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黨組織:
曇華林——城市抹不去的記憶,長長的青石板,承載著道不盡的歷史矮矮的老房子,珍藏著說不完的故事。記錄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今天的曇華林似乎還是那么戀舊,在這里,人們似乎也更喜歡懷念。曇華林,南倚花園山,北靠螃蟹岬。參差的青瓦小院,幽靜的梧桐、弄堂,洗盡鉛華。歷經(jīng)歲月的蹉跎,眾多融匯著中西文化的建筑,就像那尋求一地清靜的耄耋老人。“他們”相互依靠著,似乎在一同咀嚼著一個多世紀(jì)經(jīng)歷的滄桑,在狹長的老弄堂里,為我們展示著它豐富的內(nèi)涵。
巷子深處的武漢市十四中學(xué),至今還保留著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的舊址,第三廳在建黨初期由周恩來同志直接領(lǐng)導(dǎo),第三廳的部長是我們熟知的郭沫若先生。在大革命時期即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這里作為***人的活動基地,留下了我黨許多的文獻(xiàn)和舊會議室。這里還走出過三個一大代表——董必武、陳潭秋、李漢俊。其中,董必武和陳潭秋同志在曇華林成立了武昌第一個**革命組織。這里還有著許多著名的革命圣地:吳祿貞“花園山聚會”、劉靜庵“日知會”、熊十力的“黃岡軍學(xué)會”、梁耀漢的“群學(xué)社”……
老人們坐在門口的小板凳上看著三三兩兩的行人、玩耍的孩子,時不時會有游客上前問路。我們一路走一路看,聽著老房子講著一路的故事,驚嘆路旁頗具藝術(shù)的革命涂鴉,終于來到了一直期待瞻仰的老華師——文化書院。在老華師的木板樓里,陳獨秀當(dāng)時的演講似乎還在禮堂里回蕩。1920年陳獨秀和李大釗應(yīng)邀來到當(dāng)時的文華學(xué)院,為這里的熱血青年們做演講,它標(biāo)志著****學(xué)說正式登陸湖北。想著自己正踏著老黨人的足跡,追溯著的革命歷史,心中填滿了崇敬和自豪。
一棟典雅的歐式建筑令人駐足。陽光泄在小院的屋頂、長廊和那富有情調(diào)的裝飾,人們輕呷著咖啡杯,輕聲談?wù)撝eX基博老先生(錢鐘書之父)的老宅如今已開起了一座藝術(shù)沙龍。在這里坐上一個下午,似乎也走近了錢老先生。坐下來和這里的老人們聊聊天,和藹的花甲老人,隨口拉的家常。從老人的口中得知:不少的老黨員、老教授們都在這個“世外桃源”里安享晚年。那些奮斗的歷程難以忘懷,或許在這里他們能夠找到心靈的慰藉。歷史更迭,人去樓空,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故事在這里風(fēng)起云涌地演繹。如今這里又增添了些許鮮活的生命力,在這里落腳或是走訪,都帶著后人對前輩們的景仰。
這里吸引我們的不僅僅是那段“寧靜以致遠(yuǎn)”的氣息,也不僅僅是那些別具一格的建筑,而是我們在這里可以聆聽革命黨人的諄諄教誨。撫摸著老城墻的斷壁殘垣,游弋在紅色經(jīng)典中,我們更加覺得自己任重而道遠(yuǎn)。我們的前輩懷著信仰,懷著宗旨,追求著最高的人生價值。正如曇華林的老黨員,他們帶著普通人的身份走出去,才帶回了不普通的成就。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上了年紀(jì)的人們不由地感慨——***人打下的江山啊,不能辜負(fù)呀。生活安逸了,如今的一些黨員卻忘了繼承老黨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看著革命的遺跡,卻忘了感受它的內(nèi)涵。小小的調(diào)查問卷,掀開了人們珍藏的記憶。他們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講述;也有的人不愿外人輕易地解讀那份厚重的歷史,只愿路人欣賞和銘記。
路似乎越走越長,思緒還在蔓延。一份旅行的心情,卻有著一份探尋和重溫歷史的路程,還有那一份羞愧、遺憾和肅然起敬的心情。曇華林留給我們太多太多,其中不乏深刻的思考——黑格爾說——歷史留給人們的教訓(xùn),就是人們總是遺忘歷史。我們該做些什么?單單是紅色旅游不足矣,普及革命教育才更能讓歷史深入人心。在鋼筋水泥堆起的“火柴盒”里長大的孩子們,離那段奮斗史越來越遠(yuǎn),也少有機會去探訪過去。我們不能總是翻舊賬,但更不能丟棄甚至褻瀆歷史。多一些浸潤經(jīng)典,才能更懂得珍惜當(dāng)下,才能讓我們明白自己的責(zé)任。曇華林老街角,城市抹不去的記憶。
匯報人:
時間: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