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色无码视频,国产av毛片影院精品资源,亚洲人成网站77777·c0m,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夜夜操www99视频,美女白嫩胸交在线观看,亚洲a毛片性生活

薈聚奇文、博采眾長、見賢思齊
當前位置:公文素材庫 > 計劃總結(jié) > 工作總結(jié) > 大學《實用寫作》期末知識要點總結(jié)

大學《實用寫作》期末知識要點總結(jié)

網(wǎng)站:公文素材庫 | 時間:2019-05-28 21:57:40 | 移動端:大學《實用寫作》期末知識要點總結(jié)

大學《實用寫作》期末知識要點總結(jié)

大學《實用寫作》期末總復習重點資料整理

(重慶師范大學政治學院201*級思政二班石盼)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1.我國應用寫作的萌生期: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后期2.我國應用文正式產(chǎn)生的標志:應用文雛形:從1898年起在河南安陽殷虛遺址陸續(xù)發(fā)掘出的甲骨刻辭。

3.甲骨刻辭、鐘鼎銘文、《尚書》在我國應用文發(fā)展中的地位甲骨刻辭:應用文雛形,商王朝的公務文書,我國最早的應用文。鐘鼎銘文:我國最早的私物文書!渡袝罚何覈F(xiàn)存最早且保存完好的一部應用文總集。

4.把握我國各歷史發(fā)展階段在應用文發(fā)展史中的特點(每部分開始闡述的標志性的語句)(1)應用寫作萌生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后期(2)應用文雛形出現(xiàn)商周時期

(3)應用文文體成型與文書制度創(chuàng)立秦漢時期(4)應用文寫作的自覺與理論建立魏晉南北朝時期(5)應用文寫作的成熟唐宋時期(6)應用文寫作元明清時期

(7)應用文的更革與新變辛亥革命至新中國成立前(8)應用文寫作大發(fā)展與新的繁榮新中國成立至今5.公文稱謂出現(xiàn)的時期:漢代

6.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的重要應用文理論著作及其作者曹丕《典論*論文》,摯虞《文章流別論》,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龍》,蔡邕《獨斷》,曹植《與楊德祖書》,任《文章緣起》,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王羲之《與桓溫箋》

7.一文一事制度創(chuàng)立的時期:唐宋兩代

8.應用文一詞出現(xiàn)的時期及依據(jù):北宋蘇軾《答劉巨濟書》

9.北洋政府“新公文程式”對“公文”概念的界定:凡處理公事之文件曰公文第二節(jié)

應用文的含義:應用文是指國家機關(guān)、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處理公共事務或私人事務所使用的具有某種慣用格式和直接應用價值的文章。1.應用文的特點

(1).實用性(最根本特點)(2).模式性:有固定的結(jié)構(gòu)和格式;(3)真實性:表現(xiàn)在語言方面(4).時效性(方面:時代性、及時性、作用時間的有限性)

2.應用文的作用(1).明法傳令,處理事務(2).實施管理,維護秩序

(3).協(xié)調(diào)溝通,促進交流(4).憑證依據(jù),文獻參考

第三節(jié)

1.應用文主旨的要求:正確、鮮明、集中2.主旨表達的主要方法

(1).標題彰顯主旨(2).開篇開宗明義(3).結(jié)尾歸結(jié)主旨(4).領(lǐng)句概括主旨第四節(jié)

1.應用文的標題、開頭、結(jié)尾的寫作方式

標題:公文式標題、論文式標題、新聞式標題、文種式標題開頭:緣由式(原因式、目的式、依據(jù)式、合并式)、引據(jù)式、情況概述式、結(jié)論式、問候祝賀式、背景交代式結(jié)尾:執(zhí)行要求式

2.應用文語言的特點和基本要求

特點:通用性的書面語體、沿用模式化語詞和句式、合理使用書面輔助語言基本要求:準確、簡潔、樸實、得體。第五節(jié)

1.應用文的主要表達方式:敘述、說明、議論2.應用文敘述手段:敘述方法和敘述人稱上的特點

敘述手段:應采用概述方式而不宜詳述。

敘述方法:以順敘為主,有時也可用倒敘和分敘,一般不用插敘、補敘等手法。

敘述人稱:三種人稱都可采用。當行文者與受文者非常明確時,可以用無主句而省去人稱。

第二章

第一節(jié)

1.《國家行政機關(guān)公文處理辦法》的發(fā)布機關(guān)和發(fā)布時間:國務院201*年8月24日發(fā)布2.公文的廣義和狹義的含義

廣義的公文即公務文書,指的是黨政機關(guān)、社會團體、企事業(yè)單位等社會合法組織在處理公務時形成和使用的各類文書。

狹義的文書亦稱法定公文,主要指《條例》和《辦法》頒布的18種黨政公文。3.公文的特點和作用

特點①法定性(作者的法定性效用的法定性制發(fā)程序的法定性)②工具性③規(guī)范性④時效性作用:(1)、指揮和指導作用(2)、規(guī)范行為作用(3)、聯(lián)系協(xié)調(diào)作用(4)、宣傳教育作用(5)、憑據(jù)記載作用第二節(jié)

1.重點把握13種行政公文的適用范圍

《辦法》規(guī)定的公文文種13種:命令(令)、議案、公告、通告、決定、通知、通報、意見、請示、報告、批復、函、會議紀要。

2.把握黨政公文的種類、黨政共有的公文、行政機關(guān)特有的公文和黨的機關(guān)特有的公文黨政公文的種類:(決議適用于經(jīng)會議討論通過的重要決策事項。3、指示適用于對下級機關(guān)布置工作,提出開展工作的原則和要求。4、條例適用于黨的中央組織制定規(guī)范黨組織的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的規(guī)章制度。5、規(guī)定適用于對特定范圍內(nèi)的工作和事務制定帶有約束力的行為規(guī)范。6、命令(令)適用于依照有關(guān)法律公布行政法規(guī)和規(guī)章;宣布實施重大強制性行政措施;嘉獎有關(guān)單位和人員。7、決定適用于對重大事項或者重大行動作出安排,嘉獎有關(guān)單位和人員,變更或者撤消下級機關(guān)不適當?shù)臎Q定事項。8、公告適用于向國內(nèi)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9、通告適用于公布社會各有關(guān)方面應當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項。10、通知適用于批轉(zhuǎn)下級機關(guān)的公文、轉(zhuǎn)發(fā)上級機關(guān)和不相隸屬機關(guān)的公文;轉(zhuǎn)達上級機關(guān)的指示;發(fā)布規(guī)章;傳達要求下級機關(guān)辦理和需要有關(guān)單位周知或者共同執(zhí)行的事項;任免和聘用干部。11、通報適用于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精神或者情況。12、議案適用于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請審議事項。13、報告適用于向上級機關(guān)匯報工作,反映情況,答復上級機關(guān)的詢問。14、請示適用于向上級機關(guān)請求指示、批準。15、批復適用于答復下級機關(guān)請示事項。16、意見適用于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17、函適用于不相隸屬機關(guān)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準和答復審批事項。18、會議紀要適用于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黨政共有的公文:決定、意見、通知、通報、請示、報告、批復、函、會議紀要行政機關(guān)特有的公文:命令(令)、公告、通告、議案、黨的機關(guān)特有的公文:決議、指示、公報、條例、規(guī)定、3.著重把握行政公文格式的制作規(guī)范P51

(一)、眉首部分的格式

(1)公文份數(shù)序號(2)秘密等級和保密期限(3)緊急程度:行政公文分為:特急急件,黨的公文分為:特急加急(4)發(fā)文機關(guān)標識(5)發(fā)文字號(6)簽發(fā)人(二)、主體部分的格式

(1)公文的標題(2)主送機關(guān)(3)正文(4)附件說明(5)發(fā)文機關(guān)署名(6)機關(guān)印章(7)成文日期(8)附注(三)、版記部分的格式:(1)主題詞(2)抄送機關(guān)(3)印發(fā)機關(guān)和印發(fā)日期4.請示的規(guī)則(百度的!)

①一文一事。一份請示只能寫一件事,這是《辦法》所規(guī)定的,也是實際工作的需要。如果一文多事,可能導致受文機關(guān)無法批復。②單頭請示。請示只能主送一個上級領(lǐng)導機關(guān)或者主管部門。如果需要,可以抄送有關(guān)機關(guān)。這就可以避免出現(xiàn)推諉、扯皮的現(xiàn)象。

③不越級請示。這一點,請示與其它行政公文是一樣的。如果因特殊情況或緊急事項必須越級請示時,要同時抄送越過的直接上級機關(guān)。除個別領(lǐng)導直接交辦的事項外,請示一般不直接送領(lǐng)導個人。

④不抄送下級。請示是上行公文,行文時不得同時抄送下級以免造成工作混亂,更不能要求下級機關(guān)執(zhí)行上級機關(guān)未批準和批復的事項。

5.把握公文數(shù)字使用、公文引用、公文層次序數(shù)規(guī)范要求P49

第三章

1.意見的行文方向:多向行文2.公告的特點:重大性公開性權(quán)威性3.公告與通告的異同:

同:都有公布性、知照性、規(guī)定性

異:①內(nèi)容屬性不同:公告公布的事項重大,主要作用是廣為知照;通告公布的事項可大

可小,具有鮮明的執(zhí)行性和周知性②告知范圍不同:公告面向國內(nèi)外廣大公眾,告知范圍廣,通告限于一定范圍,告知范圍相對較、郯l(fā)布權(quán)限不同:公告發(fā)文機關(guān)的級別較高,一般由省級以上的政府領(lǐng)導機關(guān)或授權(quán)的專門職能機關(guān)發(fā)布;通告則是各級行政機關(guān)、企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都可以是用的公文4.通知的特點:通用性普適性時效性執(zhí)行性通知的種類:指示性通知頒轉(zhuǎn)性通知知照性通知5.報告的特點:陳述性匯報性廣泛性

6.請示的特點:期請性擬議性單一性注意事項:事前請示一文一事嚴遵規(guī)則

7.請示與報告的區(qū)別:①行文目的不同:報告旨在下情上達,是一種呈報性公文,對上級不提要求請示旨在請求上級批準、指示或答復,是一種呈請性公文②行文時機不同:報告是匯報工作和反映情況,一般在工作結(jié)束或工作告一段落以及情況發(fā)生之后才能行文;請示是請求批準、知識或者答復必須在工作或活動開展之前行文③內(nèi)容繁簡不同:請示一般是一文一事;報告可一文一事,也可一文數(shù)事

④受文處理不同:報告中上級不需要行文作答,收文處理為“閱讀”上級機關(guān)收到請示后,則要認證研究,及時批復作答,收文處理為“辦件”

8.批復的特點:對應性指揮性可行性單一性種類:指示性、批準性批復

9.請批函和請示的區(qū)別:同:都是各級單位、組織行政管理中經(jīng)常使用的兩種公文,都是請求批準事項。但不同的是:請批函適用于不相隸屬機關(guān)答復問題、請求審批和答復審批事項,在行文關(guān)系上屬平行文。“請示適用于向上級機關(guān)請求指示、批準事項,屬于上行文。10.答復審批函和批復的區(qū)別:①詢問答復函是有關(guān)主管部門用來相互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準的。批復是專門用來答復請示事項的。②函的答復只是商洽性,聯(lián)系與咨詢的答復更多為平級行文批復僅限于有隸屬關(guān)系的上級對所管轄的機關(guān)單位行文,往往具有通知和指示的性質(zhì),它只能是下行文。

第四章

1.報告的作用:決策依據(jù)宣傳啟示揭露問題澄清真相報告的種類:社情調(diào)查性典型經(jīng)驗性揭露問題性研討性評介新事物的綜合分析類2.簡報的特點:簡明性新聞性非公開性基本格式:報頭報身報尾

報身的寫法:按語(對內(nèi)容進行簡要評價,或?qū)ψ兎ㄔ蛇M行說明)標題(反映其主旨或基本內(nèi)容)正文(導語:簡明扼要對全文內(nèi)容或要點作概括陳述主體:用典型的事實材料展開導語點名的內(nèi)容,以敘述為主結(jié)尾:深化主題,或呼應開篇,歸結(jié)全文,或表達愿望供稿者:置括號標注供稿單位或?qū)懜迦诵彰?/p>

3.計劃的文種:①按性質(zhì)劃分:綜合性專題性②按效力劃分:指令性指導性

③按范圍劃分:國家性行業(yè)性地區(qū)性單位部門④按內(nèi)容劃分:工作生產(chǎn)營銷教學科研學習⑤按時間劃分:短期長期⑥按形式:條文式表格式條文-表格結(jié)合式作用:組織動員領(lǐng)導指導督查考核特點:目標預設(shè)性措施可行性執(zhí)行約束性主體三要素:目標(做什么)、措施(怎么做)和步驟(分幾步做完).

4.總結(jié)的作用:①明確得失,把握規(guī)律②強化管理,促進工作③點面互動,借鑒推廣總結(jié)的特點:①回顧性:對過去特定階段或工作的回顧和研究②評價性:對前一階段工作進行評價,肯定正確做法,指出失誤和偏差③理論性:在回顧和評價概括上總結(jié)理論經(jīng)驗總結(jié)主體的主要內(nèi)容:①基本情況:介紹工作背景,主要任務、重要措施、實施步驟和交待有關(guān)事項等②主要經(jīng)驗:寫明所做的主要工作,取得主要成績的基礎(chǔ)上,從理論上加以提煉,總結(jié)出鮮活的經(jīng)驗③問題與教訓:對以前工作進行總結(jié),找出原因,吸取教訓以警示來者。④今后的打算:提出今后的目標和任務,或改進措施和性的設(shè)想等5.啟事的含義:是單位或個人就某想具體事宜告知公眾,希望人們關(guān)心幫助或參與的事務文書。寫法:標題:由啟事者、事由、文種三部分構(gòu)成。正文:寫出緣由、內(nèi)容、有關(guān)要求和辦法,不同類型、目的的啟事的側(cè)重點和詳略方面是有區(qū)別的。

第五章

1.合同的含義:平等主題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shè)立、變更、終止民事權(quán)利義務關(guān)系的協(xié)議。作用:約束性:對簽約當事人的的權(quán)利和義務作出規(guī)定具有憑證作用:是履行約定條款的依據(jù)憑證特點:合法性(是一種合法的法律行為,內(nèi)容受國家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制約)制約性(合同一旦成立,當事人雙方不得隨意違反)平等性(合同當事人法律責任、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一致性(當事人雙方的意愿必須是協(xié)商一致)雙向性(當事人雙方的權(quán)利和義務的互轉(zhuǎn))原則:平等公平自愿協(xié)商誠實信用遵紀守法

2.合同的主要條款:①標的:合同當事人雙方權(quán)利與義務必須要明確,沒有標的或者標的不明確的是沒有意義的②數(shù)量和質(zhì)量:簽訂時一定要具體明確地寫出數(shù)量規(guī)定,標的數(shù)量的多少直接關(guān)系到當事人權(quán)利與義務的大小;并且相關(guān)標的,條款必須要求精確,對合同細節(jié)必須明確。③價款或酬金:雙方協(xié)商議定合同標的物的價格,是合同的必要條款④履行的期限、地點和方式,是保證和同權(quán)利與義務正常旅行的必要條件。⑤違約責任:對當事人違反合同的行為規(guī)定制裁措施⑥爭議解決的方式:合同在旅行中發(fā)生爭議時雙發(fā)課選擇的解決方式,如協(xié)商、仲裁、調(diào)解、訴訟等⑦其他條款:出必備條款外,課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或者合同性質(zhì)的實際需要寫明其他條款寫法:標題(寫明合同的種類)首部(包括合同當事人

名稱或姓名,住所、合同編號、簽約地點、時間等)正文(引言表明簽訂合同的目的和依據(jù)主要內(nèi)容寫明合同的主要條款和注意事項附則包括合同的保存、有效期限、份數(shù)以及補充辦法)

3自薦信的寫法:標題抬頭問候語正文(訴求目標訴求緣由自薦條件結(jié)尾)落款(身份姓名成文日期)附件(個人簡歷和有關(guān)材料的復印件)

4.起訴狀的種類:民事起訴狀刑事自訴狀行政起訴狀寫法:①首部(寫明起訴狀種類當事人基本情況)②正文:(訴訟請求事實與理由證據(jù)與證據(jù)來源)③尾部(送致法院正文后提行空兩格書寫“此致”二字,再提行頂格寫送致法院名稱,最后無需標點落款:右下方寫上起訴人姓名(簽名或蓋章),代書人姓名,以及成文日期)④附項(分項列述副本數(shù)量,證據(jù)的名稱和數(shù)量)

5.答辯狀的種類:民事刑事行政寫法:①首部:標題(寫明民事答辯狀即可)答辯人的基本情況②正文:案由(“因原告訴一案,提出答辯如下”)主體(答辯事實答辯理由答辯請求)③尾部(答辯人和日期)

擴展閱讀:大學語文知識要點歸納93頁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

1、閱讀《議論文的閱讀與寫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詞術(shù)語,并能結(jié)合教材選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識: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論據(jù)類別:事實論據(jù)、理論論據(jù)。論證方式:立論、駁論。

論證方法:歸納法(含例證法)、演繹法(三段論)、比較法(包括對比法、類比法、層遞比較法)。駁論著眼點:駁斥論點、駁斥論據(jù)、駁斥論證。

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判斷標準:看文章開頭是否有駁論點的提出,如有,可判斷為駁論,如沒有,只有作者正面提出自己的論點,可判斷為立論)立論:提出論點,加以論證。駁論:引用已有論點,加以反駁。

2、閱讀《記敘文的閱讀與寫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詞術(shù)語,并能結(jié)合教材選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識:敘述方式:順敘、倒敘、插敘、平敘。

人物描寫方法: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為描寫、心理描寫;細節(jié)描寫。環(huán)境描寫:自然景物描寫、社會環(huán)境描寫;場面描寫。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在敘事中抒情、在議論中抒情。議論方式:夾敘夾議、敘后評議。

3、閱讀《詩歌的抒情方法》一文,理解下列名詞術(shù)語,并能結(jié)合具體作品予以辨識:古代詩歌文體:楚辭、漢樂府、樂府舊題、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慢詞、小令。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意象表現(xiàn);借景抒情(包括自然天成、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舉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4、閱讀《小說的藝術(shù)特點》一文,結(jié)合具體作品,理解下列名詞術(shù)語: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

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個性特點;人物描寫方法。心理刻畫:直接心理描寫、間接心理描寫。環(huán)境描寫: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

表現(xiàn)方法:倒敘方式、前后照應、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對比、鋪墊、烘托、反襯、類比、象征等。

1.議論文總體考核要求:

歸納文章的分論點和中心論點。

認知文章所用論據(jù)的類別及其所證明的論點。辨識文中所運用的論證方法和駁論著眼點。

識別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擬、排比、對偶、層遞、設(shè)問、反詰等修辭手法,并說明其主要表達作用。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

2.10篇議論文的具體考試內(nèi)容和考核目標:

(1)《寡人之于國也》一、作者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國人。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是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孟子主張施仁政,行王道,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反對暴政虐民,反對掠奪戰(zhàn)爭,重視后天的教化和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孟子散文常采用“欲擒故縱”的論辯手法,并以多種多樣的比喻來增強論辯,文章中有大量整齊對稱的排偶句。孟子是歷史上有名的雄辯家,通過談話內(nèi)容納入核心論點。關(guān)于《孟子》這本書,共有7篇組成,作者:孟子和他的學生萬章等人共同編寫。儒家學派的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二、中心論點:“闡述以民為本的王道理想”

三、文篇論據(jù)所用論據(jù)的類別及其所證明的論點。

事實材料: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來說明當時社會的貧富懸殊、階級對立;四、文中采用的修辭手法排比句:

A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B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運用排比句修辭手法的作用是:使相同句式緊密排列組合,使文章具有雄辨的氣勢,使其更易于達到說理的效果類比法:

A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來說明梁惠王的治國方法與鄰國沒有什么質(zhì)的差別。B用拿刀殺了人卻說“非我也,兵也”作比喻,來揭露統(tǒng)治者把“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的觀點。對比法:

“狗彘食人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來反映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揭露說明當時社會的貧富懸殊,階級對立。五、論證方法和駁論著眼點

A歸納法:孟子在論證如何實行王道時,論述在邏輯上是“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為小前提,得出結(jié)論“王道之始”,實為演繹推理,省去一個大前提,“王道要求兩條:養(yǎng)民,教民”。演繹推理論證在這里起驗證、輔助的作用,從總體上來說,屬于歸納論證。

B演繹法:孟子認為實行王道的基本標準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這是大前提;而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不能“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這是小前提;于是孟子就得出結(jié)論,認為梁惠王并沒沒真正實行王道。這是一個完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2頁,共92頁

整的三段式演繹推理。六、寫作特點

A說理抑揚兼施、循循善誘B善用比喻,生動形象C運用排比,增添氣勢磅礴七、思考簡析

1、概括本文所體現(xiàn)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內(nèi)容。

答:體現(xiàn)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初步措施養(yǎng)生喪死無憾;根本措施發(fā)展生產(chǎn),使百姓解決溫飽,辦教育,使百姓懂孝悌,老有所養(yǎng),緩和階級矛盾,社會達到和諧,孟子的治國思想是以民為本。孟子認為“王道之始”的標志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2、歸納文章的層次內(nèi)容。

答:全文可分三個層次。三個部分末尾,分別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等句收束。

第一層次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災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是“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二層次為二、三、四段。孟子以戰(zhàn)為喻,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辦法,仍然與鄰國無本質(zhì)區(qū)別,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層次為五、六、七段。孟子具體而詳細地闡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其中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舉措,要不違農(nóng)時,發(fā)展生產(chǎn),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使人民的衣、食、住、育均能得到發(fā)展并能從中受益,富而教民,并且不把過失歸罪于年成,那幺“斯天下之民至焉”的良好愿望就會實現(xiàn)。3、文章是以什么線索展開論述的?

