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在即,怎樣才能寫出有價值的考場作文?我的建議是:認識有“眼光” 、思考有深度、表達真實情感,作文才能有價值。
初三作文往往比較公式化,尤其是作文形式上的要求:諸如開頭結尾的寫作,段落的安排、描寫和修辭的運用等,在老師“不厭其煩”的指導下,學生對作文套路的要求,的確是到了耳熟能詳的地步。這種“套路式”的作文,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完全喪失了作文寫作的價值。我們年年在中考閱卷中看到的必然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無病呻吟的“雷同”之作,優(yōu)秀的作文可謂鳳毛麟角(這幾年,上海中考作文一類卷的比例一直在5%多一點),相當多的作文要認識沒認識,要思想沒思想,要情感沒情感。這些作文既不能給閱卷老師帶來思考(甚至是淺層次的思考),也不能給閱卷老師帶來一點啟示,更不能做到以自己的真情打動閱卷老師,使閱卷老師不得不從作文的形式(作文的結構和語言)上去給學生的考場作文判定高下,這樣判定的結果也就使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作文分數集中在44分到49分這個區(qū)間。造成這種現象除了作文應試的大環(huán)境外,更主要的是我們缺少對作文的價值的思考:我們寫出來的文字承載了我們對生活和社會現象的思考了嗎?我們寫出來的文字有多少是我自己想說的?
有觀察,對生活才有認識
作文離不開認識,只要是寫作行為,就是認識的再現。我們也因此看到,只要是寫作行為,就特別強調觀察。有了對生活的觀察,才有對生活的認識。但我們也看到,今天的中學生,當生活現象擺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看到了,但沒有形成思考,印證了黑格爾說的一句話:“熟知非真知。 ”
比如“闖紅燈”這樣的生活現象,我們的學生幾乎是天天經歷著,有些學生甚至實踐著,但當我們去追問學生你是怎樣看待“闖紅燈”這樣的生活現象時,學生的認識只能停留在“違反交通規(guī)則”這個層面上。他們既不會給“闖紅燈”的人分類,也不能給“闖紅燈”進行地域分類,更不能對“闖紅燈”現象做文化的分類,這些分類意識的缺乏,使學生在“闖紅燈”面前,達成了“違反交通規(guī)則”這樣的“共識”,使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其實,稍加分析,我們就能看到,不同的人“闖紅燈”的心理不同,對“闖紅燈”的認識也不同。在“闖紅燈”各色人面前,對缺少文化素養(yǎng)的人 “闖紅燈”,我們盡管有譴責和批判,但在文章中應該是更多的喚醒,喚醒他們對生命多一份價值的思考;對有文化素養(yǎng)的人“闖紅燈”,我們更多地是從民族的“隨從”文化上,去解剖他們的“從眾”心理。認識有“眼光”,就是要求我們不能泛泛去看待生活現象、認識生活現象,必須去分析它,解剖它,并通過分析、解剖,形成自己對一種生活現象的獨特認識,在這樣的認識面前,我們才能寫出給自己和別人帶來思考的作文。
優(yōu)秀作文的角度要獨特
一個學生在他的《升級》(臨場競賽一等獎作文)一文中,其認識的視角和別人完全不同,能以全新死認識思維,去看待這樣的命題。我們來看看這篇作文的開篇部分:
一次,我和同學去青山玩,那是一處山與水完美融合的勝地。我倆興致勃勃地拾級而上,在拐彎處,我發(fā)現了有趣的一幕——涓涓的細流從樹林深處緩緩地淌進來,可是在它前進的道路上,有一塊巨石,阻擋了它的腳步。但小溪并未慌亂,它不緊不慢地轉了個身,調轉方向,頗為靈巧地繞進了自己眼前的障礙,繼續(xù)踏著輕盈的步伐,向前??
我直起了身,又繼續(xù)前行時看到了遠處半山腰上,游人正緩慢地向山頂攀爬著,不禁聯想到了剛才的小溪,突然覺得,剛才小溪的做法是如此富含哲理。
通常人們認為:不停地向上攀登的過程,便是一種升級,但我透過這條小溪方才頓悟,當你面前被“天塹”阻礙時,“勇往直前”并不一定是最佳的選擇,有的時候,轉個身卻能繼續(xù)前行,這何嘗不是一種升級呢?
