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師培訓心得體會(明曦)[1]
骨干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岳池中學明曦
任教十年來,經歷的培訓也不少,可惟獨這次區(qū)級培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幾個月下來,習慣了路上的奔波,習慣了班主任的聲聲叮囑,更習慣了專家們對我思想上的沖擊。每天的感覺是幸福而又充實的,因為每一天都要面對不同風格的講師,每一天都能聽到不同類型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沖擊。在這里,我更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fā)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學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是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獲的。一些對教育教學工作很有見解的專家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給了我具體的操作指導,使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淺。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一、教師如何進行知識更新
一個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個善于自我更新知識的學習者。教師的知識更新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傳統(tǒng)的、陳舊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論和教學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學的、先進的、合乎時代潮流的教育思想體系。作為教師,實踐經驗是財富,同時也可能是羈絆。因為過多的實踐經驗有時會阻礙教師對新知識的接受,也能一時地掩蓋教師新知識的不足,久而久之,勢必造成教師知識的缺乏。缺乏知識的教師,僅靠那點舊有的教學經驗,自然會導致各種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這時舊
有的教學經驗就成了阻礙教師教學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的障礙。在充分尊重教育者的基礎上,強調打破教育霸權,用全新的、科學的、與時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來武裝教育者的頭腦,使之打破其堅冰一樣的由陳舊的知識和經驗累積起來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那么,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理念必然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教師應有的課程意識
教師的課程觀不能停留在“課程即教材”這一層面上,課程也是師生共同構建學習經驗的過程。課程不再是由專家編制、教師執(zhí)行的,物化的、靜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態(tài),課程也是師生在教學中共同創(chuàng)制的、鮮活的、過程性的、發(fā)展著的活動形態(tài)。課程不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意識。正如著名課程專家斯騰豪斯所說,課程本質上是一種藝術,藝術的本質是一種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探究、創(chuàng)新的精神。課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的一個藝術品。其次,課程是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所謂開放,是指課程的開發(fā)要全社會關心教育事業(yè)的人共同參與;課程要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改,不斷趨向完善;課程的設計要為學生個性的發(fā)展留有一定的空間。所謂民主,就是課程決策、課程編制的過程應該是對話式的;課程實施的過程也應該是師生交互并生成意義的過程。所謂科學,是指課程是學生的課程,課程必須回歸學生世界、適應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
三、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當好組織者
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完全有學習的能力。把機會交給學生,俯下身子看學生的生活,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教師把探究的機會交給學生,學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學習的過程,教師也就可以自如開展教學活動。新課程實施的靈活性大,讓教師覺的難以駕馭教學行為,課堂教學中表現為過多的焦慮和不安。那么,怎樣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呢?專家認為,應當創(chuàng)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與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tài)。同時,教師要放手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讓學生充分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這樣,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個體才能得到發(fā)展。
總之,在學校的教育改革中,作為一名新課改的實施者,我們應當積極投身于新課改的發(fā)展之中,成為新課標實施的引領者,與全體教師共同致力于新課標的研究與探索中,共同尋求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心路,切實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學,適應現代教學改革需要,切實發(fā)揮新課標在新時期教學改革中的科學性、引領性,使學生在新課改中獲得能力的提高。在這里,我看到了審慎嚴謹的老師,志同道合的同學,我感到在這條漫長而又艱辛的教育之路上,我并不是一個人在上下求索。我并不孤單!
擴展閱讀:骨干教師培訓心得體會(明曦)[1]
岳池縣第二屆骨干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岳池城關中學陳良富
任教18年來,經歷的培訓也不少,可惟獨這次培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周下來,盡管天氣炎熱,氣溫高達30多度每天騎著單車去聽課。但每天的感覺是幸福而又充實的,因為每一天都要面對不同風格的講師,每一天都能聽到不同類型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沖擊。在這里,我更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fā)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學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是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獲的。一些對教育教學工作很有見解的專家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給了我具體的操作指導,使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淺。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一、教師如何進行知識更新
一個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個善于自我更新知識的學習者。教師的知識更新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傳統(tǒng)的、陳舊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論和教學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學的、先進的、合乎時代潮流的教育思想體系。作為教師,實踐經驗是財富,同時也可能是羈絆。因為過多的實踐經驗有時會阻礙教師對新知識的接受,也能一時地掩蓋教師新知識的不足,久而久之,勢必造成教師知識的缺乏。缺乏知識的教師,僅靠那點舊有的教學經驗,自然會導致各種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這時舊
有的教學經驗就成了阻礙教師教學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的障礙。在充分尊重教育者的基礎上,強調打破教育霸權,用全新的、科學的、與時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來武裝教育者的頭腦,使之打破其堅冰一樣的由陳舊的知識和經驗累積起來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那么,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理念必然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教師應有的課程意識
教師的課程觀不能停留在“課程即教材”這一層面上,課程也是師生共同構建學習經驗的過程。課程不再是由專家編制、教師執(zhí)行的,物化的、靜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態(tài),課程也是師生在教學中共同創(chuàng)制的、鮮活的、過程性的、發(fā)展著的活動形態(tài)。課程不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意識。正如著名課程專家斯騰豪斯所說,課程本質上是一種藝術,藝術的本質是一種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探究、創(chuàng)新的精神。課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的一個藝術品。其次,課程是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所謂開放,是指課程的開發(fā)要全社會關心教育事業(yè)的人共同參與;課程要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改,不斷趨向完善;課程的設計要為學生個性的發(fā)展留有一定的空間。所謂民主,就是課程決策、課程編制的過程應該是對話式的;課程實施的過程也應該是師生交互并生成意義的過程。所謂科學,是指課程是學生的課程,課程必須回歸學生世界、適應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
三、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當好組織者
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完全有學習的能力。把機會交給學生,俯下身子看學生的生活,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教師把探究的機會交給學生,學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學習的過程,教師也就可以自如開展教學活動。新課程實施的靈活性大,讓教師覺的難以駕馭教學行為,課堂教學中表現為過多的焦慮和不安。那么,怎樣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呢?專家認為,應當創(chuàng)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與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tài)。同時,教師要放手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讓學生充分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這樣,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個體才能得到發(fā)展。
總之,在學校的教育改革中,作為一名新課改的實施者,我們應當積極投身于新課改的發(fā)展之中,成為新課標實施的引領者,與全體教師共同致力于新課標的研究與探索中,共同尋求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心路,切實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學,適應現代教學改革需要,切實發(fā)揮新課標在新時期教學改革中的科學性、引領性,使學生在新課改中獲得能力的提高。在這里,我看到了審慎嚴謹的老師,志同道合的同學,我感到在這條漫長而又艱辛的教育之路上,我并不是一個人在上下求索。我并不孤單!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骨干教師培訓心得體會(明曦)[1]》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骨干教師培訓心得體會(明曦)[1]: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