答:文章是圍繞“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問題為線索展開論說的結(jié)構(gòu)特點。3、***本文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說理藝術(shù)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答:文章具有(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特色。首先孟子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評梁惠王的治國方法不當,然后再提出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先以批評的態(tài)度揭露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行徑,然后馬上又說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這都是(先抑后揚),先使梁惠王認識自己的錯誤,同時又給予其希望,讓梁惠王明白他的錯誤其實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決“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緒的同時,又能抓住他渴望民眾擁戴的潛在心理進行誘導;在闡述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時,采取(先易后難、步步推進)的程序:這都是循循善誘的體現(xiàn)。讓梁惠王認識到,只要實行王道,那幺就有稱王天下的可能性。

4、本文的藝術(shù)特點體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答:A論點鮮明

B善用修辭,運用比喻、排比、對偶手法C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嚴謹

D語氣逼真,接近口語,生動風趣

E用對話的形式展開論述,具有趣味性,引人入勝。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3頁,共92頁

5、文章開頭梁惠王拿自己國家與鄰國之政相比較時,孟子為什么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zhàn)喻”?答:因為梁惠王“好戰(zhàn)”,用其最熟悉的“請以戰(zhàn)喻”更有利于啟發(fā)梁惠王,使他接受自己的觀點。

6、孟子為什么要用“五十步笑百步”來進行勸說?

答:運用“五十步笑百步”可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謂的“盡心”于國其實與鄰國之政相差無幾,本質(zhì)上都是虐民暴政,只是情節(jié)輕或重的區(qū)別罷了。這為下一步接著闡述“施仁政,行王道”作好了鋪墊。7、“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成語,其含義是什么?答: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zhì)相同,只是情節(jié)輕或重的區(qū)別。

8、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答: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闡明了孟子實行王道的根本措施:發(fā)展生產(chǎn),富而教民,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王道思想。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這段話的中心旨意是什么?

答:這段話的主旨是提醒梁惠王檢討自己,強調(diào)只有端正態(tài)度,以民為本,才能真正實行王道。

10、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這段話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答:這段話運用了比喻、設(shè)問修辭手法。

(2)《秋水》(節(jié)選)P5一、作者作品:

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蒙人。莊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稱“老莊”。莊子主張順應自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

莊子承認事物的相對性,但又否認客觀事物的差別。他激烈批判“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的黑暗現(xiàn)實。他蔑視富貴利祿,拒絕和統(tǒng)治者合作,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莊子的文章想象豐富,筆調(diào)恣肆,辭藻瑰麗,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相傳是莊周自著,“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是他的門人和后學所作。二、中心論點:

“宇宙無限,人的認識有限”。

這一中心旨意的現(xiàn)實意義:即使在今天,也還有著“消解自我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積極意義”。從政治思想上看,這段文字的旨意是:古圣賢的認識也都是十分有限的。莊子是以此來否定儒家思想體系,簡括為:用相對主義來批判儒家學說。三、文章藝術(shù)特點:

(1)將哲理與形象結(jié)合。本文善于將抽象的哲理寄寓在形象的描繪之中,借助“秋水”、“北海若”、“井蛙”、“夏蟲”等具體可感的景物人事來表達深奧的哲學道理。

(2)運用比喻進行說理。例如用井蛙、夏蟲、曲士來比喻因環(huán)境所限而不能與之語大道理的人。

(3)用虛擬的寓言故事來進行說理。虛構(gòu)了“河伯”與“北海若”進行對話的寓言故事,通過他們的對話來進行說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4頁,共92頁

理,從而闡明觀點,顯現(xiàn)出寓育特色。

(4)宏肆有力的語言氣勢。例如第二段中北海若的話幾乎都是由排比句組成的,這也就形成了本文滔滔不絕、宏大張揚、鏗鏘有力的氣勢。四、修辭手法:1、比喻句:

①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用井蛙、夏蟲、曲士來比喻那些因環(huán)境所限而不能與之語大理的人。②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③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米之在大倉乎?④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

比喻宇宙無限、人的認識有限的哲理,闡明個人地位、認識之渺小,這一連串的都是用來說明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會見笑于大方之家。

總之莊子善于用援譬設(shè)喻的手段,來表達深微玄奧的哲理,所用比喻連類而及,層見疊出,引人聯(lián)想,發(fā)人深思,從而將抽象的道理闡發(fā)得十分鮮明透徹。2、排比句:

①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②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③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④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米之在大倉乎?

⑤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

強調(diào)排比句在論證上增強了說理的力量,在語言表達上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氣勢,增強了論證的雄辯力。3、反詰句:

①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②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米之在大倉乎?

③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

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運用反詰是更有力的肯定,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氣勢,增強了說理的力量,體現(xiàn)出莊子散文在語言方面的特色。五、論證方法1、類比法:

①“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類比論證人的認識有極大的局限性,比喻人的認識受時間、空間、后天教育的限制。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5頁,共92頁

②“空之在大澤”、“米之在大倉”、“毫末之在馬體”闡明個人的地位、認識之渺小,比喻宇宙無限、人的認識有限的哲理。

③河伯在見到北海若前“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中國之在海內(nèi),似米之在大倉。2、對比法:

①河水和海景的描寫②河伯與海若的對話

③海若講話中個人與天地之間關(guān)系的闡述3、例證法:

①用五帝、三王、仁人、伯夷、伯尼來證明人的認識有限②“四海之在天地”“中國之在海內(nèi)”、“人卒九州”闡述宇宙無限,而人的認識有限的道理。

4、演繹法:本文也隱含有一個演繹推理三段論,大前提是在無限的宇宙中人的認識十分有限,小前提是孔孟是人,所以莊子得出結(jié)論說孔孟之道也既“少”又“輕”、十分有限的;在這個推理過程中,由于運用的是類比推理,大前提被省略了,小前提是常識也被省略了,所以只出現(xiàn)了結(jié)論。5、比較法:既有類比法又有對比法。

類比用“大澤”之“空”、“大倉”之“米”、“馬體”之“毫末”比喻“四!薄ⅰ爸袊、“人”的相對局限性;對比用“大澤”與“空”、“大倉”與“米”、“馬體”與“毫末”來突出“四!薄ⅰ爸袊、“人”的相對“小”!熬懿豢梢哉Z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睂ⅰ熬堋、“夏蟲”與“曲士”類比,又將“曲士”與“出于崖的河伯”對比,認為他可以語大道。六、思考簡析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觀上有何思想意義?

答:主旨: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人的認識和作為都要受到主客觀的條件制約,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簡要地說,就是宇宙無限,而人的認識有限。莊子認為孔子的學問“少”,伯夷的道義“輕”,圣賢的學說是“自多”,就是基于這一宏觀理念。客觀意義:即使在今天,也還有著消解自我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積極意義。2、本文中的景物描寫對表現(xiàn)主旨所起什么作用?

答:文章開頭設(shè)置了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作者通過主觀的視覺感受來表現(xiàn)出客觀世界中黃河的寬闊和大海的浩瀚。以具體景物的比照來隱喻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對比的直接作用:構(gòu)成了河伯的態(tài)度發(fā)生根本性轉(zhuǎn)變的事實基礎(chǔ)。

3、文章開頭寫“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目的什么?答:目的是形象說明河伯欣然自喜的緣由,并為下文河與海對比作好鋪墊。4、理解例證法與喻證的主要差別。

答:這二者的區(qū)別有兩點。A是思維、論證的方式不同;B論據(jù)的不同。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6頁,共92頁

論證的方式不同體現(xiàn)在:例證法只以個別以舉例子的方式、由個別證明一般(即論點);喻證法是不同類而利用性質(zhì)、特點相同或相似的事物進行比較,從而證明論點。

論據(jù)的不同體現(xiàn)在:例證法以同類的個別事物為論據(jù),喻證法以不同類的個別事物為論據(jù)。

5、“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备爬ㄟ@段話中第一句的主旨和三個分句的大意。

答:人的認識要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因而是有限的!熬堋本湔f明認識要受到空間的限制,“夏蟲”句說明認識要受到時間的限制,“曲士”句說明認識要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

6、從莊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來的成語有“貽笑大方”、“井底之蛙”、“望洋興嘆”。7、河伯為什么要“望洋興嘆”?

答:因為自以為大的河伯看到了廣闊無垠的大海,從而認識到了天外有天、樓外有樓和自己的夜郎自大、狂妄無知。8、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主旨是什么?對我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有什么啟迪?什么:這篇文章說明了個人的見識很有限,因此要克服主觀性,防止片面性。只有通過與別人的比較,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人貴在有自知之明。如果盲目驕傲自大,就難免會貽笑大方。

主旨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為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啟迪是:我們不能局限于有限的見聞中,去自滿自足,要懂得山外有山,樓外有樓,應該開闊視野,努力學習,不斷上進。

9、文中“盡此矣”的“此”,指代的是什么?

答:什么個“此”字,指代的就是此前的同個比喻的喻意,也就是說,所謂古代圣賢,他們的認識,相對宇宙的無限性來說,也不過是“大澤”之“空”,“大倉”之“米”,“馬體”之“毫末”。這顯然是用相對主義思想方法,對儒家思想體系的否定。

10、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A.莊子嘲諷伯夷、仲尼“自多”所依據(jù)的理念是什么?

答莊子嘲諷伯夷、仲尼“自多”所依據(jù)的理念是宇宙無限而人的認識有限。B.這里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答:運用了例證、類比論證方法。C.這里采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答:采用了排比、對偶、反詰修辭手法。(3)《五代史伶官傳序》一、作者作品:

歐陽修,別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他的文學主張是“明道”、“致用”、“事信”、“言文”。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袖。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遭到守舊派的排擠和打擊,屢遭貶謫。其散文特點主要是說理暢達,抒情委婉,作品有《歐陽文忠公集》、《新五代史》、《新唐書》。二、全文的中心論點: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國家的盛衰、事業(yè)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人事,取決于執(zhí)政者的思想行為。集中體現(xiàn)本文中心意旨的一組反義詞是天命與人事。在全文開頭提出中心論點,作用是開宗明義。

這是一篇著名的史論。作者認為盛衰之理不只是天命還在于人事,因為從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和其失天下,可以看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7頁,共92頁

出即一個王朝的興衰,除了天命之外,重在人為。三、本文闡明觀點的主要論據(jù):

1)理論材料論據(jù):歐陽修引用《尚書》“滿招損,謙得益”的話來揭示后唐莊宗的亡國原因2)事實材料論據(jù):

①表現(xiàn)了勵精圖治、意氣昂揚,后唐莊宗“所以得天下”的歷史事實

②表現(xiàn)了事業(yè)衰敗、國破人亡,后唐莊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敗的“所以失之者”的歷史事實,例據(jù)典型而有說服力。四、修辭手法:五、論證方法:

1)對比論證:貫穿著盛與衰、興與亡、得與失、成與敗的強烈對比,可以說全文是通過對比法來闡發(fā)道理的。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C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奇斗艷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2)演繹法:

①引用《尚書》中“滿招損,謙得益”的名言作為大前提,有力的推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結(jié)論,中間省略了小前提“莊宗為報大仇而憂患勤勞,最后戰(zhàn)勝仇敵,國勢大盛;莊宗因戰(zhàn)勝仇敵而驕傲自滿,寵幸伶人,招致身死國滅!,即第二段的事例。

②然后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為大前提,以“故方其盛也為天下笑”句為小前提,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的結(jié)論,即后唐宗宗是因驕傲、逸豫、寵幸伶人而亡國的道理。3)歸納法:以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敗的史實為論據(jù),進行論證,屬于歸納法。六、寫作特點:

A論點鮮明,開宗明義。B論據(jù)確鑿,并且有力。C記敘和議論相結(jié)合。D對比強烈,效果鮮明。

全文主要通過對比方法表達主題思想。寫法上欲抑而先揚,先極贊莊宗成功時意氣之“壯”,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通過盛與衰、興與亡]、得與失、成與敗的強烈對比,突出莊宗歷史悲劇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的結(jié)論,顯得更加令人信服。文章筆力雄健而有氣勢,行文跌宕頓挫,表達情見乎辭,篇幅雖然短小,卻是一篇搏兔而用全力之作。七、思考解析:

1、談談本文的中心論點和有警句對我們有什么啟迪作用。

答: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和警句:“滿招損,謙得益”要求以謙戒滿勤、“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要求居安思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要求注重小節(jié),不可偏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8頁,共92頁

愛,這些警句都是對中心論點更深一步的闡發(fā)、分析、論說。這些語句精辟透徹,發(fā)人深省,教導我們事情成敗往往在于人為,不要窮奢極欲,也不要耽于淫樂,否則將會導致國家衰敗,自我滅亡,另外還要謙虛謹慎,注意細小瑣事,要防微杜漸,不可驕傲自滿,沉溺喪志。

2、以文中第二段為例,說明作者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論證的。

答:第二段寫莊宗李存勖興衰成敗的史實,在寫法上欲抑先揚,先極贊莊宗成功時意氣之“壯”,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通過盛與衰、興與亡、得與失、成與敗的強烈對比,突出莊宗歷史悲劇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的結(jié)論,顯得更加令人信服。

五組對比詞:1.“滿與謙”2.“損與益”3.“憂勞與逸豫”4.“興國與亡身”5.“盛與衰”(4)《論毅力》P13一、作者作品

梁啟超,別署飲冰室主人,是最早資產(chǎn)階級史學觀點和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也是最早高度評價和極力提倡小說創(chuàng)作的人;是變法維新派領(lǐng)袖康有為的學生,兩人主張一致,號稱“康梁”;是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主辦過《時務報》,推動了維新運動。

二、本文的總論點:“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

作者所強調(diào)的核心觀點:“只有毅力至強方能取得事業(yè)的最終成功”。三、文篇論據(jù)

1、事實材料:用五種不同毅力的人的不同結(jié)果來說明只有毅力至強方能取得事業(yè)的最終成功。2、理論性論據(jù):引用孔子、孟子的話來論證成敗的關(guān)鍵在于毅力的名人名言。四、修辭手法

全文通過(正反對比)進行說理。作者眼界宏闊,思路活躍,文章論證周密,結(jié)構(gòu)嚴謹,很見功力。開頭特點:縱橫捭闔,大開大合。成文時間是“百日維新”失敗不久。

1、層遞修辭手法:層遞是指為了表達客觀事物之間層層發(fā)展的關(guān)系,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意思遞進而形式相近的語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方法。

1)對身處逆境時五種不同態(tài)度的描寫,從“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到“次強者”,到“稍強者”,再到“更稍強者”,最后到“至強者”,依次敘述,說明了前四種人毅力從弱漸強,雖有區(qū)別,但終究比不上毅力至強者,最后作者順理得出只有“非至強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終者也”的結(jié)論,表現(xiàn)了毅力的重要性。

2)通過“譬如操舟”,敘述了“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雖然層層進步,但終究不能到達彼岸,說明了“反是者敗”的道理,這也從反面論證了毅力的重要性。

闡述意志力強弱的五種結(jié)果時和駁斥旁觀者的觀點時這兩次采用(層遞)修辭手法,其目的在于(強調(diào)只有毅力到強,方能取得事業(yè)成功。)2、比喻:

1)譬如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間風潮之或順或逆,常相參伍。2)孔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吾止也;譬如平地,雖復一簣,進,吾往也!3)孟子曰:“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用“操舟”、“為山”、“掘井”比喻事業(yè),表現(xiàn)了堅持到底的毅力對于成功的必要性,比喻有無毅力的具體表現(xiàn),說明沒有至強的毅力,事業(yè)就可能半途而廢,目的在于強調(diào)只有具備至強的毅力,才能達到最終成功。從而證明毅力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9頁,共92頁

的重要作用,使道理顯得深入淺出。五、論證方法1、對比法:

全文論證方法是:(對比論證法),因為全文貫穿著有毅力與無毅力兩種態(tài)度、成功與失敗兩種結(jié)果的對比。1)“有毅力者成,成是者敗”。

2)“蓋人生歷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順境亦居十三四”,突出順境與逆境的對比。

3)是通過“志務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強者”、“更稍強者”與“至強之人”的五個層次的比較,經(jīng)及行舟中“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與堅持到底四個層次的比較。

3)是注意引用孔子“為山”、“平地”的話來證明論點,是總體說是類比論證,但由于其中又強調(diào)了“止”與“進”、敗與成的對比,所以同時雙包含著對比論證。

2、類比法:“行舟”、“為山”、“平地”、“掘井”之喻,就都是通過類比法來講道理。3、直接反駁論點:

在反駁“旁觀者”認為別人成功是由于“殆幸運兒”、自己失敗是“蹇于遭逢”的觀點時說“所謂蹇焉、幸焉者,皆彼與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蹇焉,利用此幸焉與否,即彼成我敗所由判也!痹儆妙惐确ㄟM行下面論證。六、寫作特點

1、全文采用正反對比的寫作說理方法。例如將成與敗、逆與順、強與弱、彼與我、止與進進行對照,處處闡述了有毅力與無毅力會造成成功與失敗兩種不同的結(jié)果,從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

2、眼界宏闊,縱橫開闔,論證周密,結(jié)構(gòu)嚴謹。文章一起筆就說天下古今成敗之林,橫貫天下,縱觀古今,大開大合,接著論順、逆、幸、蹇,又以逆水行舟、挖土掘井等圣人之言證明,或理論或現(xiàn)實依據(jù),思路活躍,論證非常周密,結(jié)構(gòu)集中嚴謹。

3、運用層遞、比喻等修辭方法,使文章要闡明的道理具體形象。七、思考簡析

1、結(jié)合自身經(jīng)驗,談談本文所說道理有何啟發(fā)意義。

答:本文所提出的中心論點是“毅力者成,反是者敗”,只有毅力至強者方能取得事業(yè)的最終成功。這一道理啟人深思,催人奮進。人生要想成功,生活要想幸福一,就必須昂首坦然地去面對困難,正視挫折。為什么生活中什么人能夠百折不撓取得成功,而另一些人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呢?關(guān)鍵就在于是否有毅力去克服困難。最終決定命運的是人的毅力,所以當我們在學習工作中遇到困作難時,不應該退縮,而應更加奮勇,加強自己的意志力量,用毅力去克服它、戰(zhàn)勝它,這樣才會取得事業(yè)上的成功。

2、作者在第三段中是如何從順境和逆境之間的相互轉(zhuǎn)換來論證毅力重要性的?

答:首先作者認為小逆之后會轉(zhuǎn)身小順,大逆之后會轉(zhuǎn)向大順,,而關(guān)鍵是要有毅力去克服困難,批評了旁觀者看見人家成功就認為是幸運兒的錯誤見解,從而得出結(jié)論順、逆、幸、蹇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而決定成敗的關(guān)鍵就看是否有毅力。接著作者又以操舟為比喻,說明操舟之人遇到逆境時的兩種情況:一種是以堅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過;一種是遇逆而返,終不達彼岸,對比之下,進一步說明要使逆境轉(zhuǎn)為順境關(guān)鍵在毅力,有毅力者可使逆境轉(zhuǎn)為順境。3、作者在第二段中,如何從縱、橫兩個方面論證了毅力的重要性?

