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填圖工作總結
地質填圖工作總結
一、概況
根據地勘分院的安排,項目地質人員于201*年5月18日出隊,到達工作地內蒙古額濟納旗,次日投入工作,,將踏勘后的初步認識向地勘分院總工進行了匯報,初步確定地質工作。
目的及任務:受內蒙古小紅山源森礦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委托,中國冶金地質總局西北局五隊承擔小紅山C區(qū)地質填圖工作。
小紅山(C區(qū))的地質填圖,面積2km2。1比1000剖面14條。
本次填圖的目的是進一步查明C區(qū)礦床開采的地質條件,礦體形狀、產狀及賦存規(guī)律;查明礦床開采的技術條件,為礦山的開發(fā)和設計提供地質、技術、經濟資料。
二、地質工作
根據上述目的及任務,我們對小紅山礦區(qū)的C區(qū)開展了地質填圖工作。在測區(qū)的東北部主要為輝長巖,在測區(qū)的西北部主要為石英巖,在測區(qū)的中部為大片的灰白淺肉紅色花崗巖,南部主要為變質石英砂巖,東北部還出露少量的大理巖和二長花崗巖。
通過觀察分析,我項目部認為:該地層深部為輝長巖體。(1)1/1000勘查線剖面
我項目部人員首先對該區(qū)進行了實地踏勘,對工作區(qū)統(tǒng)一認識后,根據地質情況及物探異常綜合特征,共布設了14條剖面。剖面方位的選擇,主要是根據礦體的走向,并結合該區(qū)實際情況,將14條剖面的方位確定為28°15′,其中12條剖面長1000米,2條剖面長750米,共測剖面長13500米。
剖面端點,地質點及主要地質界線采用手持GPS定位,并用竹桿紅布條加點號做標記,根據端點坐標,采用GPS結合用羅盤測方位的方法,綜合測制地質剖面圖,剖面完整,剖面長度,高程地形吻合。通過觀察研究,對比確定了填圖單位,統(tǒng)一命名,統(tǒng)一認識,統(tǒng)一地質體的代號、符號、花紋、分層合理,描述詳細,重點突出,厚度計算準確。
(2)1/201*地質填圖A底圖制作根據該區(qū)的實際情況,地圖的制作主要是依據物探測網實際材料圖(1:10000)為基準的。
B地質草測
1:201*地質草測:是在野外踏勘的基礎上,以路線穿越法和剖面法進行測制的。路線的布置與物探測網一致,線距為50m,觀察點使用手持GPS定點,竹桿紅布條加地質點號注記,在野外直接勾繪成圖,當日轉繪在實際材料圖上,完成工作量實測面積2Km2。地質點密度448點/Km2,完全符合規(guī)范要求,地質點按點號、點位、點性及所處的地理直角坐標進行詳細描述。地質圖質量滿足設計和規(guī)范要求。
CGPS測量具體工作方法技術
本次地質填圖工作采用手持GPS進行測點、點位觀測與控制,工作前手持GPS均與物探使用的手持GPS進行了對比校正,誤差≤1-2m,在GPS定點過程中,使用(用戶坐標系)球心坐標系(也稱質心坐標系)、即WGS84世界坐標系。期間先后共投入兩臺手持GPS(奇遇)接收機進行測點、點位觀測與控制。
工作中前一天晚上將設計的剖面端點坐標導入手持GPS(一個臺班一天的工作量)次日進行野外工作,以手持GPS中預存的剖面端點逐一導航。需要定地質點時停留數秒鐘后,記錄實際點位。在測量點位處以竹竿夾紅布條作標記,以便日后質量檢查及查找點位。(3)主要成果及認識
A基本查明了本區(qū)的地層,構造情況,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B初步認為該區(qū)地層深部可能為輝長巖體。C查明了本區(qū)的巖石分布情況及巖石命名。
擴展閱讀:工作總結
201*年野外地質填圖的技術工作總結
地質填圖簡稱填圖,是按一定的比例尺及統(tǒng)一的技術要求,將各種地質體及有關地質現(xiàn)象填繪于地理底圖之上,而形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它或在實際觀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或在航空像片和遙感影像地質解譯并結合地面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是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工作區(qū)地質和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
地質填圖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1)全面收集和研究有關填圖區(qū)域已有的地質資料,通過實地踏勘,有時還需要進行航空和衛(wèi)星相片的地質解釋(見遙感地質),選擇和實際測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質剖面(見地質編錄),以了解和掌握填圖區(qū)域的基本地質情況,并根據任務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確定填圖單位。將地層、巖體等地質體按其野外標志(如層面、界線)劃分為不同的巖層、巖體或巖性組合(巖性段、巖相帶)作為野外地質圖上能夠反映填圖區(qū)地質特征的基本組成單位。填圖單位的粗細取決于填圖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圖單位劃分越細,有時可相當于地層的一個“統(tǒng)”或“階”,或為其一部分。
