生物意義上的人,讓社會意義上的人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于是就有了道德、民主、法制。而道德是通過教育實現(xiàn)的,民主法制則是通過人們之間建立契約來實現(xiàn)的。
因此,從承認基因的自私性到承認人的自私性,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我們真正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才會知道怎樣約束自己的行為。
4、無法回避的哲學問題
作者是個生物學家,他只是從生物學角度來論述基因的特性,但讀下這本書不由得會聯(lián)想到兩個哲學問題:一是生命的起源;二是意識的起源。
對于生命的起源,雖然前面已經說了,是海洋某處一些有機物質偶然在環(huán)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具有自我復制能力的基因,但是這個說法我覺得有欠說服力。主要質疑來自統(tǒng)計概率,那些能夠合成復制基因的分子,為什么會碰巧聚到一起?一切真是那么偶然嗎?沒有什么力量的驅動嗎?作者說:“有關生命的起源,我的敘述只能是純理論的。事實上當時并無人在場。在這方面存在很多持對立觀點的學說,但它們也有某些共同的特點。(見第二章)這說明本書在生命起源的認識還”
是象我們一樣說不清道不明,但我們不能苛求他,他在解釋進化方面已經做得很出色了。正是由于生命起源的偶然性有無法解釋的東西,所以神創(chuàng)論總會有生存空間。
再看意識的起源,如果說生命是柴,意識是火,那么人類意識的熊能烈火是誰點燃的?這一點,該書也嘗試作了一些解釋(見第四章),
我無法用簡短的語言來概括該書的觀點,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對意識的起源也并沒有完全明確的認識,他說:意識的產生是“是當代生物學所面臨的最不可思議的奧秘”(見第四章)。其實這何止是生物學的奧秘,它還是所有科學家、哲學家、宗教人士、普通人群乃至小孩都百思不解的千古之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5、小結
關于進化,還有太多的未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有這樣幾句話:理性懷疑,樂觀批判。言論有分寸,思想無禁區(qū)。我想,這樣的科學素養(yǎng),在科學探索的路上必不可少。
第三篇:自私的基因 讀書報告
《自私的基因》 讀書報告 我們從哪里來,又將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義,我們該如何認知自己?《自私的基因》充滿想象力,中信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的作者是理查德·道金斯,翻譯者有盧允中, 張岱云, 陳復加, 羅小舟。任何生物,包括我們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機器。這本書是實實在在的認知科學,復制、變異和淘汰簡單的三種機制可以演變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現(xiàn)象里的林林總總。
雖然黑猩猩和人類的進化史大約有99.5%是共同的,但人類的大多數(shù)思想家把黑猩猩視為畸形異狀、與人類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他們自己看成是上升為萬物之主的階梯。對一個進化論者來說,情況絕非如此。認為某一物種比另一物種高尚是毫無客觀依據(jù)的。不論是黑猩猩和人類,還是蜥蜴和真菌,他們都是經過長達約三十億年之久的所謂自然選擇這一過程進化而來。每一物種之內,某些個體比另一些個體留下更多的生存后代,因此,這些得以繁殖的幸運者的可遺傳特性(基因),在其下一代中的數(shù)量就變得更加可觀;虻姆请S機性的區(qū)分繁殖就是自然選擇。自然選擇造就了我們,因此,要想了解我們的自身特性,就必須懂得自然選擇。
道金斯對社會學說中這一嶄新工作的主要論題逐一作了介紹:利他和利己行為的概念,遺傳學上的自私的定義,進犯行為的進化,親族學說(包括親子關系和群居昆蟲的進化),性比率學說;相互利他主義,欺騙行為和性差別的自然選擇。道金斯精通這一基本理論,他胸有成竹,以令人欽佩的清晰文體展示了這一嶄新的工作。由于他在生物學方面的造詣頗深,他能夠使讀者領略生物學文獻中的豐富多彩和引人入勝之處。
這本書的開始就說此書的前提是不提倡以進化論為基礎的道德觀,討論的只是事物是如何進化的,而不是講人類應該怎樣做才符合道德規(guī)范和準則。雖然我不太明白什么叫“以進化論為基礎的道德觀”,但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告訴我們所謂的“自私”只是行為意義上的,而非主觀意義上的。之后作者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我們只不過是基因制造出來的生存機器而已,世間的生物只不過是各種不同形式的生存機器,大家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幫助基因繁衍下去。我們的存在,完全是自然選擇和不斷淘汰的產物,我們活著就是為了保存和延續(xù)基因的存在。我們的饑餓、痛苦、快樂、滿足感等??這些感受只是基因“設計”的“程序”,讓我們在這些情緒的驅動下不斷回避痛苦和追求享樂,以確保基因有更多的生存機會,這對于自以為是萬物之靈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打擊。