答:首先從縱向的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見解:人生歷程,大抵逆境居十之六七,順境居中十之三四,并且順逆相間,每件事情必有數(shù)次乃至十數(shù)次的阻力,不可逃避,這為人生要想成功必須要有毅力克服阻力作好了縱向鋪墊。然后作者又從橫的方面來分析人們對待逆境和阻力的不同態(tài)度,前面論說了四種人,即“志力薄弱之士”、“次強者”、“稍強者”、“更稍強者”,正是因為他們對待逆境和阻力的態(tài)度不同,因此就成為了四種不同類型的人,但是他們都不是“至強者”,最后作者順量得出只有“志力至強”之人才能善終,這也就從橫的方面論證了毅力的重要性。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10頁,共92頁

4、梁啟超引用孔子的話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這里所包孕的一個成語是“功虧一簣”。5、為什么說開頭什么出作者縱橫捭闔、大開大合的視野和思路?

答:縱橫捭闔、大開大合:“天下古今成敗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是大開“天下”是橫觀一切,“古今”是縱觀一切,“成敗之林”是囊括一切成敗現(xiàn)象,“莽然不一途”是包羅萬象,都是開到了極點。“要其何以成,何以敗”是用設(shè)問方式將人們剛張開的廣闊視野,又一下子凝聚到共有的成敗原因上,于是順勢推出一個普遍規(guī)律:“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边@就完成了大合的任務。從“一切”到“一”,這就是大開大合?梢哉f“縱橫捭闔、大開大合”是梁啟超文章一個突出特點。

6、為什么說開頭就用了全文正反對比的說理方法?

答:本文開頭就提出中心論點“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這個論點是一個并列復句,兩個分句間是對比關(guān)系。文章就必須自始至終貫穿對這兩個方面的論證,如果只扣住一方面論證,那就犯了半離題或扣題不緊的錯誤。所以,中心論點的內(nèi)部對比關(guān)系,決定了全文自始至終都必須用正反對比的說理方法。在寫作練習中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

7、《論毅力》這篇文章是如何運用正反對舉的方法來闡明毅力的重要性的?

答:文章開頭就提出中心論點“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這其中隱含著兩個方面:一成一敗,論點本身就是正反對舉,把兩個相對的事物進行比較。本文自始至終都運用了正反對舉的說理方法,從論證看,首先反復進行成功與失敗兩種結(jié)果的對比;然后突出順境與逆境的對比;最后引經(jīng)據(jù)典將“未成一簣”的造山者與“雖復一簣的填土者對比?傊,作者從成與敗、順與逆、強與弱、彼與我等多個方面比照闡述。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得說理詳細、具體、透徹,有力地闡明了毅力的重要性。8、本文段落、層次分析

答: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論點“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全文緊緊圍繞總論點,從毅力的作用角度多層次證明。第二段用假設(shè)舉例法,以人生必遇順逆兩境、事無大小必有阻力來證明只有毅力至強之人才能最終獲得成功,從而從毅力的重要作用角度證明了總論點;

第三段從順逆兩境之間可以轉(zhuǎn)化的角度強調(diào)有毅力可以變逆境為順境;第四段利用孔孟名言證明成敗的關(guān)鍵在于有無毅力。

9、作者寫《論毅力》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激勵當時從事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者。(5)《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P16一、作者作品

蔡元培,中國現(xiàn)代教育家;

①清朝末期積極宣傳民主革命思想,1902年組織中國教育會,創(chuàng)辦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②1907年赴德留學,后來在孫中山領(lǐng)導的同盟會中擔任重要領(lǐng)導工作;③1912年1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

④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倡“學術(shù)自由”,主張“兼容并包”⑤九一八事變后主張抗日、又與宋慶齡、魯迅等組織中國民權(quán)保障同盟。二、中心論點:

認為上大學是為了研究學問而不是為了升官發(fā)財?shù)挠^點;演說所闡發(fā)的“三事”“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辦學理念。

①抱定宗旨,強調(diào)大學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學問”,非為做官致富,其中滲透著精神獨立、學術(shù)自由的理念。文中作者用假設(shè)語氣,說明了不勤學的后果:為師則貽誤子弟,為政則禍國殃民。表達了作者對北大學子的殷切希望,強調(diào)了樹立求學宗旨的重要性。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11頁,共92頁

②砥礪德行,強調(diào)束身自愛,反對同乎流俗,蘊含著以德治校的思想。

③敬愛師友,倡導以誠相待,道義相勖,繼承并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的禮義觀念。文中列舉作者在德國的所見所聞意在說明隨口道謝雖然是小節(jié),但是也是日常交際所必需的,常人都能做到這樣,堂堂大學生更應如此。以上三事體現(xiàn)了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對大學精神的堅守,對道德品行與完善人格的追求。三、論證方法:文中始終貫穿著對比論證方法,有破有立、觀點鮮明使主旨突出,針對性強。例如:1)“研究高深學問”和“皆有做官發(fā)財思想”形成對比;

2)“愛惜分陰,孜孜求學”與“放蕩冶游”、“光陰虛度,學問毫無”、“誤已誤人”形成對比;3)“束身自愛”、“有以勵人”與“風俗日偷,道德淪喪”形成對比;

4)“敬愛師友”、德國商店文明待客與“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形成對比。四、寫作特點

1)本文情理并重,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動人。文中既有痛心的指陳,又有激越的闡發(fā),還有設(shè)身處地的忠告。2)善用反問。講述“三事”的三個段落中,都有反問句,不僅使人警醒,而且還語重情長。

3)語言明曉通暢,古樸典雅,又催人警醒。當時還處于文言文、白話文交替之期,語言亦文亦白,言簡意賅,將文言的簡練典雅與口語聽通俗明快融于一體,誠為中國現(xiàn)代演講之經(jīng)典。

4)主題突出,針對性和現(xiàn)實性強。當時北大校風頗不盡如人意,文中列舉的各種腐敗現(xiàn)象確實存在,演講中雖說對“外人指摘之當否,姑不具論”,但實際上卻是對這類現(xiàn)象痛加針砭,大有催人猛醒之勢。演講中提出的三個要求,都含有匡下時弊的功用。

5)結(jié)構(gòu)精簡,思路清晰。層次分明,脈絡清楚,給人一氣呵成之感。五、思考簡析

1、你怎樣理解“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答:這是蔡元培先生在談到“抱定宗旨”這個觀點進所提出的一個觀點,蔡先生之所以提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這與當時北大的腐敗有關(guān),作者想讓青年學生明確大學的性質(zhì),來大學學習不是為了做官致富,這才有可能消除當時北大所存在的弊端。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還滲透著精神獨立、學術(shù)自由的理念,即是要身處象牙塔的師生們不要受外界不良風氣的侵襲,也不要受外界思想的束縛,而是發(fā)揚自由、獨立的精神,用深邃的思想、深刻的見解、樸實的作風,去研究高深的學問,使自己處于社會思想、人類科學的最前端,并用研究出的成果啟發(fā)人們的心智,造福于社會。2、蔡元培在擔任北大校長之后,計劃想做的兩件事是:1)改良講義2)添購書籍3、蔡元培先生為什什么提出“抱定宗旨”的要求?

答:因為當時北大風紀敗壞,腐敗不堪,因此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學的性質(zhì),明確求學的目的并指出,大學不是作官發(fā)財?shù)奶,而是研究高深學問者也。這一觀點在當時可謂一聲驚雷,振聾發(fā)聵,直指北大多年弊端。接下來他尖銳指出,以前的北大學生多抱做官發(fā)敗的思想來“混文憑”,專業(yè)多以實惠取巧的法科為主,對于教師不以學問的深淺來衡量,而是只問官階之大小等等。之所以產(chǎn)生這些現(xiàn)象,其深層次原因正在于北大辦學宗旨不明,大學日漸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腐敗現(xiàn)象的基礎(chǔ)上,蔡元培明確提出,來北大求學的青年學子一定要抱定宗旨,這樣才會珍惜大好光陰,孜孜苦讀,為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4、從演講稿中可以看出當時什什么的社會現(xiàn)實?

答:當時的社會非常腐敗,道德淪喪即便是當時國家最高學府的北京大學,也難脫流俗。

1)很多學生不以學業(yè)為重,而是皆有做官發(fā)敗思想,把大學當成了升官發(fā)財?shù)碾A梯;所謂的學習只是平時敷衍塞責,放蕩冶游,考試突擊講義,只圖蒙混過關(guān)。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shù)之多寡。

2)因為熱心做官,很多學生對于教師,不問其學問深淺,只問其官階大小。官階大者,特別受歡迎。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12頁,共92頁

3)精于政法的人才,多入政界,學校中專任教授很少。

4)有些學生,不重視道德修養(yǎng),沾染了社會的惡劣風氣,不自覺砥礪德行,被人看不起。5、本文段落、層次分析

答:第一部分即為第一段,開門見山,講明本次演講的目的“請更以三事為諸君告”。

第二部分由第二、三、四段組成,針對當時時弊,對北大學子提出三點要求,即“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

第三部分即是第五段,簡單說明眼下所要做的改良講義、添購書籍這兩件事,顯示出作者求真務實的作風。(6)《容忍與自由》P20一、作者作品胡適,字適之,現(xiàn)代著名詩人、文史學者、思想家,青年時留學美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宣揚民主、科學,倡導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等文章,率先從事白話新詩與文學史的寫作,成為五四新文學運動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國章回小說考證》、《胡適文存》(共三集)。二、中心論點:“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有三個分論點:三個層次是逐層深入的第一,是“年紀越大,越感覺到容忍比自由還重要”,說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第二,是“人類的習慣是喜同而惡異”,“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揭示出容忍難以實行的心理根源;第三,是我們應當戒約自己決不可“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強調(diào)“絕對之是”根本不存在。

備注:人性上的普遍“喜同惡異”,心理上的總覺得自己“不會錯”,政治上的經(jīng)常標榜“絕對之是”,充分顯示出容忍度量的難能可貴。而不承認“絕對之是”的存在,則是建立在“宇宙無限、人的認識有限”理性觀念基礎(chǔ)之上的明智態(tài)度。關(guān)于容忍的理念、度量和態(tài)度中滲透著一個精神內(nèi)核,那就是和而不同。面對當今多極并立的世界、多元共存的文化,包涵容忍雅量在內(nèi)的各而不同原則,越來越顯現(xiàn)出它的普遍積極意義。三、文篇論據(jù)1、事實材料:胡適用自己的、高爾文的和陳獨秀的三個實例來說明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的三個分論點;

2、理論材料:胡適引用布爾“我的年紀越大,越感覺到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的話來展開他對容忍自由之關(guān)系的論述。四、論證方法

1、歸納法例證法。(本文善于運用例證法來闡發(fā)道理。)作者選用了三個典型事實論據(jù):這三個典型例證,分別證明了文章中三個層次的分論點,都具有十分鮮明而強勁的啟示力和說服力,作者無需多說,讀者就能從事例本身悟出諸多至理深意。

①以年少時援引《王制》專制律條痛罵《西游記》和《封神榜》的事例,論證了“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證明了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

②以宗教史上宗教改革派的高爾文活活燒死了敢獨立思想、批評高爾文的教條的學者等科學家的事例,證明了心理上認為自己“不會錯”是不能容忍的根源。高爾文燒死塞維圖斯的原因是因為他具有深信自己是“不會錯的”的心理,深信他的良心確是代表上帝的命令,他的口和他的筆確是代表上帝的意志。高爾文發(fā)表一篇文字為他自己辯護,因為他受到不少人的批評,而他卻認為自己沒有錯。這里論證了“人類的習慣是喜同而惡異”。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13頁,共92頁

③以提倡白話文時獨秀“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余地”的事例,證明“認為自己的主張為‘絕對之是’是不能容忍的政治思想根源”,證明了“絕對之是”根本不存在。2、演繹法:

①如文章開始,布爾先生的話“我年紀越大,越感覺到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是大前提,我自由也有這樣的感想是小前提,最后一句“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是結(jié)論。

②先提出“人類的習慣是喜同而惡異”的普遍原理,接著舉宗教史上宗教改革派的高爾文活活燒死了敢獨立思想、批評高爾文的教條的學者等科學家的事例為小前提,證明了“容忍的態(tài)度是最難得、最稀有的態(tài)度”的分論點。五、寫作特點:1)層次分明,中心突出。2)論據(jù)充分,論證有力。3)語言樸實,言之有物。六、思考簡析

1、談談你對“容忍”與“自由”之關(guān)系的理解。

答: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相互的,只有容忍別人、給別人以自由,別人才容忍你,給你自由,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沒有容忍作保障,所謂的自由也就只會是空中樓閣。

人類的習慣是喜同而惡異,這是容忍難以實行的心理根源,因此為了他人,也為了讓自由得到自由,人類要努力改正“喜同而惡異”的心理慣性。

2、胡適認為不存在“絕對之是”你的看法如何?

答:從哲學角度看,世界上一切道理都是相對的,根本不存在絕對真理;從歷史角度看,所有強調(diào)自己是“絕對正確”的人,都在歷史面前碰得頭破血流并被歷史的潮流拋棄了;從認識的角度看,凡認為自已是“絕對之是”的人,主觀都超越了客觀,因此不能全面、深刻、發(fā)展地認識客觀世界,都要犯錯誤。3、談談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風范。

答:本文是一篇具有哲理思辨性的文章,作者從自身的經(jīng)驗談起,坦誠地進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說法,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心靈距離,極具親和力。作者不擺理論架勢,將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話之中,剴切道來,排除了讀者閱讀和理解的障礙,極易被讀者接受。這種文筆和態(tài)度,充分體現(xiàn)了胡適所倡導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風。這種文風,是一種胸有成竹、透徹于心、而后返璞歸真、深入淺出的極高境界,故被譽為“大家風范”。4、結(jié)合課文試述《王制》中“誅”的目的是什什么其對社會有什什么害?

答:《王制》中“誅”的目的是:利用封建國家專制政體,禁止新思想、新學術(shù)、新信仰、新藝術(shù)的產(chǎn)生傳播,其本質(zhì)是扼殺自由。其對社會的危害有三:1)摧殘宗教信仰的自由;

2)禁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自由,“殺”掉許多發(fā)明“奇技異器”的科學家;3)是摧殘思想的自由,言論的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5、文中作者為什么痛罵《西游記》和《封神榜》?

答:因為作者當時青春年少,是一個無神論者,抱著“衛(wèi)道”態(tài)度,所以要痛罵《西游記》和《封神榜》,發(fā)出摧除迷信的論調(diào)。6、段落層次分析

答:全文花骨有二十七段,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從第一段到第十四段,首先從“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說起,說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這一層次的主要事實論據(jù)是:作者年少之時痛罵小說《西游記》和《封神榜》。

第二層次從第十五段到第二十一段,指出“人類的習慣是喜同而惡異”,揭示出容忍難以實行的心理根源。這一層次的主要事實論據(jù)是:宗教史上高爾文活活燒死塞維圖斯。

第三層次從第二十二段第二十七段,指出“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的態(tài)度是極其錯誤的,強調(diào)“絕對之是”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14頁,共92頁

根本不存在。這一層次的主要事實論據(jù)是:提倡白話文時陳獨秀“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余地”。(7)《咬文嚼字》P27一、作者作品朱光潛,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青年時曾赴歐洲留學,致力于文學、心理學和哲學三者熔為一爐的美學思想。代表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等二、中心論點:“無論閱讀或?qū)懽,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三、文篇論?jù)1、理論材料:朱光潛用西方心理學中的“套板反應”和韓愈的“惟陳言之務去”來反對陳詞濫調(diào),提倡創(chuàng)新2、事實材料:在誤用聯(lián)想易生流弊那段話中,使用了事實論據(jù)。采用了類比和歸納論證。運用“推敲”典故說明的是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四、論證方法

1、歸納法。逐層歸納、概括的論證方法。文中運用了大量的事實論據(jù)來進行論證。①用郭沫若修改一句臺詞的具體實例證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②金朝的王若虛妄改《史記》中有關(guān)李廣射石的文字為例,證明“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道理③用韓愈為賈島改詩句的例子,運用“推敲”這個典故,證明“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感情”的觀點;④用含“煙”的不同詞語為例,證明了文字的直指意義與聯(lián)想意義的不同,聯(lián)想意義比直指意義更加豐富多彩;引用《文料觸機》等俗例

⑤用大量使用“套語”的列舉寫作中的種種陳詞濫調(diào),來張揚語言表達中的創(chuàng)造精神。證明了“套板反應”的嚴重存在和沒有一點新奇意味的特點。說明的道理是文字的運用一定要有創(chuàng)造精神。","p":{"h":15.839,"w":567.626,"x":55.259,"y":677.518,"z"

答:本文的中心論點:“在文學,無論閱讀或?qū)懽鳎覀儽仨氂幸蛔植豢戏潘傻闹攪!弊髡邚膬蓚方面展開論述。1)先講斟酌文字與表達思想感情的關(guān)系。

指出“文學借文字表現(xiàn)思想感情”,“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的”,例如《史記》李廣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實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并不僅僅是為了語句的通暢或漂亮,例如韓愈賈島關(guān)于推敲的故事。2)再闡述文字的直指意義與聯(lián)想意義的關(guān)系、文字的習慣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關(guān)系。

強調(diào)語言應該貴在創(chuàng)新,指出“科學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義就越精確,文學的文字則必須照顧到聯(lián)想意義”,語言的習慣性聯(lián)想造成套語濫調(diào),“惟陳言之務去”才是創(chuàng)造的態(tài)度。2、體會文字的“直指意義”與“聯(lián)想意義”的不同特點和作用。

答:1)直指的意義是直接、明顯而確實、易懂的,是一般文章中常見的;載在字典,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聯(lián)想的意義是在了解了原事物特點的基礎(chǔ)上通過相似、相關(guān)聯(lián)想而派生的意義,與作者當時所處的狀況、情感相一致的,迷離而不易理解,但是在文學作品中卻含蓄地表達一種意境美和情感美。聯(lián)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guān)系,有如輪外圓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各不同,變化莫測。

2)科學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義就愈精確,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lián)想的意義,尤其是在詩方面。3)直指的意義是固定的,偏于類型,因此易用;

聯(lián)想的意義是游離的,偏于個性,因此難用。既是游離的,個別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離。

3、文中有些自然段的開頭是這樣的:“這是煉字的好例”,“這番話不免嚕嗦”,“這是一個善用聯(lián)想意義的例子”,“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試問,這些話在文章的結(jié)構(gòu)中起什什么用?答:這此句子在文章中起著承上啟下、使行文流暢而又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作用。4、根據(jù)文章的論述,試舉例說明什什么做“套板反應”?

答:所謂“套板反應”就是一件事物發(fā)生時,立即使你聯(lián)想到一些套語濫調(diào),而你也就安于套語濫調(diào),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并且自鳴得意,這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所說的“套板反應”。例如,講到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說到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到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述離別不外乎“柳岸灞橋”,說到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

5、郭沫若先生的劇本《屈原》里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上演時他自己在臺下聽,嫌這話不夠味,想在“沒有骨氣的”下面加“無恥的”三個字。一位演員提醒他把“是”改為“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這夠味1)這段話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從郭沫若修改一名臺詞的具體實例出發(fā),引出本文關(guān)于“煉字”的話題。2)為什么“無恥的”三個字沒有改“是”為“這”好?

因為這是劇本,注重口語化,如果說成“你是沒有骨氣的無恥的文人”,感覺太書面化,并且強烈的感情沒有表現(xiàn)出來,但是將“是”改為“這”的話,就又能表達出感情,又具有口語化特征。3)將是“是”改為“這”好在哪里?

