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這4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瞬間,可是在歷經(jīng)磨難而生機勃勃的中華大地上卻演繹著驚天動地的故事,普通百姓的穿著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我出生在60年代末,生活在一一個普通的職工家庭,兒時的一幕幕生活場景記憶猶新,偶爾翻開老黑白照片,清一色的藍衣青布,帶補丁的服裝比比皆是,只有過年時才能穿上一件新衣服,每逢春節(jié)將至,父母親都要絞盡腦汁,勻出一些錢請人給孩子們縫制衣服,購買鞋襪等,人們穿的衣服,款式不多,色彩單調(diào),大多灰蘭白三色。衣褲普遍是打著補丁,甚至補丁重補丁。衣料洗得褪色,仍是舍不得丟棄的。一般人常是十年難添置一件新衣服。大人穿舊的衣服,東拼西湊又改成小孩的服裝,湊合一下又是幾年。有時,百貨公司也賣一些處理布料,消息傳出,搶購者往往瘋擁而至,排長長的隊希望碰碰運氣。但常常是排了半天,布沒有了,只得垂頭喪氣,只能怪怨自己運氣不好。有一年,我穿了一件燈芯絨的衣服,同學(xué)們逗著我說:“有錢的人,大不相同,身上穿的是燈草絨”,有的還會邊往我身上拍打,邊說:“穿新衣,打三托(拳),連打連打十二托。”
常?匆娨恍┤耍樋椓艘患衣,冬天本當(dāng)用于御寒,而他們卻將衣服搭在背肩上,招搖過市。大約太珍貴了,搭在面上顯示一下而已。農(nóng)村有個別在城市有親戚的人家,有時去一趟,則會帶幾件舊衣服回家,盡管舊,穿在身上也仍不失城市的那一點洋氣。
人們穿的鞋,在農(nóng)村,多數(shù)是解放鞋。那是一種軍用膠、布混做的簡易輕便鞋。夏天則是塑料涼鞋。冬季多是自制的的棉質(zhì)雞婆鞋。鞋底是用廢舊布-層層用漿糊沾在一起,約一公分厚,然后用細麻繩一針一針納制而成。如在底上釘上一層膠,則就更耐穿了。而農(nóng)村多數(shù)是自打草鞋穿,夏天穿邊耳子,冬天則穿麻窩子。腳上包上鬃皮。腿上用如繃帶那樣的布做成“裹足”,一圈圈纏上去,也稱打綁腿。皮鞋是奢侈品。能穿皮鞋,那是想都不敢想。腳一抬,穿皮鞋,這是有身份的人才辦得到。我有一雙白色的運動鞋,平時舍不得穿,每年學(xué)校開運動會時才穿,幾年下來,變舊了,泛黃了,就用白色粉筆涂抹,又成了白白的。
那個時代,人們的穿著,無論從色彩,款式,成色看,普遍十分單調(diào),并多顯出幾分清貧。老年人若穿著稍講究一點,前衛(wèi)一點,人們總是在背后指責(zé)為“老妖精。”
乘改革開放的春風(fēng),時代一天天改變,人們的衣著也不斷隨經(jīng)濟的好轉(zhuǎn)演變著。用布票的時代早已成了歷史。從八十年代初起,西服已風(fēng)靡城鄉(xiāng),穿西服打領(lǐng)帶配皮鞋。以往認為了不起的西裝革履,已是太尋常的裝束。中國人“洋”起來了,我們小縣城的人也同樣洋起來了。
90年代初,婦女才時興穿健美褲時,開初人們還覺新奇,可是很快也就習(xí)慣了,并迅速普及。牛仔褲,襪褲、裙褲、長褲、短褲,使人眼花繚亂。女裝的品種更是眾多,城市趕時髦,農(nóng)村也趕時髦。穿衣已不再僅是御寒,人們追求衣著的合身和美。城市、農(nóng)村已無什么區(qū)別,城里人呀,鄉(xiāng)下人呀,都漂亮。春夏秋冬,全身上下各種時裝奇裝,衣褲鞋襪都在追趕潮流。到處衣服店鋪林立,布料品種不計其數(shù)。各種料子,商鋪,網(wǎng)店,各型服裝,花色品種琳瑯滿目,由你盡興挑選。如今要找到一個穿補丁衣服的人,反倒成了難事。時裝制成舊貌,留有爛孔穿著還成了新穎。城鄉(xiāng)市場活躍,價廉物美。路邊賣鞋的在喊:“快點,快點,來挑,來選!”。那邊賣衣的在吆喝:“走過,路過,好機會不要錯過”,貨物豐富,應(yīng)有盡有。
回想起當(dāng)年“開后門”,父母親求別人買一截免布票的確良布時的情景,是何等寒酸和凄涼。兩相對比,恍若隔世。
40年彈指一揮間,作為幸福的一代人,我見證了這些日新月異的變化,從人們穿著的變化,我們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成果,為生活在這樣的國度里感到驕傲,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更美好的憧憬,感恩于改革開放,感恩于美好的時代。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