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個老師若能夠想培養(yǎng)出有素養(yǎng)、有能力、有成績的學生,必然要有系統(tǒng)的、科學的教育方法,而優(yōu)質(zhì)教育方法的習得往往來自于不斷的閱讀。近日,在學校高屋建瓴地指導下,我深入地閱讀了蓋兆泉老師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語規(guī)劃師》一書,使我茅塞頓開、獲益匪淺,為我接下來的英語教學指引了一條可以前進的方向。
一、以“習得”為路徑,行則可遠
書中提到了一個重要的主張,即為“習得”理論(Acquisition),指通過大量接觸和使用,潛移默化地學會一種語言。理論基礎是the natural way(自然法),兒童使用語言的能力來自于大量無意識的交流,他們是通過“自然吸收”掌握了語言。
這一論點與我校英語教學前進的方向不謀而合,在中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學校往往習慣性地以成績來平衡學生,但事實上,考試成績能顯示的只有考試能力,并不是學生個人能力的全部。很多孩子的考試是“學得”,而不是“習得”。“學得”不一定“習得”,但“習得”一定能“學得”。也可以這樣理解:“學得≈應試”、“習得≈應用”。從這個角度看,“學得”是“習得”的副產(chǎn)品,應試是應用的副產(chǎn)品。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我們要培育的也是面向未來的學生,而未來,越來越多需要的便是會“應用”的全面型人才。
教育的核心永遠是“人”,“習得”就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路徑。那么,我們怎樣為學生創(chuàng)設“習得”的情境?怎樣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學會一種語言呢?書中說“兒童都是習得語言的天才,放在什么環(huán)境中,都能輕而易舉地習得那個環(huán)境的語言。”作者已經(jīng)很清晰地為我們提出,就是要創(chuàng)設情境。誠如中國人的漢語學習,漢語作為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中國人卻可以輕松地掌握,這就是“習得”的功勞。其實,英語的學習也應如此,作為教師,我們要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英語作為第二母語的環(huán)境,融入于教學中、學生的生活中,不以成績?yōu)槌霭l(fā),而以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為目的,利用多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找到合適的、可沉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英語學習方法。
二、以“1+1”為原則,行則可穩(wěn)
書中還提及了一個理論,即在對學生進行英語教學時,應遵循“1+1”的可理解性輸入原則,學習的過程、尤其是語言類學習,應是科學的、自然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作者認為,“i”是學生自己的現(xiàn)有水平,“+1”是指在此基礎上加上新知與素養(yǎng),以達到“可理解”,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
英語的學習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一下子塞給學生過多的內(nèi)容,那么就會大大超出孩子的承受范圍,就會像噪音一樣達不到效果。雖然我們常說,語言輸入要大量,但其實“大量”是指二語習得需要大量的接觸和運用,需要時間進行反復的操練和輸入,溫故而知新。同時,“大量”的前提還是“有意義、有興趣”,指習得的材料要能夠聽得懂、看得懂,在學生愉悅、無壓力的情況下進行輸入,才能更好的輸出。
這就需要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尊重學生的語言沉默期,珍惜語言的關鍵期。那么,書中為我們提出的中國兒童二語習得路線圖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以科學的學生發(fā)展階段為預設,以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準繩,從聽說讀寫幾個方面全方位推進,序列遞進、分級明確,能夠讓學生的英語學習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家校聯(lián)合也是為孩子完成英語學習規(guī)劃的重要保障。教師為家長提供指導,讓家長配合創(chuàng)造家庭二語環(huán)境,科學地為孩子們提供適合的讀物、影音等資料,共同攜手完成孩子的英語教育。
心中有目標,腦中有理論,手中有資源,腳下有路線。隨著對于這本書的不斷深入學習,讓我有了更深層次的心得與收獲。我也會繼續(xù)努力,不斷探索英語學習的新思路、新方法,家校合力,為學生的長足進步奠基。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