一般民眾罵人,都用“你這什什么式的語法,將“是”改為“這”正好與之吻合,另外“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更能表現(xiàn)出極端憎惡的情感。6、段落、層次分析

答:第一部分是第一、二兩段,從郭沫若修改一句臺詞的具體實例引發(fā)出“煉字”的話題,并就此例表明了自己的意見和理由。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16頁,共92頁

第二部分是第三、四、五、六段,作者為通常被視為貶義的“咬文嚼字”一詞翻案,并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無論閱讀或?qū)懽,都必須有一安不肯放松的謹嚴!苯又髡邚膬蓚方面展開論述先講斟酌文字與表達思想感情的關(guān)系,接著闡述了文字的直指意義與聯(lián)想意義的關(guān)系、文字的習慣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關(guān)系。指出科學的文字限于直指意義,文學的文字則必須照顧到聯(lián)想意義;語言的習慣性聯(lián)想造成套語濫調(diào),“惟陳言之務去”才是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第三部分即第七段,從運用文字的謹嚴精神進一步提出文學創(chuàng)作的普遍道理:“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與語文的精煉與吻合,他才會逐漸達到藝術(shù)的完美”。7、《咬文嚼字》是如何運用歸納論證方法的?

答:《咬文嚼字》這篇文章中采用了歸納論證方法,就是通過列舉、分析小說、詩歌、戲劇等方面的大量實例,廣征博引,歸納它們所共有的性質(zhì),從而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jié)論,這種論證方法不僅鑿鑿有據(jù),而且能將抽象的概念或陌生的道理講得有如日常生活經(jīng)驗那般淺顯易懂。(8)《吃飯》P34一、作者作品

錢鐘書,著名學者、小說家,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曾留學英國、法國,曾任教過西南聯(lián)大、湖南藍田師范、上海暨南大學、中央圖書館、清華大學。著有長篇小說《圍城》,短篇小說集《人.獸.鬼》,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學術(shù)著作《談藝錄》、《管錐編》等。他的小說和散文都具有機智雋永的獨特風格。

二、中心論點:揭示、嘲諷隱藏在“吃飯”背后的名實背離、相互掩飾的人情世態(tài)。“揭示吃飯背后名實不符的社會人情世態(tài),針砭時弊”;分論點是認為現(xiàn)實生活里名與實常常錯位、悖謬的觀點。作者寫《吃飯》這篇文章的最主要目的是,發(fā)表他對人生、社會諸種現(xiàn)象和問題的看法。各段中心旨意:本文共有四段:

第一段以“吃飯有時很像結(jié)婚”為喻,說明了其中旨意是: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嘲諷了政治家的虛偽。

第二段通過古羅馬詩人波西藹斯的慨嘆入手,表述了其中心旨意是:人類所有的創(chuàng)造和活動,不僅表示頭腦的充實,并且證明腸胃的空虛,嘲諷了吃菜者的自討苦吃。

第三段通過論述音樂和烹調(diào),表達的中心旨意是:提倡“和而不同”的社會理想。

第四段通過論述吃飯的社交功用,表達的中心旨意是:提示隱藏在“吃飯”背后的名實背離、相互掩飾的人情世態(tài)針對“給人弄得混亂顛倒”的社會現(xiàn)實,作者闡發(fā)了“和五味以調(diào)口”的傳統(tǒng)思想,倡導了多元“相成相濟”的“和而不同”社會理念。三、本文所表達的思想有

①愿意通過請吃飯“增進朋友的感情”②批判愛錢不愛人的金錢婚姻觀

③提出了“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的哲理性結(jié)論④倡導多元“相成相濟”的“和而不同”的社會理念⑤嘲弄政客心口不一和以公權(quán)謀私利的世風四、修辭手法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17頁,共92頁

1、善于聯(lián)想,巧借“吃飯”為題,通過各種類比聯(lián)想和巧妙的比喻。

1)“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這種名實錯位的現(xiàn)象,通過相似聯(lián)想,想到討闊人的小姐”,目的并不在女人,而是在于其所有的金錢和地位的現(xiàn)象,批判了愛財不愛人的金錢婚姻觀;

2)想到某些人研究藝術(shù),總說是為了真和美,實際上是為了利用藝術(shù)達到另外的目的,嘲諷了某些學者的虛偽嘴臉;3)想到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樣來敷衍民眾,把自己的野心裝點成民眾的意志和福利,嘲弄了政客心口不一和以公權(quán)謀私利的不良世風。

例如:“吃飯有時很像結(jié)婚”、“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正如討闊佬的小姐”、“一碗好菜仿佛一支樂曲”、“整個人世間好比是做菜的廚房”、引用老子所說的“治國如烹小鮮”、做宰相比為“和羹調(diào)鼎”。2、反問

“它還不是上帝是什什么”其本意是肚子其實就是“上帝”。五、論證方法

1)文章主要采用了類比論證方法。從吃飯說到結(jié)婚,說到藝術(shù),說到政治,都是通過相似性聯(lián)想展開的。其中,巧設(shè)陌生化的比喻是一個最顯著的藝術(shù)特色,具有出奇制勝的審美效果。

①“吃飯有時很像結(jié)婚”比喻名實錯位;用吃飯與吃菜的名實錯位類比結(jié)婚、藝術(shù)、政治的名不符實;

②“一碗好菜仿佛一支樂曲”比喻和諧關(guān)系;用腸胃和頭腦的關(guān)系類比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物質(zhì)生活的基礎(chǔ)地位、作用和精神生活的派生地位和反作用;

③“整個人世間好比是做菜的廚房”比喻和諧社會,用音樂和烹調(diào)的和諧類比和而不同的社會;

2)廣征博引,讓讀者感受到知識和智慧的樂趣。從柏拉圖、波西藹斯、拉柏萊、白洛柯斯到孔子、老子、孟子、伊尹、柳下惠,從政治到經(jīng)濟,從音樂到烹調(diào)再到社會,從人情世態(tài)到人生觀等等,作者似乎信手拈來,但處處涉筆成趣。六、寫作特點

1)巧設(shè)陌生化比喻,生動活潑,形象有趣。2)善用聯(lián)想,類比論證3)廣征博引,以理服人七、思考簡析

1、“人類所有的創(chuàng)造和活動,不僅表示頭腦的充實,并且證明腸胃的空虛!闭埦瓦@一觀點談談你的看法。答:這句話的意思是吃飯是頭腦充實的基礎(chǔ),吃飯發(fā)展了頭腦。人的生活中,物質(zhì)生活的需要是第一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第二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以物質(zhì)生活的需要為基礎(chǔ),但精神生活的需要是高級的生活需要,有時反倒起著重要的作用,二者是相成相濟的。

2、文中“母豬和癩象結(jié)成了相得益彰眷屬”的原因是他們成了可分而不可離的綜合。3、為什么作者寫作本文的意趣其實不在“吃飯”本身?

答:作者寫作本文的意趣其實不在“吃飯”本身,而是假借“吃飯”為由發(fā)表試論。在這篇文章里,作者巧借以“吃飯”為題,通過各種類比和巧妙的比喻,表達了他對人生、社會諸多現(xiàn)象和問題的看法,其最終的目的是要提示、嘲諷隱藏在“吃飯”背后的名實背離、相互掩飾的人情世態(tài)。4、試分別敘述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論述了哪幾種吃飯的種類?答:一共論述了四種吃飯的種類:

1)“請飯”,也就是把飯給自己有飯吃的人吃;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18頁,共92頁

2)“賞面子”,也就是自己有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3)“施食”,也就是把飯給予沒飯吃的人吃;

4)“丟臉”,也就是自己無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賞面子就一變而為丟臉。

5、用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說孔子“未得吃道三昧”,其原因是孔子不懂得音樂和諧與烹調(diào)是相通的。6、作者批評說“舌頭揀精揀肥,貪嘴不顧性命,結(jié)果是肚子倒楣受累”,要講的道理是吃菜與吃飯要和諧。7、作者說“恭候諸君的邀請,努力奉行豬八戒對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說的話:‘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將來’”,其意思是奉行以吃飯增進朋友的感情的原則。

8、以“吃飯與吃菜不和諧”為喻體的本體事理包括:1)討闊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2)研究哲學或藝術(shù),總說為了真和美

3)政治家把自己的野心裝點成民眾的意志和福利4)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以“吃飯與吃菜要和諧”為喻體的本體事理包括:1)把做宰相總比為“各羹調(diào)鼎”2)老子也說“治國如烹小鮮”

3)在伊尹眼里,整個人世間好比是做菜的廚房

4)完美的人格,“一以貫之”的“吾道”,統(tǒng)治盡善的國家,不僅要和諧得像音樂,也該把烹飪的調(diào)和懸為理想。9、不過,可口好吃的萊還是值得贊美的。這個世界給人弄得混亂顛倒,到處是磨擦沖突,只有兩件最和諧的事物總算是人造的:音樂和烹調(diào)。一碗好萊仿佛一只樂曲,也是一種一貫的多元,調(diào)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濟,變作可分而不可離的綜合。請回答:

A.為什么說“可口好吃的菜還是值得贊美的”?

答:因為“可口好吃的菜”是一種一貫的多元,調(diào)和滋味,是一種和諧,因此作者認為它“還是值得贊美”。B.這段話中用到了什么修辭手法?這種修辭手法有何特點?答:用到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文中的比喻具有陌生化的特點。C.從這段話中可以推導出作者提倡什么樣的觀點?答:作者提倡調(diào)和的、多元化的和諧。

10、伊尹是中國第一個哲學家廚師,在他眼里,整個人世間好比是做菜的廚房!秴问洗呵锉疚镀酚浺烈灾廖墩f湯,把最偉大的統(tǒng)治哲學講成惹人垂涎的食譜。這個觀念滲透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意識,所以自從《尚書說命》起,做宰相總比為“和羹調(diào)鼎”,老子也說“治國如烹小鮮”。A.概括這段文字的大意。

B.這里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答:類比、例證

C.這里采用了怎樣的聯(lián)想方式和修辭手法?答:相似聯(lián)想;比喻(9)《我的世界觀》一、作者作品

愛因斯坦,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相對論成為現(xiàn)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chǔ)之一。二、中心論點: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

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人生觀、政治思想和“宗教感情”。

①本文重點闡述了作者的人生基本理念:是“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這也是作者的人生觀。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質(zhì)生活都依靠著別人的勞動”、“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lǐng)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lǐng)受著的東西”是這一人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19頁,共92頁

生觀產(chǎn)低碳鋼的原因,體現(xiàn)著他對人的短暫生命價值的透徹感悟。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對儉樸生活方式的向往,對別人的足夠?qū)捜,則是人生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是他的真情流露。對“善、美和真”的追求是他的生活理想,是這一人生理念的標準。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是他對社會正義和社會責任感的強烈而具體的體現(xiàn),是他報償別人的按勞動的最好方式。作者從多個角度深刻闡述了自己的人生觀。身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如此平淡,如此謙虛,如此真誠,正體現(xiàn)了作者深邃的見識、坦蕩的胸懷和高尚的人格,實在難能可貴。

②作者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義,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很快就會腐化墮落”的專制制度的極度反感和對“罪惡淵藪”的戰(zhàn)爭的深惡痛絕。

③他的“宗教感情”,指的是“全神貫注于客觀世界”“奧秘”的虔誠心態(tài),是對“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的追求和堅守,而決不相信有萬能上帝和死后靈魂的存在。是基于“宇宙無限、人的認識有限”理念的獻身精神,同時也說明科學和藝術(shù)確有相通的底蘊。這一切,無不昭示出一個偉大科學家深邃的見識、坦蕩的胸懷和高尚的人格。三、論證方法1、歸納法

本文開頭,先提出論點“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再說明原因,再用自己的具體生活態(tài)度加以證明論點。2、演繹法:引用叔本華“人雖然能夠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名言是大前提,“我青年時代的感受”是小前提,最后是結(jié)論:“簡單淳樸的生活,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要證明的論點是當面臨困難時,安慰自己,寬容別人,就是通過演繹法來說明對人對已都要寬容的人生道理。源于他對他人的尊重,源于他對人的短暫生命價值的透徹感悟,源于他坦蕩的胸懷和高尚的人格。3、對比法:

1)“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驚訝的感覺,他就無異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與探求“某種為我們所不能洞察的東西存在,感覺到那種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為我們感受到的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形成對比;2)作者的三個“無法想象”與與探求“某種為我們所不能洞察的東西存在,感覺到那種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為我們感受到的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形成對比。熱愛科學,追求真理。四、寫作特點

1)思理深遠而言語樸實。2)見解獨到而態(tài)度謙遜。3)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動。

上面三點是這篇演講詞的主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風中的體現(xiàn),作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圖名、不圖利,雖然他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但是他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對儉樸生活方式的認同,對別人足夠?qū)捜。本文清純樸實、深刻銳利、坦誠自然、洞明清晰的文風。五、思考簡析

1、作者為什什么強烈地向往著儉樸的生活”?

答:因作者認為“自已占用了同胞的過多勞動,簡單淳樸的生活,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2、作者認為,人生“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卻得出一個“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結(jié)論,這如何理解?答:因為作者認為“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只作一個短暫的逗留;目的何在,卻無從知道”那當然就“不必深思了。他之所以得出一個“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結(jié)論的原因是:因為他認為“只要從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為那樣一些人,他們的喜悅和健康;其次是為許多我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的命運通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jié)合在一起!

3、作者既認為“客觀世界”是“在藝術(shù)和科學工作領(lǐng)域里永遠達不到的對象”,卻又堅持探索“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的“宗教感情”,這如何理解?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20頁,共92頁

答:因為作者認為“要不是全神貫注于客觀世界那個在藝術(shù)和科學工作領(lǐng)域里永遠達不到的對象,那么在我看來,生活就會是空虛的!彪m然他認同“客觀世界”是“在藝術(shù)和科學工作領(lǐng)域里永遠達不到的對象”,但是他也不想讓自己的生活顯得空虛,他之所以又堅持探索“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因為他有基于“宇宙無限,人的認識有限”理念的獻身精神。

4、我完全明白,一個組織要實現(xiàn)它的目的,就必須有一個人去思考,去指揮,并且全面擔負起責任來。但是被領(lǐng)導的人不應當受到強迫,他們必須有可能采選擇自己的領(lǐng)袖。在我看來,強迫的專制制度很快就會腐化墮落。因為暴力所招引來的總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天才的暴君總是由無賴采繼承,這是一條千古不易的規(guī)律。請回答:A.作者對專制制度執(zhí)什么態(tài)度?從這段話可以推測出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什么?答:作者對專制制度持反感、否定的態(tài)度。作者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義。B.為什么作者說“天才的暴君總是由無賴來繼承的?

答:因為無賴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他們會使別人受到強迫。而暴君也是如此,所以說“天才的暴君總是由無賴來繼承的”。

C.這段話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政治觀點?答:推崇民主,反對專制。

5、閱讀《我的世界觀》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問題:要是沒有志同道合者之間的親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貫注于客觀世界那個在藝術(shù)和科學工作領(lǐng)域里永遠達不到的對象,那末在我看來,生活就會是空虛的。A.作者認為,怎樣才能使生活不空虛?

B.寫出文中體現(xiàn)“宇宙無限,人的認識有限”的語句。C.解釋其中的兩個成語。

(10)《如何避免愚蠢的見識》P45一、作者作品

羅素,英國哲學家、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1920年曾來中國講學;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傲_素悖論”。在教育上,主張自由教育,認為教育的基本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活力、勇氣、敏感、智慧”四種品質(zhì)。在政治上,反對侵略戰(zhàn)爭,倡導和平主義。

二、中心論點:懷有各種各樣愚蠢的見識乃是人類的通病。三、論證方法

1、主要是例證論證法:作者用“亞里士多德”的例子,和作者年輕時在外國住過。事實材料論據(jù)

1)在講用親自觀察避免愚蠢見識的觀點時,從反面舉亞里士多德認為婦女牙齒的數(shù)目比男人少和古代、中古時代的著作家大談麒麟和火蛇為例,正面舉了自己不敢妄下斷語的例子。

2)在講要使自己的見解有充分的證據(jù)的觀點時,舉了“某個人硬要說二加二等于五,或者說冰島位于赤道”時“你”的態(tài)度為例。

3)在講要善于聽取不同意見的道理時,舉了自己曾在多個國家住過很長時間的例子。

4)講要發(fā)揮“心理想象力”與“假想的論敵”辯論來檢驗自己的見識的方法時,舉了圣雄甘地反對現(xiàn)代技術(shù)的例子。5)在講人們要提防狂妄自大的意見的觀點時,舉了性別中心主義、民族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三個例子。這些例子都真實可信,有典型性代表性,有力地支持了論點。2、歸納法:

“如果你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在許多這類事情上頗為激烈的主張如果你一聽到一種與你相左的意見如果某人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21頁,共92頁

硬要說二加二等于五”前面三個“如果”的內(nèi)容構(gòu)成了多個小前提,最后的“所以”就成為堅實有力的結(jié)論。3、類比法:

“在茫茫宇宙中一個小小角落的一顆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類僅僅是一個短短的插曲,而且說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還有一些生物,他們優(yōu)越于我們的程度不亞于我們優(yōu)越于水母的程度!庇闷渌胤降囊恍┥锱c人類的優(yōu)越關(guān)系和人類與水母的優(yōu)越關(guān)系作類比。4、比較法:

“在茫茫宇宙中一個小小角落的一顆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類僅僅是一個短短的插曲,而且說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還有一些生物,他們優(yōu)越于我們的程度不亞于我們優(yōu)越于水母的程度!弊髡甙讶祟愃幍男乔蚺c茫茫宇宙作了對比。5、比喻:本文中最后一段四、行文風格

1)邏輯層次清晰,行文要言不煩,論述周密嚴謹;

2)語言通俗,親近自然;通過“我”與“你”的“對話”展開說理,拉近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更容易打動人,產(chǎn)生了親切、貼切的效果。

3)虛擬句式的使用。文中大量運用了“如果”,還有“也許”、“說不定”、“設(shè)想一下”等委婉的虛擬語,體現(xiàn)了作者謹慎的作風與謙和的態(tài)度,這也正是對自己文章觀點的身體力行的表現(xiàn)。五、思考簡析

1、概括本文所提出的造成愚蠢見識的原因和避免愚蠢見識的途徑?

答:造成愚蠢見識的原因,文章認為,主觀臆斷、自以為是(自我中心主義)和自高自大(狂妄自大)是形成人類這種“通病”的主要原因。

由于自以為是,有些原本不難弄明白的問題因不去深究而造成常識性的錯誤。

由于自高自大,將個人或群體的立場介入對事理的判斷,便陷于自我中心主義、性別中心主義、民族中心主義乃至人類中心主義等認識誤區(qū),帶著傲慢與偏見去認識自身與客觀世界,就難免產(chǎn)生愚蠢的見解。避免愚蠢見識的途徑:樹立宇宙無限、人的認識有限的觀念,文章從三個層面闡述。

①講科學的認知態(tài)度;對憑觀察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可用經(jīng)驗加以檢驗;不能用經(jīng)驗加以檢驗的,就要有充分的證據(jù)。②講聽取不同意見;除了類似我們經(jīng)常說的“兼聽則明”這一層意思,作者還提出了“心理想象力”,用“假想的論敵”來反駁自己以防止自以為是。

③闡明客觀世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有些問題“本來就根本無法解決”,有些問題“沒有明顯正確的答案”,所以只有采取謙虛慎重的態(tài)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而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辦法就是要樹立“宇宙無限,而人的認識十分有限”這一基本理念。

2、文中明確提到的避免愚蠢的原則有哪幾點?

答:1)如果一個問題便憑觀察就可以解決的話,就親自觀察一番;

2)擺脫某些勿斷看法的一種好辦法就是,設(shè)法了解一下與你所在的社會圈子不同的人們所持有的種種看法;3)有些人富于心理想象力,對于這些人來說,一個好辦法便是設(shè)想一下自己在與一位懷有不同偏見的人進行辯論;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22頁,共92頁

4)處理人類自高自大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經(jīng)常提醒自己,大茫茫宇宙中一個小小角落的一顆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類僅僅是一個短短的插曲,而且說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還有一些生物,他們優(yōu)越于我們的程度不亞于我們優(yōu)越于水母的程度。

3、文中第二段舉亞里士多德的例子有什什么用?我們?nèi)绾稳ケ苊忸愃苼喞锸慷嗟滤傅腻e誤?

答:因為像亞里士多德具有廣博知識的研究者,都容易犯自以為是的錯誤,那常人就更應該要警惕“自以為是”了。要避免類似的錯誤,首先不要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無所不知。另外,如果一個問題但憑觀察就可以解決的話,就自己親自前去觀察一番。

4、文中第三段中,為什什么害見于神學領(lǐng)域而不見于數(shù)學領(lǐng)域?自己對不同的意見發(fā)起火的原因是什什么這段話論證了怎樣的一種觀點?