就內容而言,這本書只是揭露了了一個露骨的事實,令我對基因有了重新的認識,它不再只是我之前所了解的那個單純可復制的、具有雙螺旋結構的生物大分子,基因乃是生命傳遞的最本質的東西,而由基因所控制的軀體則只是一個基因用來庇護自己和繁衍的工具。生物所進化出的各種行為本質上是基因自然選擇后的結果。而基因的本質是自私的,而由它控制的生命體必然也是自私的,生命體表象的利他主義和合作主義,其本質也是自私的。
生物生命的核心是基因,生命生存的單位是基因,由基因主導生命,生命不過是基因的寄生者而已,這是作者的觀點,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把動物行為拿來與人作為比較,這中比較其實是比較危險,因為它會導向你提出一個問題,即人生存的意義是什么?難道僅僅是傳遞基因?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宇宙誕生40多億年,人類誕生才區(qū)區(qū)數(shù)百萬年,近代文明也才幾百年而已,再想想人的一生,數(shù)十年而已,真的很短暫,把人類的行為放在整個宇宙來看,人的行為幾乎是沒有意義的,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性,想想自己生存的意義是什么,作者并沒有給出答案,
轉而一想,事實上并沒有這么嚴重。我們又并不是純粹的機器,而是理性動物,我們有著意識,會學習會探索,能夠發(fā)現(xiàn)基因的存在,能夠不斷認識自我。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也許生命本身并沒有什么意義,但我們的意識賦予生命以目的和意義。在人類社會中,代代相傳的更重要的東西是文化傳統(tǒng)和觀念,這也就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擬子”。當我們離開這世界以后,能留下來的事有兩種——擬子和基因。按照有性生殖的模式,我們的子代事實上只能繼承我們基因組的一半,數(shù)代的傳遞之后,我們同子孫之間的親緣關系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可能就已經相差無幾。但是你對這個世界的文化有貢獻,例如你有個好想法,寫出一首旋律、發(fā)明一只火花塞,寫出一首小詩,這些貢獻可能會在你所有的基因都消失于浩大的基因庫之后,還能存留很久。
那么,人類的行為究竟多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我們的本能?從生物的角度來看,人類的一切行為歸結到底即為繁衍二字,生物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更好的繁衍。換個角度,人類很幸運,從這樣無休止的繁衍活動中走了出來,我們進化出了更加高級的東西,比如情感,自我意識等等,因此我們得以在這場無休止的繁衍循環(huán)中玩出點新花樣,而這些使人在繁衍之余還可以干點其他事情,人類不再是以繁衍為終極目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許多行為和本能是相對抗的,我們甚至可以使用工具來對抗這種生物本能,如人類的對真理的追求直至獻出生命與繁衍行為不相干。繁衍行為使人類進化出了這些行為,但這些行為某種程度上又與繁衍獨立,不能只單純的以繁衍來理解這些行為。
據(jù)說有些人在看完這本書后發(fā)出了道德世界轟然崩塌這樣的聲音,我們應該看到在人類經過長期進化之后,早已擁有了與生物本能做斗爭的能力,如果把道德體系的崩潰歸結于本質的自私,是不是就等于否定了人進化出來的高等智慧?況且人類優(yōu)于其他生物的正是由于我們完善的道德體系的束縛。
總之,達爾文主義的社會學說使我們窺見了社會關系中基本的對稱性和邏輯性,在我們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后,我們的政治見解當會重新獲得活力,并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柱。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必將對我們受苦受難的許多根源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用書中的話說:“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并且被文化陶冶成為擬子的基因,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復制基因的暴政。”也就是說,我們并不是被基因操控的,我們還有自己的靈魂和心靈,而不是單純的生殖繁衍,這才是生命真正的意義所在!