(2)根據所布置的路線,進行野外實地填圖。填圖路線的布置以能夠控制地質體的邊界線為準則,其疏密程度取決于地質調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圖區(qū)的地質地貌情況的復雜程度。填圖路線的確定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大致垂直于(橫穿)填圖區(qū)的巖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二是沿各地質體界線或對其他地質現(xiàn)象進行追索觀察,稱為追索法。在野外填圖過程中一般以穿越法為主,并輔以追索法。將各條填圖路線中的各觀察點,根據所觀測到的內容(如巖性)的相似性、地質體產狀及區(qū)域地質構造現(xiàn)象等,并按所確定的填圖單位,合理地互相連接起來便圈繪出了填圖區(qū)域內的地質體和地質現(xiàn)象,形成了野外地質圖(原始地質草圖)。
(3)室內綜合整理工作。在填圖過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圖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質圖的比例尺大1倍。因此,野外填繪的原始地質草圖必須經過縮制轉繪,并進行各野外圖幅之間地質界線的合理銜接,根據要求補充和完善圖面內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質圖。
針對201*年的野外地質填圖工作,將自己在填圖工作中的得失作一番小的總結。
首先就談談自己的收獲。通過201*年的野外填圖工作,我確實學到了不少關于地質方面的知識。在野外填圖工作中我認識了不少的巖石,大體的了解了一些巖石的構造和結構,對野外的地質描述也系統(tǒng)的掌握了,同時也認識了巖體的接觸關系,基本上能圈定出巖體和勾繪出地質界線。在野外填圖工作中,對穿越法填圖和追索法填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基本上掌握了這兩種方法的野外工作程序,野外資料基本上也能系統(tǒng)的整理。這些就是我在填圖工作中的收獲。
雖然,在野外填圖工作中有一定的收獲,但是也有許多不足之處,針對這些不足之處,我做了一些總結。通過總結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改進,更好的服務與工作,創(chuàng)造效益。
不足之處和改進方法如下:
1、出野外的前的準備工作不足,沒有認真的熟悉填圖區(qū)以前的資料,致使在填圖時沒有很好的掌握填圖范圍。我在今后工作中一定會注意出野外前的準備工作,在出野外前多了解和熟悉填圖區(qū)以前的資料,使自己在野外填圖工作中,能夠做到心中有數,爭取填圖工作做的更好。
2、在野外認識的巖石太少,致使填圖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對巖石進行命名,從而導致填圖工作做的更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克服這一困難,我給自己提了些建議:○1多出野外,遇到不能辨認的巖石多向同事和前輩們請教,爭取在下次再遇到該類巖石時,能夠快速的對其命名!2多看一些關于巖石學的書,牢記各類巖石的構造和特征,爭取在野外能夠準確的對巖石描述和命名。
3、野外填圖過于呆板,致使不能靈活的開展工作,導致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我覺得在今后的野外填圖工作中,應該先了解填圖區(qū)的大體概況,然后合理的安排工作路線,較好選擇填圖方法,然后根據自己的安排進行工作,遇到路線不通時,應及時靈活調整,做到更好的與下部工作銜接好。保證填圖工作的質量。4、在野外填圖時,沒有多思考問題和提出問題,致使填圖工作的質量大打折扣。針對這一弊端,我也為自己提了些建議:在填圖工作時,對填圖區(qū)的地層、巖石細心觀察,多聯(lián)系書上的知識,對填圖區(qū)中的特殊地質體和地質構造多加思考,并針對這些提出問題,多加分析,使填圖工作質量得到保證。
通過這次總結,我更進一步的對自己在野外填圖工作有了認識,知道了自己今后工作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爭取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使自己的填圖技術更加熟練,使填圖工作的質量得到到保證,更好的創(chuàng)造效益!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地質填圖工作總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地質填圖工作總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