答:1)因為數(shù)學問題是知識問題,而神學問題則是見解問題,神學問題由于見解各異,難以提出充分的證據(jù)來解決。2)因為別人反對或質(zhì)疑自己,而自己又沒有充分證據(jù)來說服對方,是自己對不同意見發(fā)起火的原因。3)論證提不出充分論據(jù)的問題最容易導致激烈的爭論。5、段落、層次分析

答:全文共有六段,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第一段,開宗明義,提出懷有各種各樣愚蠢的見識乃是人類的通病。

第二層次是第二、三段,講科學的認識態(tài)度。其中簡單的原則有:如果一個問題但憑觀察就可以解決的話,就親自觀察一番。另外要收集充足的證據(jù)。

第三層次是第四、五段,講要聽取不同的意見。其中簡單的原則有:擺脫某些武斷看法是一種好辦法就是,設(shè)法了解一下與你所在的社會圈子不同的人們所持有的種種看法。對于富于心理想象力的人來說,一個好辦法便是設(shè)想一下自己在與一位懷有不同偏見的人進行辯論。

第四層次是第六段,闡明了客觀世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其中簡單的原則有:處理人類自高自大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經(jīng)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個小小角落的一顆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類僅僅是一個短短的插曲,而且說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還有一些生物,他們優(yōu)越于我們的程度不亞于我們優(yōu)越于水母的程度。全文整體構(gòu)架是總分關(guān)系。(二)散文中的記敘文1.記敘文總體考核要求: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認知文章的記敘方式。識別文中的人物描寫方法。

理解文中景物描寫、場面描寫的作用。

理解文中所運用的對比、鋪墊、烘托、象征等表現(xiàn)方法,說明其表現(xiàn)作用。辨識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擬、排比、對偶、設(shè)問、反詰、層遞等修辭手法。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23頁,共92頁

2.17篇記敘文的具體考試內(nèi)容和考核目標:(11)《馮諼客孟嘗君》P57一、作者作品

本文選自國別體史書《戰(zhàn)國策》,是一篇人物傳記!稇(zhàn)國策》原名《國策》、《國事》、《事語》、《短長》,西漢末年,以劉向整理編訂!稇(zhàn)國策》作為重要文獻可以很好的研究戰(zhàn)國史,它也是一部優(yōu)秀的散文集,它記敘生動、推理透辟、寫人傳神、筆調(diào)夸張,善于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選于齊策二、主題思想

本文記敘了馮諼為孟嘗君市義,為孟嘗君營就“三窟”、鞏固政治地位的經(jīng)過,展現(xiàn)了馮諼不甘屈居人下、報效知己、深謀遠慮的奇特風采,同時也表現(xiàn)了孟嘗君寬容大度、禮賢下士的品德,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的“養(yǎng)士”風氣和政治風貌。

三、人物描寫方法:本文主要以行為、對話刻畫性格的人物描寫方法1、馮諼。性格特征:不甘屈居人下、報效知己、深謀遠慮的奇特風采。表現(xiàn)手法:文中刻畫馮諼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揚先抑、層層深入的方法。寫馮諼故意藏才不露的試探。他在表示“愿寄食門下”時,故意說沒有什什么長、愛好和技能,讓人覺得他只是一個平庸之輩。開始寫他“無好”、“無能”,寄食于人卻再三彈鋏而歌:求食魚、求乘車、求養(yǎng)母,仿佛是不知饜足的小人,同時也大大引發(fā)了讀者的好奇心。這是先抑。

但當孟嘗君召人收債時,他自告奮勇,挺身而出,迅速“市義”而歸。在“市義”一節(jié)中,馮諼全部核驗諸民借據(jù)之后,認為孟嘗君宮中珍寶珠玉、狗馬玩好、美人婢妾都不缺,唯一缺少的是仁義愛民,所以矯命焚券,買回民心,假托是奉孟嘗君之命,以債款全部賜還百姓,出現(xiàn)“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這一生動細節(jié),集中刻畫馮諼具有民本思想的遠見卓識和臨機大膽決斷的性格特征。在孟嘗君失勢就國看到“市義”的奇效后,馮諼又作出了更遠的謀劃,為孟嘗君“復鑿二窟”,孟嘗君從此高枕無憂,長保榮華富貴。由此可見,馮諼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試探,而在孟嘗君禮賢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遺余力地為之出謀劃策,這體現(xiàn)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峰回路轉(zhuǎn)、起伏跌宕、生動有趣的情節(jié),既彰顯出馮諼的獨特個性,又收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2、孟嘗君。

性格特征:寬容大度、禮賢下士的品德。

表現(xiàn)手法:孟嘗君與馮諼形成對照。馮諼的再三彈鋏,反托出孟嘗君的寬容大度。而當馮諼大展奇才的時候,又顯出孟嘗君的目光短淺:他不懂“市義”的意義,不明諸侯之間的矛盾可資利用,不知借宗族關(guān)系保護自己。而馮諼則深知百姓的艱難,以“市義”來贏得民心,利用齊王與梁王之間爭奪賢才的矛盾來抬高孟嘗君,以宗廟之重鞏固孟嘗君封地。人物之間的映照,使全文波瀾迭起,姿態(tài)橫生。四、思考簡析

1、談談你對馮諼為孟嘗君營就“三窟”的看法。

答:這是馮諼為孟嘗君“士為知己者死”信念的表現(xiàn),也是馮諼目光遠大的深刻體現(xiàn)。

1)市義于薛。馮諼則深知百姓的艱難,以“市義”來贏得民心,孟嘗君罷相至薛,深受百姓擁戴;2)游說于梁。巧借諸候重聘孟嘗君造聲勢,幫助其恢復相位;3)建廟于薛。以宗廟之重鞏固孟嘗君封地;

2、馮諼再三彈鋏而歌的主要目的是試探孟嘗君是否真正禮賢下士,真誠相待。探求知己,以展懷抱。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24頁,共92頁

從刻畫馮諼形象看,文中的“左右”“賤之”、“笑之”、“惡之”作用:欲揚先抑,側(cè)面反襯。

(12)《垓下之圍》P63一、作者作品

司馬遷,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繼承父志,于太初元年開始編寫《史記》。因為為李陵申辯而得罪漢武帝,被處宮刑。后來擔任了中書令的官職,終寫成《太史公書》,后稱《史記》。

本文節(jié)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史記》語言生動,影響深遠,短短的垓下之圍中就留下了“霸王別姬”、“四面楚歌”、“羞見江東父老”等含義豐富的成語!妒酚洝酚洈⒘松献詡髡f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一百三十篇:“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魯迅稱贊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的藝術(shù)成就《史記》是一部紀傳體史書,又是一部文學性很強的傳記文學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學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

(1)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2)謀篇布局,匠心獨運(3)強烈的抒情性

(4)語言雄渾、樸拙有氣勢感和韻律感二、中心思想

本文所現(xiàn)現(xiàn)的項羽是一位悲劇英雄形象,他的性格特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英勇無比,能征善戰(zhàn),知情重義;

2)不善用謀、不善用人、只家逞匹夫之勇,導致眾叛親離、最后由強而衰、走向失敗,卻不理解自己失敗的原因文中的慷慨悲歌、訣別虞姬,愧見江東父老、寧死不辱,贈馬亭長、贈頭故人等情景的描述,讓人體會到項羽這個風云英雄多情、知恥、重義、仁愛的另一面,表現(xiàn)出了更鮮明的個性。三、寫作特點

1)集中的場面描寫

2)多角度的個性描寫和心理刻畫3)語言生動傳神4)合乎情理的藝術(shù)加工四、思考簡析

1、概括文中的三個場面描寫及其表現(xiàn)作用:答:本文通過三個場面的描寫,塑造了一個個性特點十分鮮明的悲劇英雄形象。

1)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別姬,慷慨悲歌,表現(xiàn)了英雄多情而又無可奈何的心境,同時也暗示出項羽不善用人、眾叛親離的困境。

2)在東城“快戰(zhàn)”中連斬數(shù)將,說到做到,展露了項羽勇猛無比、所向披靡的英姿,同時也表現(xiàn)出他愛逞匹夫之勇、自高自大、不理解自己失敗原因的悲劇性。

3)因愧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寧死不辱,揭示了項羽內(nèi)心世界中知恥重義的一面,同時也表現(xiàn)出他走投無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

這種多角度的個性描寫和心理刻畫,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體感。2、指出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加工之處,說明其表現(xiàn)作用。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25頁,共92頁

答:司馬遷寫人物傳記,善于在歷史事實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進行合乎情理的藝術(shù)加工。1)“虞兮虞兮”的悲歌,成為“霸王別姬”的典型情節(jié)。

2)“天之亡我”在項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復出現(xiàn),把他恃勇自負的內(nèi)心世界充分暴露出來,充分表現(xiàn)出項羽“身死東城,尚不覺悟”!按颂熘鑫,非戰(zhàn)之罪也”這句話表現(xiàn)了項羽缺乏政治遠見,專持武力以經(jīng)營天下的錯誤觀點。3)“目而叱”,嚇退漢將楊喜數(shù)里,在失敗關(guān)口仍見出項羽的英武氣勢。4)將寶馬贈與烏江亭長,既是對亭長好意的報答,又是對戰(zhàn)馬的愛憐深情。5)最后自刎,對呂馬童說“吾為若德”,則表現(xiàn)出對敵人的鄙視和視死如歸的精神。這些有血有肉的細節(jié)描寫,使人物性格鮮明突出,情致豐贍,藝術(shù)效果十分顯著。3、結(jié)保文中“太史公曰”一段評議,談談你對項羽功過及其失敗原因的看法。

答: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在對項羽作蓋棺論定時,既肯定了項羽起兵滅秦的重大歷史功績,又批評了他缺乏政治遠見、專持武力以經(jīng)營天下的致命錯誤。

4、結(jié)合“烏江自刎”這一節(jié)中的細節(jié)描寫談談項羽的性格。答:“烏江自刎”這一節(jié)中,主要寫到了拒渡、贈馬、賜頭三個細節(jié)。

1)項羽騎馬逃到烏江,茫茫江水阻絕了去路,這時烏江亭長“艤船待”,并要他快走,這時“項王笑曰”無面見江東父老,這里的笑不是強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鎮(zhèn)定安詳?shù)男,這個細節(jié)表現(xiàn)了他“知恥近乎勇”的性格。

2)項羽對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卻不忍心愛馬被殺,因此以贈亭長。既是對亭長好意的報答,又是對戰(zhàn)馬的愛憐深情。3)最后又有頭顱留贈故人這樣一個出人意料、千古未聞的細節(jié)!肮嗜恕弊分、認之,必欲殺之以邀功取賞;項羽卻慷慨賜頭,說“吾為若德”。

從這些細節(jié)中我們可以看出項羽的淳樸、真摯、重義深情、慷慨大度的性格特征。5、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1)這段話是誰唱出來的?2)“虞”指誰?根據(jù)這一情景后出現(xiàn)了哪一個成語?3)這段話表現(xiàn)了怎樣的一種氣概、情形和心情?4)表達了項羽怎樣的思想感情?答:1)這段話是項羽唱出來的。

2)“虞”指虞姬。出現(xiàn)的成語是:霸王別姬。

3)這段話表現(xiàn)的氣概是英雄蓋世,表現(xiàn)的情形是英雄末路,表現(xiàn)的心情是英雄氣短。

4)表達了項羽對虞姬與駿馬的難舍之情,將一種纏綿悱惻,名愛于虞姬,又無力將愛姬從困境中解救出來的復雜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6、項羽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答:1)缺乏政治遠見,專持武力以經(jīng)營天下2)奮其私智而不師古3)放逐義帝招致眾叛親離4)迷信天命,不自責

7、“田父紿曰”表現(xiàn)了項羽失去了民眾的擁護。(13)《張中丞傳后敘》P69一、作者作品

韓愈,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曾因上疏請求減免災民賦稅,被貶陽山令。參與平定過淮西藩鎮(zhèn)之亂,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26頁,共92頁

韓愈在思想上,推崇儒學,排斥佛老。在文學上,崇尚秦漢散文,反對六朝以來的駢麗文風,并因此倡導了有革新意義的古文運動,強調(diào)文學要為儒學道統(tǒng)服務,要求言之有物,辭必已出。

韓愈詩文都有很高成就,尤以文章著稱,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內(nèi)容殷實,氣勢壯盛,詞鋒銳利,語言練達。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著有《昌黎先生集》。二、主要內(nèi)容

答:1)為許遠辯誣,在辯誣中補敘許遠的英雄事跡2)頌揚張、許“守一城、捍天下”的歷史功勛3)補敘南霽云的英雄事跡4)補敘張巡的英雄事跡

敘述方式:夾敘夾議;描寫方法:主要以人物描寫抒情和議論方式:

“當二公之初守也”一段中,作者既駁斥了“責二公以死守”的謬論,闡明了張巡、許遠“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績,又在行文中借助反詰、對比手法,表達了他對張巡、許遠的敬佩,對袖手旁觀、見死不救者的蔑視,對“設(shè)淫辭”以惑眾者的憎惡。

抒議結(jié)合,情理交融,事理昭昭,激情烈烈,同時收到了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雙重效果。用側(cè)面烘托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描寫:1)賊兵南下,“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shù)”2)睢陽被圍,“擅兵坐而觀者,相環(huán)也”

3)當南霽云抽刀斷指時,“一座大驚,皆感激為云泣下”4)霽云射矢明志,“貞元中”,“船上人猶指相語”5)將就戮,“巡起旋,其眾見巡起,或起或泣”

對比的手法:

1)“以千百就盡之卒,戰(zhàn)百萬日滋之師”

一是“千百”與“百萬”的對比,二是“就盡”與“日滋”的對比,這是力量懸殊的對比。

三、文中塑造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鮮明,概括許遠、張巡、南霽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描寫手法答:張巡的性格特征:忠心報國、臨危不懼、從容鎮(zhèn)定、視死如歸、博聞強記許遠:寬厚謙和、為國讓賢(表現(xiàn)許遠的性格的方式是在駁斥謬論中補敘事跡。)南霽云:深明大意、嫉惡如仇、忠貞剛烈

賀蘭進明:自私、卑鄙、不顧大局、見危不救、挖人墻腳、危害國家整體利益。。#張巡的性格特征:忠心報國、臨危不懼、從容鎮(zhèn)定、視死如歸、博聞強記1、肖像描寫:1)“須髯輒張”2)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2、語言描寫:“當汝勿怖!死,命也!

3、側(cè)面描寫:1)將就戮,“巡起旋,其眾見巡起,或起或泣”4、細節(jié)描寫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27頁,共92頁

1)如讀書過目不忘,不過三遍,就能記一輩子;2)寫文章不需要打草稿,一揮而就;

3)對守城的近萬名士卒,只要見過一面,以后沒有不認識的。

#南霽云性格特征:忠義仁忍、嫉惡如仇的愛憎感情和忠貞剛烈、舍生取義、正氣浩然的英雄氣概。1、細節(jié)描寫:行為描寫

1)南霽云的拔刀斷指,南霽云去賀蘭將軍那兒請求發(fā)兵,賀蘭強留霽云,南霽云為了走,于是就抽刀斷指,表示自己回去的決心。如此賀蘭就不能夠再留了。

2)南霽云抽矢射塔,他對于賀蘭擁兵坐視,不去支援非常憤怒,所以他抽出箭射到佛塔上說,有朝一日我破了賊兵,我饒不了你賀蘭。抽矢射塔表現(xiàn)了南霽云的嫉惡如仇。2、語言描寫,慷慨陳詞

1)不忍獨食:賀蘭強留南霽云,宴請他,南霽云說,“云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

2)以矢為志:“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3)“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不敢不死!”3、側(cè)面描寫

1)用節(jié)度使賀蘭進明的嫉賢妒能、狹隘自私來對比襯托;2)當南霽云抽刀斷指時,“一座大驚,皆感激為云泣下”3)用汴、徐二府的人長期流傳南霽云的英雄事跡來渲染

4)所需的表情、感受,表現(xiàn)南霽云的英勇以及后人對他的敬佩之情。四、思考簡析

1、本文為什么作“后敘”?

答:本文是作者在閱讀李翰所寫的《張巡傳》后,覺得有所缺憾,是補李翰所為《張巡傳》之缺憾,對有關(guān)材料作的補充。“后序”除具備“序”的作用外,還可對著作進行補充,批語或反駁,一般致在書后,所以本文叫作“后敘”。2、談談《張中丞傳后敘》中的議論與敘事相結(jié)合的特點?答: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議論與敘事緊密結(jié)合

前半部分側(cè)重議論,針對污蔑許遠的錯誤論調(diào)進行駁斥,在駁斥中補敘許遠事跡,并高度贊揚了張巡、許遠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歷史功績。后半部分側(cè)重敘事,著重先記敘了南霽云的動人事跡,并補敘了張巡、許遠的其他軼事。兩個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前者議論為后者的“綱”,后者敘事是前者的事實佐證,兩部分都緊緊圍繞著贊美英雄、斥責小人的主題,從而使文章顯得神氣凝聚。3、理解文中為許遠辨誣的駁論著眼點和論證方法。

答:韓愈為許遠辯誣的駁論的著眼點。采取了先駁論點后駁論據(jù)的方法。

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就是韓愈針對污蔑許遠的兩種錯誤論點進行批評。用的是事實作為論據(jù)。

1)文中為許遠辯誣時,先駁斥“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于賊”的論點,駁斥時用當時的艱難形式和許遠的表現(xiàn)的事實來證明“遠之不畏死亦明矣”的正面論點,從而駁斥反面論點;

作者所用的主要論據(jù)是“外蚍蜉蟻子之援”而猶死守;信以為“國亡主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而猶死守。這三個“猶死守”,都可推出許遠不可能“畏死而辭服于賊”的結(jié)論。

2)接著駁斥“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的論據(jù),駁斥時用了類比論證法,以“人之將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兩個例子做類比,證明城陷必有所始,是由于敵人的力量過于強大而不是許遠不盡力,誣陷的根據(jù)站不住腳。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28頁,共92頁

4、張巡、許遠鎮(zhèn)守睢陽的背景及韓愈為什么寫這篇文章。

答:安史之亂初期,叛軍攻勢凌厲,氣焰囂張,唐軍則屢遭敗績,形勢危殆。在這種局面下,張巡、許遠以萬余部眾堅守孤城睢陽,抗擊強大的敵人,“蔽遮江淮,沮遏其勢”,為日后唐軍的反攻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盡管最終英勇犧牲,但他們的氣概和功績,可歌可泣,深受人們景仰。平亂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張巡兒子的幼稚,散布謠言,混淆視聽,以為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張目。韓愈對此憤慨萬分。

“然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遠立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他所以寫作本文,既是補李翰所為《張巡傳》之缺憾,更是為了說明事實真相,駁斥小人謬論,歌頌英雄以宏揚正氣,打擊邪惡以維護朝廷政權(quán)的統(tǒng)一。5、結(jié)合原文說說韓愈行文氣勢充沛上,充滿激情的特點。

答:例如在為兩公辯駁時,說“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zhàn)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這一段文字顯得義正辭嚴,慷慨激昂,真有立懦起頑、震撼人心的力量。

為什么“守一城,捍天下”,因為睢陽守衛(wèi)戰(zhàn)遏制了叛軍的攻勢,捍衛(wèi)了江淮地區(qū)人民的生命與財產(chǎn),為唐軍積蓄力量、準備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6、認知文中的相互映襯和側(cè)面烘托方法,說明其表現(xiàn)作用。

答:作者注意讓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襯,和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使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鮮明。

如張巡的忠心報國、從容鎮(zhèn)定、視死如歸、博聞強記,許遠的寬厚謙和、為國讓賢,南霽云的深明大意、嫉惡如仇、忠貞剛烈,一經(jīng)互相輝映,就更加光彩照人。反面人物賀蘭進明的卑劣行徑,又有力地對比反襯出英雄們的磊落胸懷和凜然正氣。

7、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以此詬遠。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人之將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于理矣!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請回答:A.這段話中的“遠與巡”分別指誰?他們事實上都是什么樣的人?

答:“遠與巡”分別指許遠和張巡。他們事實上都是精忠報國、為國獻身的英雄。B.這段話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說明了什么樣的道理?

