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倆從小在一起長大。如今姐姐14歲,妹妹12歲,互相不見已經5年。姐姐跟著母親,妹妹跟著父親,相隔幾千里遠。父母離了婚,法律不承認感情,便把姐妹倆也分開。暑假里,姐姐坐了火車千里迢迢去看妹妹。妹妹還想念母親,羨慕姐姐能在母親身邊生活。今天的孩子不會逆來順受,有的是勇氣和魄力,也有辦法。姐妹倆商量好一起到母親身邊去,悄悄地收拾起行李,聲色*不露,神鬼不覺。孩子的真情也不承認法律。暑假將盡。去火車站的那天,姐姐在自己的提包里裝了妹妹的衣物,說那是自己的行李;妹妹呢,提了姐姐的東西,當然就沒人懷疑她不是去給姐姐送行。到了車站,進了站臺,上了火車,一切都順利。然而妹妹畢竟小了幾歲,火車要開時心慌了,忘記該藏到車廂內的什么地方去,于是露了馬腳,被拉扯著下了車。姐姐急得在車上喊:“妹妹!你再好好想想,愿不愿意跟媽媽在一起!”妹妹在車下哭。
車開了,姐姐哭了一天一夜,不吃不喝哭了一路,哭得車上的人都心酸,她不知道妹妹這會兒怎么樣了。……孩子有一天對母親說:“我們的生活都是讓你們大人給搞壞了。”說得母親黯然無語。
以上并不是柳青所導演的影片中的一段,而是她真實生活中的一幕。柳青就是那個母親。
孩子怨母親,這太好理解。不過孩子還沒有長到能夠理解母親的年齡,不知道生活都是什么。
閑時,我常一本正經地設計自己的來生,便確信是有先天的幸運這回事。譬如生就的一付好身體;譬如天生的一個聰明腦袋瓜兒;再譬如像貌和身材都漂亮,也不是憑后天努力能辦到的;還有是得生在一個文化素養(yǎng)比較高的家庭里(或環(huán)境中),這與“出身是不能選擇的”類似,全在乎上帝的態(tài)度;最后一條是,生活中要有些非毀滅性*的挫折,以免活得發(fā)傻。有了這五條,我想就不再向上帝要求其它。當然,這樣想過無非得一個笑,知道這對上帝未免苛刻。對上帝這般苛刻是沒有好下場的。
上帝卻把這五條都給了柳青。一條不落。
柳青1949年上小學,離共和國成立只剩一個月,這明顯是個好兆頭。一上學她就參加了中國青年藝術劇院舞蹈三隊,就是兒藝的前身。她參加過三反運動的演出。就是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恰好目前還是需要的。給她印象最深的是扮演小和平鴿,(那時抗美援朝戰(zhàn)爭正打在高|潮)到中南海給首長演出,事先每只“鴿子”都激動得不行,每人預備個小本子,單等首長簽名留念。世上象是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了,尤其是在50年代少先隊員的心中。
1954年夏天,好運之神沒有把柳青喜歡夠,她被嚴恭、蘇里兩位大導演選中,拍攝《祖國的花朵》飾演影片中的次主角——中隊委員高佳云。這影片現在不常演了,影片中的主題歌卻一直流傳,今天的孩子們還都愛唱,曲名是《讓我們蕩起雙槳》。幾乎是公認的:解放以來的少年兒童歌曲中最不朽的有兩首,一首是《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一首就是《讓我們蕩起雙槳》。前一首悠遠、辛酸,后一首歡樂而充滿希望。兩首歌是那個時代的寫照。
其不朽也是那個時代鑄成,舊中國的辛酸已然悠遠。新中國正度著歡樂而充滿希望的童年。“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水面倒映美麗的白塔,四周環(huán)繞著綠樹紅墻……”這首歌差不多是那一代和那以后好幾代少年兒童的圣歌,不必象后來的許多歌里那樣強調什么好和什么壞,唱著這歌的少年們都如圣徒般牢記了祖國和自己肩上的責任。影片中的那幾個小主人公呢?幾乎成了那幾代少年心中的偶像,確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寵兒。柳青和她的少年伙伴們經常作為中國少年兒童的優(yōu)秀代表,到北京飯店之類的地方去參加國際少年兒童的節(jié)日歡慶活動,又經常給首長或外國代表團獻花去。
符合第三條已經無疑;因為中國影片中的正面角色*無一不是漂亮的。又因為舞蹈演員的身材,當然一定要美。還因為我們是一個顧臉面的民族,絕不會請一個不漂亮的小姑娘去給外國人獻漂亮的花。
符合第一條也有明證:從初中到高中,柳青一直是北京市少年游泳隊隊員,曾兩次打破女子少年組100米蛙泳的市紀錄。她還是市排球隊隊員,參加過全國少年排球賽?磥“福無雙至”一語不絕準確,至少在少年柳青身上未得體現。
1956年,她考進了北京女十二中,一所很好的歷史悠久的中學,建校已有100多年,以前叫貝滿女中。初中二年級國慶節(jié)時,柳青的好運到了頂峰,她作為全校三好生中的第一名,站在彩車上通過天安門。完全能想象得出:紅領巾飄飄揚揚(紅旗的一角),五指并攏高舉頭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站在彩車上大約不容雀躍,但心中定是沸騰,不知說什么好(說什么似乎也不好),熱淚盈眶(不知道毛主席看見了沒有),彩車開得太快。沒有什么比少年的純真和赤誠更動人的東西了。柳青說:“一種極高的榮譽感,使我保持了六個學年,全部課程都是五分。”這話說得讓我有點傷心,我記起自己小時候也是有極高的榮譽感的,卻不能得到全五分,因此見也沒見過那樣的彩車。沒錯兒這又是上帝的事,上帝還給了她聰明的大腦,以便符合第二條,當然這與她自己的努力難分,而且一定與她的母親難分。
柳青很小,父親就離開了她們。柳青跟著母親長大。柳青的母親是位作家,三、四十年代很出名,現在的筆名叫作柳青娘。
。ㄗ⒁獾谒臈l)不過第四條的重要絕不僅在于童年的智力能夠得到及時開發(fā)。因為教授的兒子坐了班房的事并不算稀奇。柳青娘(這筆名給本文的敘述帶來方便)的重要,也絕不僅在于能夠督促女兒的學習。望子成龍是普天下父母必有之心,如今的嚴父嚴母施拳腳以育龍而偏弄出了蟲的事,屢有發(fā)生。所以請注意:我的第四條中說的是文化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與文憑、學位和職稱,是分明的兩碼事。文化素養(yǎng)是什么?此文要求一萬多字,不是為探討這個題目用的。講一件事,看能否對弄清這個問題有些幫助吧。50年代初期,柳青娘帶著三個孩子生活,柳青是老大。柳青娘有一位童年時代的老朋友,那時也是孤身帶著兩個兒女度日。兩家人住隔壁。這位老朋友是小學教師,教師比作家的收入少很多,似乎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老朋友一家的生活也就困難得多。“那時我媽給孩子們做衣服,”柳青說,“一做準是五件,我們三個和劉姨的兩個孩子每人一件。”這是件小而又小的事,似與“報告文學”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