第四篇:深圳大學《自私的基因》讀書報告;
《生命的起源》讀后感
生命是種最為奇妙、最富魅力的自然現(xiàn)象。在現(xiàn)在的地球上,生活著150多萬種動物、40多萬種植物和20多萬種微生物,構成了一個蜂飛蝶舞、鳥語花香、山清水秀、絢凡多彩的生命世界,繁衍進化,生生不息。從高山到平原,從沙漠到草原,從空中到江河湖海,從地表到地下,到處都有生命的蹤跡。
然而,在46億年前,當?shù)厍蛟谟钪嬷行纬芍,地球不僅受到億萬顆慧和隕石撞擊,而且用了大約1億年的時間,才把高達數(shù)千攝氏度的溫度降了下來。那時的地球是一個無生命的荒涼沉寂的世界。過了大約10億年,地球上似乎才有了簡單的藍藻類微生物。那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何時、何地又是如何誕生的呢?這就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地球生命起源的問題。
生命起源與元素起源和人類起源問題并列是科學中的大問題。50億年前,當?shù)厍蛏线沒有生命物質的時候,地球火山不斷噴出熔巖和氣體,其中有水氣、一氧化碳、氮、氫、硫、磷等,它們在陽光和熱的作用下第一步形成簡單的有機物如堿基、戊糖、磷酸基及簡單氨基酸,第二步形成復雜的糖、氨基酸,然后編合成多糖、蛋白質及核酸等,第三步從生物高分子形成類細胞、真細胞,然后演化為生物個體。
生命被認為是一類特殊的物質結構或有特殊結構的物質,可以自我復制和新陳代謝,最簡單的生命被認為是某生物的大分子,以可以自我復制的蛋白質和核酸分子為基不過自然界中的的確確存在無細胞結構的生命:
?原體:1983年才發(fā)現(xiàn)的僅由蛋白質分子組成的一種病原微生物。
?病毒:包裝在蛋白質外殼中的dna或rna分子
?類病毒:沒有蛋白質外殼的rna分子
現(xiàn)生的以上3種非細胞形式的生命屬于不完整的生命被認為是在細胞生命出現(xiàn)之前的化學進化階段出現(xiàn)的單由蛋白質分子或核酸分子組成的生命形式,是生命演化化學進化階段到生物進化階段的中間狀態(tài)。
給生命下一個完整科學的定義一直是科學家們頭痛的問題,由來依久困擾著科學的發(fā)展,對其認識存在個歷史的過程。就生命的物質構成:可認為生命是特殊的物質結構或特殊結構的物質, 19-20世紀原生質--蛋白質及其代謝功能的研究以及20世紀50年代以后核酸分子結構和遺傳功能學的研究進展具有代謝功能的蛋白質分子和自我復制和負載遺傳信息能力的核酸分子是生命的分子基礎并認為生命現(xiàn)象源于改類大分子,進步的同時有產生兩個問題: 最簡單的生命是某種生物的大分子,如果真這樣的話,那有沒有非細胞的生命,現(xiàn)實存在幾種非細胞形式的生命原體(prions)、病毒(virus)、類病毒(viroids),從結構上我們可以認為蛋白質和 核酸是生命的基礎,非細胞形式的生命原體(prions)、病毒(virus)、類病毒(viroids)是不完整的生命很可能是生命出現(xiàn)之前的化學進化階段是否可能產生過單由蛋白質分子或核酸分子組成的生命形式。就功能而言:生命需要從外界輸入和轉換能量以驅動和維持其自身的生產過程,并保持其自身遠離平衡的狀態(tài)。生命系統(tǒng)的特點在于它把內部各個能量轉換和物質相互作用過程藕聯(lián)并組織成一個完整的“過程網”其結果是系統(tǒng)中所有組成部分,包括邊界膜結構本身都能夠自動地、連續(xù)地再生產出來。
簡而言之,按生命的功能定義,我們可以把生命看作是無數(shù)相關的生物化學反應通過藕聯(lián)而組成有序的、緊湊的、高度組織化的網系統(tǒng)(或超級循環(huán)系統(tǒng))?茖W總結:生命是生命是高度組織化的物質結構,核酸、蛋白質等相互作用的生物大分子構成其分子基礎,通過生物膜結構實現(xiàn)其內、外物質交換而保持其低熵水平的遠離熱力學平衡態(tài)的有序狀態(tài),同時
實現(xiàn)其自身復制(再生產)。生命有許多特點,最主要的是要有新陳代謝和繁衍后代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來自于dna的功能。生物的新陳代謝是由基因調控的,而基因則是dn a的片斷。除少數(shù)原核生物(主要是植物病毒)靠rna繁殖外,絕大部分生物都由dna的復制進行繁殖。所以,要產生生命,首先要產生dn a(或rna)。最簡單的生物噬菌體(專門吃細菌的病毒)就主要是由一個外殼和內含的dna分子組成的。dna本身并不復雜,是由四種不同的核甘酸相聯(lián)而形成的長鏈。復雜的是dna分子中這幾種核甘酸排列的順序。dna正是借著這四種核甘酸的不同排列順序產生了不同的基因并由此產生不同的生物及其他生命所必須的化合物。這四種核甘酸在dna分子中不同排列組合的可能性之巨大,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然而這些巨大的排列組合的可能性中,只有一種可能性是可以產生第一個生命的。
