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騎士》讀后感 本文簡介:
為自己出征——讀《盔甲騎士》有感暑假我從省圖書館借了美國羅伯特·弗希爾寫的一本《盔甲騎士》,這是一本“發(fā)現自我”的心靈之書。讀了之后感悟頗深。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長篇的寓言故事。它講述了一個英勇善戰(zhàn)的騎士,他穿著一副金光閃閃的鐵鎧甲,隨時準備跳上馬去懲惡揚善,拯救美麗的少女。然而,他習慣了成功,忘記了
《盔甲騎士》讀后感 本文內容:
為自己出征——讀《盔甲騎士》有感
暑假我從省圖書館借了美國羅伯特·弗希爾寫的一本《盔甲騎士》,這是一本“發(fā)現自我”的心靈之書。讀了之后感悟頗深。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長篇的寓言故事。它講述了一個英勇善戰(zhàn)的騎士,他穿著一副金光閃閃的鐵鎧甲,隨時準備跳上馬去懲惡揚善,拯救美麗的少女。然而,他習慣了成功,忘記了鎧甲已經生銹,他被困在了鎧甲之中,他的家人也離開了他。但久而久之,騎士驀然驚覺生銹的盔甲已成為自我的累贅。從此,騎士開始了解脫盔甲,尋找自我的征程。為了把鎧甲脫下,在大師默林的指點下,踏上了真理之路,為了自己開始了冒險。最后,他悟出了真理,脫下了那副沉重的鎧甲,獲得了新生。
在這個故事中,騎士的執(zhí)著令人感動,大師默林平易近人而又深不可測,松鼠和麗貝卡也盡力幫助騎士,才讓他能到達真理之顛。
合上書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是啊,從什么時候起,我已經套上了“沉重的盔甲”,整天為了分數、榮譽、名次,忘記了自我。正如小丑樂袋所說:“人人皆困盔甲中,只因盔甲處處有!蔽覀兠總人都被不同的“盔甲”的所困。書中的騎士不正如同你我。在繁忙的人世,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與學習中,為了保護自己,穿上了層層包裹的沉重的盔甲。終究有一天,我們會和騎士一樣,發(fā)現它竟然脫不下來了。
因為這件“盔甲”,我們感受不到愛的暖意,聞不到花的芬芳,聽不到優(yōu)美的旋律。更可怕的是,對這種“感受不到”竟無動于衷。
騎士的歷程猶如我們每一個人生的生活,充滿了希望與絕望、陽光與黑暗、歡笑與淚水。讀了這本書,讓我發(fā)現了失去的自我,發(fā)現生命與愛的真諦!讓我在風風雨雨的生活與學習中重又找回了自我!我要把這本書說給同學們聽,讓他們認識“騎士”,認識自我,不要成為分數的奴隸,讓他們回歸本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被“盔甲”所累!讓真誠、友誼、快樂、健康、愛伴隨一生!
今年暑假,我參與了一次心理沙龍活動,在活動中,指導老師引導大家玩了一個游戲,這個游戲要求每個人寫出五個對自己最重要的人,參與人員大都寫了父母、子女、愛人、兄弟姐妹、朋友。出乎意料的是,指導老師引導參與者反思后發(fā)現,大家都沒有寫自己。為什么我們常常忘了自己,我問自己,但是我沒有找到答案。直到遇到了這本書《盔甲騎士:為自己出征》,我才明白,原來我們是這樣忘記了自己。
當我們長成一個社會的人,我們需要社會的認可,而在被社會認可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忘記了自己原有的樣子,活成了只能被社會認可的樣子。
這是一本用童話的形式來表現深刻主題的書,做起來很輕松,因為字數不多,又有很強的故事性。但是,掩卷而思,就會產生很多深層次的思考,因為故事里充滿了隱喻。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世人心目中的英雄,活在英雄的光環(huán)之中,只能做英雄才能做的事情,英雄的光環(huán),把他自己緊緊的套鎖了起來。
故事中的人物,當然是夸張了的,在現實當中,我們可能不是英雄。但是,我們也需要世人的認可。當世人認可我們的某種行為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會繼續(xù)發(fā)展這樣的行為。可是當越來越多的人因為認可你的行為,而要求你去做某件事的時候,你就會越來越難以拒絕。就在這樣的行動中,你可能變得身不由己,忙忙碌碌,卻無法再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事,甚至做你自己更應該去做的事情。
更應該去做的事情是什么呢?當然是照顧好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親人。故事中的盔甲騎士,忙著去做世人的英雄,卻忘了去照顧身邊的親人。她不只是忘了照顧身邊的親人,而且用盔甲把自己和親人隔絕了起來。這就使他無法更好地照顧自己,為什么?因為作為一個人,需要有人愛,這份不僅是世人的贊美,更應該是與親人的互相照顧和關心。
為什么我們常常忙著去愛別人,而忘了愛自己,愛親人呢?
在教學莫泊桑小說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婦,遇到了落魄的于勒,你會怎么做呢?
有些同學的意見是無條件地幫助于勒,因為扶危濟困是責任。
有些同學的意見是有條件的幫助于勒,因為于勒是自己的親人。
當然,也有孩子認為,愛自己更重要,因為自己的生活狀況決定了沒有能力去愛別人。還有的孩子認為,不可以去愛不愛自己的人,不可以去愛不值得愛的人。這些孩子的想法有對錯之分嗎?
