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見》讀后感1500字
《看見》讀后感
在接觸《看見》之前,對于柴靜我算是一無所知,很無意地從同學里借到書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讀了下去!犊匆姟冯m然是柴靜10年從業(yè)來的自傳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讀過的名人自傳比如《巴菲特自傳》、《喬布斯傳》比較起來,《看見》對于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經(jīng)驗描述幾乎沒有,而是運用了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和心理描寫,既是生動地還原了作者本人親身經(jīng)歷的重大事件的過程,同時把事件任務包括柴靜自己的感受相當細膩的表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了柴靜在苦難和苦澀下內心和能力一步步地艱難成長。
《看見》一書涉及了相當多的中國重大事件,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們都能看到柴靜奮斗在最前線奔波不停的身影,在這奔波之中也讓她逐漸的成長起來。對于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曾經(jīng)震撼我們的事,有一些事當時我還年幼,只是跟隨著當時主流媒體的看法。能在時隔多年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的還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對事情的偏見,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體會吧。
印象最深刻的首屬藥家鑫事件!犊匆姟纷屛覀冇袡C會從藥家鑫的內心想法的角度再度審視整件事的經(jīng)過,而讓我居然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個被全中國主流媒體斷定為“殺人魔”、看似罪無可赦的藥家鑫竟然也有那么無奈的一面,而他更像是一個選錯了方式的孩子,令人惋惜!犊匆姟愤讓我們看到了“非典“時期從醫(yī)人員的艱辛和巨大的生命風險,每一天都與死神是如此的近;讓我們看見了還有盧安克那樣默默無聞地為我們農(nóng)村教育事業(yè)奉獻的外國人……沒有《看見》,沒有柴靜的積極尋求和發(fā)現(xiàn),也許許多事情的真相和許多默默無名的人就將這么一直被淹沒在時間的潮流中了。勇于質疑并盡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靜在《看見》中所散發(fā)出的作為一名記者最最珍貴的精神也是我被《看見》深深吸引的原因吧。回到自身反思,那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干勁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時候是在對事事保留著淺嘗輒止的態(tài)度,過去的是因為學業(yè)排的時間很緊張實在是很少時間做些自己的事,淺嘗輒止無可厚非。來到了大學,時間上相對自由了許多,在保證了學業(yè)的基礎上,是該用計劃規(guī)劃好課余時間認認真真地學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其次,《看見》還讓我真正理解并學會了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發(fā)生的每一件事,并用心發(fā)現(xiàn)身邊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權威的媒體也會有偏頗失實之處,盲目跟風并隨意評論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和傷害。
《看見》一書中描寫的作者10年從業(yè)來一步步地成長歷程也相當精彩,對于剛走入大學的我如何調整自己不久的未來投身于工作時的心態(tài)尤其具有現(xiàn)實意義,或多或少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的不易吧。每一步成長都充滿著相當多的苦澀和困難,每一次蛻變或是來自于或是剛入業(yè)時的常常的辛苦熬夜加班,或是一些前輩的不經(jīng)意的話和深刻的指導等等方面,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完成了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過程,也從一個剛進入工作的小女生到了今天受到眾人矚目的位置,其中的汗水想必只有她最清楚,在看《看見》的同時我們也是在和柴靜一起成長著,以她的視角審視著在這片56個民族共享的中華大地上,發(fā)生過的那些在我們心里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的曾經(jīng)。“《看見》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和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的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背一遍遍的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我知道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边@就是柴靜在《看見》中的原話,最本真和樸實的一段話。在發(fā)售《看見》一書后,柴靜在微博上經(jīng)歷了大起大落,毀譽參半。但她并沒有表現(xiàn)出相當?shù)拇笃鸫舐涞幕貞,不爭不辯,依舊在她的崗位上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也是她在書外同樣表現(xiàn)出的那份本真樸實的氣質吧,只能讓人遠遠地仰慕。
最后,《看見》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書籍內容上的的享受,也讓我能有機會認識了一位很堅強很了不起的中國記者柴靜,從書和作者身上我都同樣收獲豐富,也希望這份收獲今后還能帶給我更多的有意義的啟示和指引吧!
