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作者是頂頂大名的生物地理學家:賈雷德.戴蒙德(Jared Mason Diamond),就是《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本書的英文名為《why is sex fun》
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中提了一個著名的問題,并給了一個令人非常信服的答案:為什么是歐洲人征服了美洲,而不是反過來美洲人征服了歐洲。答案的核心觀點是歐亞大陸跟美洲大陸的地理差異,是導致這個結果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所謂的人種優(yōu)劣)這本書讀完我對賈老爺子佩服的五體投地。于是就把他老人家的基本書都找來看看。
除了《槍炮、病菌與鋼鐵》,戴蒙德還有一本非常有名的書:《第三種黑猩猩》(在查理芒格推薦書單之中),這本書提到的一個問題讓我印象深刻:導致人類跟黒猩猩這個近親(基因差異小于3%)差距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老爺子給的答案是在發(fā)音構造上的微小差異,導致人類發(fā)展出了較為豐富的語言,使復雜的溝通/協(xié)作成為可能,從而發(fā)展出較高形態(tài)的社會和技術。
扯遠了,現(xiàn)在是寫《性趣探秘》的讀書筆記,《第三種黑猩猩》(出版于1991年),其中第一章就是談人類的生理基礎,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性行為,1997年出版的《性趣探秘》就黑猩猩的第一部分進行了更加深入/發(fā)散的闡述。
以下是本書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兩性中,決定誰來照看下一代的因素是什么?
賈老爺子是生物學家,所以他看問題不僅從人類的角度,而是從整個動物物種的角度。整個動物群體中,對后代的撫養(yǎng)形式有四種:
父母都不管,后代出生后就自力更生;
母親撫養(yǎng),父親基本不管;
父親撫養(yǎng),母親基本不管;
父母共同撫養(yǎng)。
一個物種是哪種方式,取決于這個物種的生理構造和生存環(huán)境。進化論中的自然選擇,讓每個物種個體不自覺的選擇符合自己最大進化利益的方式。什么是最大進化利益,《自私的基因》里說,個體(植物、動物或者人類)不過是基因的工具,基因傳遞是最大的進化利益。凡是不致力于基因傳遞的個體,它所攜帶的基因就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個體只是臨時的存在,只有基因永恒。
那么,具體到個體,她/他選擇是否照看幼仔,有幾個決定因素:
如果不照看這個幼仔,那么這個幼仔能否存活,存活的概率多高
不照看這個幼仔,繼續(xù)繁衍其他幼仔的幾率有多大
他/她在這個幼仔個體上的投入
他/她對這個幼仔是自己親生的有多大把握
舉個例子,有個物種的幼仔,出生后就能自己覓食,幼仔獨自存活概率大于10%,父母不照顧幼仔,而利用省下來的時間繼續(xù)生產其他幼仔,相比照顧幼仔,最終成活的幼仔更多,達到基因延續(xù)概率最大化;胎生物種,母親提供卵子加上懷胎,投入遠遠大于父親(只是提供精子),因而由母親照顧幼仔的比較多;具體到人類,人類幼仔,如果無人照顧無法存活,大部分情況下,如果父親不協(xié)助照顧幼仔,母親一人難以獨立撫養(yǎng)幼仔,所以人類社會大多情況下是父母一起照顧幼仔。
為什么人類女性是隱蔽排卵期,并且始終保持對“性交”的性趣?
很多動物雌性的排卵期是對外可見的,并且雌性只在排卵期對“性交”有性趣,從進化的角度看,只有排卵期性交,才能生育,對基因的傳遞有好處,非排卵期性交,就是浪費。那么,為什么人類和其他一些物種,會沒有明顯的排卵特征,并且長期對性交有樂趣呢?
