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到臺灣——這么近,那么遠》讀后感 本文簡介:
《從北京到臺灣——這么近,那么遠》讀后感這本書的開頭那封寫給爸爸的信深深的吸引了我,這是一封無法投遞的信,因為作者的爸爸在七年前就已經去世,這本書是作者記載七年前為自己定下目標,與爸爸做的一個約定,文中說,我曾不惜一切代價,忍辱負重地向前走,終于完成了我們之間的這個生死秘密之約。這樣的開篇比較煽情,
《從北京到臺灣——這么近,那么遠》讀后感 本文內容:
《從北京到臺灣——這么近,那么遠》讀后感
這本書的開頭那封寫給爸爸的信深深的吸引了我,這是一封無法投遞的信,因為作者的爸爸在七年前就已經去世,這本書是作者記載七年前為自己定下目標,與爸爸做的一個約定,文中說,我曾不惜一切代價,忍辱負重地向前走,終于完成了我們之間的這個生死秘密之約。這樣的開篇比較煽情,人因為一個愿望而努力了七年終于實現了,但可以與之分享的人卻不在了。生活中,我們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到來,但有此書作證,是自己“小小夢想”的實現,以及對曾經約定的一個交代。
這本書里面的圖片比較多,是一篇游記,邊走邊看、邊寫邊拍的,因年少時偶爾看到“士林夜市”四個字,就萌發(fā)了想去看一看的想法,當文中寫道,真的來到這里,我的心里好像沒有那種“心終于放下來”的感覺。或許,這個夢想的種子已經變得好大好大,好美好美了吧……其實這種讓偶然的想法去實現,和我的秉性有一點相似,我就是這樣想到哪里做到哪里的人,也可以說是一種“小任性”吧,我不會在乎一些常人眼光下的慣例,所以,每次去旅游的時候,我從不跟團,不喜歡那種受約束的感覺,也不會因為別人說什么必去的地方而去,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自己查詢路線,也許去的地方并不是當地的游覽勝地,但卻是我想要去看一看的地方,比如去北京我去了清華北大校園走一走,感受一次全國頂級高校的書卷氛圍。去上海我去了上海音樂學院看一看,在那里感受被音樂熏陶的氣氛。去廣州我逛遍了街上的所有書店,看書買書,那時候網購還不流行。去西安我去遍了各大博物館,因為那時候女兒對歷史產生了興趣,她說最喜歡的是“陜西歷史博物館”,而我那時對書法有點好感,所以我喜歡的是“碑林博物館”。不炫耀不盲從,只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就像人們所說低調的人,行走在塵世間,眼神是喜悅的,身體是謙恭的,心底是平和的。
本書的作者自己在網上查詢路線,定好住宿,然后就做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背包客上路了,這對一個二十多歲的女生來說是一件非常勇敢,也非?岬氖虑椋谑惶炻猛局兴灿羞^害怕、生病、受傷,搭過貨車、黑車。本來旅游是來感受風光的美好,但作者卻在哪里遇到了各種不同的人,在機場遇到貼心幫助的大叔,沙發(fā)客主人婉、小y,在阿里山遇到投緣的阿黑哥、西子灣遇到完美的地陪大叔以及一些同住民宿的人們,他們給作者帶來的不同的視野和幫助,這種感動超過了風景和小吃帶給她的影響,這些人都是偶然的相遇,以后也不會有交集,但那段美好的相遇卻總能溫暖人心。
最有意思的是作者去101大廈拍照,因為是一個人,她只能讓旁邊的游客幫忙拍照,她分別讓香港人、馬來西亞人、韓國人、印度人幫她在同一個位置拍了四張照片,但都不滿意,因為他們拍的照片非常一致,就是很大的地面,突出景點而人卻成了配角,也可以說根本看不到人,后來作者又找了個韓國人幫忙拍,結果他拍出的地面更大?吹竭@里,覺得有點搞笑,按照我們中國人的慣例,喜歡在某一景點標志性建筑物拍照,一定是要把人顯現出來,好證明自己來過這里,有的人甚至還會破壞公物寫個到此一游才覺得不枉此行,而看看別人,旅游卻實實在在是來看風景的,所以拍照更多的是關注景物的完整,這就是不同。
文中提到去《海角七號》阿嘉的家,參觀時看到了一個唐氏綜合癥的孩子,她會嫻熟的擺弄各種各樣游客的相機,幫客人擺pose、拍照,別人離開的時候她還會說一句“我叫某某,你還會來嗎?”這個孩子也許永遠也無法正常工作,但這部電影選擇了她的家,卻能夠讓一個特殊的女孩在生命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價值所在,真的是一種幸運。本書的最后幾頁有一張“花蓮民宿當天住客的大合影”,這張照片比文字更加吸引人,我看到了每個人臉上的朝氣和喜悅,也看到了作者臉上洋溢著的那種發(fā)自內心的愉悅,為自己勇敢的決定而篤定的那種自信。
我們的一生也許走不完那么多地方,但是我們可以從別人的文字中,感受到他人的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不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感受,一個更浩瀚也更豐富的世界,我慢慢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并且樂此不彼。
《從北京到臺灣——這么近,那么遠》讀后感 本文關鍵詞:讀后感,臺灣,北京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