第二篇:看見讀后感1500字
看見讀后感
寬容是因為理解,理解是因為感同身受,感同身受是因為深刻認識,深刻認識則基于看見。很多時候,不理解和偏見產(chǎn)生的根源就在于沒有客觀的看見。
正如胡適所說,自由而不獨立,終將是奴隸。這樣只會成為“主流觀點”“大眾看法”的附庸,不免落得人云亦云。所謂偏見的形成,多來自于盲從和不假思索的相信。不思考就相信任何一種說法,都是“奴隸”的行為,只是成為了觀點的附庸而非觀點的持有者。更可怕的“奴隸”行為是接受了社會施與我們的,潛移默化形成的傳統(tǒng)觀點,比如要尊老愛幼,比如要保護弱者,比如同性戀是錯誤的惡心的,比如女性不婚則意味著人生不完整等等。社會賦予我們的觀點有對有錯,而我們應該在有獨立思考能力之后一一拷問自己內心已有的價值判斷,一一甄別,去推翻,圖重建。社會輿論的可怕之處在于培養(yǎng)了我們的條件反射,我們自己卻沒有意識到。比如一提到同性戀,我們就有不認同感,卻尚未經(jīng)過大腦思考。這就是偏見。
在看書中的同性戀章節(jié)之間,我一直也不認同同性戀,甚至帶有厭惡的情緒,條件反射地判斷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但是看完之后我才真正的開始理解。沒有深入認識,通過道聽途說而形成的偏見是可怕的,尤其是當我們自己深以為然毫不懷疑時。事實上,我常常在想,在中國,在外面振臂高呼民主自由的背后,源動力也許并非獨立意志,而是盲從。
某天和一個朋友聊天,他告訴我他是同性戀。事后想想,他告訴我之前是有掙扎有糾結的,并非是因為他不認同自己,只是他怕我不理解,他怕失去一個朋友。告訴的原因是因為信任,或者說希望可以相互更加理解。那天晚上的我們聊天聊了七個小時,起初我沒有問任何問題,雖然心里有很多對他的好奇,但是我本能地覺得任何打探、好奇的行為都是窺私的表現(xiàn),那是對他的不尊重。所以我克制住了自己的好奇心。過了一會,他主動問我,難道你沒有什么問題想問我嗎?我說出了自己的擔憂。他認真的回答道,如果你心里有問題卻不問,就不能真正的理解我們,不理解我們,就不會真正的接受和認可我們。這樣我才放下了所有的顧忌,開始肆無忌憚地問。我才真正的明白,他所經(jīng)歷的痛苦和折磨。從剛開始發(fā)現(xiàn)的不認同自己,認為自己是孤獨的,和這個世界都不一樣的,到慢慢地發(fā)現(xiàn)這個圈子,慢慢地接納和認可自己,他在心靈成長之路上比我們遭受了更多的磨難,也正因為此他才一度告訴我說,他的自我認同感比我想象的要高的多。
回想起來,后來的對話變得格外的放松,是因為彼此都理解使然。我一直都非常非常感謝他,是他真正的讓我了解了一個圈子,讓我對這個世界多了非常多的認識。我一直以為自己經(jīng)歷的事情很多,思考的很多,似乎很成熟,和他對比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強大的心靈和不可動搖的自我認同感其實來源于生活賦予的折磨。事后我就在想,雖然他一開始經(jīng)歷了很長的沒法自我認同的過程,但是最后他們這些少數(shù)人聚在一起,反而有更深的歸屬感,因為都有一個共同的性取向。但是對于我們這些大多數(shù)人來說,共同的性取向并不能帶來絲毫的凝聚力,因為這樣的人太多了,難道這不是我們的悲哀么?!