小作者能很好解剖自然現象,關注的不僅僅是“升級”,而是“升級”應該具備的條件——轉身,在遇到阻礙時,轉身也是一種“升級”。這樣的認識才真正做到了有“眼光”。當然,我們也看到,“眼光”的高下、敏拙、長短等,都與認識者內存的文化意識有關,如果我們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不去強化我們的文化意識,我們的認識差異就會顯現出來。我們還應該看到,寫作的過程不僅僅是以文字記載自己的思維成果的過程,同時也是促進思維創(chuàng)新,促進思維深化的過程,只有經常把自己的思維用文字整理出來,我們才能在認識的文化差異上,縮小差距。
在臨近中考的這十多天的時間里,我們不妨梳理一下我們的文化意識并強化我們的文化意識,多一點思維梳理的文字記載,這對我們臨場時,寫出有 “眼光”的作文會有很大的幫助。
高分作文中有情感表達
作文中的情感,要想能打動人,首先必須建立在“真”的基礎上,既可以是生活的“真”,也可以是審美的藝術的“真”。如果我們在寫作之前,缺少“真”情感的醞釀,而只是想到呈現給別人一篇作文,那我們作文的情感就不能做到打動人。
有些命題思考定位就在情感上(注意:我們同學的作文構思可不是這樣,在他的審題中,首先想到的是我要去記錄一件什么樣的事情,而忽略了一篇文章的情感定位! ),喜怒哀樂要在文章中能得到具體呈現,且情感呈現的過程又符合生活邏輯。
比如“說給自己聽”、 “被自己感動”(杭州市2009年中考作文題)之類的命題,首先就有情感定位的問題,要寫的是自己對自己說的心里話。如果這一類命題,你先想到選擇什么樣的事件,可能就沒有辦法說出自己想對自己說的話。
理性層面的思考不可少
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是緊密相關的,沒有思維的廣度就不可能有思維的深度。這就要求,我們在記錄我們的生活現象和認識、情感時,能學會從不同角度去開掘它。角度多了,你的思考的空間隨之開闊了,你選擇可寫的內容也就會豐富起來,如果從臨場應試作文的寫作來看,因為你的思考空間開闊了,你選擇的寫作材料就會避免和別人撞車。
比如有這樣一個命題:“假如再給我一次機會”,命題很明顯要求考生能寫出自己對發(fā)生過的一件事情的情感領域的反思,而不是事件過程的簡單記載和反思,作文定位在情感表達上 (很多學生在這個命題上,往往思考的想寫什么樣的事情)。而說到情感,必然要思考建立情感的人。這建立情感的人,在一般學生看來,可能首選的是些熟知的人:家人、同學、老師都在選材的范圍之內。但我們稍稍思考,就會感覺到,家人、同學、老師都會無數次再提供給我們無數次的機會的——除了他們不在了。而題目“假如再給我一次機會”中的“假如”,已經告訴我們,再給一次的機會永遠不會再有了。在這樣的命題面前,你如果去寫家人、同學、老師,就背離了命題的要求。
這樣看來,我們一開始對建立感情的人分類就沒有思考深刻。感情也可以是偶爾發(fā)生的,建立感情的人,除了熟知的人以外,也可以是不熟知的。而去寫不熟知的人之間發(fā)生的故事,才能更好體現 “假如再給我一次機會”的命題要求,因為是不熟知的,偶爾發(fā)生的事情,才沒有辦法給你提供一次改正的機會,使你永遠盼望著這樣的機會重現,這樣,你才能寫出你真的情感。
比如,當一個陌生人需要你幫助的時候,因為你的種種顧慮,你錯過了,或者,你給了他(她)幫助了,但并沒有給他(她)帶來真正的生活或情感上的變化,就此產生的悔恨,使你終生難忘。寫這樣的事情,就遠比你寫熟知的人容易傳遞自己的情感。
同時我們要看到,思維如果僅僅停留在感性思維層面,即使具備了一定的廣度,也不會具備思維的深度的。今天中學生的作文,大多停留在感性思維層面,知道去敘述一件事情,而不知道敘述的事情能不能給別人帶來思考或情感的愉悅,使“寫成的文字往往可以成為思想的刺激劑”(朱光潛語),究其原因就是理性層面的思考缺失。寫作是要再現生活,但同時必然是生活的升華。我們必須完成對生活現象的認識和總結以后,我們敘述的事件才有了主題,才有了給別人的理性的感悟。
【佳作賞析】
這有一個《說給自己聽》的片段(臨場競賽作文一等獎):
你特別偏愛藍色,你覺得沒有比藍色更奇妙的顏色,它在黑暗和光明之間,在喜悅和憂傷之間。你曾看過一本書,上面說太多的blue就是blues,復數的藍就是復數的憂傷。曾經看到,一抹殘陽映在你的臉上,那種奇異的紅,杜鵑啼血般,照出歡樂和痛苦的最后光輝。你的心里突然有了疼,年輕的臉,隔著時光的履痕,依稀隱痛。
可是我親愛的小孩,如果沒有沉重作對比,輕松是否值得迷戀?
生命中,不斷有人進入或離開。于是,曾看見的,不見了;曾記住的,遺忘了。不見了的,是不是就不存在?記住的,是不是永遠不會消失?
人生里,那么多的邂逅。認識了,牽掛了,想念了,在乎了??
可是朋友終究會離去,留下帶不走的孤獨,唏噓,哀痛,悵然又如何呢?明天又是另一次開始。
【專家點評】
小作者把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有人生的思考,不是用具體的事件去表達,而是用內心獨白的方式。我們在閱讀這樣的作文時,不是在看語言文字表面,而是在和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做心靈對話。
有些命題,看起來是要你陳述事件,但事件陳述的背后,同樣需要你抒發(fā)你的情感。如 “記住這一天”(2007年上海中考作文命題),不僅需要你敘述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時間(一天)發(fā)生的事件,同時,要你寫出自己的情感——這一天為什么值得你記住。對大部分命題來說,我們在審題時,可能都要選擇寫作的事情和要抒發(fā)的情感要能構成緊密的關系,單純的事件的敘述,不可能成就一篇一類卷的文章,這是考生們在這十多天的時間內要著力思考的。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他的《漫談說理文》一文中,對說理文的寫作提出了這樣的寫作要求:“第一道手續(xù)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續(xù)才用語言把理表達出來。 ”我覺得對記敘文的寫作,在寫作之前,需要想清楚的是作文的思想承載、情感承載,其次再去思考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以及語言的組合形式去表達。因此,認識有“眼光” 、思考有深度、表達了真實地情感,你的中考的臨場作文才能有價值,才能得到閱卷老師的賞識。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