生命活動的基礎是一系列化學變化,而這些化學變化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生命體的遺傳依賴于dna(脫氧核糖核酸)的復制過程。原始生命是自催化的,要發(fā)展成棧催化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也需要一定的形態(tài)結構。細胞就是生命體具備包括酶催化和dna復制在內的完整功能的基本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原始生命先是非細胞形態(tài),而后不斷演化和發(fā)展成為細胞形態(tài),這又是一次質的飛躍,這一過程就是生命起源中的細胞起源。細胞起源是生命起源的重要一環(huán)。
茫茫宇宙中,地球是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唯一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是我們可愛的家園。地球孕育了人類,但是,人類在開發(fā)和利用自然資源、在社會不斷發(fā)展的同 時,也無情地毀壞、污染和摧殘了她,致人類自己的生存也開始面臨著極大的 威脅。今天,關心地球、愛護地球已成為每一個人的責任;認識地球、了解地球 已成為每一個人的愿望。 二十世紀地質學領域產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性學說,不斷向我提供了與 人類生活最密切的地殼整體演化的生動圖景,對人類自然觀的形成和深化產生了 重大影響。地球是怎樣形成、又是怎樣演變的?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樣產生、生物又是如何演化的?地球上有多少可利用的資源和能源?地球還能存在多久?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其本身有些什幺奧秘?所有這些,都能在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中國地域遼闊,地質構造復雜多樣,是認識和了解大地母親的極好課堂。讓我們懷著求索和唯真的態(tài)度,去解讀與地質學有關的形形色色的課題,從而能夠在新千年里以嶄新的姿態(tài)去面對她,并勾畫地球以及人類的美好明天。
03級陶虹
第五篇:《自私的基因》讀后感
我們從何處來?將要到哪里去?這兩個問題,只要是已經開化的人就會好奇吧,當然,很多未開化的也會好奇了。
在達爾文之前的人類,都覺得自己是神的子孫,或者是跟神有某種關系,然后達爾文橫空出世,拿著一堆動物的骸骨和化石,對狂妄自大的人類說:別做夢了,咱們不過是猴子的親戚而已,咱們的老祖宗包括地球上一切卑賤的生物,咱們也終將被更高級的生物所代替。
達爾文的這些話即使是在今天看來,也是很難接受的,看看日本人就知道了,讓他們承認自己的爺爺輩曾經干過傷天害理的事情都那么難,更何況承認自己是豬狗的后代呢?
不過《自私的基因》的作者又給我們提供了另一條思路,當然作者自己也說,這種新思路甚至在達爾文時期就已經初現(xiàn)端倪了,什么思路呢?那就是,我們只不過是基因制造出來的保護殼而已,世間的生物只不過是各種不同形式的保護殼,大家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幫助基因繁衍下去。
說得更簡單一點兒,作者認為,咱們其實就是一輛坦克,而駕駛員就是基因。
不太好接受是吧?沒關系,如作者所說,這只是一種思路而已,當然他覺得這種思路更加符合事實。
暫且接受這個觀點,看由此出發(fā)能推導出什么結論。
首先,這個理論肯定了人類在生物界的特殊性。因為人類之前的進化,全是依靠基因的突變,這種方式漫長而無效率,而人類產生之后,人類就可以利用雜交等技術使得進化變得有方向性了,而更進一步,人類可以改變基因,創(chuàng)造出任何生物。
這個結論聽上去有倫理問題,而且也很可怕呵呵,沒關系,后面的結論大多是比較有意思的。
基因的壽命無限長,而它的載體卻沒必要很長。這是對生老病死的一種解釋,因為只要有繁殖,基因就可以把自己延續(xù)下去,而我們--基因的載體,只要完成了這個任務,那繼續(xù)活下去也就沒啥用了,所以當人完成了撫養(yǎng)未成年人的任務之后,就要面對死亡。
基因不會直接控制我們,而是生產出我們之后聽之任之,就像程序員與電子游戲,程序員編出來游戲后就不做什么大的修改了,只要把它放到市場上就好,成功的游戲留在市場上賣錢。
一個社會的領導者總是少的,群眾總是多的,厲害的人總是少的,受欺負的總是多的,因為基因博弈論證明,少數(shù)鷹派和多數(shù)鴿派是種群的最佳搭配方式。
還有好多,只可惜我沒耐心把它看完,因為全書都是在證明這種思路的合理性,而暫時地,這種思路對我的人生觀還沒有什么影響,不知道對別人如何呢呵呵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