所有的偏見都是因為不了解或者不思考,也源于一經(jīng)被告知便毫不猶豫地傳播。這種不獨立的自由逐漸讓偏見加深。仍記得某個同學曾振振有詞地向我引用某段微博上廣為流傳的言論,言之鑿鑿的確信表情歷歷在目,可他卻從未深入思考過那條微博所蘊含的思想,只是做了觀點的附庸而毫不自知。在這種情景下言論自由終將淪落為少數(shù)人的話語權,我們甚至還會洋洋自得地認為自己有思想,殊不知自己腦子里僅有的那些思想也是被別人控制了的。我們看到別人抱怨不自由不民主,看到別人引用的具有針對性的片面材料,看到了那種反抗聲音,我們便不加思索的將此納入我們的思想中,一遍遍地,這個變成了我們的潛意識。我們還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與眾不同,自己心系國家發(fā)展,自己關心社會民生,殊不知我們早已成為媒介的奴隸。
抱怨,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式,或者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前進的動力。但是一味的抱怨,一位清華的老師說,是沒有將自己看做國家主人的行為。試圖站在主人公的立場上看待問題,很多事情是可以被理解的,偏見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是看見的意義。
第三篇:簡愛讀書筆記1500字
簡愛讀書筆記1500字
簡·愛是個孤兒,從小寄養(yǎng)在舅母家中,受盡百般欺凌,《簡愛》讀后感1000字。后來進了慈善學校洛伍德孤兒院,靈魂和肉體都經(jīng)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許正是這樣才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她以頑強的意志以成績優(yōu)秀完成了學業(yè)。為了追求獨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爾德莊園任家庭教師。故事的重點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師簡·愛與男主人羅切斯特之間歷經(jīng)磨難的愛情。這段愛情因男女主人公懸殊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的差異而充滿了激烈碰撞,也因兩人志趣相同、真誠相愛而迸發(fā)出燦爛的火花。作者以簡·愛鮮明獨特的女性視角和敘事風格娓娓道來,真實而有藝術感染力。特別是簡·愛的獨特個性和思想,愛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頑強的自尊心,讀后感《《簡愛》讀后感1000字》。在打動身為貴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時,也緊緊抓住了我們讀者的心。
簡·愛作為愛情小說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現(xiàn)在這部十九世紀的文學作品中的。以往愛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麗溫柔、高貴賢淑的女子形象。而簡·愛,她"貧窮,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擁有的一顆智慧、堅強、勇敢的心靈,使那些外在的美在這內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為可貴的是簡·愛并不因為自己的貧窮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堅定:"我和你的靈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完全一樣有一顆心!""我現(xiàn)在不是憑習俗、常規(guī),甚至也不是憑著血肉之軀跟你講話--這是我的心靈在跟你的心靈說話,就仿佛我們都已離開了人世,兩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
就像我們本來就是的那樣!"