答:運用了類比法進行論證。說明了當時整座城池已危在旦夕,遲早要被攻破,不應該因為許遠鎮(zhèn)守處先陷入敵手,而辱罵、誹謗他。

C.“遠”被誹謗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為“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

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zhàn)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shù);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huán)也。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于逆亂,設(shè)淫辭而助之攻也。

A.這里所說的“淫辭”指的是哪一句?

B.這段文字包含哪四重對比關(guān)系?“以千百就盡之卒,戰(zhàn)百萬日滋之師”C.寫出文中的對偶句。

(14)《種樹郭橐駝傳》P77一、作者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解人。他參加了主張政治革新的五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專權(quán)和藩鎮(zhèn)割據(jù)。

柳宗元和韓愈齊名,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故并稱“韓柳”。著有《柳河東集》。二、中心旨意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29頁,共92頁

這是一篇借為人立傳的形式生發(fā)議論的寓言性傳記文。作者借植樹能手郭橐駝之口,揭露了當時“長人者好煩其令”的社會弊端,闡發(fā)了“養(yǎng)民”治國的進步思想。三、文章總體上采用了類比的方法,體現(xiàn)了民本思想。(1)種樹與治民相類比①種樹道理與為官治理百姓的道理相對比。

種樹提出“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類比治民要“順民之天,以致民之性”。②種樹要“其蒔也若子”,類比做官對百姓要關(guān)懷愛護;

用種樹“其置也若棄”,類比治國不要打擾百姓,要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2)他植者對樹“愛之太殷,憂之太勤”,來類比當官的“長人者好煩其令”。橐駝種樹的基本原理是“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表面上是說種樹的道理,實際上每一個都類比著一個治國養(yǎng)民的道理。如此層層類比,環(huán)環(huán)相應,說透了種樹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講清楚了。四、文中有多重的對比(1)郭橐駝種樹與“他植者”種樹,在原理、態(tài)度、方法和結(jié)果諸方面都構(gòu)成了對比。郭精于種樹,其他人窺伺而不得。

(2)他植者中特別粗心、馬虎、過于疏懶者,若不過焉則不及、與愛之過殷,憂之過勤相對比。這一系列對比,將種樹過程中的是與非、正與誤、利與弊都襯托得十分清晰。(3)種樹的道理與做官的道理相對比。五、剪裁上祥略得當

和理民治國相關(guān)的詳細講,和這個關(guān)系不大的就簡單講或略去。例如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寫“他植者”種樹的兩種錯誤態(tài)度時,略寫態(tài)度馬虎方面,詳寫“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方面,這是為了與后文中揭露“長人者好煩其令”的社會弊端相對應,體現(xiàn)了本文詳略得當、前后照應、脈絡貫通的藝術(shù)特點。六、思考簡析

1、駝業(yè)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yǎng)。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效慕,莫能如也。

答:1)概括這段文字的大意。答:概述郭橐駝種樹技藝的高超。2)郭橐駝種樹技藝高超體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

答:主要體現(xiàn)了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廣為“爭迎取養(yǎng)”,這是社會影響大,側(cè)面烘托;二是“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這是種樹的結(jié)果;三是他人“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這是對比反襯。3)這里除了正面描述外,還運用了什么現(xiàn)方法?答:除了正面描述外,還用了側(cè)面烘托和對比反襯兩種表現(xiàn)手法。4)作者為什么先寫郭橐駝種樹技藝高超?

答:作者先寫橐駝種樹技藝高超,是為了后文借種樹之道來類比治國之理,闡發(fā)文章主旨。2、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理,非吾業(yè)也。然居吾鄉(xiāng),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轼Q彭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yè)者,其亦有類乎?”請回答:A、舉例說明這段文字中使用的修辭手法。答:排比:“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

對偶:“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溟鳴彭而聚之,擊木而召之”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30頁,共92頁

B.其中揭露當時社會弊端的是哪句話?答:“長人者好煩其令”C、作者用種樹之道來說明“官理”,這是怎樣的表現(xiàn)方法?答:類比(15)《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一、作者作品

司馬光,字君實,北宋著名史學家。編纂了《資治通鑒》,屬于編年體史書。二、文章出處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最早見于《戰(zhàn)國策》,后《史記,趙世家》中也有記載。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作了簡練的描述,突出了它的重要意義。本文描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趙武靈五進行改革讓百姓穿胡服練騎射的歷史事件,屬于記事散文。三、思考簡析

1、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為什么夠成功推行?

答:因為他采取了正確方法“抓住關(guān)鍵、重點擊破、耐心說服、以理服人”來推行這一舉措:(1)是靠耐心說服,不強制推行;

(2)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為突破口;(3)是親自登門做說服工作;

(4)是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于是取得了成功。2、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有何歷史文化意義?

答:1)它揭開了我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由車戰(zhàn)轉(zhuǎn)變?yōu)椤膀T射”的重要一頁;

2)體現(xiàn)了古代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3)同時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場改革。趙武靈王勇于變革、堅持變革的精神,善于變革的智慧,今天看來,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學習。3、趙武靈王為什么要胡服騎射?國人反對胡服騎射的原因是什什么

答:“胡服”不同于中原地區(qū)長袍大褂、寬領(lǐng)肥腰的漢族服裝,比較輕便利索,適宜于騎馬作戰(zhàn)!膀T射”也不同于兵車布陣,馳騁沙場,靈活機動,利于克敵制勝。趙武靈王要胡服騎射,為了加強邊防,使趙國強盛起來,不受周圍國家的侵犯。鞏固邊防,擴展領(lǐng)土。國人反對胡服騎射的原因是

1)“胡服”有別于中原地區(qū)的服裝;不同中原民情見習2)“騎射”不同于傳統(tǒng)的兵車布陣;戰(zhàn)爭模式相悖謬3)“胡服騎射”與士大夫“夷夏有別”的觀念相沖突

正如公子成所說的“臣聞中國者,圣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則效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圖之也!”他們認為改變“中國”傳統(tǒng)是“變古之道,逆人之心”,因此“國人皆不欲”。

4、趙武靈王是怎樣說服公子成的?

答:首先趙武靈王“使人請之”時說的一段話已經(jīng)打下伏筆,后來“王自往請之”,親自登門做說服工作,分析了“吾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31頁,共92頁

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說明了趙國當時的現(xiàn)實情況,然后又結(jié)合趙國歷史說:“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微社稷之神靈,則幾于\u4e0

無常之悲,最后經(jīng)過相互辯駁,認識歸于一致,終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脫。這“樂悲樂”的感情變化,是古人很講究的一種極具結(jié)構(gòu)美的圓形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了作者力求排遣政治失意帶來的苦悶,適意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三、寫作特點

1)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2)寫景、抒情、說理三者融合統(tǒng)一

3)繼承并發(fā)展了賦體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主客對話,抑客伸主”4)具有豪放豁達的氣派

5)語言上,駢散交錯,用韻富于變化,平易自然四、思考簡析

1、本文表現(xiàn)出蘇軾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答:文章通過泛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以及主客之間的相互辯駁,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曠達到陷于苦悶,又由苦悶到解脫的思想過程,表現(xiàn)了他身處逆境仍適意自然、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在極端失意時能忘懷得失,處之坦然,是很難得的。

2、作為一篇文賦在行文上有什什么點?主客對話的實質(zhì)是什什么

答:這是一篇文賦,作為一篇典型的文賦,本文將駢句和散句交錯使用,用韻時疏時密,極盡變化之能事,而終歸于行云流水般的平易自然。繼承了賦體“主客對話,抑客伸主”的形式特征。(貶抑客人的主張,伸張主人的見解)。文中的主客對話(蘇子的話,客人的話),實則代表了作者思想中兩個不同側(cè)面的矛盾斗爭。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悶通過“客”來宣泄,把樂觀曠達的情懷通過“主”來表現(xiàn),“主”終于說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積極的一面戰(zhàn)勝了消極的一面,從而肯定了積極樂觀的人生觀。

3、指出文中描寫江水、明月、清風的地方,說明這些景物描寫在文章的抒情、議論方面有什什么用?

答:作者在文章一開始就極力描繪江水、明月、清風。從形狀、聲音、色彩、氣勢、人的感受等方面寫出了赤壁之遼闊,景物之美,心情之舒暢,為后面的抒情、說理墊定了基礎(chǔ)。

描寫清風的句子:“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惟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描寫江水的句子:“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描寫明月的句子:“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借江水、明月、清風等自然景物為抒情、說理的依托,先由江水、明月、清風之赤壁,引出曹操的詩、曹操其人,以景物之遼闊、歷史之渺遠,哀個從之渺小、嘆人生之短暫,宣泄心中的苦悶,來抒發(fā)遺世獨立的曠達之情,后又闡明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的哲理,宣泄適意自然的審美化人生哲學,極富理趣之美。這樣,景、情、理就非常自然地融合統(tǒng)一,使文章具有了意境之美、理趣之美。4、作品是如何描繪蕭聲的?

答:文中關(guān)于洞簫聲的描寫,“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也頗見藝術(shù)功力,這里用了比喻、比擬、對偶、夸張修辭手法。作者從三個角度展開的: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33頁,共92頁

1)“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運用了比擬修辭,寫出了蕭聲的音調(diào)之哀怨嗚咽悲涼;

2)“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是運用打通視覺與聽覺的通感比喻,以“細絲”喻“余音”,寫出了蕭聲的寫細長余音、悠遠韻味,化抽象為具體;

3)“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運用了對偶、夸張修辭,寫出了蕭聲蕩人心魂的動人藝術(shù)照效果。這精彩的描寫,通過聽覺、感覺,調(diào)動想象,渲染了蕭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另外蕭聲的描寫中灌注著悲的情感基調(diào),將作者因政治失意帶來的苦悶化為具體、生動的意象,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宣泄,非常感人。再者與下文的關(guān)系:因悲而探究原因,又為引發(fā)下文關(guān)于人生短暫、生命無常的哀嘆做了很好的鋪墊,連接非常自然、緊密。5、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既望”指是農(nóng)歷每月的十六。

“明月之詩”是指《詩經(jīng)。陳風。月出》。誦這首詩,是因為當時他們在江中賞月,詩與景合。這段話的大意是:泛舟江上而生“遺世獨立”之樂。

6、文中第三自然段中,那段話是客人說的。其中“一世之雄”指曹操,即文中的孟德。7、當時作者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這里表現(xiàn)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悶。

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興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答:1)這段文字體現(xiàn)出人生短暫、生命無常的消極人生態(tài)度。作者要提出這種人生態(tài)度的原因是:宣泄失意后的悲觀情緒,并為后文倡導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預設(shè)靶的。

2)其中“一葉”比喻“扁舟”之;“蜉蝣于天地”和“渺滄海之一粟”比喻生命之短暫和人生之渺小。3)上下聯(lián)構(gòu)成對比關(guān)系的對偶句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4)自身含對比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5)體現(xiàn)蘇軾失意時情緒消極一面的句子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9、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答:1)作者這段議論是消解人生短暫、生命無常的悲觀情緒,倡導遵循自然常道、樂觀曠達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2)概括本段兩個層次的大意:

第一層,闡發(fā)“變”與“不變”的相對性道理,消解人生短暫、生命無常的悲觀情緒;

第二層,闡發(fā)物各有主、不可貪得的道理,倡導在大自然的常道和“無盡藏”中樂觀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3)為什么這里體現(xiàn)的是積極人生態(tài)度?仕途失意,不消極悲觀而能曠達處之;

相對性是自然常規(guī),物各有主,不可貪得是人生常道,在常規(guī)、常道中自適不是消極;

在“變”中見出“不變”,而“短暫”中見出“永恒”,在大自然中攫取人生的無盡寶藏,這都是身處逆境時的積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34頁,共92頁

極進取精神。

4)這里關(guān)于“水”和“月”的舉證既是例證又是喻證。

從萬物都處于變與不變的相對之中的普遍道理來看,“水”與“月”的舉證只是兩個例子,故應視為例證;從自然之理來闡明人生態(tài)度的角度看,此舉證只是兩個比喻,故又應視為喻證。5)作者是怎樣化抽象為具體的?

自然常規(guī)、人生常道都是抽象道理,無論用例證還是喻證來闡發(fā),都是通過個別見出一般,都能夠化抽象為具體。(17)《先妣事略》一、作者作品

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明代優(yōu)秀散文家。他反對以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后七子”“追章琢句,模擬剽竊”的文風,主張繼承唐宋散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的散文善長于記敘抒情,以簡潔的語言寫人敘事,寄托自己的感情。著有《震川先生集》二、中心思想

《先妣事略》是作者追憶亡母的一篇記敘文,蘊含著對母親深沉的悼念之情:悲傷母親短暫而艱辛的一生,歌頌母親樸實而崇高的品德。

文章很短,僅七百余字,記敘母親16歲嫁到歸家,短短的七年中,生了七胎(其中有一次是雙胞胎)。為了解決“多子苦”,喝了民間避孕偏方,留下了喑啞的后遺癥。三年后去世,僅僅活了26歲。母親去世時,兒女尚小,“猶以為母寢也”。

文中還記敘母親盡管兒女拖累,還是“手中紉綴不輟”,讓婢女團曬爐中炭屑再用;善待僮仆,娘家送來的珍饈糕點,大家享用;對子女教育,則極為嚴格。

作者拾取母親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瑣事,絮絮道來,刻畫了一位勤勞、儉樸、待人厚道、嚴以教子的母親形象,寓歌頌贊美于敘事之中。三、思考簡析

1、說說這篇文章敘事的特色。

答:1)全篇文字簡潔省凈,情感含蘊多藏的敘事特點,寄深味于平易質(zhì)樸之中。2)寓歌頌贊美于敘事之中,刻畫母親形象,多用細節(jié)描寫,于日常細微之處見精神。3)作者沒有抒情,不加渲染,只是簡略地敘事,但字里行間流動著極其悲痛的心情。總體說來,作者不動聲色而使讀者深受感動,是這篇文章的主要魅力。2、作者記敘外祖父家的情況有何作用?

答:作者通過表現(xiàn)外祖父家人雖然“皆以資雄”但是并不欺壓他人,而是“敦尚簡實,與人說村中語,見子弟甥侄無不愛!睆闹姓凵涑鱿饶笜銓嵍绺咂返碌男纬,是由其家風的熏陶而自然天成。

記敘其外祖父的家境側(cè)面烘托母親出身敦尚簡實之家,然而富貴而不嬌,待人和氣,勤儉持家,善待奴婢的高尚品德,這樣的母親更是令人敬慕。

3、文中最后一自然段,段意為感念母親的恩德,無比懷念母親。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35頁,共92頁

本段文字對表現(xiàn)母親的品格起烘托作用。

本段寫作特點有:1)補敘,補敘母親生前對兒女的婚事安排。2)側(cè)面烘托,以兒女后來的幸福生活烘托母親的恩德之長久。3)運用了直接抒情,抒發(fā)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恩戴德、無比懷念之情。(18)《馬伶?zhèn)鳌芬、作者作?/p>

侯方域,明末清初詩文作家。參加了復社,對明末閹黨深為痛恨。清兵入關(guān)后,應河南鄉(xiāng)試中榜。著有《壯悔堂文集》和《四憶堂詩集》。二、中心思想

這是一篇人物傳記,著重記敘了馬伶與李伶的兩次技藝較量,馬伶先大敗而后大勝。贊揚馬伶深入生活、刻苦學藝、精益求精的從業(yè)精神,暗含諷刺當朝宰相顧秉謙是像嚴嵩一樣的奸臣。三、思考簡析

1、作者寫作本文的主觀動機是什么?

答:1)主要是要贊揚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潛心鉆研、刻苦磨煉、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向生活學習,了解生活、熟悉生活,這樣藝術(shù)創(chuàng)作才能成功。

2)本文作者侯方域是復社成員,對明末閹黨深為痛恨,他寫本文,意圖還在于借此譏刺朝中權(quán)奸。馬伶扮演奸相嚴嵩,卻由仿效當朝宰相顧秉謙而一舉成功,這就有力地揭示出了嚴、顧二人是一丘之貉。2、以今日而言,馬伶的成功經(jīng)驗有何啟示?

答:馬伶的經(jīng)驗說明:1)文藝創(chuàng)作要獲得成功,必須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學習;2)而一個人要想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就必須要有吃苦耐勞、潛心鉆研、精益求精的精神。這對于文中的馬伶是如此,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有志于成功的人也是一樣。3、作者為什么寫馬伶與李伶的第二次技藝較量,再倒敘其取勝的原因?

答:作者在文章的中部采用倒敘方式,將第二次較量移至馬伶到京師學藝之前敘述,使第一次和第二次較量的結(jié)果形成鮮明的對比,從馬伶的慘敗急轉(zhuǎn)到他大獲全勝,造成懸念,增強故事的戲劇性和吸引力,使文章精練而波瀾起伏,使兩次較量的勝負結(jié)果顯示出富于戲劇性的起落變化,從而吸引讀者探究原委,這也為下文闡明中心奠定了基礎(chǔ)。4、文中寫第一次技藝較量用了什么法?采用了什么現(xiàn)方法?有何作用?

答:文中寫第一次技藝較量馬伶大敗采用(場面描寫)方法,通過坐客的“西顧而嘆”、“大呼命酒”、“移坐更進”、“首不復東”等情景描寫,著重運用鋪敘和側(cè)面描寫,形象生動。對第二次技藝較量馬伶大勝起到了很好的反襯作用,文章的主題思想就在這大敗與大勝的反照之中凸現(xiàn)出來。

5、“坐客乃西顧而嘆,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進之,首不復東!边@表現(xiàn)方法是(側(cè)面描寫、細節(jié)描寫、行為動作描寫)。馬伶在第一次技藝較量失敗后,“易衣遁矣”,這種人物描寫法是(行為描寫),表現(xiàn)出馬伶恥為人下的倔強性格。先寫馬伶在第二次技藝較量中大勝,后寫他以顧秉謙為師的經(jīng)過,這種敘述方法是(倒敘)。馬伶偷以當朝宰相顧秉謙為師,表現(xiàn)出馬伶不甘人下、刻苦磨煉、精益求精的從藝精神。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36頁,共92頁1)場面對比,“杭人游湖”的場面規(guī)模大、人多、時間早而短;“吾輩游湖”場面小、人少、時間晚而長;2)氛圍對比,“杭人游湖”的氛圍是熱鬧,雜亂;“吾輩游湖”的氛圍是幽靜,雅致;3)情趣對比,“杭人游湖”的情趣附庸風雅,湊熱鬧;“吾輩游湖”的情趣是賞月、賞景、交友、飲酒、賞樂、休憩,清高拔俗。4、比較五類人的游湖心態(tài),體會作者的情感傾向。序號游客123455、指出文中寫人的傳神語句,說明其表現(xiàn)作用。序號游客12達官顯貴當?shù)馗缓纻魃裾Z句峨冠盛筵,燈火優(yōu),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笑啼雜之,環(huán)坐露臺,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表現(xiàn)作用顯示了官僚附庸風雅的丑態(tài)顯示了當?shù)馗缓栏接癸L雅的丑態(tài)3名妓閑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fā),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4市井之徒顯示了名妓閑僧附庸風雅的俗氣達官顯貴當?shù)馗缓烂碎e僧市井之徒文人雅士游湖的情態(tài)名為看月,實不看月,實為擺官威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實為顯闊氣看月,欲人看其看月,實為招搖以顯名氣(做廣告)什么都看,實無一看,實為趕熱鬧賞月、交友、娛樂、休憩,有清高拔俗的情趣作者態(tài)度蔑視鄙視、諷刺嘲笑輕視、調(diào)笑贊賞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呼嘈雜,裝假醉,顯示了市井之徒附庸風雅的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實無一看者俗氣顯示了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5文人雅士小船輕幌,凈幾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里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tài),亦不作意看月者6、《西湖七月半》選自(張岱)的(《陶庵夢憶》),作者的思想感情不盡妥當?shù)挠校ǹ床黄饎趧尤嗣窈臀娜说墓路甲再p)。7、為什么說“杭人游湖”是“避月如仇”?答:因為他們“巳出酉歸”,上午九時至十一時出去,下午五時至七時就回家了,這段時間根本看不到月亮。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38頁,共92頁

(20)《秋夜》P102一、作者作品

魯迅,周樟壽,字豫山,后改名周樹人,字豫才。他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

他幼年受過詩書經(jīng)傳的傳統(tǒng)教育,接受達爾文進化論學說,赴日本留學,原學醫(yī),后棄醫(yī)從文。

1918年4月,開始用魯迅這一筆名,著有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有《野草》、《朝花夕拾》,雜文集有《且介亭雜文》等。《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返葹槠湫≌f代表作。二、中心思想

《秋夜》是魯迅散文詩集《野草》的第一篇,發(fā)表于1924年12月。作者當時在北京,正和北洋軍閥黑暗統(tǒng)治及封建統(tǒng)治進行著堅韌的戰(zhàn)斗。

這篇作品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天空),贊頌抗擊黑暗、追求光明的戰(zhàn)士(棗樹),同情遭受蹂躪卻還抱有希望的弱者(小粉紅花),祭奠小得可愛、可憐,卻為追求光明而不惜獻出生命的先鋒戰(zhàn)士(小青蟲),表現(xiàn)了作者決心與黑暗勢力誓死戰(zhàn)斗的精神和對弱者的博愛胸懷。本文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遠的特點,啟發(fā)讀者無限的聯(lián)想。三、寫作特點

1、運用象征手法抒情,是本文最主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特點。作品寫秋夜在后園和室中的所見、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景物人格化,創(chuàng)造了天空、棗樹、小粉紅花、小青蟲等具有深刻意蘊的象征性形象。對這些象征性形象的理解不宜過于指實,但其褒貶分明,作者的感情寄寓與作品的意義指向是十分明確的。

2、意境營造。作者用冷雋峭拔的語言,著力渲染蕭瑟森然、幽遠清寂的秋夜氛圍。在這冷寂深邃的意境中,既蘊藉又強烈地表達了一個既彷徨又執(zhí)著的孤獨的求索者的心緒。四、思考簡析

1、本文開頭對兩棵棗樹的重復敘述,是為了達到什什么達效果?