答案是復雜的,包含了兩個步驟。從進化樹上看,最初人類祖先是群偶制的,女性會跟多個男性交配,如果一個女性有明顯的排卵期特征,那么在排卵期沒有跟她交配的男性會明顯的知道,她生的幼仔不是自己的孩子,這可能會導致“殺嬰”。而如果一個母親沒有排卵期特征,那么一段時期與他交配的男性都有可能是孩子的父親,他們不僅不會殺嬰,還會提供保護和食物,因此沒有排卵期特征的基因有巨大的遺傳優(yōu)勢。然后人類社會向一夫一妻配偶形態(tài)發(fā)展,女人的隱蔽排卵和保持“性趣”的特點,能夠吸引男人留在家庭。
這里要原文摘抄一段非常有道理的話:
自然選擇不是有意識的沿之前向一個一早就認識了的目標前進,也不是按照一個工程師有意設計新產品的途徑進行。恰恰相反,某種動物發(fā)揮某種功能特征在一開始提供的是一種功能,當其作為結果出現(xiàn)時已經改頭換面,甚至可能失去了它最初的功能。在生命進化過程中,相似的功能變化再現(xiàn),經常出現(xiàn)功能丟失、轉變,甚至出現(xiàn)功能的反轉。
Y染色體的作用
因為只有男性胚胎才有Y染色體,我們很容易認為,是Y染色體指導生成男性生理器官。但是實際上不是的,是X染色體產生性腺基。當有y染色體時,性腺基會分化出睪丸,如果沒有y染色體,性腺基就分化出卵巢。
分化出睪丸后,睪丸會分泌激素,后續(xù)生成陰莖和前列腺等。但是,如果睪丸分泌的激素因某種原因被阻礙,就不會生成陰莖等,還是生成陰道。
所以,可以認為,女性是胚胎的默認方案(如果只有一個x染色體或者有3個x染色體,都會發(fā)育成女性),當有了y染色體,才會發(fā)育成男性。即使有了y染色體,如果相關過程被抑制,胚胎還是會朝著女性的方向發(fā)育。
為何男性喜歡“好大喜功”而不是“勤勉養(yǎng)家”
對狩獵部落的觀察發(fā)現(xiàn),狩獵部落的男人都喜歡狩獵大型動物,即使經常一無所獲,他們也不愿意從事數(shù)學期望更高、更穩(wěn)定、對養(yǎng)育子女更有用的采集工作。深入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穩(wěn)定采集,獵殺大型動物能夠獵手帶來更多的聲望,使得女性更樂于成為獵手的配偶(或跟獵手偷情),從對幾個部落情況的調查發(fā)現(xiàn),在這些被調查的部落所處的環(huán)境中,獵殺大型動物所帶來的遺傳利益,要大于采集工作帶來的遺傳利益。哇塞,好像跟現(xiàn)代社會也很像哦,正所謂“舔狗不得house”,注重家庭和安穩(wěn)的男性,沒有那些喜歡在外冒險的男性對女性的吸引力大呀。
為什么人類女性有絕經現(xiàn)象-基因的權衡
很多動物女性到了生命終點的前期,還有懷孕能力,而人類女性,50歲左右就絕經了(男性到80還有生育能力)。
首先,對于基因來說,需要在生育率和個體壽命之間做一個權衡。特別能生的,壽命就短。個體環(huán)境導致死亡率高的,就沒有必要讓個體壽命太長,不如提高生育率(例如老鼠)。
人類幼體需要長時間的照顧,才能存活。遠古社會,一個人類女性,40多歲再生育,可能孩子還不能自立,母親就已經去世。因此,如果40多歲絕經,把照顧新生兒的精力用于照顧其他家人,更能提高基因的傳遞效率。高齡產婦風險多,收益少,使得女性絕經合情合理。
自殺式裝扮/動作的遺傳學意義
這里最有意思了。有一種雄鳥,長著非常華麗的羽毛,另一種鳥,頭上長了一個大尾巴,從一方面看,這種額外的、不實用的生理特性,額外增加無謂的損耗以及危險,是缺乏遺傳效率的,為什么這種動物還要長出這些東西呢?(或者說,長期進化中,有這種特性的基因怎么還沒滅絕呢?)實際上,這種額外的/無用的生理特性,像潛在的配偶傳遞了一種信息:我這么裝逼還沒死,我很強壯,我生存能力很強,有助于吸引配偶,增加基因遺傳概率。
這跟很多人抽煙/作死一樣,你看我抽煙了/作死了,我還沒啥事兒,說明我基因很好。
有些公司搞出一些看似無用的裝逼噱頭,其實也有用:你看我實力牛逼,我還能搞這些無用的東西,苦逼逼的屌絲公司搞的起么?
豪車/名包也有類似效果:你看我開著沒啥特別之處,就是死貴的車,買沒啥用就是死貴的包,說明什么?說明我不缺錢呀。實用的東西大家都會買,但是只有真正有錢的人才會買貴而無用的東西。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