也正因為此,簡·愛敢于去愛一個社會階層遠遠高于自己的男人,更敢于主動向對方表白自己的愛情--這在當時的社會是極其大膽的。幸福不再是某個人、某個階層的專利,她屬于蕓蕓眾生的每一個人。只有兩個相互對等的靈魂才能組成一份完整的愛情,所以簡·愛堅持,自身的獨立與追求愛情的完整是不能分離的。
小說告訴我們,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嚴加愛,小說的結局給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雖然我覺得這樣的結局過于完美,甚至這種圓滿本身標志著浮淺,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對這種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嚴加愛,畢竟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價值=尊嚴+愛這道公式付之實現(xiàn)常常離不開金錢的幫助。人們都瘋狂地似乎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xiàn)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化繁為簡,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它猶如一杯冰水,凈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同時引起讀者,特別是女性讀者的共鳴。
第四篇:圍城讀書筆記1500字
當、當、當……”已是深夜班10點了,輕輕合上《圍城》的最后一頁,內心很平靜,夜已悄悄地爬滿整個天空。方鴻漸原來是有夢想的,正如我們的每一個人一般,年少輕狂的我們,按捺不住熱血的沸騰,無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規(guī)的事物妥協(xié)。我們總相信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能駕馭。于是鴻漸乘上開往法國的航班,開向自認為的一片新天地。十四歲的時候,我信心滿滿的,只差沒有報告天下,憑海為證,大言不慚地說有一天自己會如何如何。那時候總是很單純的,沒有意識地去做許多事。沒有責任的包袱,不懂世間的復雜,指天夸耀自己的偉大,卻在深夜獨自嚶嚶哭泣,很脆弱的。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犯上一回的狂病,但這又何嘗不是一回人生的轟裂呢?幾年后,二十七(更多請你搜索:WWwww.hmlawpc.com)歲的鴻漸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帶著一張作假的文憑,心里是滿滿的內疚。二十七歲的他仍會天真地想起嚴父,慈母的失望。仿佛當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鎖鏈斷了一般,幾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場華麗的美夢,終有醒來的那一刻。鴻漸意識到了,當他意識到紅海早過了時,他就覺悟的認識,他并不能夠完全掙脫那條無形的鏈子。只不過三年后,當我面對滿地的落葉,我再也沒有多少傷感之情;當我再也不會為漫天的雪花而歡欣鼓舞時,我已記不清多少年前說過了什么。不是因為時間很久,只是發(fā)現(xiàn)那些誓言很飄渺。過去也試著去實踐,但當我發(fā)現(xiàn)要用一生去允諾時,我放棄了。少了年少時的傲氣和心無旁騖的毅力,取而代之的是種顧慮,一種對現(xiàn)實的認識,不知是那位學者曾說過,孩子出生時都有他的角,死去時卻是一枚鵝卵石。鴻漸的身邊曾留有過鮑小姐的鮑肆之臭,也曾吸引過蘇小姐的文質之
香,鴻漸也曾為搏唐小姐的回眸一笑而努力過,但無論是哪一種,他都未好好抓住,任由最后一縷輕煙從指尖劃過,沒有勇氣跨出最后一步,鴻漸學會了妥協(xié)。在經(jīng)過三閭大學一行后,他才真正意識到人世險惡。鴻漸有點累了,于是他選擇躺在孫小姐這張柔順的躺椅上休息一下。父母親的生活,我一直是不甚贊同的。沒有“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愛情,沒有“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柔情,有的只是永遠為瑣事忙碌的身影和時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的聲音。我一直很不孝地疑惑這樣的兩個人為什么會如此甘心地被對方牽絆著自己的后半生呢?平靜的海面往往醞釀著巨大的風暴,鴻漸同柔嘉平淡的婚姻也有了一觸即發(fā)的危機。鴻漸覺得自己很無能,總認為自己是一場悲劇的主角,他要發(fā)泄,既然不能對外人那就只能對自己的妻子出氣。柔嘉也不是好欺負的人,兩人之間的矛盾因為更多人的參與而顯得不可收拾,鴻漸看著空空的小屋陷入了沉思。葬禮上,奶奶一直都在流淚,看著與她相伴四十多年的爺爺消失在殯儀館最后一道門后,最后一滴淚也悄無生息地落地。一直不明白在爺爺去世許多年后,奶奶口中批評著種種不是與眼中流露出的無限依戀竟是如此和諧,和諧地讓人辛酸,讓人猜不透。就如《圍城》中所講“年齡是個自然里程中無法超越的事實。”凡事一經(jīng)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況是城里城外呢?后記:那只祖?zhèn)鞯睦乡姀娜葑栽诘卮蚱饋恚路鸱e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shù)“當 當 當……”響了六下。六點種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蓄心要對柔嘉好,勸她別再為昨天的時鬧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里等鴻漸回家來吃
