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為“天貺節(jié)”,俗云:“六月六曬谷秀”。書香家庭于是日曝曬書畫、衣服等物,謂不生蛀蟲。
天津鈴鐺閣也于是日曬經(jīng),稱“晾經(jīng)會”。
夏至三庚入伏多在本月。初伏第一天,舊時自晨起即飲綠豆湯,謂不受暑。并以綠豆 湯洗幼兒,則幼兒夏日不生痱子。此日食面,稱入伏面。如有雨,或稱“初伏澆,末伏燒”,意謂旱兆;或云“初伏雨,伏伏雨”,意謂水大征兆。此時已入雨季, 十三日俗傳為分龍兵之日,即龍有勤龍懶龍之分。這天如有雨,即為勤龍值年,為久雨之兆;不雨則為懶龍值勤,為久晴之兆。外地分龍日多為五月二十,與天津民 俗異。
廿日至廿八日,為諸神壽誕日,常多雨,稱連陰天。天津或謂廿八日為“禿尾巴老李”生日,必下大雨。
七月七日稱“巧節(jié)”。神話故事載牛郎織女是夕于天河相會,喜鵲蒙救命之恩皆去銀河搭“鵲橋”,或云小燕翻空為織女搭橋以便于牛郎與織女相會。七日晚有“乞 巧會”,也稱“女兒節(jié)”。七夕,設(shè)果祭,女兒羅拜月下,或浮花針于水面,觀其影,曰“乞巧”;或在院中瓜棚架下月下花前引線穿針,能用線穿過針眼者,曰 “乞巧”;或有用荷葉等物作承露盤者,系于庭,明日有蜘蛛在上結(jié)網(wǎng)者,曰“乞巧”。方法很多,不一一備載,今皆廢。七夕前后數(shù)日,各劇院競相爭演“天河 配” ,甚至用真牛上臺,以廣招徠。這些天如有小雨,則說老兩口子敘別情流了眼淚。
是月有立秋日。如雨,則為秋澇之兆,稱“秋灑”;不雨,則為稱晴之兆,稱“秋吊”。立秋日競吃香瓜,因香瓜少了,遂改用西瓜代替,名之曰“咬秋”,謂可免腹瀉。
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為鬼節(jié)之一。夜幕降臨,祭祖先,舉行“盂蘭會”。盂蘭之說,或云:編竹或柳枝為盆狀,內(nèi)貯紙錢,以物承之,焚之,視盆倒向,以測寒溫。又 盂蘭,佛語,意謂倒懸,救急器也。今無此習矣。天津大家善士多循例延致僧道,建醮設(shè)壇,賑濟孤魂;在南運河和海河中燒法船,放荷燈,冤鬼得荷燈(蓮花)可 以得“脫生”。鐃鈸喧闐,旃檀馥郁,稱為“水陸道場”。津城內(nèi)外不一,尤以臨近海河之河北大悲院及紫竹林之梁家園為最。月白風清之夜,香沿河放荷燈(剪紙 作燈如荷,或用紙札糊如荷狀燈,用西瓜皮作底托),放河中使浮水上,焚之,謂之“照冥”。意即照幽冥之苦。新涼正爽,兼之香花鼓樂,也別有風味。
八月初一朔日,如雨,則為旱兆。俗諺有:“八月初一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又云為六神日,以露水調(diào)朱砂,蘸小指,點小兒額腹,可祛百病,謂之“天灸”。
初三,為灶君生日,家戶具香蠟素羞以祀灶神。
十五日為中秋節(jié),俗呼八月節(jié),為我國大節(jié)。節(jié)前各糕點店各式各樣月餅應(yīng)市,斗新斗異。是夕,人家各有宴會,以酬佳節(jié),稱團圓飯。人常以此夜陰晴,占次年元 宵陰晴。諺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來歲元宵(正月十五)雪打燈。”此諺頗驗。夜晚,月上柳梢頭,比戶瓶花香燭,望空頂禮,女子膜拜月下(天津有
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習俗),稱之為“齋月宮” 。天津習俗,待月上東山,設(shè)免塑像祭祀(傳說月宮有白兔搗藥,故月餅面上圖案也有多種月中蟾兔),陳瓜果,拜月于庭,曰“圓月”。過去婦女盛妝出游,謂之 “走月亮”,此俗今已無。是日以月餅相饋贈,夜祭月之后吃月餅,取人月雙圓之義。
二十七日是孔子誕辰之日,舊習天津官員及文化、教育界人士,會集于東門里文廟祭祀,大禮奠獻,禮儀隆重。(天津祭孔一年三次,除此日外,尚有春二月、秋八月初的丁日二祭)。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