答:開頭關(guān)于兩棵棗樹的重復修辭手法的獨到運用,是為了表明棗樹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表明作者在各種景物中突出棗樹的形象,顯示棗樹的孤獨,象征自己的處境,意在對后面關(guān)于棗樹的描寫進行鋪墊。

另外棗樹的蒼勁挺拔,無情無畏地刺向夜空,不“制他的死命”決不罷休的堅韌的戰(zhàn)斗精神,也正是作者自身人格、精神的詩意寫照。

2、結(jié)合原文試述這篇文章中的過渡銜接。

答:這篇文章在行文上有巧妙的過渡銜接,例如第一段點出棗樹,第二段便描寫棗樹上面的夜空,第二段末說夜空將繁霜灑在野花草上,第三段便對小粉紅花進行描寫,之后寫夜游的惡鳥是從室外向室內(nèi)的過渡,先寫回室內(nèi)旋亮燈火,于是有了撲燈的小青蟲,便有了“敬奠”之情?v觀全文這種過渡轉(zhuǎn)接,顯得自然、暢達而緊湊。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39頁,共92頁3、指出文中的象征意象及其象征意義。序號象征意象1天空象征意義、表現(xiàn)作用奇怪而高的天空,它冷漠、兇險而狡黠,又色厲內(nèi)荏,是人間生靈與美好事物的虐殺者,顯然是黑暗暴虐勢力的象征。2棗樹飽經(jīng)滄桑、蒼勁挺拔的棗樹,無情無畏地刺向夜空,不“制他的死命”對韌性戰(zhàn)斗精神的贊頌,喻示一種頑強執(zhí)著的孤獨的抗擊黑暗決不罷休的堅韌的戰(zhàn)斗精神也是作者自身人格、精神的詩意寫照3小粉紅花小粉紅花在秋夜的寒氣中瑟縮地做夢,它是作為遭受蹂躪卻還抱有希望的弱者的象征4小青蟲小得可愛、可憐,卻為追求光明而不惜獻出生命,是民主先鋒戰(zhàn)士的象征。精神上與棗樹暗相呼應。5月亮對被壓迫被摧殘的弱小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對不惜生命去追求光明者的祭奠作者態(tài)度既憎恨又蔑視窘得發(fā)白的月亮是天空的一部分、下級,為黑暗的天空起掩飾作用,對粉飾黑暗者的鄙視是黑暗暴虐勢力的幫兇的象征6惡鳥夜游的惡鳥,害怕嚴酷的政治斗爭逃跑了,是政治投機者的象征。答:在描寫象征意象時采用擬人化手法,,重在神似,借意象本身的特點,象征不同人的精神品質(zhì),使得形象生動,寓意深刻。而文章以對小青蟲的“敬奠”作結(jié),含義深長。表現(xiàn)了作者身處長夜,既決心與黑暗勢力誓死戰(zhàn)斗,又深感這一斗爭的艱險與悲壯,這正是他當時的復雜心態(tài)的真實表達。(注意)

(21)《香市》P106一、作者作品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1916年北京大學預科畢業(yè),進入上海商務編譯所。曾任《小說月報》主編,參與發(fā)起組織“文學研究會”,與魯迅、矍秋白等致力于推動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發(fā)展。

著有長篇小說《蝕》、《腐蝕》、《子夜》,中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等,散文集有《風景談》、《白楊禮贊》。二、中心思想

通過記述浙江桐鄉(xiāng)烏鎮(zhèn)“香市”今昔的變化,即小見大,寫出了大革命失敗后中國農(nóng)村自然經(jīng)濟的日益凋敝以及對市鎮(zhèn)的影響,反映了舊中國由封建經(jīng)濟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經(jīng)濟的轉(zhuǎn)變,并沒有給農(nóng)村帶來發(fā)展和繁榮。三、寫作手法

1)作品主要采用今昔對比的寫作方法。全文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追憶往昔香市的熱鬧場面,第二部分描述重興香市的凄涼、冷落情景。通過今與昔、冷落與熱鬧的對比來表現(xiàn)主旨。

2)還運用了象征暗示手法,如寫今日香市時提到的“公安分局”象征1927年后的國民政府,已占據(jù)農(nóng)村“蠶種改良所”象征帝國主義經(jīng)濟滲透與侵略者。從而暗示了導致江南農(nóng)村經(jīng)濟破產(chǎn)的原因。四、思考簡析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40頁,共92頁

1、分析文中往昔香市熱鬧情景的場面描寫的層次內(nèi)容,其描寫在全文有何作用?

答:文章寫往昔香市熱鬧情景采用場面描寫方法:先總寫一句,然后依次寫廟前、廟內(nèi)和聲音,層次十分清楚。第一層次:著眼整體。以說明性文字,統(tǒng)領(lǐng)全段描寫為:香市的主要節(jié)目是“吃”和“玩”。第二層次:著眼“廟外”。昔日香市的熱鬧景象,層次十分清楚:

先寫香市的廟前規(guī)模之大,節(jié)目之多;再寫廟內(nèi)的品物和香火之盛;最后寫整個香市的聲音多、雜、傳播遠第三層次:著眼“廟內(nèi)”。由多種感官出發(fā),描繪廟里的品特之盛與祈神賜福的香火之繚繞。第四層次:著眼“聲音”。從聽覺角度,表現(xiàn)廟里廟外的聲響之嘈雜。作者多角度地描摹香市的內(nèi)容、場面與氣氛,以渲染其昔日的盛況。

從全文來看,這段描寫的作用在于:與后文重興香市的冷落情景構(gòu)成鮮明對比,從而昭示和突現(xiàn)主題思想。2、分析描述重興香市冷落情景?答:1)全段五個層次。

首、尾兩個層次是概寫;中間三個層次的前瞻眼著分別是:氣氛的陰慘,聲音的單調(diào),戲臺的坍塌。2)這里寫天氣“很好”、烏龍?zhí)兑汇端耙廊蝗缥簟保菫榱朔匆r香市的冷落衰敗,表達了對周圍自然環(huán)境依舊而社會景象全非的無限慨嘆。

3)“市面”二字打上引號,意味著重興香市十分冷落,已經(jīng)不成其為“市面”了。3、為什么作者在描述重興香市冷落情景時采用了反襯手法?答:寫重興香市的冷落、蕭條情景采用對比反襯手法:作者一方面著意描述武術(shù)班技藝精湛,遠遠優(yōu)于從前弄缸弄甏、走繩索這些無名的“江湖班”,而且表演賣力、票價便宜,“要是放在十多年前”肯定滿場沒個空隙。另一方面作者又強調(diào)眼下看客卻少,僅有五六十人,特別是“往常香市的主角農(nóng)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見”。從而通過往昔下三流的技巧卻吸引大量看客,如今藝高價廉的武術(shù)班卻不能賺取觀眾的對比,突出演技的高低與觀眾的多寡成反比的事實,更加鮮明地反襯出香市的冷落與重興的失敗景況。4、今昔香市主角的轉(zhuǎn)移說明了什什么

答:文章開頭說往昔香市的主角是農(nóng)民,結(jié)尾說重興香市是由鎮(zhèn)上的小商人發(fā)起,農(nóng)民差不多沒有來,這一今昔香市主角的轉(zhuǎn)移,充分反映了當時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凋敝及其對市鎮(zhèn)的影響,從而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5、本文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內(nèi)容分別是什什么答:本文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1)第一層次從第一段“清明過后”到第四段“所以香市也是兒童們的狂歡節(jié)”,主要追憶往昔香市的熱鬧場面。2)第二層次從第五段開頭“革命以后”到最后一段“可是他們也失望了”,主要描述重興香市的冷落情景。6、文中第二自然段,“從前農(nóng)村還是桃源的時候”這句話中的“桃源”用的是什什么故?表明了當時農(nóng)村怎樣的一種生活情況?

答:1)“桃源”用的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世外桃源”的說法。

2)表明了當時半封閉,受外界經(jīng)濟、政治和戰(zhàn)爭影響較少的農(nóng)村安寧和諧生活。7、《香市》的藝術(shù)特點有哪些?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41頁,共92頁

答:1)透過香市今昔變化看農(nóng)村經(jīng)濟凋敝,以小見大;2)主要通過今昔對比方法來表現(xiàn),主題思想鮮明;

3)重興武術(shù)班雜耍高明得多,標票價也極低,但是看客反少,鋪墊反托手法有力度;4)結(jié)尾以香市主角的轉(zhuǎn)移暗示主旨,有畫龍點睛之妙。(22)《愛爾克的燈光》P110一、作者作品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1923年到上海、南京求學。他的處女作《滅亡》。著有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園》。

散文《生之懺悔》、《旅途隨筆》、《靜夜的悲劇》,多描寫自然風光和人生世態(tài),洋溢關(guān)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熱情,意境清新,語言流暢。二、中心思想:

故居照壁上的“長宜子孫”四個字,引發(fā)了作者對人生道路的思索:祖輩們所安排的囿于家庭和禮教的“平坦而舒適”的道路,實際上是一條窒息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只有沖破舊家庭、舊禮教,到“廣大的世界中去”,才是一條光明之路。這里所表現(xiàn)的作者對封建家庭和封建禮教的徹底否定,給當時青年指出一條光明道路。三、思考簡析

1、說明文中三種“燈光"的象征意蘊

答:1)故居的昏暗的燈光,是舊家庭舊禮教走向沒落、崩潰的象征;2)愛爾克的燈光,表現(xiàn)姐弟之情,象征著舊生活的悲劇和希望的破滅;3)我心靈的燈,是作者對新生活的堅定的生活信念和對理想追求的象征。2、以“燈光”為線索,簡要說明文章的內(nèi)容脈絡。

答:“燈光”不僅使文章充滿了詩意,而且是統(tǒng)貫全文的線索。三種燈光的依次閃現(xiàn),體現(xiàn)著作者的思緒和感情的逐層推進,標志著文章思想內(nèi)容的不斷深化:由看到舊家庭、舊禮教的敗落,到揭露和抨擊它的罪惡,再到指出新的生活道路,這正是全文的內(nèi)容發(fā)展脈絡。3、姐姐的悲劇說明了什么?

答:作者對姐姐悲劇的回憶與作品的主旨是議論文章的例證和結(jié)論的關(guān)系。

姐姐是個善良年輕的女性,本該有長久的幸福,然而她卻悲慘早逝,甚至死后還受到冷遇,作者對姐姐悲劇的回憶,暴露了封建家庭、封建禮教窒息青春和生命的罪惡,并以這活生生的事實,從反面催人猛醒:應沖出狹小的家,去尋求別樣的人生。

4、簡述“長宜子孫”的意思?作者為什么恨不得要削去它?

答:“長宜子孫”文中是封建家庭的家訓,意思是封建家長創(chuàng)辦家業(yè),長久地宜于子孫后代舒適的生活。而要保證“長宜子孫”要達到兩個方面,一是要有足夠的財富,二是要維護封建家庭,繼承與恪守封建禮教。

“長宜子孫”是“祖父”們給后代安排好了人生道路,在他們看來,它意味著家庭、禮教、財富和幸福。但在作者看來,它卻是一條摧殘生命、摧殘心靈的死路,所以恨不得把它削去。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42頁,共92頁

5、十九年,似乎一切全變了,又似乎都沒有改變。我痛苦地搓自己的手,不敢給一個回答。答:1)這段文字的主旨是:作者對封建家庭、封建禮教摧殘人才、摧殘青春、浪費生命的批判。2)這里運用了排比、反問的修辭手法

3)“難道在這許多年中間所改變的就只是裝束和名詞”這句話的意思是:十八年來,改變的只有“裝束和名詞”,而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卻根深蒂固,頑固地控制著這個社會。

6、文中為什么說“燈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答:因為故居大門內(nèi)亮起的昏暗燈光,是舊家庭、舊禮教走向沒落、崩潰的象征。

7、文中“哈立希島上的燈光”是什么燈光?象征什么?答:是愛爾克的燈光,象征著舊生活的悲劇和希望的破滅。8、街道仍然是清靜的。忽然一個熟習的聲音在我耳邊輕輕地唱起了這個歐洲的古傳說。在這里不會有人歌詠這樣的故事。應該是書本在我心上留下的影響。但是這個時候我想起了自己的事情。

答:1)這段話中“這個歐洲的古傳說”是姐姐愛爾克點的燈吧,她用這燈光來給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個出遠門的兄弟回來。

2)“應該是書本在我心上留下的影響”這句話說明了我人書本中接受到的新知識。3)最后一句話中“自己的事情”是指十幾年前離開家鄉(xiāng)時答應過姐姐的事情。9、《愛爾克的燈光》一文的敘述特點主要是(插敘)。1)寫作者見到故居的復雜心情時,插敘了和姐姐的分離、姐姐的死、姐夫的墮落、十幾年來對姐姐的思念,暴露了封建家庭、封建禮教窒息青春和生命的罪惡,為后面的批判奠定了基礎(chǔ);

2)在寫自己對“長宜子孫”的認識時插寫了爺爺創(chuàng)立家業(yè)、立了遺囑、兒孫們的敗家表現(xiàn),為后面剖析“長宜子孫”的實質(zhì)奠定了基礎(chǔ);

3)在寫自己在家中對家庭的變化苦苦思索時,插敘了姑母或嫂嫂到公館中垂淚、慨嘆的細節(jié),證實了爺爺?shù)膬簩O們的無能、家庭的衰敗,證明了爺爺?shù)陌才挪⑽础伴L宜子孫”。

本文以燈光為線索,從開頭就可以看出,本文將敘事、抒情、議論溶為一體,情感濃烈,充滿著動人力量的寫作特色。這篇散文激發(fā)作者的復雜心情和聯(lián)翩思緒的直接觸發(fā)物有闊別了十八年的故居、照壁上“長宜子孫”四個字和大門內(nèi)亮起的微弱燈光。在文中,“我”走過故居時感到:“這條街、這個建筑物開始在我的眼前隱藏起來,像在躲避一個久別的舊友!边@里運用的修辭手法是(擬人)。文中“陰暗中的一線微光”象征著封建家庭、封建禮教以及它們賴以生存的封建制度的沒落和即將消亡。文中“我好像看見一個盛滿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一般”,這個比喻的喻義表達了作者對悲慘死去的姐姐的無限哀痛和對封建家庭、封建禮教的憎惡、否定。象征暗示希望破滅。“我望著那燈光,路是那么遠,我又沒有翅膀。我只有一個渴望:飛!飛!”象征暗示舊生活的悲劇和希望破滅。象征著悲劇。

“我不顧同行者的勸告,把頭伸到車窗外面,去呼吸廣大天幕下的新鮮空氣”象征暗示要見到心靈的燈光,象征自由,希望未來。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43頁,共92頁

“照壁上“長宜子孫”四個字卻是原樣地嵌在那里,似乎連顏色也不曾被風雨剝蝕”象征封建禮教。

文中“黑暗來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這句話用到了(擬人)修辭手法,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什么都看不見了。10、文章結(jié)構(gòu)分析答:全文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描寫作者重訪18年前的故居。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描寫作者在故居前的所憶、所思、所念、所感。

具體包括:由故居內(nèi)昏暗的燈光,看到家族走向衰敗,由眼前的燈光聯(lián)想起愛爾克燈光,并引起對自己姐姐的懷念,我18年來走過許多路,又返回家鄉(xiāng),就是為吊唁亡故的姐姐。作者感到眼前一切與19年前沒有變化,依舊閉塞,停滯,落后,愚昧,作者對“長宜子孫”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表達了自己要沖破封建家庭狹小天地束縛的決心。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作者離開了小家,走向廣大世界,去探索自己應該走的道路。

11、傍晚.我靠著逐漸黯淡的最后的陽光的指引,走過十八年前的故居。大門開著,照壁上“長宜子孫”四個字卻是原樣地嵌在那里,似乎連顏色也不曾被風雨剝蝕。我望著那同樣的照壁,我被一種奇異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這里看出過去的十九個年頭,不,我仿佛要在這里尋找十八年以前的遙遠的舊夢。問:(1)從這個開頭可以看出文章中關(guān)于人生道路的思索是由什么引發(fā)出來的?答:故居照壁上的“長宜子孫”四個字,引發(fā)了作者對人生道路的思索。(2)“照壁上‘長宜子孫’四個字卻是原樣地嵌在那里,似乎連顏色也不曾被風雨剝蝕”.這句話有何寓意?

(3)從這個開頭是否可以看出本文的抒情有什么特色?

12、他用空空兩手造就了一份家業(yè)。到臨死還周到地為兒孫安排了舒適的生活。他叮囑后人保留著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來的書畫。但是兒孫們回答他的還是同樣的字:分和賣。我很奇怪,為什么這樣聰明的老人還不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財富并不“長宜子孫”,倘使不給他們一個生活技能,不向他們指示一條生活道路;“家”這個小圈子只能摧毀年輕心靈的發(fā)育成長,倘使不同時讓他們睜起眼睛去看廣大世界;財富只能毀滅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氣質(zhì),要是它只消耗在個人的利益上面。A.概括這段文字兩個層次的內(nèi)容。

答:1)寫了爺爺創(chuàng)立家業(yè)、立了遺囑、兒孫們的敗家表現(xiàn);2)寫自己對“長宜子孫”的認識B.作者認為怎樣才能真正的“長宜子孫”?

答:要給他們一個生活技能,向他們指示一條生活道路,同時讓他們睜起眼睛去看廣大世界。C.說明其中排比句三個分句共同的語序特點。答:

13、我高興地來,痛苦地去。汽車離站時我心里的確充滿了留戀。但是清晨的微風,路上的塵土,馬達的叫吼,車輪的滾動,和廣大田野里一片盛開的菜子花,這一切驅(qū)散了我的離愁。我不顧同行者的勸告,把頭伸到車窗外面,去呼吸廣大天幕下的新鮮空氣。我很高興,自己又一次離開了狹小的家,走向廣大的世界中去!A.這里用了哪幾種人物描寫方法?

B.“但是清晨的微風”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44頁,共92頁

C.說明這段文字中“我”的感情。

(23)《紀念傅雷》P115一、作者作品

施蟄存,在多家大學就讀過,當過中學教師,擔任過編輯,做過大學教授,進行過小說創(chuàng)。他在20世紀30年代的小說創(chuàng)作,是中國最早的“新感覺派”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燈下集》、《待旦集》。二、中心思想:

這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作者以客觀冷靜的筆墨,用樸實無華,但飽含深情的語言,敘述了自己與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誼,通過這種交往,展現(xiàn)了傅雷獨特的個性,深情地贊頌了像傅雷這樣的中國知識分子堅持真理、剛直不屈的優(yōu)秀品格。三、思考簡析

1、本文寫出了傅雷怎樣的個性特征?表現(xiàn)了怎樣的主題?