南懷瑾先生曾經說:墨子在孔子之后,他的思想對當時的影響非常大。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固然受了孔、孟思想很大的薰陶,但在無形中影響最大的,還有墨子的思想。因為墨子的思想,經過演變,后來和中國的俠義精神合流,又另開一個局面。
那些將扶危濟困當作責任的同學,可能更多的是接受了墨家兼愛的思想。在儒家的思想中,并不是先要去愛別人,儒家的愛是有次序的。這個次序就是“親親、仁民、愛物”。儒家主張我們先要去愛自己的親人,然后愛天下人,最后是愛世間的萬物。主張有條件愛自己親人的同學,大概是傳承了儒家的思想。
那還有以愛自己為中心的同學呢,他們是接受的西方思想嗎?這就讓我想起了百家爭鳴中的楊子思想!读凶印钪臁菲羞@樣記載:
“楊朱曰:“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楊朱為什么要一毛不拔呢,是因為他的吝嗇和小氣嗎?那是我們的斷章取義呀,楊朱說的是,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賀麟先生認為:“不拔一毛以利天下,即極言其既不損己以利人,以示與損己利人的利他主義相反,亦不損人以利己,以示與損人利己的惡人相反,而取其兩端的中道!眳嗡济阆壬谠u價楊朱“不利天下,不取天下”時指出:“夫人人不損一毫,則無堯舜,人人不利天下,則無桀紂;無桀紂,則無當時之亂;無堯舜,則無將來之弊矣。故曰天下治也。楊子為我說如此,以哲學論,亦可謂甚深微妙;或以自私自利目之,則淺之乎測楊子矣!
愛自己,就一定是要像楊子這樣,只愛自己,不愛別人嗎?
近日,一則美國人在中國支教的故事引起了我的關注。身為美國人的丁大衛(wèi),他來到中國義務支教了幾十年,被稱為“洋雷鋒”。在采訪中,丁大衛(wèi)說,現在這個世界,許多以“夢想”為名的價值觀,屬于鄙陋的生活宗教:掙更多的錢,開更好的車,住更大的房子……每個人都應該問問自己的內心,這些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的心踏實嗎?滿足嗎?平靜嗎?
像丁大衛(wèi)這樣的人,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在《論語》中,子貢曾經問孔子:“如果有個人,能處處幫助人,救濟民眾的生活,這個人怎么樣?能稱作‘仁’了嗎?”孔子說:“哪里只是‘仁’啊,簡直就是‘圣’!堯舜都未必做得好呢。所謂‘仁’,是自己要立身時,先幫助別人立身,自己要通達時,先讓別人通達。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就是實踐‘仁’的方法!
像美國的丁大衛(wèi)、中國的武訓這樣的人,都是帶著宗教般的情懷做事情。但在《盔甲騎士:為自己出征》中,更多的是在探討,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如何做自己。
在故事中,“盔甲”是一種隱喻,這個隱喻,如林紓在《湖之魚》中所說:釣者將下鉤,必先投食以引之。魚圖食而并吞鉤。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將有鉤矣。然則名利之藪,獨無鉤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時而去之,其能脫鉤而逝者幾何也?
如果把“名利”做成了自己的“盔甲”,就像把自己奉上了祭壇的“圣”,如果忍受不了這份宗教般的孤獨,就會在失去了自我,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了。
在書中,作者把這份痛苦叫作“執(zhí)念”。執(zhí)念原是佛教中概念,是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不能超脫。當執(zhí)著的時候就會有怨念,唯有放下執(zhí)著才會自在。
在書中,盔甲騎士最終放下了執(zhí)念,脫下了束縛自己的盔甲:
轉瞬之間,騎士發(fā)現自己正站在山巔上。騎士露出了會心的微笑,他現在完全明白了巨石上那兩行文字的意思。騎士放下了恐懼,放下了所有,拋開了執(zhí)念,他對未知的信念讓他獲得了自由。此刻,他可以放開心懷感受世間的一切了。
只是,我們應該如何判斷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是在束縛自己,是否是在為自己佩帶一副盔甲呢?丁大衛(wèi)這樣問自己:
“夜深人靜,睡不著的時候,你的靈魂,你的內心,是會和你說話的,會問你,你究竟為什么而活?”
所以,墨子的“兼愛”也罷,孔孟的“仁愛”也罷,楊子的“私愛”也罷,佛教、基督教的“博愛”也罷,重要的不是“愛的名號”,而是你的心中是否還有愛與被愛能力。羅伯特·費希爾這樣描述這種愛:
騎士站在山巔深呼吸。一種安寧的感覺從騎士心里散發(fā)出來。……午后的暖陽、輕柔如歌的微風、錦繡如畫的山川美景讓騎土感到難以言表的舒暢。他的心中充滿了愛——對自己的愛,對朱麗葉和克里斯的愛,對梅林法師的愛,對小松鼠和鴿子的愛,對生命本身的愛,以及對整個大千世界的愛。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問自己:
我們所追求的,到底是心中的熱愛,還是別人的認同?你得到的,是外在的名利,還是內在的愛與被愛的溫暖?
(卜慶振)
《盔甲騎士》讀后感 本文關鍵詞:讀后感,盔甲,騎士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