晚飯,希望他會同姑母和好到她廠里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記時器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笆稽c了”我想“也該睡了”掩上日記本,掩上門,讓室外的黑色也浸染入這一室之中。
第五篇:《愛的教育》1500字讀書筆記
愛,是一個很抽象的字眼,對于它的涵義,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在《愛的教育》這一部極富感染力的兒童小說中,作者通過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寫的日記,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翻閱一篇篇日記,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兒童心中所理解的“愛”是怎樣的。
在《愛的教育》里,沒有多么華麗的辭藻,沒有空洞的說教,更沒有悲壯的英雄實際。只有簡單易懂的字句,只有一些平凡又善良的人物,以及他們普通的日常生活。但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讓人動情,字里行間洋溢著兒童的純真與情趣,也讓我們在愛中得到教育。
愛,沒有限制。它可以大到愛國,小到愛自己。在安利柯的成長過程中,他真切地感受著身邊的事物帶給他的影響,例如賣炭人、小石匠、少年鼓手等等。讀者在閱讀中見證他怎樣學習、怎樣生活、怎樣去愛的過程,同時也讓自己對愛引發(fā)一些思考。
也許在小時候,父母對于我們的教育普遍停留在好好學習,考取優(yōu)異成績的要求上,盡可能滿足孩子各種需求。但是,當我們習慣于接受他人的關愛,認為別人對自己的愛是理所當然時,愛的反面詞“冷漠”很容易會在我們身上體現(xiàn)出來。在《愛的教育》這本書中,作者通過記述無數(shù)個發(fā)生在學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告訴讀者:一個人從小不僅要學好各種文化知識,還要學習比這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祖國、對家鄉(xiāng)、對人民、對父母、對師長、對同學、對周圍所有人的愛與尊重。
另外,小說還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附在日記后面的還有以第二人稱寫的教子篇。安利柯的父親就是通過給他寫信,同他交談,邀請他的朋友等方法來教育安利柯,教他學會與人相處,要求他熱愛祖國,積極上進,孝順父母等;他的母親通過寫信,交談等告訴他人要有愛心,有同情心,與人為善?梢,這不僅僅是一本兒童讀物,家長們閱讀此書也會對自己的家庭教育起著一定的幫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者想主張的教育思想是愛的教育。在小說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安利柯的嚴父還是慈母,無論是他的老師或是姐姐,都打心里的愛著安利柯,他們?yōu)樗麅A注心血,用愛感化他,用愛教育他,同樣的,也將愛植入他的心底。在父親的信里面,雖然句句透露著威嚴,偶爾還帶有譴責之意,可是字里行間卻是藏不住對孩子的愛。他為了安利柯不用心讀書而煩惱,為了安利柯不孝順母親而傷心,為了安利柯與同學交往的方式不當而擔心,可以看出,他真心愛著安利柯,為他操心。而且父親關心的不僅僅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他教育安利柯要熱愛祖國,熱愛勞動人民,要求他為了祖國應該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告訴他對待勞動人民應該友善,尊重他們,從這可以看出,安利柯的父親有多大的胸懷,有多大的愛心,同時也如此要求著他。安利柯的母親是一位樂善好施的善良女人,她帶著安利柯去救濟困難的朋友,她寫信告訴安利柯,希望他能夠有一顆仁愛的心,教育他不能對路邊行乞的人視而不見,應該給予可憐的人兒更多的關愛。這位母親就是這樣,身體力行的告訴著安利柯什么是愛,教他愛別人。安利柯的幾位老師,包括校長都十分偉大,他們嘔心瀝血,不計較個人得失,全身心的愛著學生們,為他們操心,不遺余力的教育他們,不求回報,只求學生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此外,安利柯身邊的同學,如卡隆,潑來可西,代洛西等,他們如此友愛,有著一顆寬容他人的心,處處體現(xiàn)了愛,這也給了安利柯很大的感觸,讓他更加切身體會到什么是愛。
處于這樣一個愛的教育的環(huán)境下,我想,安利柯一定能成長為一名善良的,具有愛心的人,而對祖國,對家庭,同學等的愛,最終會使他更加努力,更加上進,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