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成為中國文化的思想中心,做個君子,也就是做個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國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簡潔翻譯就是“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
人們進入群體,常常因生疏而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自然會著急地物色幾個朋友。但是接下來就有鴻溝了:有些人會把這個過程當做過渡,朋友的隊伍逐漸擴大,自己的思路也愈加周全,這就在人際關系上成了君子;但也會有不少人把自己的朋友圈當做小小的“利益共同體”,與圈子之外的多數人明明暗暗地比較、對峙。時間一長,必然延伸成一系列窺探、算計和防范。顯然,這就成了小人行跡。
這么說來,“周而不比”和“比而不周”之間的差別,開始并不是大善大惡、大是大非的分野。但是,這種差別一旦加固和發(fā)展,就會變成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系統。這兩種關系,何屬君子,何屬小人,十分清楚,因此孔子總結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這句話描繪了一個有趣的形象對比:君子,是一個個不同的人;相反,小人,一個個都十分相似。因此,人生在世,看到種種不同,反而可以安心;看到太多的相同,卻應分外小心。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