答:傅雷堅持真理、剛直不屈的個性特征。作者以客觀冷靜的筆墨,敘述了自己與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誼,通過這種交往,展現(xiàn)了傅雷獨特的個性,深情地贊頌了像傅雷這樣的中國知識分子堅持真理、剛直不屈的優(yōu)秀品格。

2、本文作者將傅雷稱為“剛者”,并在文章的結(jié)尾說“只愿他的剛勁,永遠彌漫于知識分子中間”。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因傅雷之死引發(fā)的關(guān)于“剛者”的議論,指出傅雷的“怒”非止于一般的個人脾性,在他思想成熟之后成為具有浩然之氣的儒家之剛者,是極為難得的剛直品德。作者寫此文不僅是懷念自己與傅雷的友誼,更是為了對傅雷的崇高品德表示深深的敬意,并希望他的這種精神“永遠彌漫于知識分子中間”。這才是紀念對傅雷剛直性格的現(xiàn)實意義。3、本文是按什么順序來進行回憶的?開頭運用了什么敘述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答:文章是按時間順序進行回憶的。開頭運用的敘述方式是倒敘,先寫傅雷死了20年的情況,然后作者選取自己與傅雷交往27年中的若干片斷,依次寫來,顯得層次井然。這樣寫的好處是節(jié)省筆墨,文章有波瀾,重點突出,造成懸念,吸引讀者。

4、理解敘后評議的內(nèi)涵,體會傅雷剛直性格的現(xiàn)實意義。

答:文章運用了敘后評議的方法,在敘述完傅雷的“三怒”之后,作者因傅雷之死引發(fā)的關(guān)于“剛者”的議論,深情地評議說:傅雷的“怒”是在任何社會中,都是難得見到的,指出傅雷的“怒”非止于一般的個人脾性,在他思想成熟之后成為“具有浩然之氣的儒家之剛者”,并且說“只愿他的剛勁,永遠彌漫于知識分子中間”。作者寫作此文不僅是懷念自己與傅雷的友誼,更是為了對傅雷的崇高品德表示深深的敬意,這樣寫的好處是可以畫龍點睛,才是對傅雷最好的紀念。

5、寫傅雷的三次“怒”,概括傅雷的性格特征。

答:本文作者回憶與傅雷的交往并不涉及傅雷在政治上遭受迫害的具體原因與過程,而是突出寫了傅雷的“怒”。1)第一次是在昆明“不知怎幺一回事”和滕固吵翻了,竟致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2)第二次是作者與傅雷關(guān)于翻譯方法和黃賓虹畫的爭論,討論的都是學術(shù)問題,但傅雷直率的性格已經(jīng)躍然紙上,表現(xiàn)了傅雷對文學藝術(shù)的高標準,嚴要求,性格的耿直。寫這兩次傅雷之“怒”,都是為第三次“怒”作鋪墊。3)在文革中間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這“最后一‘怒’”導致輕生,卻是傅雷剛直性格的臻于極致的表現(xiàn),令人扼腕,也令人尊敬。寫傅雷的三次“怒”,表現(xiàn)傅雷的性格特征,剛直,寧為玉碎,不為瓦全。6、說明文章以“怒”為行文線索的藝術(shù)特點。

答:傅雷的剛直性格,集中表現(xiàn)在一個“怒”字上,文章以“怒”為行文線索,在回憶傅雷時,又突出了他的個性,將傅雷的性格寫得鮮明生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樸實無華,但飽含深情,有時還顯出機趣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45頁,共92頁幽默。7、作者之所以不敢同傅雷談翻譯技術(shù)的原因是:1)兩人的翻譯方法不很相同2)傅雷譯的是法文著作,從原文譯3)作者譯的都是英文轉(zhuǎn)譯本4)作者主張翻譯只要達意

5)傅雷則主張非但要達意,還要求傳神

8、作者寫悼文是紀念傅雷夫婦逝世(20周年)。文章整體的敘述方式是(倒敘),作者在回憶與傅雷的友誼時的順序是按(時間)。作者引用俗話“秀才人情紙半張”,表現(xiàn)手法為(欲揚先抑)。9、傅雷的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剛直。在青年時候,他的剛直還近于狂妄。所以孔子說:“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傅雷從昆明回來以后,在藝術(shù)的涵養(yǎng),知識學問的累積之后,他才成為具有浩然之氣的儒家之剛者,這種剛直的品德,在任何社會中,都是難得見到的,連孔子也說過:“吾未見剛者!闭埢卮穑篈.這段話中的第一句有何作用?答:總領(lǐng)全段,開宗明義。B.這段話中運用了什么材料作論據(jù)?有何作用?

答:運用了理論材料作論據(jù)。引用孔子的至理名言來加強論證自己的觀點。C.“浩然之氣”出自何文?指的是什么?

答:“浩然之氣”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指一種至大至剛、充塞天地的正氣。

(24)《哭小弟》P121一、作者作品

宗璞,當代著名女作家,著有小說《紅豆》、《三生石》,散文集《丁香結(jié)》等二、中心思想

這是一篇充滿抒情色彩的寫人散文。作者的小弟,是一位研究飛機強度的專家,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長期在艱苦的條件下奮發(fā)工作,不幸英年早逝。作者此文發(fā)自肺腑,激情烈烈地贊美了小弟的無私奉獻精神,表達出對小弟早逝的深沉悲痛。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是我哭我們這遲開而早謝的一代人,提出了愿小弟這樣的“遲開而早謝”的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有所改變的希望,表達了對當代知識分子命運的關(guān)注之情。三、寫作背景

本文作者的小弟,是一位研究飛機強度的專家,他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長期在艱苦的條件下奮發(fā)工作,并且在所從事的事業(yè)方面取得了相當卓越的成績,但是不幸英年早逝。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的感情發(fā)自肺腑,激情烈烈地贊美了小弟的無私奉獻精神,表達出對小弟早逝的深沉悲痛。四、文章段落層次分析這篇文章可劃分為三層:

第一層主要用倒敘手法,寫小弟的去世;

第二層回憶小弟的往事,包括小弟童年、大學畢業(yè)后輾轉(zhuǎn)祖國各地工作及患病去世時的情景。

第三層是作者的抒情與議論,痛惜感傷于像小弟這樣早逝的科技精英,希望“這些遲開的花朵盡可能延長他們的光彩”。五、寫作特點

文章構(gòu)思別致,結(jié)構(gòu)新穎,體現(xiàn)在交錯相接,塊狀壘積。文筆特色是真摯纏綿、哀婉動人。

文章整體敘述特點是(倒敘)。以“哭”為線索,在敘事中重在用細節(jié)突出人物的性格,事與人融為一體,抒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46頁,共92頁

發(fā)悲傷之情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是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敘事寫人是文章的重點、抒情的基礎(chǔ),抒情是作者真情的表露,是敘事寫人的升華,是主題的深化。三者的交錯融合達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六、思考簡析

1、本文敘述線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樣圍繞這一線索組織材料的?

答:以“哭”為線索,圍繞著小弟的病逝,作者把現(xiàn)實與回憶、家庭與社會、情與理交融一體,分成塊狀,交錯展現(xiàn):

文章開頭借小弟的名片抒情,隨即跳到對小弟幼年、童年的回憶,接著寫小弟病重和治病的艱難,然后又轉(zhuǎn)寫小弟的工作經(jīng)歷,隨后再回過來訴說小弟逝世時的悲哀情景,接下去又續(xù)寫小弟忘我工作、積勞成疾、壯志未酬這種將多方面的材料交叉壘積的敘寫方法,使文章內(nèi)容層出層新,結(jié)構(gòu)錯落有致,避免了單調(diào)刻板。2、舉例說明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方法和側(cè)面烘托手法。答:1)傳神的行為細節(jié)描寫:

①如寫小弟在冬天不怕生凍瘡,敢用冷水洗臉,寥寥幾筆就顯現(xiàn)出他活潑、可愛而憨實的性格;②寫小弟在酷熱的夜晚忍著胃痛伏案看資料,文字不多,忘我工作的形象躍然紙上;③如寫小弟病中所寫的詩句,僅僅一句話就凸現(xiàn)了他的無私精神和博大胸懷;

④如父親為小弟寫挽聯(lián)的細節(jié)描寫,也有帶有出色的概述和議論,既表現(xiàn)出老人的深明大義,又是對小弟一生所作的很好總結(jié):“是好黨員,好干部,壯志未酬,灑淚豈只為家痛;能嫻科技,能嫻藝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難再歸來”這里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對偶、反詰)。2)多處的側(cè)面描寫:

①如寫周圍同志對小弟的惦念、探望、準備輸血,側(cè)面表現(xiàn)了小弟的人品之高;②如父親的挽聯(lián),側(cè)面突出了小弟的才藝和品德;

③作者還寫了小弟周圍同志對他逝世的悲哀與懷念,抄錄了他們贊揚小弟的信,側(cè)面表現(xiàn)小弟忘我工作的精神。以上這些都起到了烘托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文章結(jié)尾,作者由哭小弟延展為哭蔣筑英、羅健夫,這有何寓意?答:文章結(jié)尾段落屬于議論表達方式,在全文起深化主題的作用。依次分析作者“哭”的內(nèi)容為:哭小弟無私奉獻的精神;哭小弟的病沒有得到及時診治;哭與小弟一樣遲開而早謝的一代人;渴望知識分子能夠得到社會的重視與關(guān)愛。

1)作者關(guān)心祖國,關(guān)心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小弟同蔣筑英、羅健夫一樣都是“遲開而早謝”的無私奉獻的知識分子,作者對小弟的痛惜之情自然地也推及到這一批英年早逝的知識分子身上,對他們的奉獻精神極為贊揚,對他們的早逝極為痛傷,他們同樣的人,因而作者又要哭蔣筑英和羅健夫。

2)他們都是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在艱苦的工作環(huán)境中長期奮斗抱病而終的無私奉獻的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典范。3)①我哭小弟,哭他在劇痛中還拿著那本航空資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腎游走”;我也哭蔣筑英抱病奔波,客殤成都;我也哭羅健夫不肯一個人坐一輛汽車!我還要哭那些沒有見諸報章的過早離去的我的同輩人。這里運用了排比手法,更酣暢地抒發(fā)了自己無比痛心和哀傷惋惜的心情,增強了語勢。②他們幾經(jīng)雪欺霜凍,好不容易奮斗著張開幾片花瓣,尚未盛開,就驟然凋謝。這里運用了比喻手法,使議論變得形象,使抒情更加感人。4、談談本文抒情與敘事、寫人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特色。

答:作者將抒情與敘事、寫人相結(jié)合,用真摯纏綿、哀婉動人的筆觸,通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細致描述,使讀者了解了小弟的為人,了解了這位“好黨員”、“好干部”“丹心一片向?qū)怼钡膬?yōu)秀事跡,從而痛感他的早逝確是壯志未酬,千古遺恨,于國于家,都是一大損失。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47頁,共92頁

這種將抒情與敘事、寫人相結(jié)合的多方位寫法更加塑造了小弟的形象和作者的哀痛之情。5、文中第二自然段”“小弟去了!

1)“小弟去了”是用委婉的說法,意思是小弟已經(jīng)去世。

2)“但是現(xiàn)在怎么能輪到小弟!”這句話中作者用到了“但”再加上感嘆號,表明了作者完全不相信這會輪到小弟。3)“他還想去參加一個技術(shù)討論會,問能不能開完會再來”這句話說明了小弟即使在重病手術(shù)之前,還是放不下工作,心系工作。

6、文中“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心寫,也不能寫”段落

1)那段話中最能表現(xiàn)作者當時心情的一句話是“每一念及,便淚下如綆,紙上一片模糊”。2)那句“我不忍心寫,也不能寫”的原因是當時作者異常焦急悲痛。

3)“小弟說起這話時仍然面帶笑容,毫不介意”這句話表現(xiàn)了小弟為人寬厚,始終沒有失去信心。7、文中“我曾經(jīng)非常希望小弟調(diào)回北京,分我侍奉老父的重擔”段落1)“我曾經(jīng)非常希望小弟調(diào)回北京”的原因是分擔作者侍奉老父的重擔。2)“那道門檻”指生命的門檻。

3)這段話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心情是:既萬分悲痛,又無可奈何。(25)《都江堰》P128一、作者作品

余秋雨,當代藝術(shù)理論家、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戲劇文化史述》、《藝術(shù)創(chuàng)造工程》和散文集《文化苦旅》等。二、文章梗概

這篇游記,重在闡發(f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文化內(nèi)涵,對李冰父子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的從政精神作了高度評價和贊揚,充滿現(xiàn)代人文理念。全文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將都江堰與長城作對比,突出了都江堰的歷史貢獻;第二部分寫都江堰水流的壯觀、馴服,突出了李冰父子的歷史貢獻;

第三部分寫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論述了都江堰所體現(xiàn)的為民造福的從政精神煥發(fā);第四部分寫橫江索橋與二王廟,表現(xiàn)了這種從政精神受到人民永久性的崇敬和紀念。這篇文章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就是:從政就要為民造福。三、寫作手法

與單純的游記不同,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稱,不但描寫自然景物,而且立足現(xiàn)代,對歷史上的人物與事件進行審視,并作出縱橫捭闔的評說,具有較強的象征意味和思辨色彩,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給讀者以較大啟迪。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如作者在評價都江堰時,一開始就與長城作對比,從而得出長城固然偉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的都江堰卻更偉大的結(jié)論。在第三節(jié)中,作者又將秦始皇筑長城的指令與李冰筑堰的指令相對比,從而顯示兩者的不同,頌揚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

散文《都江堰》的語言特點有:語言洗練,容量大,含義深,耐人尋味。四、思考簡析

1、本文一開頭,作者為什么要將都江堰與長城對比?

答:長城歷來被稱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將二者對比,起到了反襯作用,更加突出都江堰造福后代、功在千秋的偉大。2、作者在文章中為什么要說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答:李冰是蜀郡守,他沒有把權(quán)力當作撈取私利和更大政治名譽的基礎(chǔ),不像一般的封建官吏,他以田間老農(nóng)的思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48頁,共92頁

維,因而作者說他“大愚”、“大拙”;但李冰為了治理四川的旱澇災,為人民謀利益,他努力學習水利知識,總結(jié)出治水三字經(jīng)和八字真言,設(shè)計修造了造福子孫萬代的都江堰,因而,從一般封建官僚角度看他是“大愚”,而從他為民造福、流芳百世角度看,他是“大智”;他把勞動人民的土辦法、土經(jīng)驗上升到理論高度,治服了水患,他建造的水壩歷經(jīng)兩千余年,仍然堅定屹立,斷續(xù)為民造福,在那些官僚、專家看來,他是“大拙”,在勞動人民看來,他是“大巧”。

3、概括文中描繪都江堰水流部分的層次和內(nèi)涵。

答:作者對都江堰水流的描繪,先寫聲音,再寫作者的感覺,然后再寫水流翻卷咆哮的壯觀,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又飽含著“壯麗的馴順”深刻寓意,發(fā)人深思。其內(nèi)涵的意蘊是:1)強調(diào)突出了水的被馴服。2)表示都江堰建造得科學、堅固3)突出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4)突出李冰父子的偉大貢獻。

4、“作家由此而向現(xiàn)代官場袞袞諸公詰問:‘活著或死了應該站在哪里?’”這里的“袞袞諸公”指的是身居高位而無所作為的官僚。

5、例舉文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地方,說明其對比意義。

答:1)“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馳,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shù)民眾輸送汩汩清流”用長城與都江堰作比較,從而得出長城固然偉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的都江堰卻更偉大的結(jié)論。

2)“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用長城與都江堰作比較,從而突出都江堰的貢獻。至于說都江堰是靈動的生活,那是因為它一直造福于人民,清水長流,它不是擺設(shè),它一直為四川人民創(chuàng)造著美好的生活。

3)“他的這點學問,永遠水氣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卻早已風干,松脆得無法翻閱”4)“秦始皇長城的指令,雄壯、蠻嚇、殘忍;他的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將秦始皇筑長城的指令與李冰筑都江堰的指令相對比,從而顯示兩者的不同,頌揚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5)將都江堰的水流與海水的對比,突出了都江堰水流的生動、雄壯。6、例舉文中運用象征手法的地方,說明其對比意義。答:1)用李冰父子的象征實實在在為民造福的實干家2)用李冰的政治綱領(lǐng)象征實實在在為民造福的施政綱領(lǐng)3)用秦始皇筑長城象征愚蠢、殘忍、陰暗、蠻橫的政治行為4)用金杖玉璽、鋼鐵戟錘象征窮兵黷武、蠻橫霸道的統(tǒng)治權(quán)力7、例舉文中運用比喻手法的地方,說明其對比意義。

答:1)“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是比喻,又是排比。

比喻使水的聲音形象、逼真,讓我們似乎聽到了那不尋常的水聲,意味著其內(nèi)在的強烈、跳躍;

2)“就像一大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是比喻手法,比喻水的洶涌而又馴服,生動而形象,這使水的洶涌的壯觀景象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49頁,共92頁

3)“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xiāng)間母親”這里運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作者把都江堰比作母親,是因為都江堰雖在深山之中,卻一直為中華民族作出著無私的奉獻,以那清清江水滋潤著農(nóng)田,就像鄉(xiāng)間的樸實母親的乳汁哺育了嬰兒一樣。

4)“這里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fā),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這里運用了比擬,表現(xiàn)了都江堰水流強烈、踴躍而馴服的特點。例舉文中運用擬人手法的地方,說明其對比意義。

答:1)那把長鍤,千年來始終與金杖玉璽、鐵戟鋼錘反復辯論這里運用了借代、擬人、對比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議論的形象性和語言的情趣。

2)也許水流對自己的馴順有點惱怒了,突然撒起野來,猛地翻卷咆哮3)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

4)這里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fā),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

5)“水在這里,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擬人手法的運用,使語言富有情趣。指江水無可奈何只能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結(jié)構(gòu)來流動,水利工程制服了江水,江水在水利工程前受阻礙,受挫折,也表現(xiàn)出了激揚飛濺的宏偉氣勢,就構(gòu)成了自然之美與人為的工程之美的匯合。

9、腳下的江流,從那么遙遠的地方奔來,一派義無返顧的決絕勢頭,挾著寒風,吐著白沫,凌厲銳進。我站得這么高還感覺到了它的砭膚冷氣,估計它是從雪山趕來的罷。但是,再看橋的另一邊,它硬是化作許多亮閃閃的河渠,改惡從善。人對自然力的馴服,干得多么爽利。如果人類干什么事都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樣。A.概括這段文字兩個層次的大意。答:1)寫江流景色;2)議論對自然力的馴服。

B.這段文字使用了何種寫作方法?答:對比寫景,生發(fā)議論。

C.指出文中同時使用了兩種修辭手法的語句。答:“挾著寒風,吐著白沫”,比擬和對偶例舉文中運用對偶手法的地方

1)“急流浩蕩,大地震顫”10、例舉文中運用排比手法的地方

1)“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排比增強了語勢。

2)“付之于規(guī)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眾目睽睽”是排比,表現(xiàn)了水的馴服和生命力的張揚,增強了語勢。11、“渾身起一種莫名的緊張,又緊張得急于趨附”,這里運用了頂針。使語言銜接緊密流暢。12、為什么作者說他“死于兩千年前,卻明明還在指揮水流”?

答:因為李冰當年領(lǐng)導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在發(fā)揮著作用,使奔騰的水流處于人類的控制之中。(26)《我與地壇》P143

作者作品:史鐵生,生于北京,當代著名作家。著有短篇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中篇小說《原罪,宿命》、散文集《自言自語》等。作品以關(guān)切人生的獨特主題和風格引人注目。一、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文章可分三部分:

1)寫地壇,記敘“我”殘廢雙腿后十五年來與地壇結(jié)下的不解之緣,抒寫“我”在“荒蕪但并不衰敗”的環(huán)境中對人生的思考;

2)寫自己對母親的愛。述說“我”那“活得最苦的母親”對殘廢兒子那種不僅疼愛而且理解、毫不張揚卻意志堅韌的母愛,寄寓著“我”對母親的無限思念之情。

大學語文要點歸納法第50頁,共92頁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guān)于《大學《實用寫作》期末知識要點總結(jié)》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大學《實用寫作》期末知識要點總結(jié):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大學《實用寫作》期末知識要點總結(jié)》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整理提供,轉(zhuǎn)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鏈接地址:http://www.hmlawpc.com/gongwen/624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